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353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车架,特别是关于一种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及图2,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编号第462932号“摩托车之车架构造”,其是从头管11向斜下方延伸的下悬管12之后端部与座位管13之间,配设了引擎托架的机架的车架构造。该头管11可供一转向轴14枢接,而该转向轴14于底部则另枢接一前车轮15,该前车轮15的设置位相当于下悬管12的相对前方(以摩托车骑乘者的角度而论),骑乘者可借着握持转向轴14顶部的控制把手(图未示)来改变前车轮15的前进方向。
在摩托车设计配置时,工作人员必须精准计算车架的占用体积,将各种装置、构件适当地配合组抓装,方能完成摩托车的装配。以装设前车轮15为例,由于该前车轮15与车架的下悬管12十分接近,因此在确认前车轮15的装设位置前,必须考虑下悬管12、头管11间的相对距离及其空间是否存在余裕,若要在此处加设其他附属设备(如防甩头装置),则更显得空间拥挤不足。
因此,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车架的结构配置进行改良,期望在不改变结构刚性为前提下,缩减该摩托车车架的占用体积,以相对提高摩托车车体的设计灵活性与自由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缩减车架占用空间,且同时强化车架强度的摩托车车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位于摩托车前端的首管、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下行管,以及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上行管,该首管上枢设一转向轴;每一该下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高于每一该上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该二上行管分别自该首管通过该二下行管之间而往摩托车后端延伸。
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补强件,该第一补强件是固接于该首管与该二下行管之间,将该二下行管定位于该首管。
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补强件,该第二补强件是固接于该首管与该二上行管之间,将该二上行管定位于该首管,且该第二补强件是位在该第一补强件的相对下方。
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补强件是呈V形。
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数个分别连结于该同侧上行管与下行管之间的支撑杆。
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下行管的外径大于每一该上行管的外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车架,可提供交叉式的车架配置,不仅能使车架的占用空间有效缩减,也可同时提高车架的结构强度及刚度。

图1是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编号第462932号“摩托车之车架构造”之一局部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该摩托车之车架的一侧视图;图3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车架之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图;图5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二下行管透过一第一补强件与一摩托车首管焊接的情形;图6是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二上行管借着一第二补强件与该摩托车首管焊接;及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之一受力示意图,说明来自一前车轮之冲击力沿着该首管向上传送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摩托车车架2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首管21、二下行管22、二上行管23、一第一补强件24,一第二补强件25,以及数个支撑杆26。
配合参阅图4,该首管21是位于摩托车前端,且可供一转向轴27枢设,该转向轴27的顶部是与摩托车的一控制把手3连接,而该转向轴27的底部则与一前车轮4枢接,因此摩托车骑乘者可透过转向轴27控制摩托车行进。
该二下行管22是分别由摩托车前端往后端方向延伸且相对称地概呈U型。每一下行管22依序具有一自该首管21斜向地朝下延伸的下降段221、一平直段222,以及一逐渐向上倾斜延伸的上升段223。
该二上行管23是分别由摩托车前端通过该二下行管22的下降段221间往摩托车后端延伸,该二上行管23远离首管21的一端是分别焊接于对应下行管22的上升段223,每一上行管23与下行管22在邻近于头管21处呈现如X形般的交叉样(由侧向观之,如图4所示),且每一上行管23的外径小于每一下行管22的外径。
参阅图5,该第一补强件24是略呈V形,且焊接于该二下行管22与首管21间,将该二下行管22平衡地固定至该首管21上。另参阅图6,该第二补强件25则是焊接于该二上行管23与首管21之间,以将该二上行管23分别固定于该首管21。
回顾图4,该第二补强件25是位在该第一补强件24的相对下方。每一支撑杆26是间隔焊接于同侧上、下行管23、22之间,作为连结上、下行管23、22用。
由于下行管22的延伸起点高于上行管23的延伸起点,因而当上、下行管23、22分别由首管21逐渐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过程中,上、下行管23、22首先相互交叉,且该二上行管23穿伸过该二下行管22的下降段221间的空隙,该等上、下行管23、22间的结构型态较习知结构呈现更为交错、结实的型态,换句话说,此种上、下行管23、22的交叉配置方式能够减少车架2的总体积,令该摩托车车架2在整个摩托车中的占用体积大为降低,特别是对于首管21或第二补强件25下方所对应控制的前车轮4,甚至是任何可搭配前车轮4、首管21设置使用的配备来说,车架2体积缩减的结果能够有效减少对于相关装置的干涉,使摩托车车体空间能够达到更有效率的使用配置性。
参阅图7,另就提高车架2整体刚性而论,因该二下行管22设置于首管21上的位置,高于该二上行管23设置于首管21上的位置,配合该第二补强件25的假想延长线I与首管21之延伸方向近乎垂直的关系,当前车轮4承受地面撞击力F向上传送至首管21,由于第二补强件25的假想延长线I几乎垂直于首管21,沿着首管21传送的撞击分力并不会分散至第二补强件25及该二上行管23,换言之,撞击分力不对第二补强件25、上行管23与首管21间的焊接固着点形成破坏作用,间接地强化车架2的连结关系,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结构强度、刚度获得理想化的提高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辅以支撑杆26分别强化上、下行管23、22的接固关系,在上、下行管23、22之间提供横向连结,因而可在第一、二补强件24、25外更为加强该摩托车车架2的横向刚性,确保整体结构的耐用度,进而延长整个摩托车的使用寿命。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车架2透过上、下行管23、22的交叉式配置方法,除使摩托车车架2的外型更显结实化外,还能够增加第二补强件25下方的设计、装配自由度,同时还可借着支撑杆26提高车架2的横向刚性,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位于摩托车前端的首管、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下行管,以及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上行管,该首管上枢设一转向轴;每一该下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高于每一该上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该二上行管分别自该首管通过该二下行管之间而往摩托车后端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补强件,该第一补强件是固接于该首管与该二下行管之间,将该二下行管定位于该首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补强件,该第二补强件是固接于该首管与该二上行管之间,将该二上行管定位于该首管,且该第二补强件是位在该第一补强件的相对下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补强件是呈V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数个分别连结于该同侧上行管与下行管之间的支撑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下行管的外径大于每一该上行管的外径。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车架,包含一位于摩托车前端的首管、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下行管,以及二分别由该首管往摩托车后端延伸的上行管,该首管上枢设一控制摩托车行进方向的转向轴;每一该下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高于每一该上行管与该首管的连接点,该二上行管分别自该首管通过该二下行管之间而往摩托车后端延伸。本实用新型提供交叉式的车架配置,不仅能使车架的占用空间有效缩减,也可同时提高车架的结构强度及刚度。
文档编号B62K11/02GK2691998SQ20042000232
公开日2005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9日
发明者陈锦文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