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车释锁机构及伞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21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伞车释锁机构及伞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伞车,尤其有关一种具有用来将伞车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及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的释锁机构的伞车。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各种不同的用来将伞车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及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的释锁机构的伞车。通常伞车的释锁机构连接在伞车车架的二车架构件之间,而此二车架构件系在释锁机构被致动来将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时可相对于彼此移动,因而将伞车收合以便于携带及储存。典型的伞车释锁机构通常形成为在将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时,使用者必须用手扳动或用脚踢或推将释锁机构的本体构件分别连接于二车架构件的二连杆来使连杆朝向彼此枢转,以因而使二车架构件朝向彼此移动来收合伞车。因为伞车释锁机构典型上被安装于伞车的下方部份,因此使用者用手扳动或用脚推动释锁机构的连杆均不甚方便。另外,已知的伞车释锁机构一般并未设置有任何的安全机构来在伞车被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时使释锁机构不能被致动,除非安全机构先被释放,以防止使用者因误触释锁机构而导致伞车意外收合。
鉴于以上,对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的伞车释锁机构及配备有此伞车释锁机构的伞车有需求。本实用新型即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此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为提供一种伞车释锁机构,其结构简单,并且极为方便使用者操作来将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以将伞车收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伞车释锁机构,其具有一安全机构,用来防止使用者在伞车处于撑开使用位置时因误触释锁机构而导致伞车意外收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的伞车释锁机构的伞车。
上述目的通过提供一种用来将伞车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及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的释锁机构而达成,此释锁机构包含本体构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锁闩、偏压构件及控制件。第一连杆的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的一部份。第二连杆的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的另一部份。锁闩被设置于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自锁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移动。当锁闩位于自锁位置时,锁闩防止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且当锁闩位于释锁位置时,第一及第二连杆被容许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偏压构件将锁闩朝向自锁位置偏压。控制件被用来在被致动时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锁闩朝向释锁位置推动。
较佳地,本体构件可设置有互相连通的一纵向槽沟及一横向槽沟。锁闩被可滑动地接收在纵向槽沟中以在自锁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及第二连杆在横向槽沟中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当锁闩位于自锁位置时,锁闩的底部抵靠在第一及第二连杆上,以防止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
较佳地,锁闩可包含一锁闩本体及从锁闩本体延伸的一中间肋,且纵向槽沟可包含一凹入部份,用来接收锁闩的中间肋。
较佳地,偏压构件可为一压缩弹簧,其被设置在纵向槽沟中成为一端部抵靠于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抵靠于锁闩。
较佳地,本体构件可包含间隔开的一对轴接部份。纵向槽沟位在此对轴接部份之间,且控制件在纵向槽沟上方连接在此对轴接部份之间。
较佳地,本体构件可包含一平板部份,供使用者在锁闩从释锁位置朝向自锁位置移动期间轻踩,以使锁闩下压第一及第二连杆。
较佳地,控制件可包含一接合部份及一致动部份。接合部份可移动地连接于本体构件且具有接触锁闩的一抵靠部份。致动部份可被致动以使控制件相对于本体构件于一第一方向移动,且在移动的同时以抵靠部份将锁闩朝向释锁位置推动。并且,当锁闩从释锁位置朝向自锁位置移动时,锁闩借着推抵靠部份而使控制件于与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移动。较佳地,控制件可进一步包含成整体地连接接合部份与致动部份的一对侧板部份,及从对侧板部份之一向外凸出的一扣持凸出部。
较佳地,本体构件可包含在纵向槽沟上方延伸一段预定距离的一凸台部份。凸台部份可防止锁闩上下移动,且可限制控制件于第二方向的移动。并且,控制件在不被致动时可经由该对侧板部份置靠在凸台部份上。
较佳地,释锁机构可进一步包含用来防止控制件被致动的一安全机构。较佳地,安全机构可包含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扣持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一杆件。当杆件位于扣持位置时,杆件可将控制件不可移动地扣持在本体构件上。
较佳地,杆件可包含一扣持孔。当杆件位于扣持位置时,杆件的扣持孔可扣紧在控制件的扣持凸出部上。
较佳地,释锁机构可进一步包含用来致动控制件的一致动件。较佳地,致动件可为连接于控制件的一织带。
另外,上述目的还通过提供一种伞车而达成,此伞车包含一车架、多个轮子、一座椅,及一释锁机构。车架包含可在一第一车架位置与一第二车架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的一第一车架构件及一第二车架构件。轮子连接于车架。座椅连接于车架。释锁机构包含一本体构件、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锁闩、一偏压构件,及一控制件。第一连杆的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第一车架构件。第二连杆的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第二车架构件。锁闩被设置于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自锁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移动。当锁闩位于自锁位置时,锁闩防止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使得车架被锁定于第一车架位置。当锁闩位于释锁位置时,第一及第二连杆被容许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使得车架从第一车架位置被释放,而朝向第二车架位置移动。偏压构件将锁闩朝向自锁位置偏压。控制件被用来在被致动时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锁闩朝向释锁位置推动。
对于熟悉本技术的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叙述会更明显。


图1为显示配备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处于撑开使用位置的伞车的立体图;图2为显示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的后方立体图;图3为显示图1及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的分解图;图4为显示图1至3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处于自锁状态时的纵向剖面图;图5为显示图1至4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处于自锁状态时的横向剖面图;图6为显示图1至5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处于释锁状态时的纵向剖面图;且图7为显示图1至6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处于释锁状态时的横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考图1,图中显示配备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10的处于撑开使用位置的伞车12的立体图。伞车12基本上包含车架14,连接于车架14的多个轮子16,及连接于车架14的座椅(未显示)。释锁机构10可将伞车12锁定于如图1所示的撑开使用位置,以及将伞车12从图1所示的撑开使用位置释放,以使伞车12可被收合以便携带或储存。车架14包含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10连接在第一车架构件20与第二车架构件22之间。如此技术领域中已知的,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可在相应于如图1所示的伞车撑开使用位置的第一车架位置与伞车12从撑开使用位置借着释锁机构10的操作被释放而收合的第二车架位置(未显示)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更明确地说,当要收合伞车12时,释锁机构10被致动,使得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从图1所示的位置朝向彼此移动而互相靠近,因而收合伞车12。
因为除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10外,伞车12及其各种不同的组件例如轮子及座椅在此技术领域中为已知的,所以此处不详细讨论及/或显示伞车12及其各种不同的组件,除非与本实用新型有关。另外,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很明显,伞车12可为任何类型的伞车,只要其具有可在相应于伞车撑开使用位置的一车架位置与相应于伞车收合位置的另一车架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的二车架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10即可被连接在此二车架构件之间来实施以下会详细讨论的作用。
以下参考图2至图7详细叙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伞车释锁机构10的结构及作用。如图3中最清楚地显示的,此实施例的释锁机构10基本上包含一本体构件28,一第一连杆30,一第二连杆32,一锁闩34,一压缩弹簧36,一控制件38,一织带40,及一安全杆件42。
如图3所示,本体构件28包含一大致U形的主体部份44,及与主体部份44成整体地形成的一止挡部份46。主体部份44具有横向间隔开的向上凸出的一对轴接部份48,并且设置有互相连通的朝上的纵向槽沟50及朝下的横向槽沟52。该对轴接部份48的每一个形成有横向贯穿整个轴接部份48的一孔54。轴接部份48的相对内表面的上方部份在二者之间界定用来接收控制件38的空间,而轴接部份48的相对内表面的下方部份形成纵向槽沟50的相对内侧面。横向槽沟52在轴接部份48的下方横向穿通整个主体部份44。纵向槽沟50的一端敞开,而另一端由止挡部份46封闭,如图4及6中最清楚地显示的。另外,纵向槽沟50的底部形成一凹入部份56。如图4及6中最清楚地显示的,凹入部份56的纵向长度比纵向槽沟50的纵向长度短,使得一压缩弹簧收容凹座58被界定在纵向槽沟50被止挡部份46封闭之处。如图2,3,4,及6所示,止挡部份46包含成整体地连接于主体部份44的一下方连接部份60,从下方连接部份60的顶部成整体地大致水平向后延伸一段预定距离的一平板部份62,以及从平板部份62成整体地朝向主体部份44的轴接部份48在纵向槽沟50的上方大致水平延伸一段预定距离的一凸台部份64。止挡部份46的下方连接部份60的内表面,平板部份62的内表面,以及凸台部份64的内表面共同界定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的封闭端。另外,止挡部份46包含竖立在平板部份62与凸台部份64之间的一直立板片66。
如图3所示,锁闩34包含具有一内表面68(图4及6)及一外表面70的一锁闩本体72,从锁闩本体72向下延伸的一中间肋74,以及形成于锁闩本体72的内表面68上的一凸出短柱76。锁闩34的的锁闩本体72的横向尺寸配合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轴接部份48之间的距离,而锁闩34的中间肋74的形状及尺寸则配合纵向槽沟50的凹入部份56的形状及尺寸。附带一提,如图3所示,此实施例中的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形成为具有二凹部,用以减轻重量及节省材料。
第一连杆30为一扁平杆件,其在要与本体构件28连接的一端部处形成有一孔78,如图3所示。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30的另一端部被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一车架构件20。
类似地,第二连杆32为一扁平杆件,其在要与本体构件28连接的一端部处形成有一孔80,如图3所示。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部被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二车架构件22。
如图3所示,控制件38包含一接合部份82,一致动部份84,成整体地连接接合部份82与致动部份84的一对侧板部份86,以及从该对侧板部份86之一向外凸出的一扣持凸出部88。控制件38也形成有横向贯穿整个接合部份82的一孔90。另外,控制件38的接合部份82的底部形成为具有一阶梯状的抵靠部份92,如图4及6中最清楚地显示的。
如图3,4,及6所示,织带40包含可连接于控制件38的致动部份84的套接部份94,及可供使用者拉动的作动部份96。
如图2及3所示,安全杆件42包含形成有一孔98的一枢接部份100,及从枢接部份100成整体地延伸的具有一扣持孔102的一扣持部份104。
以下叙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此较佳实施例的伞车释锁机构10的上述构件的组装方式。
锁闩34在其中间肋74由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的凹入部份56接收之下被可滑动地接收在纵向槽沟50中,以可在于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的一自锁位置(图4)与趋近封闭纵向槽沟50的止挡部份46的一释锁位置(图6)之间移动。锁闩34在纵向槽沟50中的滑动借着中间肋74与凹入部份56的配合而更为平滑及稳定。如图4及6所示,压缩弹簧36在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与锁闩34之间被设置在纵向槽沟50中。更明确地说,压缩弹簧36被插入上述的压缩弹簧收容凹座58内,使得压缩弹簧36的一端部抵靠于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内表面,并且压缩弹簧36的另一端部绕锁闩34的短柱76而抵靠于锁闩34的内表面68。如此,压缩弹簧36作用成为在常态下将锁闩34朝向自锁位置(图4)偏压的偏压构件。应注意如图4所示,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的纵向尺寸成为当锁闩34在压缩弹簧36的作用下被偏压至图4所示的自锁位置时,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仍然至少有一部份位在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凸台部份64的下方。此配置有助于防止处于自锁位置的锁闩34上下移动。当然,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很明显,偏压构件不限于压缩弹簧,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弹簧或弹性组件来成为偏压构件。
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横向槽沟52中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更明确地说,第一连杆30的一端部横向插入横向槽沟52中以在横向槽沟52中经由一铆钉106而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铆钉106也同时将安全杆件42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使得安全杆件42可在如图2,4,及5所示的一扣持位置与如图7所示的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更明确地说,铆钉106首先穿过杆件42的枢接部份100的孔98,然后穿过形成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在止挡部份46之侧的一孔(未显示)而进入横向槽沟52,在横向槽沟52中穿过第一连杆30的孔78,最后进入形成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在横向槽沟52的另一侧的相应的一孔108。如此,杆件42经由铆钉106被可枢转地连接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外侧,并且第一连杆30的一端部经由铆钉106被可枢转地连接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横向槽沟52中。如上所述且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30的另一端部被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一车架构件20。
类似地,第二连杆32的一端部在与第一连杆30相反之侧横向插入横向槽沟52中以在横向槽沟52中经由铆钉110而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更明确地说,铆钉110首先穿过形成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在止挡部份46之侧的一孔(未显示)而进入横向槽沟52,然后在横向槽沟52中穿过第二连杆32的孔80,最后进入形成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在横向槽沟52的另一侧的相应的一孔112。如此,第二连杆32的一端部经由铆钉110被可枢转地连接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横向槽沟52中。如上所述且如图1所示,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部被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二车架构件22。
控制件38借着其接合部份82而在纵向槽沟50上方可于二相反方向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轴接部份48。更明确地说,一铆钉114首先穿过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轴接部份48之一的孔54,然后穿过控制件38的接合部份82的孔90,最后进入形成于另一个轴接部份48的相应孔54。如此,控制件38经由穿过其接合部份82的铆钉114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
如图4及6中最清楚地显示的,控制件38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成为使得控制件38的接合部份82的底部的抵靠部份92始终接触被可滑动地接收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中的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的外表面70。另外,也如图4及6中最清楚地显示的,控制件38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成为可位于图4所示的静置位置,以及从图4所示的静置位置被致动而如图6所示枢转离开此静置位置。如图4所示,当控制件38位于静置位置时,控制件38的侧板部份86置靠在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凸台部份64上。此时,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朝向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外侧的杆件42凸出。因此,如图2中最清楚地显示的,当控制件38位于图4所示的静置位置时,杆件42可绕铆钉106被枢转成为使得其扣持部份104的扣持孔102扣紧在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上,因而将控制件38不可移动地扣持在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凸台部份64上。亦即,在此实施例中,杆件42与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一起构成将控制件38不可移动地扣持于静置位置而使控制件38不能被致动的安全机构,以防止控制件38意外地被致动离开静置位置而可能造成释锁机构10的释锁。
最后,织带40以其套接部份94连接于控制件38的致动部份84。如此完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此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10的组装。
以下主要参考图4至图7来叙述具有上述构造的释锁机构10的操作。图4及5分别为显示释锁机构10处于自锁状态时的纵向及横向剖面图,而图6及7分别为显示释锁机构10处于释锁状态时的纵向及横向剖面图。
当释锁机构10处于图4及5所示的自锁状态以因而使伞车12处于如图1所示的撑开使用位置时,锁闩34位于在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的自锁位置(图4)。此时,如图5所示,锁闩34在中间肋74的两侧的底部分别抵靠在位于横向槽沟52内处于大致水平位置的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上,因而卡制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来防止第一连杆30相对于本体构件28绕铆钉106于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枢转,同时防止第二连杆32相对于本体构件28绕铆钉110于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防止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朝向彼此移动。当锁闩34处于自锁位置时,控制件38处于置靠在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并且杆件42的扣持部份104的扣持孔102扣紧在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上。
此时,当使用者想要收合伞车12时,使用者先拨动杆件42,使得杆件42绕铆钉106枢转而释放其扣持部份104的扣持孔102对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的扣持。然后,如图6所示,使用者拉着连接于控制件38的致动部份84的织带40的作动部份96将织带40向上拉动,以致动控制件38开始枢转离开图4及5所示的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此织带40对控制件38的致动部份84的致动作用造成控制件38绕铆钉114于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枢转。因为如上所述,控制件38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成为使得其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2接触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的外表面70,所以控制件38会在其枢转的同时如图6所示借着其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 2来克服压缩弹簧36的偏压力将锁闩34从图4所示的自锁位置朝向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推动。当锁闩34随着控制件38于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被持续地向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推动至不再封闭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之间的连通处时,锁闩34对于位在横向槽沟52内处于大致水平位置的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不再有以上所述的如图5所示的卡制作用,因此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分别绕铆钉106及110分别于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枢转。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此枢转带动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图1)朝向彼此移动靠近。亦即,伞车12从撑开使用位置被释放而可被收合。如图6及7所示,当释锁机构10处于释锁状态而使伞车12被收合时,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伸入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因而挡住锁闩34,使得即使在压缩弹簧36的偏压力的作用下,锁闩34也不会被推入其封闭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的自锁位置处。
当使用者想要将收合的伞车12展开而锁定于如图1所示的撑开使用位置时,使用者使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分别绕铆钉106及110枢转至如图1或图5所示的大致水平位置。因为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部分别连接于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图1),所以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上述枢转使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相对于彼此移动分开,因而撑开伞车12的车架14。当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枢转至接近水平位置时,因为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不再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的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阻挡锁闩34,所以锁闩34在压缩弹簧36的偏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地被压缩弹簧36向图4所示的自锁位置推动。在锁闩34朝向自锁位置被推动而移动至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在横向槽沟52中的各别端部上的期间,使用者可轻踩本体构件28的止挡部份46的平板部份62来使锁闩34下压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以协助伞车12展开。因为如上所述,控制件38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成为使得其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2始终接触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的外表面70,所以被压缩弹簧36推动的锁闩34也随着其本身的移动推动控制件38的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2。锁闩34对于控制件38的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2的此推动造成控制件38绕铆钉114朝向图4所示的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枢转。如图4所示,当锁闩34被压缩弹簧36推至封闭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的自锁位置时,控制件38枢转至其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此时,被凸台部份64阻止而不能再进一步枢转的控制件38借着其接合部份82的抵靠部份92的抵靠于锁闩34的锁闩本体72的外表面70而将锁闩34卡制在封闭纵向槽沟50与横向槽沟52的连通处的自锁位置处。此时,如图5所示,锁闩34在中间肋52的两侧的底部分别抵靠在位于横向槽沟52内处于水平位置的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上,因而如上所述卡制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的各别端部来防止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32相对于本体构件28的枢转,因此防止伞车12的车架14的第一车架构件20及第二车架构件22朝向彼此移动靠近。如此,伞车12被锁定于如图1所示的撑开使用位置。此时,使用者可将杆件42绕铆钉106枢转至使得杆件42的扣持部份104的扣持孔102扣紧在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上,以将控制件38不可移动地扣持在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此防止控制件38意外地被致动离开静置位置而可能造成以上所述的释锁机构10的释锁。
由以上的叙述可知,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此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10,使用者只需向上拉动织带40以致动控制件38来使控制件38离开静置位置,即可使分别连接于二车架构件20及22的二连杆30及32相对于本体构件28枢转,因而使二车架构件20及22相对于彼此移动靠近来使伞车12从撑开使用位置被释放。使用者完全不须用手扳动或用脚踢或推连杆来使连杆朝向彼此枢转以将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因此,即使是释锁机构被安装于伞车的较下方部份,使用者也可极为方便地操作释锁机构来将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而收合伞车。
另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此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10中,由杆件42及控制件38的扣持凸出部88构成的安全机构可防止控制件38意外地被使用者致动离开静置位置而造成释锁机构10的释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可防止使用者在伞车处于撑开使用位置时因误触释锁机构而导致伞车意外收合。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释锁机构的详细说明,但是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可以理解到,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上述的较佳实施例进行各种不同的改变及修正。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控制件38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28的主体部份44成为可枢转至图4所示的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以及被致动而枢转离开静置位置来同时推动锁闩34离开图4所示的自锁位置。但是,控制件38对于本体构件28的连接及相对运动不限于此。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很明显,控制件38可以用其它方式连接于本体构件28及/或在被致动时以其它运动方式移动,只要控制件38在被致动时的移动方式可造成锁闩34的移动离开自锁位置而达成释锁机构10的释锁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织带40作用成为致动控制件38以使控制件38枢转离开图4所示的置靠在凸台部份64上的静置位置的致动件。但是,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很明显,致动控制件38以使其移动的致动件不限于织带40。具有任何其它结构及材质的任何致动件均可与本实用新型一起使用,只要其可作用在控制件38上来致动控制件38以使其移动。另外,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很明显,致动件可成整体地形成于控制件或是可为与控制件连接或不与控制件连接的另一分开的构件。另外,对于熟习此项技术者而言从此揭示也很明显,使用者可直接例如用手致动控制件而不须任何另外的致动件。
此处所用的方向术语「前方,后方,向前,向后,上方,下方,向上,向下,直立,水平,纵向,及横向」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术语指的是相对于配备有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的伞车在常态下行进时的方向。因此,这些术语在被用来叙述本实用新型时应被解读为相对于配备有本实用新型的释锁机构的伞车。
虽然以上只以选定的较佳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是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可以理解到,在不离开由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实施各种不同的改变及修正。另外,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叙述只是举例说明用,而非限制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伞车释锁机构,用来将伞车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及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该释锁机构包含一本体构件;一第一连杆,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的一部份;一第二连杆,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伞车的另一部份;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锁闩,被设置于该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自锁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移动,当该锁闩位于该自锁位置时,该锁闩防止该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且当该锁闩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一及第二连杆被容许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一偏压构件,将该锁闩朝向该自锁位置偏压;及一控制件,用来在被致动时克服该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该锁闩朝向该释锁位置推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设置有互相连通的一纵向槽沟及一横向槽沟,该锁闩被可滑动地接收在该纵向槽沟中以在该自锁位置与该释锁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在该横向槽沟中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当该锁闩位于该自锁位置时,该锁闩的底部抵靠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上,以防止该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锁闩包含一锁闩本体及从该锁闩本体延伸的一中间肋,且该纵向槽沟包含一凹入部份,以接收该锁闩的该中间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偏压构件为一压缩弹簧,其被设置在该纵向槽沟中成为一端部抵靠于该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抵靠于该锁闩。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包含在该纵向槽沟上方延伸一段预定距离的一凸台部份,以防止该锁闩上下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包含间隔开的一对轴接部份,该纵向槽沟位在该对轴接部份之间,且该控制件在该纵向槽沟上方连接在该对轴接部份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包含一平板部份,供使用者在该锁闩从该释锁位置朝向该自锁位置移动期间轻踩,以使该锁闩下压该第一及第二连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件包含一接合部份,可移动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该接合部份具有接触该锁闩的一抵靠部份;及一致动部份,可被致动以使该控制件相对于该本体构件于一第一方向移动且在该移动的同时以该抵靠部份将该锁闩朝向该释锁位置推动,而当该锁闩从该释锁位置朝向该自锁位置移动时,该锁闩借着推该抵靠部份而使该控制件于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包含一凸台部份,用来限制该控制件于该第二方向的移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设置有互相连通的一纵向槽沟及一横向槽沟,该锁闩被可滑动地接收在该纵向槽沟中以在该自锁位置与该释锁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在该横向槽沟中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当该锁闩位于该自锁位置时,该锁闩的底部抵靠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上,以防止该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包含间隔开的一对轴接部份,该纵向槽沟位在该对轴接部份之间,且该控制件的该接合部份在该纵向槽沟上方连接在该对轴接部份之间。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件进一步包含成整体地连接该接合部份与该致动部份的一对侧板部份,及从该对侧板部份之一向外凸出的一扣持凸出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件在不被致动时经由该对侧板部份置靠在该凸台部份上。
14.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用来防止该控制件被致动的一安全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安全机构包含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扣持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一杆件,当该杆件位于该扣持位置时,该杆件可将该控制件不可移动地扣持在该本体构件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杆件包含一扣持孔,且该控制件包含一扣持凸出部,当该杆件位于该扣持位置时,该杆件的该扣持孔扣紧在该控制件的该扣持凸出部上。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构件设置有互相连通的一纵向槽沟及一横向槽沟,该锁闩被可滑动地接收在该纵向槽沟中以在该自锁位置与该释锁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在该横向槽沟中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当该锁闩位于该自锁位置时,该锁闩的底部抵靠在该第一及第二连杆上,以防止该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用来致动该控制件的一致动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伞车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为连接于该控制件的一织带。
20.一种伞车,包含一车架,包含可在一第一车架位置与一第二车架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的一第一车架构件及一第二车架构件;多个轮子,连接于该车架;一座椅,连接于该车架;及一释锁机构,包含一本体构件;一第一连杆,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一车架构件;一第二连杆,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构件,且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二车架构件;其特征在于,该释锁机构还包含一锁闩,被设置于该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自锁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移动,当该锁闩位于该自锁位置时,该锁闩防止该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使得该车架被锁定于该第一车架位置,且当该锁闩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一及第二连杆被容许相对于该本体构件枢转,使得该车架从该第一车架位置被释放,而朝向该第二车架位置移动;一偏压构件,将该锁闩朝向该自锁位置偏压;及一控制件,用来在被致动时克服该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该锁闩朝向该释锁位置推动。
专利摘要一种用来将伞车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及从撑开使用位置释放的伞车释锁机构,包含本体构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锁闩、偏压构件及控制件。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及伞车的一部分。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本体构件及伞车的另一部分。锁闩被设置于本体构件成为可在一自锁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移动。当锁闩位于自锁位置时,锁闩防止第一及第二连杆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使得伞车被锁定于撑开使用位置。当锁闩位于释锁位置时,第一及第二连杆被容许相对于本体构件枢转,使得伞车从撑开使用位置被释放。偏压构件将锁闩朝向自锁位置偏压。控制件被用来在被致动时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锁闩朝向释锁位置推动。
文档编号B62B7/00GK2754963SQ200420087100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日
发明者陈舜民 申请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