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35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5所示,位于车辆尾门口的上方的拐角部位50(以下简称拐角部位50)在现有技术中是如图2所示。在图2中,沿车宽内侧的尾门柱加强件20的上端以焊接的方式与后车顶外横梁21相连接。而且,在拐角部位50中,除尾门柱加强件20和后车顶外横梁21之间由焊接相连之外,外侧板41的上端部(见图4)也是由焊接连接。图4表示的是沿图2中的B-B线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其上装配尾门51的尾门铰链44安装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可是,由于刚性,直接将尾门铰链44安装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是危险的,因此,在后车顶外横梁21由尾门铰链的加强构件22加强之后,再将尾门铰链44安装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的顶部。
为了增强安装尾门51的尾门铰链44的刚性,将用于加强尾门铰链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直接连接到门柱加强件20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后车顶外横梁21被设置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门柱加强件20之间,在这个结构中,直接将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门柱加强件20连接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因此,考虑将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进一步连接到已经由门柱加强件20、后车顶外横梁21和外侧板41焊接而成的一个区域上,来增强连接刚度。可是,如图4所示,这三个构件已经通过焊接在这个区域被连接在一起了,如果在这里再焊接上另外的一个构件,考虑到焊接连接的性能,有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连接刚度。这种类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一个例子在JP-A-11-321706中被揭示。

发明内容
在JP-A-11-321706揭示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如图4中所示,门柱加强件20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形成独立的构件。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必须通过焊接和后车顶外横梁21连接在一起。但是,由于是焊接连接,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22和后车顶外横梁21之间的连接区域只能有限地增强连接刚度。
而且,来自已经安装在尾门铰链44上的尾门51的负荷,和来自安装在座椅安全带锚固器23上的座椅安全带(未在图中标明)的负荷,会作用在门柱加强件20上。因此,来自尾门51和座椅安全带的负荷会被集中作用于所述的拐角部位50。但是,在连接区域24中通过焊接将门柱加强件20连接在后车顶外横梁21上的结构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连接刚度。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后部车体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拐角部位的刚性可以比在背景技术所提到的后部车体结构增强得更多,而又不需要增加零件数量和成本。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包括构成车顶的车顶板;后车顶外横梁,配置在车厢内车顶板的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从而构成一个闭合的截面形状;门柱加强件,其上部一体形成有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在其沿车宽方向位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内侧的侧端部分与后车顶外横梁的侧端部分连接在一起;以及角部内延伸部,与门柱加强件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前一方面提到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门柱加强件被形成大致的Y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前述方面中提到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中,角部内延伸部和后车顶内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被设置在从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的沿车宽方向的内侧,从而实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和尾门铰链之间连接、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之间连接、以及门柱加强件和外侧板之间的连接。
根据上述方面,在背景技术中由焊接到后车顶外横梁上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所承担的来自尾门的负荷,通过将门柱加强件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制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直接由尾门加强件承担。这个负荷将会由沿垂直方向(车高方向)延伸的门柱加强件所承担,而不是由沿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车顶外横梁来承担,由此,可以获得更高的刚性。
而且,与传统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相比,通过将门柱加强件和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制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并且降低壁厚,从而车体重量和成本也会得以降低。
根据上述方面,门柱加强件被制成Y形之后,来自安装在门铰链上的尾门的负荷,和安装在门柱加强件上的座椅安全带的负荷可以被有效地分散到不同的零件上。
根据上述方面,当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被连接在一起之后,角部内延伸部和后车顶内横梁不会妨碍所述的连接。所以,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和尾门铰链之间的连接工作,门柱加强件和后车顶外横梁之间的连接工作,以及门柱加强件和外侧板之间的连接工作都会很容易实现。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背景技术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A-A线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的常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B-B线的截面图。
图5是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到图5,对该车辆后部车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常规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A-A线的截面图。图4是图2中的常规车辆后部车体结构沿B-B线的截面图。图5是车辆后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中的前(Fr)、内(In)和上(Up)箭头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的内侧和车辆的上方。
如图1所示,门柱加强件10被形成大致的Y形,从而可以在车宽方向上与后车顶外横梁11连接,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与侧车顶横梁连接,在车辆垂直方向上与下车体骨架构件相连接。所述门柱加强件10以如下方式与后车顶外横梁焊接在一起在车宽方向内侧,门柱加强件10上部的侧端区域13被设置于后车顶外横梁11的下方。
在沿车辆纵向(前后)方向上,在门柱加强件10的上部的侧端区域14上,门柱加强件10以如下方式与侧车顶横梁(未示出)焊接在一起门柱加强件10设置于所述侧车顶横梁下方。所述门柱加强件10的下端部15通过焊接与下车体骨架构件(未在图中标明)连接在一起。图3是沿图1的A-A线取得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于所述门柱加强件10的上端部。在沿车宽方向位于上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部位的内侧的连接区域13,所述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也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
而且,在沿车宽方向位于上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被设置部位的外侧的连接区域36,所述门柱加强件10通过焊接与外侧板31在这里连接到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的连接区域13以及门柱加强件10和外侧板31通过焊接连接到一起的连接区域36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结果就是,与如图4所示的在连接区域24中的同一位置将门柱加强件20、后车顶外横梁21和外侧板41焊接在一起的传统的结构比较起来,这种结构可以获得更好的连接刚度。
此外,与如图2所示的将门柱加强件20与后车顶外横梁1在拐角部位50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传统结构比较起来,由于拐角部位50由大致的Y形门柱加强件所构成,这种结构可以获得更好的增强刚度。
尾门铰链34被安装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的上部,而且尾门铰链34是由螺栓37固定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上部的。在这种情况下,车顶板30被设置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和尾门铰链34之间,并与螺栓37固定,从而车顶板30也可以同时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相连接。
然后,将尾门51(如图5所示)安装在已经安装在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上部的尾门铰链34上。从尾门51作用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12上的负荷可以有效地分散到门柱加强件10的Y形部分17上。通过这种方式,所述负荷沿Z轴方向的分量将由沿车辆垂直方向(所述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门柱加强件10承担,而所述负荷沿X轴方向的分量将由沿车辆纵向方向(所述X轴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横梁(未示出)所承担。
通过这种方式,来自尾门51的沿Z轴方向的可以产生很大的力的负荷分量不会再向传统结构中那样,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车顶外横梁11承担,而是由沿车体垂直方向延伸的门柱加强件10来承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获得比传统结构更大的增强刚度。
在门柱加强件10上与车厢内部相对的位置,安装有用来固定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锚固器16。座椅安全带(未示出)作用于座椅安全带锚固器16上的负荷将有效地分散到门柱加强件的Y形结构上。所述负荷沿X轴的分量将由沿车辆纵向(所述X轴方向,即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横梁(未示出)承担,所述负荷沿Y轴方向的分量将由沿车辆横向(所述Y轴方向,即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车顶外横梁11承担。
在与车厢内部相对的一个侧面,角部内延伸部上部33通过焊接而与门柱加强件10连接在一起,以构成一个闭合的截面形状,在与车厢内部相对的一个侧面,后车顶内横梁32通过焊接与后车顶外横梁11连接在一起,以构成一个闭合的截面形状。角部内延伸部的上部33的一个端部通过焊接与后车顶内横梁32的一个端部以如下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后车顶内横梁32的端部被设置于角部内延伸部上部33的端部的上方。
角部内延伸部上部33的端部和后车顶内横梁32的端部被焊接在一起的位置位于相对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被焊接在一起的位置沿车宽方向的内侧。通过这种方式,角部内延伸部的上部33的端部和后车顶内横梁32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位置,以及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位置,沿车宽方向被安排在不同的位置。
在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已经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之后,通过将角部内延伸部上部33的端部和后车顶内横梁32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用于角部内延伸部上部33的一个开放空间就形成了。
利用这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完成连接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之间的焊接工作,门柱加强件10和外侧板31之间的焊接工作,以及门柱加强件10、车顶板30和尾门铰链34之间用螺栓进行连接的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将门柱加强件10和后车顶外横梁11通过焊接进行连接的工作,将门柱加强件10焊接在外侧板31上的工作,以及用螺栓将门柱加强件10和尾门铰链34固定在一起的工作可以很容易地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后部中围绕尾门口的后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板,构成车顶;后车顶横梁,配置在车厢内车顶板的后部,所述后车顶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门柱加强件,其上部一体形成有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所述门柱加强件在其沿车宽方向位于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内部的侧端部与后车顶外横梁的侧端部相连;以及角部内延伸部,与门柱加强件相连,从而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其中所述门柱加强件形成大致的Y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其中所述角部内延伸部和所述后车顶内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位于所述门柱加强件和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在一起的位置的沿车宽方向的内侧,其中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构件和所述尾门铰链连接,其中所述门柱加强件和所述后车顶外横梁连接,以及其中所述门柱加强件和外侧板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位于车辆尾门口上方的拐角部位结构。包括顶部板,构成车顶;后车顶外横梁,设置在车厢内部的顶部板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后车顶内横梁,与所述后车顶外横梁相连,并与之构成一个闭合的组合形状;门柱加强件,与在其外侧的尾门铰链加强构件整体安装;角部内延伸部,与所述门柱加强件相连,并与之构成一个闭合的组合形状。
文档编号B62D25/08GK1772548SQ20051011582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0日
发明者岛村昌志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