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49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自行车中轴与脚蹬连接部分的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节能环保理念的推行,自行车数量会大幅增加,而用于存放自行车的有限的空间资源将越来越少,这就为自行车向小型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对于可折叠的自行车来说,其潜在市场很大,因此,对自行车的各部分采用折叠方式然后加以应用,是解决自行车占用空间的根本途径,而自行车脚蹬部分由于其伸展时,占用横向空间多,而自行车骑行时,也对脚蹬动力臂即与脚蹬连接的连杆的长度的要求有一定的限制,所以,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是对脚蹬进行折叠,以缩小其横向的伸展尺寸,尽管如此,它仍存在着折叠后占用空间变化率不大等技术上的缺陷,更缺乏实用价值。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明显缩小自行车脚蹬部分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的一种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尤其是一种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它由与自行车中轴固定连接的曲柄,与曲柄铰接的连杆、与连杆铰接的脚蹬组成,脚蹬与曲柄折叠贴合在连杆上后,使得连杆的杆长方向与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脚蹬与曲柄折叠贴合在连杆上后,曲柄前端的轴套可容置在脚蹬的凹缺内。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曲柄上设置有凸块,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块槽,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与凸块上的第二柱销孔相同轴向设置。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脚蹬上连接有中间连接块,连杆上设置有中间连接块槽,连杆与脚蹬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与中间连接块上的第三柱销孔相同轴向设置。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和连杆与脚蹬连接的一端的第一柱销孔,其上端呈方形、下端呈圆形,所使用的柱销的上端呈方形、柱销的下端呈圆形与所述第一柱销孔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中间连接块上的第三柱销孔设置在中间连接块的柱销套内并呈方形。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中间连接块槽内设置有上凸台和下凸台,上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部分,下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圆形孔部分,中间连接块的柱销套契入在上凸台和下凸台间,使得中间连接块与脚蹬连接后,与连杆旋转连接,便于脚蹬的折叠。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连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部分处均设置有定位销孔与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相贯通、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定位销可与置入第一柱销孔内的柱销的上端的定位槽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连杆下端设置有供定位销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凹槽。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所述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的下部基台和所述下凸台上均设置有柱销弹升复位装置。
经以上设置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设计合理,折叠方便,为普通自行车节省空间的设计和折叠自行车的设计,在脚蹬机构方面,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图1是本发明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各组成部分展开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各组成部分折叠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它由与自行车中轴固定连接的曲柄1,与曲柄1铰接的连杆2、与连杆2铰接的脚蹬4组成,脚蹬4与曲柄1折叠贴合在连杆2上后,使得连杆2的杆长方向与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所述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和曲柄1前端的轴套12的轴向重合。
所述脚蹬4与曲柄1折叠贴合在连杆2上后,曲柄1前端的轴套12可容置在脚蹬4的凹缺41内。
所述曲柄1上设置有凸块11,连杆2与曲柄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块槽21,连杆2与曲柄1连接的一端的第一柱销孔22与凸块11上的第二柱销孔111相同轴向设置。
所述脚蹬4上连接有中间连接块3,连杆2上设置有中间连接块槽25,连杆2与脚蹬4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22与中间连接块25上的第三柱销孔311相同轴向设置。
所述连杆2与曲柄1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22和连杆2与脚蹬4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22,其上端呈方形、下端呈圆形,所使用的柱销5的上端51呈方形、柱销5的下端52呈圆形与所述第一柱销孔22相配合。
所述中间连接块3上的第三柱销孔311设置在中间连接块3的柱销套31内并呈方形。
所述中间连接块槽25内设置有上凸台26和下凸台24,上凸台26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22的方形孔部分,下凸台24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22的圆形孔部分,中间连接块3的柱销套31契入在上凸台26和下凸台24间,使得中间连接块3与脚蹬4连接后,与连杆2旋转连接,便于脚蹬4的折叠。
所述连杆2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柱销孔22的方形孔部分处均设置有定位销孔与第一柱销孔22的方形孔相贯通、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定位销1可与置入第一柱销孔22内的柱销5的上端的定位槽51相配合。
所述连杆2下端设置有供定位销1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凹槽23。
所述连杆2与曲柄1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22的下部基台27和所述下凸台24上均设置有柱销5弹升复位装置。可用于脚蹬展开和折叠时对关节部位进行定位。
所述中间连接块3上设置有安装脚蹬的轴孔32。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将本发明通过曲柄1的轴套12与自行车中轴连接,处于折叠状态时,连杆2的杆长方向与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此时,定位销1置于柱销5的定位槽51内而将曲柄1和连杆2或者连杆2和中间连接块3固定,防止它们因松脱而自由展开;需要展开时,抽出定位销1,再拨出柱销5或者自由弹出柱销5,这样,曲柄1与连杆2间呈旋转配合状态,旋转连杆2到位后,柱销5复位而将连杆2展开定位,同理,可将脚蹬4展开定位,从而使本发明处于可使用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它由与自行车中轴固定连接的曲柄,与曲柄铰接的连杆、与连杆铰接的脚蹬组成,脚蹬与曲柄折叠贴合在连杆上后,使得连杆的杆长方向与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与曲柄折叠贴合在连杆上后,曲柄前端的轴套可容置在脚蹬的凹缺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上设置有凸块,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块槽,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的第一柱销孔与凸块上的第二柱销孔相同轴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上连接有中间连接块,连杆上设置有中间连接块槽,连杆与脚蹬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与中间连接块上的第三柱销孔相同轴向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和连杆与脚蹬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其上端呈方形、下端呈圆形,所使用的柱销的上端呈方形、柱销的下端呈圆形与所述第一柱销孔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块上的第三柱销孔设置在中间连接块的柱销套内并呈方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块槽内设置有上凸台和下凸台,上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部分,下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圆形孔部分,中间连接块的柱销套契入在上凸台和下凸台间,使得中间连接块与脚蹬连接后,与连杆旋转连接,便于脚蹬的折叠。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部分处均设置有定位销孔与第一柱销孔的方形孔相贯通、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定位销可与置入第一柱销孔内的柱销的上端的定位槽相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下端设置有供定位销置入定位销孔内的凹槽。
10.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曲柄连接的一端上的第一柱销孔的下部基台和所述下凸台上均设置有柱销弹升复位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它由与自行车中轴固定连接的曲柄,与曲柄铰接的连杆、与连杆铰接的脚蹬组成,脚蹬与曲柄折叠贴合在连杆上后,使得连杆的杆长方向与自行车中轴的轴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经以上设置的自行车可折叠的脚蹬机构,设计合理,折叠方便,为普通自行车节省空间的设计和折叠自行车的设计,在脚蹬机构方面,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B62M1/36GK1884000SQ20061005226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日
发明者王欢 申请人:王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