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0072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助行车,尤指一种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
背景技术
各式各样的车辆因应运输、娱乐等不同目的而被开发设计,以供大众使用。在医药科学发达的今日,人们的平均寿命和以往相比已有显著的提升,使当前社会老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针对驾驶族群以老人为主的助行车,已普遍为当前社会所产制,所以助行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又习知助行车的驾驶人以老人居多,而老人的反应能力和平衡感均较年轻入差,一旦习知助行车遭遇上坡、下坡或崎岖不平的路面,甚至转弯,车子的重心会偏移,此时,助行车的驾驶人常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严重者将导致翻车的意外,故实有必要开发设计出更具安全与舒适的助行车。
因此,本实用新型想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术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可克服习知助行车一旦遭遇上坡、下坡或崎岖不平的路面,甚至转弯,车子的重心会偏移的缺陷,更具安全与舒适的实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架;二驱动装置,该二驱动装置分别位于该车架两侧,该驱动装置包括有二悬臂,该二悬臂枢接在该车架上,各悬臂并具有一滑槽;二导轮,该二导轮分别与该二悬臂相结合;一动力源;一限位件,该限位件穿伸在该二悬臂的滑槽中并位于该动力源上;一可由该动力源提供动力转动的驱动轮,与该动力源相连接。
其中,该悬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具有一滑槽,该第二端和该导轮相结合。
其中,该悬臂包括延伸连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的夹角为钝角,该第一端的长度小于该第二端的长度。
其中,该动力源具有一支架,该支架一端枢接在该车架上,该支架另一端可与该车架相对运动地位于该车架上。
其中,该驱动装置还包括有一弹性体,该弹性体位于该车架和该支架之间。
其中,该弹性体为一弹簧。
其中,该支架具有二耳部,该悬臂第一端具有一或多个耳部,各耳部上分别具有一滑槽,该二悬臂耳部的滑槽置入在该支架的二耳部之间,该限位件穿伸在该二悬臂耳部的滑槽中且与该支架的二耳部相结合。
其中,该悬臂第一端具有一耳部,与该悬臂相对应的另一悬臂第一端具有二耳部,该悬臂的耳部位于该另一悬臂的二耳部之间。
其中,该动力源为一马达,该限位件为一销件。
其中,该车架两侧分别具有二枢轴,该悬臂具有一枢孔,该枢孔套在该枢轴上。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中不论该助行车行驶于上坡、下坡或凸出路面上,该驱动轮和该导轮总是可以紧紧地抓抵路面,使助行车驾驶能舒服且安全地乘坐于该助行车。
2.本实用新型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通过增长该悬臂的滑槽,再加上该支架一端枢设于该车架一端,且该支架另一端和该车架另一端的间设置一弹性体,即可使该助行车增进相当大的功效。其设计简单,可利于产业大量生产,且使用上亦相当简单方便,实为一进步性的设计。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产业利用价值,且又未见有相同或类似的创作出现于国内外刊物或公开使用,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积极及消极要素。
其它目的、优点和本实用新型的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的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表示助行车行驶于平坦路面。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表示助行车行驶于上坡路面。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表示助行车行驶于下坡路面。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表示助行车行驶于凸出的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与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其包括有一车架A和二驱动装置;该二驱动装置分别结合于该车架A两侧。其中该车架A包括有二连接件A1、二结合件A2和一座体A4,该二连接件A1两端分别结合于该二结合件A2内侧,该连接件A1外侧设有二枢轴10,其一结合件A2两端分别设有一耳部A3,另一结合件A2两端分别设有一耳部A5,该座体A4结合于该二结合件A2,该座体A4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至少可容置一电池,该车架A上方可装设车厢(图中未示),该车厢可供驾驶人乘坐。
该驱动装置包括有二悬臂11、二导轮13、一动力源22、一限位件20和一驱动轮23。
该二悬臂11分别具有第一端112和第二端115,该第一端112和该第二端115之间设有一枢孔111,该枢孔111套设于该连接件A1的枢轴10,使该悬臂11枢接于该连接件A1的枢轴10。其一悬臂11第一端112设有一耳部113,该耳部113设有一滑槽12,另一悬臂11第一端112设有二耳部114,该耳部114设有一滑槽12,该另一悬臂11的二耳部114供该悬臂11的耳部113穿伸。该悬臂11由该第二端115延伸至该第一端112,该第一端112和该第二端115的夹角为钝角,该第一端112的长度小于该第二端115的长度。
该二导轮13分别和该二悬臂11第二端115结合。
该动力源22可实施为一马达,该动力源22设有一支架21,该支架21一端相对应该结合件A2的耳部A5设有一耳部212,通过一销件(图中未示)同时穿伸该结合件A2的耳部A5和该支架21的耳部212,使该支架21的耳部212枢接于该结合件A2的耳部A5,该支架21的耳部212可以该销件为中心相对该结合件A2的耳部A5产生枢摆。该支架21另一端设有一耳部213,该驱动装置更包括有一弹性体25,该弹性体25可实施为一弹簧,该弹性体25装设于该结合件A2的耳部A3和该支架21另一端的耳部213之间,该支架21另一端的耳部213可相对该结合件A2的耳部A3运动。该支架21上方设有二相对应的耳部211,该二耳部211之间供该二悬臂11的滑槽12置入。
该动力源22一端设有一动力机构221,该动力源22另一端设有一传动机构222,该传动机构222系由该动力机构221提供动力运动,该传动机构222外侧设有一轴件223,该传动机构222可带动该轴件223转动。
该限位件20可实施为一销件,同时参照图3,该限位件20穿伸该二悬臂11的滑槽12且结合于该支架21的二耳部211。
该驱动轮23结合于该传动机构222的轴件223,该传动机构222可带动该驱动轮23转动;藉此,该二悬臂11以该限位件20为中心产生相对枢摆时,可带动该动力源22的支架21运动,使该导轮13行驶于上坡或下坡路面时,该导轮13和该驱动轮23总是可以紧紧地抓抵路面。
参照图3与图4,图4显示助行车行驶于平坦的路面。该助行车的重量主要由该驱动轮23所支撑,通过与该驱动轮23结合的轴件223来提高该限位件20和该悬臂11第一端112,使该悬臂11第二端115降下以让该导轮13抓抵路面,该驱动轮23与路面的接触点和该导轮13与路面的接触点形成一直线,该车架A的负载越重,该驱动轮23和该导轮13就越能紧紧地抓抵路面。
参照图5,其显示该助行车由平坦的路面朝上坡路面行驶。该助行车的重量主要由该驱动轮23和该后导轮13所支撑,当该驱动轮23驱动该前导轮13上坡时,该前导轮13会上升以抓抵上坡路面,但因该前悬臂11枢接于该车架A的枢轴10,所以该驱动轮23不会随该前导轮13上坡而上升,该驱动轮23仍能抓抵平坦的路面,此时,该倾斜的助行车通过该后导轮13抓抵路面,使该助行车不会在上坡途中跌落。
参照图6,其显示该助行车由平坦的路面朝下坡路面行驶。该助行车的重量主要由该驱动轮23和该前导轮13所支撑,当该驱动轮23驱动该前导轮13下坡时,该前导轮13会下降以抓抵下坡路面,但因该前悬臂11枢接于该车架A的枢轴10,所以该驱动轮23不会随该前导轮13下坡而下降,该驱动轮23仍能抓抵平坦的路面,此时,该倾斜的助行车通过该前导轮13抓抵路面,使该助行车不会在下坡途中跌落。
参照图7,其显示该助行车行驶越过突出的路面。该助行车行驶越过突出的路面的操作过程类似于该助行车在图五和图6的操作说明。当该前导轮13爬升突出路面的上坡段时,该驱动轮23仍能抓抵平坦的路面;当该前导轮13下行凸出路面的下坡段时,该驱动轮23能抓抵凸出路面的上坡段;当该驱动轮23行经凸出路面时,该驱动轮23能抓抵凸出路面,而此时,因有该弹性体25的辅助,该导轮13能抓抵平坦的路面。
惟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架;二驱动装置,该二驱动装置分别位于该车架两侧,该驱动装置包括有二悬臂,该二悬臂枢接在该车架上,各悬臂并具有一滑槽;二导轮,该二导轮分别与该二悬臂相结合;一动力源;一限位件,该限位件穿伸在该二悬臂的滑槽中并位于该动力源上;一可由该动力源提供动力转动的驱动轮,与该动力源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悬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具有一滑槽,该第二端和该导轮相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悬臂包括延伸连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的夹角为钝角,该第一端的长度小于该第二端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动力源具有一支架,该支架一端枢接在该车架上,该支架另一端可与该车架相对运动地位于该车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括有一弹性体,该弹性体位于该车架和该支架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体为一弹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具有二耳部,该悬臂第一端具有一或多个耳部,各耳部上分别具有一滑槽,该二悬臂耳部的滑槽置入在该支架的二耳部之间,该限位件穿伸在该二悬臂耳部的滑槽中且与该支架的二耳部相结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悬臂第一端具有一耳部,与该悬臂相对应的另一悬臂第一端具有二耳部,该悬臂的耳部位于该另一悬臂的二耳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动力源为一马达,该限位件为一销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车架两侧分别具有二枢轴,该悬臂具有一枢孔,该枢孔套在该枢轴上。
专利摘要一种可适应不同路面的助行车,二驱动装置分别结合于该车架两侧。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有二悬臂、二导轮、一动力源、一限位件和一驱动轮;该二悬臂枢设于该车架,该悬臂设有一滑槽;该二导轮分别结合于该二悬臂;该限位件穿伸该二悬臂的滑槽并结合于该动力源;该驱动轮结合于该动力源该驱动轮系由该动力源提供动力转动。藉此,可适应不同路面,驾驶舒服且安全,其设计简单,可利于产业大量生产。
文档编号B62K25/04GK2900324SQ200620120278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辛文墘 申请人:辛文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