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置物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97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置物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置物架,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两轮车的置物架。
技术背景以常见的自行车后置物架为例,所述置物架是以若干的金属杆焊接构成。因 焊接接合,所以各金属杆彼此为绝对固定关系,不具相对移动性,所以置物架的 承载面为固定不可变。上述置物架的承载面大致上呈长矩形,其长边与车体的中心线平行,左右宽 度小于前后长度。依据使用经验,当一载放物的水平面积大于所述承载面的面积 时,上述置物架即无法稳定支托所述载放物,载放物极容易发生倾斜、翻落等问 题。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依据使用需要调整置物架的承载面,是一解决上述问题 的较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置物架结构,包括 一固定框架;一调整框架,包括一对固定管、 一对活动杆以及一框夹;所述固定管固设在 所述固定框架底部,所述活动杆枢穿于所述固定管中;所述二活动杆连接所述框 夹,所述框夹受一固设在所述活动杆上的弹簧作用而具有向所述固定框架方向的 弹夹力;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活动杆之间设有一弹性组件,其弹性作用f所述活动 杆的管端,提供一使所述活动杆常态收合于所述固定管中的力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用置物架结构,包括一固定框架;一调整框架,包括一对固定管、 一对活动杆以及一框夹;所述固定管固设在 所述固定框架底部,所述活动杆枢穿于所述固定管中;所述二活动杆连接所述框
夹,所述框夹受 -固设在所述活动杆上的弹簧作用而具有向所述固定框架方向的 弹夹力;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活动杆之间设有一弹性组件,其弹性作用于所述活动 杆的管端,提供一使所述活动杆常态收合于所述固定管中的力量;
一翻合框架,与所述固定框架的侧边以一连接件予以连接;所述翻合框架可 以所述连接件为枢钮而向所述固定框架的侧边翻开或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以翻开或收合所述翻合框架的方式改变置物架的宽度,以伸縮所 述调整框架的方式改变置物架的长度,置物架的左右宽度及前后长度均可加以调 整,承载面积具可变性,让使用者可依所载物品的尺寸进行调整,应用范围得以 扩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以翻开或收合所述翻合框架以及伸縮所述调整框架作为调整置物 架承载面积的手段,简单、迅速、省力、容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符合一般消费者希望置物架使用面积愈大愈好以及收容占用空间 愈小愈好的心态及期待。因为本实用新型置物架的左右宽度及前后长度均可加以 调整,所以置物架于最小承载面积时展现轻巧样态,收容占用的空间非常小,而 于最大承载面时则大幅提升空间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以加长、加宽置物架承载面积的手段可进一步使置物架的载重能 力及结构强度增加。
本实用新型置物架配合可折叠的两轮车使用时,更显其功能的多样性,特别 是当两轮车折叠成前、后轮并列的样态时,所述置物架可扩增其左右宽度而成一 扩大面积的置物平台,使用者可施力于两轮车的把手,进而推动或拉动两轮车, 使两轮车成为载物的推车或拖车。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的立体分解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的组合外观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的组合俯视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调整承载面的俯视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调整承载面的俯视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设置于两轮车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设置于两轮车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图6,本实用新型车用置物架结构包括
一固定框架IO,为矩框形结构,其左、右两边各设一组固定侧支杆11,以便 固定于一两轮车80的后叉81两侧;所述固定框架10的前边设一弧形向下延伸的
固定辅助杆12,以便固定于所述后叉81前端。
一调整框架20,包括一对固定管21、 一对活动杆22以及一框夹25。所述固 定管21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IO底部,所述活动杆22枢穿于所述固定管21中。 所述二活动杆22的开放端设一第一连接杆23以及一第二连接杆24,所述第一连 接杆23上枢套所述框夹25,使所述框夹25可以绕着所述第一连接杆23而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杆23上更设至少一扭转弹簧26,其二簧脚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二连 接杆24以及所述框夹25,并提供使所述框夹25向所述固定框架10方向的弹夹 力。所述固定管21与所述活动杆22之间设有一弹性组件27,其弹性作用于所述 活动杆22的管端,提供一使所述活动杆22常态收合于所述固定管21中的力量。
一翻合框架30,为矩框形结构,其边缘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边缘以一连接 件31连接。所述翻合框架30可以所述连接件31为枢钮而向所述固定框架10的 侧边翻开或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10中。
至少一对支撑组件40,固定于所述固定框架IO的边缘,每一支撑组件40提 供一支撑面41,当所述翻合框架30向所述固定框架IO的侧边翻开时所述支撑面 41支持着所述翻合框架30。通过所述支撑组件40的支撑面41使所述翻合框架 30可翻开与所述固定框架10呈水平。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置物架的结构样态,以下叙述所述置物架如何调整其 承载面积。
请参阅图3,所述翻合框架30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IO中,所述活动杆22收 合于所述固定管21中。所述置物架以所述固定框架IO的宽度、长度(X、 Y)定义 一个X乘以Y的承载面积。
请参阅图4,所述翻合框架30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IO中,所述活动杆22被 向外拉伸一预期长度。所述置物架以所述固定框架10的宽度(X)以及所述固定框 架10长度与活动杆22延伸长度的总合(Y1)定义一个X乘以Yl的承载面积。应
加以说明的是,所述活动杆22于所述固定管10中是无段式的调整延伸长度。
请参阅图5,所述翻合框架30翻开与所述固定框架IO呈水平。所述置物架 以所述固定框架10及所述翻合框架30的宽度总合(X1)以及所述固定框架的长度 (Y)定义一个XI乘以Y的承载面积。所述置物架也可以所述固定框架10及所述 翻合框架30的宽度总合(X1)以及所述固定框架10长度与所述活动杆22延伸长度 的总合(Y1)定义一个XI乘以Yl的承载面积。
以下再叙述本实用新型置物架与两轮车的配合情形。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置物架以固定侧支杆11以及固定辅助杆12固定于 两轮车的后叉81,置物架位于所述两轮车80后轮82的上方。所述置物架以第三 图所示的最小承载面积承载一承载物90,所述框夹25紧夹所述承载物90。
请参阅图7,所述两轮车80具有可折叠的车身结构,且折叠后其前轮85与 后轮82并列。于所述两轮车前轮85的外围任一结构上可以设置一固定件83,所 述固定件83以一凹槽84供所述翻合框架30的边杆定位于其中,以便支持所述翻 合框架30的边杆。通过上述的固定件83以及支撑组件40,使翻合框架30具有 呈三角对应的三个支撑点,增加所述翻合框架30的稳固性,进一步提升所述置物 架的载重能力、结构强度及载重面积。
请参阅图l、图5、图7,所述翻合框架30相对上述固定件83的所在位置设 一围边33,当翻合框架30被所述固定件83定位时,所述围边33框围住所述固 定件83的周围,使翻合框架30与固定件83产生横向定位关系,可进一步定位前 轮85及后轮82呈平行并列,避免两轮产生横向分开的情形。
图7所示的样态,折叠后的两轮车80与本实用新型置物架配合即成为可载物 的推车或拖车。本实用新型置物架并不以设于两轮车80的后轮82为限,其亦可 设于前轮85的上方。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一个最佳实施例做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精神与范畴下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 实用新型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举凡不违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从事 的种种修改或变化,倶属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框架(10);一调整框架(20),包括一对固定管(21)、一对活动杆(22)以及一框夹(25);所述固定管(21)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10)底部,所述活动杆(22)枢穿于所述固定管(21)中;所述二活动杆(22)连接所述框夹(25),所述框夹(25)受一固设在所述活动杆(22)上的弹簧(26)作用而具有向所述固定框架(10)方向的弹夹力;所述固定管(21)与所述活动杆(22)之间设有一弹性组件(27)。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0) 的左、右两边各设一组固定侧支杆(11)。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0) 的前边设一固定辅助杆(12)。
4、 一种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框架(10);一调整框架(20),包括一对固定管(21)、 一对活动杆(22)以及一框夹 (25);所述固定管(21)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10)底部,所述活动杆(22) 枢穿于所述固定管(21)中;所述二活动(22)杆连接所述框夹(25),所述框 夹(25)受一固设在所述活动杆(22)上的弹簧(26)作用而具有向所述固定框 架(10)方向的弹夹力;所述固定管(21)与所述活动杆(22)之间设有一弹性 组件(27)-,--翻合框架(30),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侧边以一连接件(31)予以连 接;所述翻合框架(30)以所述连接件(31)为枢钮而向所述固定框架(10)的 侧边翻开定位或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10)中。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0) 的左、右两边各设一组固定侧支杆(11)。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0) 的前边设一固定辅助杆(12)。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对支撑组 件(40),固定于所述固定框架(10),每--支撑组件(40)提供一支撑面(41), 当所述翻合框架(30)向所述固定框架(10)的侧边翻开时所述支撑面(41)支 持着所述翻合框架(30)。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架设于一可 折叠的两轮车(80),所述两轮车(80)具有折叠后呈前轮(85)及后轮(82) 并列的特征,所述固定框架(10)是固定于其中一轮的上方,而另一轮的外围任 一结构提供一固定件(83),当所述翻合框架(30)位于所述固定框架(10)的 侧边时,所述固定件(80)支持着所述翻合框架(30)的边杆。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83)以 一凹槽(84)供所述翻合框架(30)的边杆定位于其中。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置物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合框架(30) 相对上述固定件(83)的所在位置设一围边(33),当所述翻合框架(30)被所 述固定件(83)定位时,所述围边(33)框围住所述固定件(83)的周围。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置物架结构,包括一固定框架;一调整框架,包括一对固定管、一对活动杆以及一框夹;所述固定管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底部,所述活动杆枢穿于所述固定管中;所述二活动杆连接所述框夹,所述框夹受一固设在所述活动杆上的弹簧作用而具有向所述固定框架方向的弹夹力;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活动杆之间设有一弹性组件,其弹性作用于所述活动杆的管端,提供一使所述活动杆常态收合于所述固定管中的力量;一翻合框架,与所述固定框架的侧边以一连接件予以连接;所述翻合框架可以所述连接件为枢钮而向所述固定框架的侧边翻开定位或收合于所述固定框架中。
文档编号B62J7/04GK201030907SQ20072000235
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3日
发明者卢一雄 申请人:卢一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