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婴儿车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构造。
背景技术:
婴儿车是提供襁褓婴儿或幼儿坐、卧的载具,父母或长者可以凭借推行婴 儿车而省却背负或抱持的重量负荷,进而更便于携带婴幼儿一起出游、散步或 购物等户外活动,实属增进亲子互动更为密切的婴幼儿用品的一。惟,经本实用新型设计人累积多年相关产业的产制经验发现,现有婴儿车实际上存有如下 所述的种种缺点1、 提篮框架与婴儿车骨架的结合稳定性不佳现有婴儿车的提篮框架是采 活动式设计,使提篮框架可脱离婴儿车骨架以随身携带及就近照顾,但所述的 提篮框架与婴儿车骨架的结合方式却是直接插设在自骨架向上延伸的铝制中空 支架而已,换言之,所述的提篮框架与幼儿的整体重量仅由中空支架承担,不 仅支撑强度不足,更容易产生提篮框架晃动的不稳定现象,对于躺卧其中的幼 儿而言,更造成安全性不足的严重缺失。2、 前轮座结构设计复杂且无法定向现有婴儿车的前轮座虽可脱离婴儿车 骨架以进行单轮及双轮的更换及变化,但经研究其构造后却发现,现有前轮座 实际上具有因为零件过多及结构过在复杂,导致制造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存在; 此外,更有前轮座及前轮无法固定朝向前方,致衍生婴儿车的前进方向难以控 制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乃萌思加以改良念头,期设计一种婴儿车改 良结构以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并在经过长期研发、测试及改良后,始有本实用 新型的产生。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通过采用分离式设计,通过简易操作可使前轮座快速脱离基座,以更换不同规 格的前轮,兼具提升提篮结合稳定性、便于拆装、易于更替前轮等功效。为达致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所述的婴儿车包 含一组婴儿车骨架、 一组插设在婴儿车骨架上的提篮框架及一组装设在婴儿车 骨架前端的前轮座机构;所述的提篮框架在环框之中段部位设有呈左右对称设 置的枢转机构,所述的枢转机构是包含第一轴盘与第二轴盘,其中,所述的第 一轴盘分别朝前后方向延伸有与环框组接的插接臂,朝上则凸伸供提篮把手插 设的插槽,第一轴盘盘体凹设有外环槽与内环槽,而其中一插接臂是设有垂直 于第一轴盘的容置槽及贯穿插接臂的滑槽,所述的容置槽并以通道及缺口连通 外及内环槽;容置槽内设有弹性元件及定位销;又,所述的插接臂外部套设一 滑套,所述的滑套以一铆钉穿过定位销及滑槽后定位,令滑套可带动定位销位 移;所述的第二轴盘向下延伸一插接柱,以插设在婴儿车骨架上,第二轴盘盘 体凸设有凸环,所述的凸环是嵌置在第一轴盘的外凹环中,且所述的凸环开设 有若干穿孔供定位销插设;凭借的,所述的滑套可带动定位销退出缺口及穿孔, 令第一轴盘可相对枢转并择一穿孔插设定位,以调整提篮框架的倾斜角度。如上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盘的内环槽中是可进一步 成型有一挡块;所述的第二轴盘盘体则凸设有凸柱,所述的凸柱是嵌置在第一 轴盘的内凹环中;凭借的,当凸柱在内凹环中位移时,可受挡块的阻挡而限制 提篮框架的旋转角度。如上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轴盘的滑套外侧是可一体 凸设一凸钮,以便于操作者的手指扳扣。如上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所述的婴儿车骨架设有一组支撑机构供提篮 框架的枢转机构插设,所述的支撑机构是包含第三轴盘及外盖,其中,所述的 第三轴盘向下延伸一衔接套筒,所述的衔接套筒是以一铆钉固设在婴儿车骨架 上,衔接套筒一侧设一纵向插槽,且衔接套筒的筒壁更开设一连通插槽的透孔, 又,所述的衔接套筒外部套设一对呈环状卡掣的脱钩套环,脱钩套环一侧内壁面是凸设一柱状卡榫,另一侧内壁面与衔接套筒外壁面之间是夹固一弹性元件, 令脱钩套环的卡榫穿过衔接套筒筒壁的透孔而伸入衔接套筒内部;所述的第二轴盘底部的插接柱柱体两侧分别凹设一卡掣槽,且柱体底端更凹设一内凹区间, 所述的内凹区间的壁面开设数道长槽,且内凹区间容纳一弹性元件及一滑块,所述的滑块凸设若干卡钩以勾掣在长槽内,使弹性元件推动滑块向下凸伸;凭 借的,第二轴盘的插接柱是可插设在第三轴盘的插槽中,使脱钩套环的卡榫穿 过衔接套筒的透孔并卡掣在插接柱的卡掣槽中定位,当推动脱钩套环的卡榫脱 离卡掣槽时,则第二轴盘内部的弹性元件将复归使第二轴盘向上弹跳脱离第三 轴盘。如上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中,第三轴盘盘体朝向第二轴盘一面是凹 设一纵向导槽;而第二轴盘盘体则对应凸设一纵向凸块以相互嵌接。如上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所述的婴儿车的前轮座机构是包含一固设在 婴儿车骨架前端的基座,及固设在基座下方的前轮座,其中,所述的基座包含 包覆在婴儿车骨架外部的底座及上盖,所述的底座设一纵向插孔,插孔前端凸 设一挡板,挡板上罩设一推块,推块朝向插孔一侧是延伸一对卡掣臂,推块底 面则成型设一凹槽,凹槽中设一弹性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是介在挡板与凹槽 槽壁之间;又,底座底面是凹设若干定向凹槽;上盖是固设在底座上且开设一 开口供推块穿设;前轮座是与前轮结合,座体顶面凸设一插接杆及若干定向凸 垣,且插接杆接近顶端处凹设一内縮段;凭借的,前轮座的插接杆及定向凸垣 分别插入基座的插孔及定向凹槽中,且基座的推块则以其卡掣臂伸阻在插接杆 的内縮段中以形成结合状态,当推动推块令卡掣臂退离内縮段时,则可令前轮 座脱离基座。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1、 提升提篮框架与婴儿车骨架的结合稳定性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提篮框架 是直接插设在婴儿车骨架上,再加上第二轴盘的纵向凸块与第三轴盘的纵向导 槽二者的相互配合,进而使提篮框架与婴儿车骨架结合更为紧密及稳定。2、 提篮框架定位确实且无晃动的虞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是通过令定位 销依序通过通道(第一段定位)、穿孔(第二段定位)及缺口 (第三段定位) 以产生三段式定位效果,故可提升提篮框架的定位及稳定效果,不仅可以减少 提篮框架的晃动现象,更兼具补强效果。3、 前轮座机构可快速定向凭借基座的定向凹槽及前轮座的定向凸垣的相 互配合,使前轮座机构在完成组装后也同时完成定位,无需通过特殊结构辅助 即可完成定向,不仅简化整体结构,更具操作便利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与支撑机构的排列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的操作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提篮框架调整角度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与支撑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与支撑机构的另一型态分解示意图;第9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与支撑机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IO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的操作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前轮座机构的基座的分解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机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前轮座机构的操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A-枢转机构;B-支撑机构;C-前轮座机构;l-婴儿车骨架; 2-提篮框架;21-环框;3-第一轴盘;31-插接臂;311-容置槽;312-滑槽313-通 道;314-缺口; 32-插槽;33-外环槽34-内环槽;341-挡块;35-弹性元件;36-定位销;37-滑套;371-凸钮;38-铆钉;4-第二轴盘;41-插接柱;411-卡掣槽;412-内凹区间;413-长槽;42-凸环;421-穿孔;43-凸柱;44-纵向凸块;45-弹性 元件;46-滑块;461-卡钩;5-第三轴盘;51-纵向导槽;52-衔接套筒;521-铆钉;522-插槽;523-透孔;53-脱钩套环;531-卡榫;532-弹性元件;6-外盖;7-基座; 71-底座;711-插孔;712-挡板;713-定向凹槽;72-上盖;721-开口; 73-推块;731-卡掣臂;732-凹槽;733-弹性元件8-前轮座;81-插接杆;Sll-内縮段;82-定向凸垣。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用新型设计人的技术手段,兹针对婴儿车的不同部位分别举一种较佳可行实施例配合图式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首先是针对婴儿车的构造加以说明,请参阅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主要包含一组婴儿车骨架1及一组插设在婴儿车骨架1上的提篮框架2;所述 的提篮框架1具有一环框21,所述的环框21之中段部位设有呈左右对称设置的 枢转机构A,而婴儿车骨架1适当位置处则设有同呈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撑机构 B,关于枢转机构A与支撑机构B间的排列方式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举面 对婴儿车时,位于右侧的枢转机构A与支撑机构B为例)。续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所述的枢转机构A是包含第一轴盘3与第二轴 盘4,其中所述的第一轴盘3分别朝前后方向延伸有与环框2组接的插接臂31,朝上 则凸伸供提篮把手(图未绘示)插设的插槽32,第一轴盘3盘体凹设一外环槽 33与内环槽34,且所述的内环槽34中是成型有一挡块341;而第一轴盘3的其 中一插接臂31 (以朝向婴儿车前方的插接臂为宜)是设有垂直于第一轴盘3的 容置槽311及贯穿插接臂31的滑槽312,所述的容置槽311并以通道313及缺 口 314连通外及内环槽33、 34;容置槽311内设有弹性元件35及定位销36; 又,所述的插接臂31外部套设一滑套37,滑套37外侧并一体凸设一凸钮371, 以便于操作者的手指扳扣,且所述的滑套37以一铆钉38穿过定位销36及滑槽 312后定位,令滑套37可带动定位销36位移;所述的第二轴盘4向下延伸一插接柱41,以插设在婴儿车骨架l上,第二 轴盘盘4体凸设有凸环42及凸柱43,所述的凸环42及凸柱43是分别嵌置在第 一轴盘3的外环槽33及内环槽34中;又,所述的凸环42开设有若干穿孔421 供定位销36插设;关于第一轴盘3与第二轴盘4的组装状态请参阅图4所示,令第一轴盘3 与第二轴盘4相互贴靠再施以铆接结合,使第二轴盘4的凸环42及凸柱43分 别嵌置在第一轴盘3的外环槽33及内环槽34中,此时第一轴盘3的定位销36 及滑套37将受弹性元件35的顶推,使定位销36前端经通道313穿过第二轴盘 4的凸环42的其中一穿孔421,然后插设在第一轴盘3的缺口 314中,进而形 成如图所示的定位状态。续请参阅图5所示,当须调整提篮框架2的倾斜角度时,操作者只需移动 至婴儿车前方(使幼儿可注视操作者,以防止突如其来的动作造成惊吓),再 以手指扳扣滑套37的凸钮371进而拉动滑套37,即可令滑套37带动定位销36 退出缺口 314及穿孔421 (此时弹性元件35是呈压縮状态),如此一来,第一轴盘3便可带动提篮框架2相对第二轴盘4进行枢转,当枢转至适当角度时再放开滑套37 (请参阅图6所示),此时弹性元件35将复归伸张,并推顶定位销 36穿过适当穿孔421,再进入缺口 314中使提篮框架2完成定位。而在第一轴盘3进行枢转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为避免第一轴盘3转 动过度导致提篮框架2向后倾斜造成危险,因此特别设计在第一轴盘3的内环 槽34成型挡块341,并在第二轴盘4成型凸柱43,凭借挡块341与凸柱43的 相互限制及阻挡(请配合第四至六图所示),可限制及避免第一轴盘1转动过 度,以防止提篮框架2向后倾斜,进而提升婴儿车的安全性。接下来则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骨架1与提篮框架2之间的结合构造, 请配合图l所示,所述的婴儿车骨架1设有一组支撑机构B供提篮框架2的枢 转机构A中的第二轴盘4插设,所述的支撑机构B是包含第三轴盘5及外盖6, 请参阅图2、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的第三轴盘5朝向第二轴盘4一面是凹设一纵向导槽51;此外,第三 轴盘5盘体向下延伸一衔接套筒52,所述的衔接套筒52是以一铆钉521固设在 婴儿车骨架1上,衔接套筒52 —侧设一纵向插槽522,且衔接套筒52的筒壁更 开设一连通插槽522的透孔523 (请参阅图8所示),又,所述的衔接套筒52 外部套设一对呈环状卡掣的脱钩套环53,脱钩套环53 —侧内壁面是凸设一柱状 卡榫531,另一侧内壁面与衔接套筒52外壁面之间是夹固一弹性元件532,通 过所述的弹性元件532的顶推,令脱钩套环53另侧的卡榫531穿过衔接套筒52 筒壁的透孔523而伸入衔接套筒52内部;所述的外盖6是盖设在第三轴盘5外侧,二者相互贴靠再施以铆接结合;所述的第二轴盘4盘体对应第三轴盘5的纵向导槽51而凸设一纵向凸块44; 此外,第二轴盘4底部的插接柱41柱体两侧分别凹设一卡掣槽411,且柱体底 端更向上凹设一内凹区间412,所述的内凹区间412的两侧壁面分别开设一对长 槽413,且内凹区间412容纳一弹性元件45及一滑块46,所述的滑块46顶面 凸设二对卡钩461以勾掣在长槽413内,使弹性元件45推动滑块46向下凸伸。关于提篮框架2的枢转机构A与婴儿车骨架1的支撑机构B二者间的组装 状态请参阅图9所示,令枢转机构A的第二轴盘的插接柱插设在支撑机构B的 第三轴盘5的插槽522中,使脱钩套环53的卡榫531穿过衔接套筒52的透孔 523,然后卡掣在插接柱41的卡掣槽411中定位,此时插接柱41底端的滑块46将受第三轴盘5底端的铆钉521向上顶推,縮入第二轴盘4的插接柱41的内凹 区间412中,此时弹性元件45是呈压縮状态,如此一来,第二轴盘4的插接柱 41将与第三轴盘5的衔接套筒52形成卡掣结合状态。另欲使提篮框架2脱离婴儿车骨架1以便随身携带时,只需推动脱钩套环 53,请配合图10所示,令推动脱钩套环53的卡榫531脱离第二轴盘4的插接 柱41的卡掣槽411 (此时另侧脱钩套环53内的弹性元件532是呈压縮状态), 则第二轴盘4的插接柱41内部的弹性元件45将复归,推动第二轴盘4向上弹 跳并脱离第三轴盘5,即可令提篮框架2脱离婴儿车骨架1。接下来是本实用新型针对婴儿车前轮座机构C的改良,请参阅图l、图ll 及图12所示,所述的前轮座机构C是包含一固设在婴儿车骨架1前端的基座7, 及固设在基座7下方的前轮座8,其中所述的基座7包含一对包覆在婴儿车骨架1外部的底座71及上盖72,请参 阅图ll、图12所示,所述的底座71中央设一纵向贯穿插孔711,插孔711前 端凸设一挡板712,挡板712上罩设一推块73,所述的推块73朝向插孔711 — 侧是延伸一对卡掣臂731,推块73底面则成型设一凹槽732,凹槽732中设一 弹性元件733,所述的弹性元件733是介在挡板712与凹槽732槽壁之间;又, 底座71底面在插孔711两侧分别设有一定向凹槽713;所述的上盖72是固设在 底座71上且开设一开口 721供推块73穿设;所述的前轮座8是与前轮(图未绘示)结合为一体,请参阅图ll所示,前 轮座8座体顶面凸设一插接杆81,插接杆81的杆体在接近顶端处凹设一内縮段 811;所述的插接杆81两侧则对应底座71的定向凹槽713而分别凸设一定向凸 垣82。关于基座7及前轮座8的组装状态则请参阅图13所示,令前轮座8由下向 上以其插接杆81及定向凸垣82分别插入基座7的插孔711及定向凹槽713中, 凭借的,基座7的推块73将受其底部的弹性元件733顶推,并以其卡掣臂731 伸阻在插接杆81的内縮段811,使基座7与前轮座8形成结合状态,且凭借定 向凸垣82与定向凹槽7B的相互嵌合,可使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8维持恒对准 正前方的状态,使前轮座8无偏转的虞。再者,当欲操作使前轮脱离婴儿车骨架1以更换不同规格的前轮,或有拆 下前轮以縮减婴儿车材积或收纳空间的需求时,只需推动基座7上的推块73令其卡掣臂731退离前轮座8的插接杆81的内縮段811,请配合图14所示,即可 令前轮座8向下脱离基座7。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婴儿车包含一组婴儿车骨架、一组插设在婴儿车骨架上的提篮框架及一组装设在婴儿车骨架前端的前轮座机构;所述的提篮框架在环框之中段部位设有呈左右对称设置的枢转机构,所述的枢转机构是包含第一轴盘与第二轴盘,其中所述的第一轴盘分别朝前后方向延伸有与环框组接的插接臂,朝上则凸伸供提篮把手插设的插槽,第一轴盘盘体凹设有外环槽与内环槽,而其中一插接臂是设有垂直于第一轴盘的容置槽及贯穿插接臂的滑槽,所述的容置槽并以通道及缺口连通外及内环槽;容置槽内设有弹性元件及定位销;所述的插接臂外部套设一滑套,所述的滑套以一铆钉穿过定位销及滑槽后定位,令滑套能够带动定位销位移;所述的第二轴盘向下延伸一插接柱,以插设在婴儿车骨架上,第二轴盘盘体凸设有凸环,所述的凸环是嵌置在第一轴盘的外凹环中,且所述的凸环开设有若干穿孔供定位销插设;所述的滑套能够带动定位销退出缺口及穿孔,令第一轴盘可相对枢转并择一穿孔插设定位。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盘的 内环槽中是可进一步成型有一挡块;所述的第二轴盘盘体则凸设有凸柱,所述 的凸柱是嵌置在第一轴盘的内凹环中;凭借的,当凸柱在内凹环中位移时,可 受挡块的阻挡而限制提篮框架的旋转角度。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轴盘 的滑套外侧是可一体凸设一凸钮,以便于操作者的手指扳扣。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婴儿车骨 架设有一组支撑机构供提篮框架的枢转机构插设,所述的支撑机构是包含第三 轴盘及外盖,其中所述的第三轴盘向下延伸一衔接套筒,所述的衔接套筒是 以一铆钉固设在婴儿车骨架上,衔接套筒一侧设一纵向插槽,且衔接套筒的筒 壁更开设一连通插槽的透孔,所述的衔接套筒外部套设一对呈环状卡掣的脱钩 套环,脱钩套环一侧内壁面是凸设一柱状卡榫,另一侧内壁面与衔接套筒外壁 面之间是夹固一弹性元件,令脱钩套环的卡榫穿过衔接套筒筒壁的透孔而伸入 衔接套筒内部;所述的第二轴盘底部的插接柱柱体两侧分别凹设一卡掣槽,且 柱体底端更凹设一内凹区间,所述的内凹区间的壁面开设数道长槽,且内凹区 间容纳一弹性元件及一滑块,所述的滑块凸设若干卡钩以勾掣在长槽内,使弹性元件推动滑块向下凸伸;第二轴盘的插接柱是能够插设在第三轴盘的插槽中, 使脱钩套环的卡榫穿过衔接套筒的透孔并卡掣在插接柱的卡掣槽中定位。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轴盘盘体朝 向第二轴盘一面是凹设一纵向导槽;而第二轴盘盘体则对应凸设一纵向凸块以 相互嵌接。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婴儿车的 前轮座机构是包含一固设在婴儿车骨架前端的基座,及固设在基座下方的前轮 座,其中所述的基座包含包覆在婴儿车骨架外部的底座及上盖,所述的底座设一纵向插孔,插孔前端凸设一挡板,挡板上罩设一推块,推块朝向插孔一侧 是延伸一对卡掣臂,推块底面则成型设一凹槽,凹槽中设一弹性元件,所述的 弹性元件是介在挡板与凹槽槽壁之间;底座底面是凹设若干定向凹槽;上盖是 固设在底座上且开设一开口供推块穿设;前轮座是与前轮结合,座体顶面凸设 一插接杆及若干定向凸垣,且插接杆接近顶端处凹设一内縮段;前轮座的插接 杆及定向凸垣分别插入基座的插孔及定向凹槽中,且基座的推块则以其卡掣臂 伸阻在插接杆的内縮段中以形成结合状态,当推动推块令卡掣臂退离内縮段时, 则可令前轮座脱离基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主要是针对婴儿车的提篮构造及前轮构造加以改良,其中,所述的提篮构造是分别在提篮框架上设一枢转机构,及在婴儿车骨架上设一支撑机构,以发挥三段式角度调整及定位效果,同时更兼具可将提篮自婴儿车骨架上拆离的机动功效;另在婴儿车骨架前端设一前轮座机构,所述的前轮座机构是包含固设在婴儿车骨架前端的基座及卡掣在基座下方的前轮座,二者是采分离式设计,通过简易操作可使前轮座快速脱离基座,以更换不同规格的前轮,兼具提升提篮结合稳定性、便于拆装、易于更替前轮等功效。
文档编号B62B9/00GK201082720SQ200720176009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9日
发明者陈庭妤 申请人:陈庭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