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重前臂和后臂的罩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96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多重前臂和后臂的罩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安装在硬顶敞篷车上的罩盖。硬顶车辆存在特有的问题车顶构件的体积大、与车顶和行 李箱盖的重量和运动学。
背景技术
文献EP 1 069 029中7>开了这种车辆的罩盖。此处考虑的尤其与本文相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涉及具有这样一种 结构和功能的实施方案其方便了罩盖运动、保证了安全而有效地发 挥作用、并允许最简单可行的生产和装配。文献US-A-2004/0155480和DE 10 2005 035 435 B3也公开了这种车辆的罩盖,如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那样。然而,关于上述罩盖,优化问题在于罩盖运动学、最简单可行的 生产和装配、以及体积。发明内容因此,为了实现上述全部目的或者其中的一些目的,提出了这样 一种罩盖,其适于从车辆上的闭合位置开始*借助于具有多重前臂的前铰链,通过向前转动而开启,然 后所述罩盖限定出行李箱盖,其中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包括至少两 个臂;以及*借助于具有多重后臂的后铰链向后开启,然后所述罩盖限 定出车顶储藏室的盖子,在该盖子的下部能够装载可伸缩的车 顶,其中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包括至少两个臂, 一所述前铰链和所述后铰链共用中间构件,所述多重前臂和所述多重后臂均永久地枢轴连接于所述中间构件上;以及—所述多重后臂的多个臂还枢轴连接于所述车身壳体及附接于所 述车身壳体上的中间部件之一上。当罩盖位于车辆上的闭合位置时,所述中间部件将位于比上述的 中间构件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附加地或者可选地,所述中间构件将仅在罩盖的有限的前部下方 延伸。


下面参考示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侧面示意图;图2是从行李箱内部观察的其后侧的局部视图;图3是从外部观察的放大的"透视图,,;以及图4示出了罩盖向后打开时的透视图,其中部分组件被移开。
具体实施方式
敞篷车辆1具有可伸缩的硬车顶3,硬车顶3具有贯穿所述车辆 的中部垂直平面的纵向轴线X,下面的构件关于该纵向轴线对称。因 此,以"a"和"b"结尾的附图标记指示出存在这种对称性,例如对 称的中间构件17a和17b。车顶3包括石更车顶构件,如30、 300,其能够相对于纟皮此和相对 于车身壳体移动,以闭合或揭开车辆座抢7。在图1中,以粗实线绘制的车顶在闭合位置覆盖所述车辆座舱。 车顶构件被展开。混合线示出了车顶储存、折叠于行李箱90的后盖9 下方,其中后盖9在闭合位置覆盖行李箱90。此处,车顶包括后车顶构件300和前车顶构件30,其中后车顶构 件300接纳后部开孔310。车顶3通过铰链装置12a枢轴连接于车身壳体11上。铰链装置 12a可包括安装于车身壳体与后车顶构件300之间的后铰链14a、以及 枢轴连接于车身壳体与前车顶构件30之间的侧面铰链臂(包括140a)。4交链16a连接前车顶构件30和后车顶构件300。罩盖9按如下方式与车身壳体11枢轴连接首先,罩盖9可借助于具有多重前臂13a、 13b的铰链(参见图4), 通过向前转动而从敞篷车上的闭合位置打开,对于示出的一侧而言(图 2和3),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包括至少两个臂130a、 131a。然后,所述 罩盖限定行李箱盖。接着,罩盖9可借助于具有多重后臂15a、 15b的铰接装置,通过 向后转动(图4)而打开。多重后臂15a、 15b包括从同一侧面示出的 至少两个臂150a、 151a。然后,罩盖限定车顶3的储藏室的盖子,在 这种情况下,车顶3位于行李箱内。具有多重前臂和后臂的铰链13a、 15a共用中间构件17a,所述多 重臂永久地枢轴连接于中间构件17a上,如图所示。图1还示出了 ,当罩盖9闭合于车身壳体11上时,前铰链和后铰 链的各自的臂130a、 131a和150a、 151a基本与中间构件17a排成一 条直线。该直线基本水平地延伸,从而与轴线X形成小于20。的角度X1, 参见线30a。这使得空间增大,以及在车身壳体上有利地定位。在这 一点上,由于罩盖闭合于车辆上,出于同一目的,前铰链13a、后铰 链15a和中间构件17a也基本水平地排列在车身壳体上(图1 )。这些 臂130a、 131a和150a、 151a构成一组,并且相互之间是基本平行的。还应当注意,就图1而言,当罩盖仍然闭合于车辆上时,具有多 重前臂13a和后臂15a的铰链和中间构件17a (然后集合在一起),在 接近于车身壳体11的侧面环行线(例如110a)的高度延伸,然后, 所述铰链和中间构件与所述环行线相毗邻(参见图2中的15a)。在这一点上,与中间构件17a相关的前述特征,促使各组件13a、 15a、 17a相对于所述侧面环行线有利的定位,这一点尤其取决于罩盖 的形状(平坦的程度)、后挡泥板环衬套的内部形状、行李箱的形状等 等。在附图中,中间构件如17a在其长度方向还呈现为直线,在这种 情况下,其平行于轴线X。其仅在罩盖有限的前端部分900的下面有 利地延伸(参见图1)。该部分优选地短于罩盖沿轴线X的长度L1的一半。这还有利于结构紧凑,并且使自由空间更宽阔,以便于车顶通 过和接近行李。尽管如此,还是推荐将用于使罩盖9朝前端打开的一个、原则上 两个压力平衡器21a、 21b (图4)直接或间接地枢轴连接于罩盖和所 涉及的中间构件上,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并朝向后部枢轴连接于所涉 及的中间构件上。每个中间构件可具有角形截面,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中间构件用 作支撑板,从而随着罩盖闭合或向前打开而与车身壳体的支撑件(例 如构件17a的19a) 4妄触。尤其是,如图1所示,还应当注意,枢轴连接于所述前铰链13a 和后铰链15a的所述臂的中间部件(如17a)上的构件分别位于第一 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3a。在第三区域25a,示出的后铰链的两个臂150a、 151a也分别枢轴连接于中间部件24a上。中间部件24a附接于车身壳体11上,在这种情况下,附接于后挡泥板27a的内侧。这些臂也可直接枢轴连接于所 述车身壳体上。当罩盖闭合于车辆上(甚至通过向前转动而打开)时,该中间部 件24a位于比中间构件17a的后端170a更靠后的位置,因而中间构件 17a位于中间部件24a前部。同上,这也有利于结构紧凑和为车顶通 过和接近行李扫清障碍。如图1和2所示,当罩盖闭合于车辆上或向前打开时,附接区域 20a、 23a和25a在紧邻线30a处基本排成一条直线。尤其考虑到中间构件17a的相对紧凑,以及为了有助于前述的结 构紧凑和在车身壳体11上便于安装的目的,后铰链15a的两个臂150a、 151a相对地与构件17a枢轴连接,其中构件17a枢轴连接于车身壳体 上,或者优选地枢轴连接于中间部件24a上。这是在多个可分别例如 以图2和图3中的290a和291a识别的不同区域的位置实现的。当罩 盖闭合于车辆上或向前打开时,这些区域均比中间构件17a的后端 170a更靠后,如图1和2所示。在同样的情况下,推荐将具有多重后臂的铰链的臂(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两个臂150a、 151a)如上所述地在区域290a、 291a进行枢轴连 接,因而在多个与所述行李箱的后端910相隔一定距离的不同区域的 位置(具体参见图2)进行枢轴连接。区域290a和291 a彼此邻近,这样也有利于达到期望的目的。 还应当注意,前铰链的臂(如130a和131a)将与罩盖9或者附 接于罩盖9上的支撑部分(例如28a)枢轴连接。现在同时论述前铰链(例如13a)和后铰链(例如15a),推荐二 者分别在前部和后部限定可变形的四边形。有利的是,由于在罩盖被 转动后,铰链构件基本垂直地位于罩盖的打开位置,因而每个四边形 将仅由两个臂构成,如分别由130a、 131a和150a、 151a构成(参见 图2-4)。在局部,部件或构件17a、 24a或28a限定了四边形的其它两边。优选地,为了将罩盖9很好地向后打开(这将有利于车顶通过, 而不会使系统复杂化),枢轴连接的臂或连接杆如13a、 15a将限定两 个相对的长边,其被设置成后部四边形的相对的长边(在这种情况 下为150a、 151a)均长于前部四边形的相对的长边(在这种情况下为 130a、 131a)(例如参见图3)。图1至图4的补充视图进一步示出,有利的是,具有多重前臂和 后臂13a、 15a (其共用中间构件17a)的铰链将共同限定出罩盖9的 第一铰链子部件300a,第一铰链子部件300a与由构件13b、 15b和17b 限定的第二铰链子部件300b构成一对。并且,为了接近限制体积、方便接近行李以及为车顶通过提供宽 广的空间,罩盖的这些铰链子部件300a、 300b将有利地安装于车身壳 体上,以使得当罩盖位于闭合位置时,它们分别紧邻罩盖和行李箱的 侧边界90a和相对的侧边界90b,如图2和4所共同示出的。此外,该两个子部件在结构上将是相互独立的,而不存在贯穿车 身壳体的横向的连接构件。共同考虑图1、 2和图4,应当注意到,至少为了在闭合位置将罩 盖9固定在车身壳体11上,罩盖9优选地朝后端具有可由弹簧锁33 释放的掣子(在这种情况下,掣子位于中部),并且在中间侧面部分的两侧具有以动力推动的锁定装置35a、 35b。后者可释放的锁定和弹簧 锁33的可释放的锁定将被释放,以通过向后转动而打开罩盖。否则, 锁定装置35a、 35b将咬合。为了通过向前转动而开启罩盖,弹簧锁 33也将被释放,这一点可以从图2和3中理解。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 锁33的两个互补部分330、 331分别位于罩盖和车身壳体(或在罩盖 闭合时固定于车身壳体上的部分)上。优选地,在行李箱的中间纵向部分,仅在侧面安装有两个以动力 推动的锁定装置35a、 35b,这样有利于平衡,并从而简化了致动动力 学和机械系统。有利地,弹簧锁33将这样连接一为了将罩盖9手动解锁并向前打开,弹簧锁33连接至外部控制 构件37上,外部控制构件37安装于罩盖的外部,并能够从罩盖的外 部^皮手动地启动;以及一为了将罩盖自动解锁并向后打开,弹簧锁33连接至位于车辆内 部的动力控制器38。从车辆座抢内能够方便地启动动力控制器38。基于图1和2,还应当注意到,以动力推动的锁定装置35a (图4 中的35b相同)将有利地是阳性锁定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图2),其 包括附接于中间构件17a上(下部)的冲击板350a。当罩盖闭合或向 前打开时,中间构件17a达到与车身壳体的支撑件19a相接触。此时, 冲击板由以动力推动的枢轴连接钩351a锁定,枢轴连接钩351a安装 于车身壳体上,或者安装于附接于车身壳体上的中间部件上。在行李箱90的每一侧,如果罩盖9必须向后打开以使车顶通过, 则动力致动器39a、 39b (图4)动作,从而打开罩盖9 (原则上无需 手动操作)。在图3中,动力致动器39a的一端与具有多重后臂15a的铰链的 多个臂中的一个(具体而言,是下端臂151a)可转动地连接,而另一 端与部件24a连接,其中,动力致动器39a可为双动作气缸。至少当罩盖9向后打开,以及甚至当罩盖9闭合时,可能需要具 有可释放的锁,以使中间构件17a、 17b相对于罩盖9固定。这些锁在图4中示意性示为41a、 41b,其可净皮安置于罩盖9 (或者每个中间部 件如28a)和有关的中间构件17a、 17b之间。这些锁有利地是阳性的、 可释放的锁定装置,并可被设置于罩盖和至少多重前臂中的一些臂(如 130a、 130b)之间。在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这些锁定装置将解除所述固定,以使 罩盖向前打开,而相反,在罩盖闭合和向后打开时,装置(具体而言 是回动装置)将锁定装置置于其固定位置。这些锁定装置将由与之相 连的外部控制构件37来解锁。可选地,在罩盖朝后端打开的动作开始,仅为了打开罩盖,每个 致动器39a、 39b可具有用于锁定这些装置的空转。为了使罩盖向后打开,弹簧锁33经由动力控制器38自动地释放。 侧面的锁定装置35a、 35b也被释放。也可以从车辆内部,尤其是从车 辆座抢内为锁定装置35a、 35b提供动力和进行自动控制。此时通过致 动器39a、 39b的展开而确保罩盖的开启(图4)。只有后(四边形) 铰链15a、 15b被展开。中间构件17a、 17b远离各自的支撑件19a、 19b, 然后通过保持压缩状态的平衡器相对于罩盖固定。相反,为了将罩盖向前开启,则利用作用于外部控制构件37上的 手动动作而使弹簧33释放。此时通过压力平衡器21a、 21b来协助罩 盖打开。只有前(四边形)4交链13a、 13b^皮展开。其它的铰链15a、 15b (基本上)保持静止,同时四边形折叠。侧面的锁35a、 35b保持 啮合,气缸保护压缩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硬顶敞篷车上的罩盖,所述敞篷车包括车身壳体,其中-所述罩盖(9)适于从所述敞篷车上的闭合位置开始*借助于具有多重前臂(13a、13b)的前铰链,通过向前转动而开启,然后所述罩盖限定出行李箱盖,其中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包括至少两个臂(130a、130b),以及*借助于具有多重后臂(15a、15b)的后铰链向后开启,然后所述罩盖限定出车顶储藏室的盖子,在该盖子的下部能够装载可伸缩的车顶(3),其中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包括至少两个臂(150a、150b);-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共用中间构件(17a、17b),所述多重前臂和所述多重后臂均永久地枢轴连接于所述中间构件(17a、17b)上;以及-所述多重后臂(15a)的多个臂枢轴连接于中间部件(24a)上,所述中间部件(24a)附接于所述车身壳体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罩盖在所述敞篷车上闭合时,所述中间部件(24a)位于比所述中间构件(17a、17b)的后端(170a)更靠后的位置。
2. —种硬顶敞篷车上的罩盖,所述敞篷车包括车身壳体,其中 一所述罩盖(9)适于从所述敞篷车上的闭合位置开始*借助于具有多重前臂(13a、 13b)的前铰链,通过向前转 动而开启,然后所述罩盖限定出行李箱盖,其中所述多重前臂铰 链包括至少两个臂(130a、 130b),以及*借助于具有多重后臂(15a、 15b)的后铰链向后开启,然 后所述罩盖限定出车顶储藏室的盖子,在该盖子的下部能够装载 可伸缩的车顶(3),其中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包括至少两个臂 (150a、 150b);—所述前铰链和所述后铰链共用中间构件(17a、 17b),所述多重前臂和所述多重后臂均永久地枢轴连接于所述中间构件(17a、 17b) 上;以及一所述多重后臂(15a)的多个臂还枢轴连接于所述车身壳体及附 接于所述车身壳体上的中间部件(24a)之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17a、 17b)仅在所述罩盖的有限的 前部(900)下方延伸。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的所述有 限的前部(900)短于所述罩盖沿着所述敞篷车长度方向的轴线X的 长度(LI)的一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 一所述多重前臂铰链的臂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的臂分别在所述中间构件(17a)上的第一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3a)与所述中间构 件(17a)枢轴连接;一所述多重后臂的所述多个臂在所述中间部件上的第三区域 (25a)与所述中间部件枢轴连接;以及一当所述罩盖(9)在所述敞篷车上闭合时,所述第一区域(20a)、 第二区域(23a)和第三区域(25a)基本上排成一条直线。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多重前臂铰链的臂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的臂分别在所述中 间构件(17a)上的第一区域(20a)和第二区域(23a)与所述中间构 件(17a)枢轴连接;一所述多重后臂的所述多个臂在第三区域(25a )与所述车身壳体 及附接于所述车身壳体上的中间部件(24a)之一枢轴连接;以及一当所述罩盖(9)在所述敞篷车上闭合时,所述第一区域(20a)、 第二区域(23a)和第三区域(25a)基本上排成一条直线。
6. 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后臂的所述多个臂在多个不同区域(290a、 291a)与所述中间部件 (24a)枢轴连接,当所述罩盖在所述敞篷车上闭合时,所述多个不同 区域(290a、 291a)均比所述中间构件(17a)的后端(170a)更靠后。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17a) 仅在所述罩盖的有限的前部(900)下方延伸,所述罩盖的所述有限的 前部(900)短于所述罩盖沿着所述敞篷车长度方向的轴线X的长度(LI)的一半。
8. 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中 间构件(17a、 17b)上枢轴连接有用于使所述罩盖向前打开的压力平 衡器(21a、 21b )。
9. 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当所述 罩盖在所述敞篷车上闭合时,此时集合在一起的所述多重前臂铰链、 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和所述中间构件(17a、 17b),在靠近所述车身壳体 的侧面环行线的高度延伸,之后,所述多重前臂铰链、所述多重后臂 铰链和所述中间构件毗邻所述车身壳体的所述侧面环行线。
10. 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分别限定了前端可变形 的四边形和后端可变形的四边形,每个所述四边形包括由对应的多重 臂(130a、 131a、 150a、 151a)限定的两个相对的长边;以及—所述后端可变形的四边形的相对的长边均长于所述前端可变形 的四边形的相对的长边。
11. 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 一共用所述中间构件(17a、 17b)的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共同限定所述罩盖的第一铰链子部件(300a)和第二铰链 子部件(300b),所述第一铰链子部件(300a)与所述第二铰链子部件(300b)构成一对;—在所述罩盖的闭合位置,所述第一铰链子部件和第二铰链子部 件分别紧邻所述罩盖的第一侧边缘(90a)和与之相对的第二侧边缘 (90b);一所述第一铰链子部件和第二铰链子部件在结构上基本相互独立。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至少为了使所述 罩盖在闭合位置固定于所述车身壳体上一所述罩盖设有两个动力推动的可释放的锁定装置(35a、 35b )、 以及朝向后端设有可释放的弹簧锁(33);一所述动力推动的锁定装置(35a、 35b)和所述弹簧锁各自的、 可释放的锁定被释放,以通过向后转动而打开所述罩盖。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锁这样 连接一为了将所述罩盖手动解锁并向前打开,所述弹簧锁连接至安装 于罩盖外部的外部控制构件上,所述外部控制构件能够从所述罩盖的 外部被手动启动;一以及,为了将罩盖自动解锁并向后打开,所述弹簧锁连接至位 于敞篷车内部的动力控制器(38)上。
14. 一种硬顶车辆,包括按照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顶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敞篷车上的罩盖,该罩盖借助于具有多重前臂(13a)的铰链通过向前转动而开启,以及借助于具有多重后臂(15a)的铰链向后开启,以装载可伸缩的车顶。多重前臂(13a)和多重后臂(15a)均包括至少两个臂。所述多重前臂铰链和所述多重后臂铰链共用中间构件(17a),所述多重前臂和所述多重后臂均永久地枢轴连接于所述中间构件上。
文档编号B62D25/10GK101332758SQ20081009472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4日
发明者蒂埃里·巴罗 申请人:厄利耶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