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2135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挂车上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悬挂支架与大梁的连接
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作为货运重要工具的半挂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半 挂车在生产地制造出来之后,为了便于运输,通常会使其易于组装的各个部件处于拆分状 态,再将上述拆分下来的各种部件分别批量装入标准集装箱内通过海陆联运等方式进行运 输,到达使用地后再进行整体的组装。然而,现有的半挂车所使用的半挂车悬挂支架,为了 满足安装后的强度要求,是直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半挂车的车架大梁上的,如若将半 挂车悬挂支架与半挂车车架拆分后分别进行运输,则到达使用地后不易对其进行组装。因 此,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制造地将该悬挂支架先焊接到半挂车车架上形成一整体结构,再 将该悬挂支架以及该半挂车车架的整体结构放入标准集装箱内固装运输。由于集装箱在宽 度尺寸上的限制,通常一个集装箱最多只能装2到3个上述的悬挂支架与半挂车车架的整 体结构,故而使得运输上述悬挂支架与半挂车车架的整体结构的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以及 运输效率较低,直接导致半挂车的运输费用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可通过 其实现半挂车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且安装后悬挂支架可满足其安装 强度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连 接在半挂车的两悬挂支架与两车架大梁之间,所述车架大梁包括上下水平设置的一上翼 板、一下翼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上翼板以及下翼板之间的一腹板,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 悬挂支架连接板,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两悬挂支架的上方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下翼板 的下方;至少两个悬挂支架加强立筋,其对称设置在所述两腹板相对的两内侧表面上,且分 别与所述腹板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以及一悬挂支架加强横 梁,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两对称设置的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之间。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 结构还包括一悬挂加强横梁斜撑,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的顶部以及底部分别与所述悬挂 支架加强横梁以及所述悬挂支架相连接。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横梁为一槽钢 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一顶板以及一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的一侧之间还垂直连接有一 侧板,所述侧板两端的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两悬挂支架加强立筋,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的 顶部与所述侧板的外侧相连接。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侧板与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之间的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悬挂支架连接板 与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连接为铆接。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连接板与所述悬挂 支架之间的连接、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与所述腹板以及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连接和/或所 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与所述悬挂支架之间的连接为焊接。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为一由竖 直平板底端略微垂直弯折而成的结构。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为一平板 弯折而成的上部呈门框状底部具有两水平连接部的结构。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 结构还包括两对悬挂支架加强板,每对悬挂支架加强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大梁的腹板的外侧 与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横梁相对的位置。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板为一表面呈 直角梯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的下直角边以及侧直角边分别与所述大梁的下翼板以 及腹板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板与所述大梁 之间焊接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应 用于半挂车上,在保证悬挂支架的安装强度的前提下将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之间的连接由 焊接方式改变为可拆卸连接,故而在运输过程中悬挂支架可与车架大梁分开固装运输,到 达目的地后再将其有效地连接组装起来,因此使得单个集装箱的装载量大大提高,极大的 提高了海陆联运的运输效率和集装箱的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了单个产品的运输成本。同 时,又由于该连接结构便于异地安装,因而节约工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由于该悬挂支 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上的该悬挂支架连接板可连接于不同类型的悬挂支架,因而该悬 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可应用于使用类别不同的悬挂的半挂车,以实现多用户选项 的商业运行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设置于悬挂支架与车架大 梁之间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设置另一种悬挂支架加强 立筋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上的悬挂支架连接板连接 第一种悬挂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上的悬挂支架连接板连接 第二种悬挂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上的悬挂支架连接板连接 第三种悬挂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是应用在将半挂车的车架大 梁100与其下方的两悬挂支架800可拆卸地进行连接。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半挂车的车架大梁100包括上下水平设置的一上翼板12、一下翼 板11以及与该上下翼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垂直连接在该上下翼板中部之间的一腹板13。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包括 至少两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 (或24')、一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以及两悬挂支架连接板29, 还可以包括悬挂支架加强板26以及两悬挂加强横梁斜撑27。 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或24')对称设置在该两腹板13相对的两内侧表面上, 且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该腹板13的内侧表面以及该下翼板11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连 接。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可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如图1及图2中所示。 请参阅如图1中所示的第一种悬挂加强立筋24的结构,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 为一由竖直平板底端略微垂直弯折而成的结构,其竖直平板部分与该腹板13垂直焊接,其 底端的弯折部分与该上翼板12焊接。在图1中未能标示出的,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的 设置数量可为两个,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两腹板13的内侧;也可为图1中所示的该悬挂支架 加强立筋24的设置数量为四个,所述两腹板13上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两个,以在每一腹板13 上形成一双立筋结构,以使得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该双立筋结构中的某一悬挂支 架加强立筋24安装该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 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再请参阅如图2中所示的另一种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的结构,该悬挂加强立筋 24'为一平板弯折而成的上部呈门框状底部具有两水平连接部的结构,该门框状上部的竖 直部分与该腹板13垂直焊接,底端的连接部与该上翼板12焊接。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 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每一腹板13上设置一个,以在每一腹板13上形成一单立筋结构。与前 述的第一种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的设置数量的选择情形相类似,该第二种悬挂支架加强 立筋24'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也不再一一列举。 该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两对称设置的两悬挂支架加强立筋 24(或24')之间。该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可为一槽钢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一顶板251 以及一底板252,该顶板251与该底板252的一侧之间还垂直连接有一侧板253,该侧板253 两端的外侧分别与该悬挂支架加强立筋24 (或24')相连,该连接方式可为通过铆钉28铆 接。 该两悬挂支架连接板29可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该两悬挂支架800的上 方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该车架大梁100的下翼板11的下方,该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为通过铆 钉28铆接。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为一相对各种悬挂均通用的平板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 为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分别与三种不同类别的悬挂支架800相连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 中第一种悬挂支架为BPW悬挂,第二种悬挂支架为SAF悬挂,第三种悬挂支架为Weweler悬 挂。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上设置有多个铆接孔291,以通过该铆接孔291以及铆钉28与该 车架大梁100的下翼板11铆接。 该悬挂支架加强板26设置的数量为两对,每对悬挂支架加强板26垂直固定在该
5车架大梁100的腹板13的外侧与该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相对的位置。该悬挂支架加强板 26可为一表面呈直角梯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的下直角边以及侧直角边分别与该车 架大梁100的下翼板11以及腹板13垂直焊接相连。 该悬挂加强横梁斜撑27为一斜向设置的板状结构,其顶部可通过铆接方式连接 于该悬挂支架加强横梁25的侧板253的外侧,该悬挂加强横梁斜撑27的底部可通过焊接 的方式与该悬挂支架800相连接。 将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应用于半挂车上时,当半挂 车需要被批量运输时,将该悬挂支架800从半挂车的车架大梁100上拆下,将该悬挂支架 800与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以及该悬挂加强横梁斜撑27通过焊接相连一形成一整体组件, 该整体组件单独装载运输,而该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的其他部件则与该车 架大梁100组装在一起形成一车架总成进行装载运输。由于该悬挂支架800已从该车架大 梁100上拆下,故而该车架总成的整体高度大大降低,因而单个标准集装箱可装载的车架 总成数量大大提高,一般一个标准箱可装载4-8个车架总成。并且,由于需另外运输的该悬 挂支架800连接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以及该悬挂加强横梁斜撑27所形成的该整体组件的 整体体积较小,故而在装载运输时的集装箱装载率也会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应用于半挂车上,在保证悬挂 支架800的安装强度的前提下将悬挂支架800与车架大梁IOO之间的连接由焊接方式改变 为可拆卸连接,故而在运输过程中悬挂支架800可与车架大梁100分开固装运输,到达目的 地后再将其有效地连接组装起来,因此使得单个集装箱的装载量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 海陆联运的运输效率和集装箱的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了单个产品的运输成本。同时,又由 于该连接结构便于异地安装,因而节约工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由于该悬挂支架与车 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上的该悬挂支架连接板29可连接于不同类型的悬挂支架800,因而 该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200可应用于使用类别不同的悬挂的半挂车,以实现多 用户选项的商业运行目的。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连接在半挂车的两悬挂支架与两车架大梁之间,所述车架大梁包括上下水平设置的一上翼板、一下翼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上翼板以及下翼板之间的一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悬挂支架连接板,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两悬挂支架的上方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下翼板的下方;至少两个悬挂支架加强立筋,其对称设置在所述两腹板相对的两内侧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腹板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以及一悬挂支架加强横梁,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两对称设置的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一悬挂加强横梁斜撑,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的顶部以及 底部分别与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横梁以及所述悬挂支架相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加强横梁为一槽钢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一顶板以及一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的一侧 之间还垂直连接有一侧板,所述侧板两端的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两悬挂支架加强立筋,所述 悬挂加强横梁斜撑的顶部与所述侧板的外侧相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与 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之间的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之间的连接和/或 所述悬挂支架连接板与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连接为铆接。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连接板与所述悬挂支架之间的连接、所述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与所述腹板以及所述下翼板 之间的连接和/或所述悬挂加强横梁斜撑与所述悬挂支架之间的连接为焊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加强立筋为一由竖直平板底端垂直弯折而成的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加强立筋为一平板弯折而成的上部呈门框状底部具有两水平连接部的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两对悬挂支架加强板,每对悬挂支架加强板垂直固定在所 述大梁的腹板的外侧与所述悬挂支架加强横梁相对的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加强板为一表面呈直角梯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的下直角边以及侧直角边分别与 所述大梁的下翼板以及腹板垂直固定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 架加强板与所述大梁之间焊接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包括两悬挂支架连接板,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两悬挂支架的上方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架大梁的下翼板的下方;至少两个悬挂支架加强立筋,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大梁的两腹板相对的两内侧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腹板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以及一悬挂支架加强横梁,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两对称设置的悬挂支架加强立筋之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可实现半挂车的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因此可将单个集装箱的装载量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海陆联运的运输效率和集装箱的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了单个产品的运输成本。
文档编号B62D21/20GK201520338SQ20092016815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刘正道, 宋作伟, 林万千 申请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