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523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尤指一种一端呈透空状的座管, 可提供增加避震缓冲的效果,且具有组设便利性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在车架后段上方,主要利用一座管将座垫组设在车架上方,以提供骑乘 者乘坐之功效;由于骑乘时,车架遇路面不平或遇障碍物而产生震动,震动会由车架经 前叉、把手以及座管、座垫传递至人体手部及会阴部,因此会影响骑乘的舒适性,部分 车种会在前、后叉组设避震构件,以减轻震动,然而部份震动力量仍会经由座管传递至 座垫及人体会阴部,而造成不舒适感。此外,例如公路车前、后叉不具避震构件,因此 座管的避震设计相当重要。常见使用于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依组设位置大致分为设在座管内部或设在 座管头部;其中,设在座管内部的避震结构,其具有相互穿套的一内套管及一外套管, 在该内、外套管间组设有一避震单元,该内套管另一端与供自行车固定的一锁结单元连 结,通过该避震单元以吸收震动力量,以达避震的效果;另外,设在座管头部的避震结 构,其中该座管头部供与一座垫相接,且在该座管头部与座管间设有一弹性元件,可吸 收震动力量,以达避震的效果。现有设在座管内部的避震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6216980号新型专利所揭露 的「自行车避震座管」,其具有一外套管,包括沿一中心轴线相背设置的一第一端部与 一第二端部;一支撑单元,包括一穿设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内套管、一穿设于该内 套管的支撑杆、一连结该支撑杆与内套管的固定件、一设置在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调 整件、一设置在该支撑杆与该内套管间的束缩件,及一设置在该调整件与该束缩件间且 与该束缩件相顶抵的间隔组;及一避震单元,包括一设置在该外套管的第二端部的弹性 件,及一与该弹性件相顶抵的限位组,该弹性件具有一与该支撑单元相顶抵的第一簧圈 段,及一第二簧圈段,其中,该第一簧圈段的节距不等于该第二簧圈段的节距。另外,现有设在座管头部的避震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7220479号新型专利所 揭露的「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座管头部,为提供与一座垫接设 的部位,其中该座管头部下缘设有一容置室;一座管,为提供该座垫支撑的管体;一固 定基座,设在该座管的管体内缘;一弹性元件,设在各该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间的弹性 材质,其具有预设高度的一缓冲部,以其两端面分别抵接于各该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相 对应的端面,并将各该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隔开;一固定环,设在该座管头部,将该座 管头部及固定基座固定;一防尘元件,套设在该座管头部及座管间。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将避震单元设置在该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且穿设在该 内套管的支撑杆其另一端与供座垫连结的一锁结单元连结,以提供避震效果;后者则将 弹性件设置在该座管头部与座管之间,同样可提供座管的避震效果。该第二现有结构座管的避震设计其结构过于复杂且构件多,造成自行车座管的
3避震结构的重量增加,且其组装繁琐、不便利,整体结构实用性确有待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本设计人在座管本体的一端设有呈环状座体的一组接部,其可因应本体受震动 力量时,而产生微量弹性变形,以达避震缓冲的功效,且其便利组设,提供一具实用创 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在本体的一端设有 呈环状座体的一组接部,且其上方设有一结合部以供与座垫组设结合,当车体因路况障 碍产生震动力量并传递至该本体时,该组接部可产生微量变形,以吸收该震动力量,以 达避震缓冲之功效。本实用新型作目的之二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该结合部两侧倾 斜状的各该内、外壁接面设计,配合该连结件设有对应的形状并加以束合,以增加迫紧 结合部的效果,则达稳固结合之功效。本实用新型作目的之三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该组接部内部设 置一缓冲元件,且该缓冲元件为较软于该本体的材质,以达增加弹性避震缓冲之功效。本实用新型作目的之四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该组接部的透空 状设计,可分散由下而上的传导力,即可降低部分震动力量,提供避震缓冲之功效。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包含有一本体, 为管状而具有一中空部位;一组接部,呈环状座体一体形成于该本体的一端,其由封闭 透空状的一内壁,及具有预设曲率的一外壁所共同形成,在该组接部上方处的各该内、 外壁相对位置设为一结合部,提供一可组设连结的部位;通过上述构件,当该本体承受 震动力量时,该组接部可产生微量变形以吸收震动力量,另外,该结合部可便利与座垫 组设,整体可达避震缓冲及组装便利性之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局部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与座垫连结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与座垫连结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与座垫连结的组合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与座垫连结的另一视角的组合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本体;11-中空部位;20-组接部;21-内壁;22-外壁; 23-结合部;24-内壁接面;25-外壁接面;26-容置部;27-缓冲元件;30-座垫; 31-连结件。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照图1 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主要 包含有一本体10,及设在该本体10 —端的一组接部20。该本体10,为管状而具有一中空部位11。该组接部20,呈环状座体一体形成于该本体的一端,其由封闭透空状的一内壁 21,及具有预设曲率的一外壁22所共同形成,在该组接部20上方处的各该内、外壁21 和22相对位置设为一结合部23,提供一可夹持组设连结的部位;各该内、外壁21和22 以同一圆心弯弧成形;该结合部23可配合对应各该内、外壁21和22形状的一连结件 31,通过该连结件31的夹持连结,以供与一座垫30相互组设结合;另外,该结合部23 在该内壁21两侧相对应部位分别设有一内壁接面24,其以预设角度呈斜向上状,该结合 部23在该外壁22两侧相对应部位分别设有一外壁接面25,其以预设角度呈斜向下状。其中,该本体10及组接部20可为碳纤维或铝合金等材质一体成形制成。通过上述构件,该座管本体10组接部20具有透空状的设计,可因应车体因路况 障碍产生震动力量而传递至该本体10时,该组接部20会产生弹性变形以吸收该震动力 量,可减少传递至座垫30的震动力量,避免不舒适感,达到避震缓冲的效果,且该结合 部23可提供便利组设座垫30的功效,故整体结构极具避震缓冲及组设便利性。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 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组设,在该本体10的一端一体形成环状座体的该组接部20,而具 有封闭透空状的该内壁21,及具有预设曲率的该外壁22,且该组接部20上方处的各该 内、外壁21和22相对位置设为一结合部23,接着将连结该座垫30的连结件31组设在该 结合部23上,即组设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该本体10—端具有呈环状座体的该组接部20,其上方处设有一结 合部23以供与座垫30组设结合,使该组接部20类似弹簧结构,当车体因路况障碍产生 震动力量并传递至该本体10时,该组接部20可产生微量变形,如图8所示,以吸收震 动力量,可减少传递至座垫30的震动力量,以避免不舒适感,以达避震缓冲的功效;另 外,该结合部23与座垫30的连结件31相互组设结合时,可通过透空状的该内壁21处供 操作者手部或工具进行安装组设,以达便利组设的功效。本实用新型该结合部23两侧倾斜状的各该内、外壁接面24和25设计,配合该 连结件31设有对应的形状并加以束合,如图6所示,以增加迫紧该结合部23的效果,该 连结件31亦可便利在该结合部23上调整位置,以便利该座垫30作前、后位移或上、下 倾斜调整动作,达到稳固结合及便利调整座垫30的功效。本实用新型该组接部20的透空状设计,可分散由下而上的传导力,即可降低部 份传递至座垫30的震动力量,同样可提供避震缓冲的功效。请参照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组接部20的各该内、外壁22和23 两者间形成有中空的一容置部26,并在该容置部26内设置有一缓冲元件27,则该缓冲元 件27形成被包覆在该组接部20内,且该缓冲元件27为较软于该本体10的材质,以达 增加弹性避震缓冲的功效;其中,该缓冲元件27可为聚氨酯(Polyurethane)或芳纶纤维 (Kavler)等弹性材质制成。[0036]请参照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其中该容置部26其分设的两端延伸 至该中空部位11,而使该缓冲元件27的两端与中空部位11相连通,同样可达增加弹性避 震缓冲的功效。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提供一具环状座体的 座管结构,该本体10的一端一体形成环状座体的该组接部20,其由封闭透空状的一内壁 21,及具一外壁22所共同形成,且在该组接部20上方设为一结合部23,以供与座垫30 便利组设连结,当车体受路况障碍产生震动力量而传递至该本体10时,该组接部20可 产生微量弹性变形以吸收该震动力量,以达避震缓冲的效果,另外,该组接部20内部可 设置一缓冲元件27,以增加避震缓冲的效果,而获致一具避震缓冲及组设便利性的自行 车座管的避震结构,使整体确实具有产业实用性及创新效益,且其构成结构又未曾见于 诸书刊或公开使用,诚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恳请钧局明鉴,早日准予专利,至为感 祷。需陈明者,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 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图式所涵盖的精神 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本体,为管状而具有一中空部位;一组接部,呈环状座体一体形成于该本体的一端,其由封闭透空状的一内壁,及具 有预设曲率的一外壁所共同形成,在该组接部上方处的各该内壁和外壁相对位置设为一 结合部,该接合部提供一组设连结的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心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圆心弯弧成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中空的一容置部,该容置部内设置一缓冲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本体的材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延伸至该中空部位,而使该缓冲元件的两端与中空部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维材质制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金材质制成。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元件为芳纶纤 维材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在该内壁两 侧相对应部位分别设有一内壁接面,其以预设角度呈斜向上状;该结合部在该外壁两侧 相对应部位分别设有一外壁接面,其以预设角度呈斜向下状。各该内壁和外壁间呈实 各该内壁和外壁以同一 各该内壁和外壁两者间 该缓冲元件为较软于该 该容置部其分设的两端 该本体及组接部为碳纤 该本体及组接部为铝合 该缓冲元件为聚氨酯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的避震结构,其包含有一本体,为管状且具有一中空部位;一组接部,呈环状座体一体形成于该本体的一端,其由封闭透空状的一内壁,及具有预设曲率的一外壁所共同形成,在该组接部上方处的各该内、外壁相对位置设为一结合部,提供一可组设连结的部位;通过上述构件,当该本体承受震动力量时,该组接部可产生微量变形以吸收震动力量,且该结合部可便利与座垫组设,整体可达避震缓冲及组装便利性之功效。
文档编号B62J1/02GK201792923SQ201020267429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0日
发明者汤玛士W·瑞奇 申请人:瑞奇设计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