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室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88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室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发动机室构造,特别涉及发动机支架附近的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的车辆的发动机通过发动机支架悬架。发动机支架具有支承在行进中产生的发动机的惯性重量、并将伴随着发动机的工作的振动吸收的功能。发动机支架经由发动机支架托架(以下简称作“托架部”)安装在发动机室内的侧部。由于作用在发动机支架及托架部上的载荷非常大,所以将它们设计为高刚性。托架部具有发动机支架及发动机的设置所需要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尺寸),设计为,使其具有能够万全地支承它们的刚性。一般而言,托架部通过结合在刚性较高的侧梁上来实现发动机支架等的支承刚性的提高。这里,近年来,为了车辆的小型化及低重心化,侧梁的设置位置有变低的趋势。为了在对应于此的同时将发动机设置到以往的高度,必须使托架部变高。但是,如果使托架部在确保刚性的原状下变高,则导致重量的显著的增加,违背了近年来以燃料费改善为目的的车辆重量的减轻化。这里,托架部以外的部件、例如支柱塔通过与多个部件连结、将载荷排散到它们中来确保悬架的支承刚性。所以,提出了在托架部上也跨越多个部件安装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支架安装部(托架部)跨越侧架(侧梁)或挡板部(防护挡板)、及悬架塔部(支柱塔)而设置。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使作用在托架部上的载荷分散到多个面或部件上,能够提高发动机支架的支承刚性。专利文献1 特开2007 - 245864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托架部没有将重量的轻量化放入视野中,为跨越从侧架到防护挡板及支柱塔的比较大型的结构。托架部从车辆的燃料费改善及发动机室内的空间确保的观点看,希望是小型且轻量的。此外,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托架部3维接触在多个面或部件上而设置的情况下, 托架部的设置位置统一地决定。但是,托架部的设置位置本来是由发动机支架及发动机的位置决定的,在实际的组装时有调节托架部的设置位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 的结构中,需要使托架部与各部件的接触部位部分地变形的修正作业。但是,由于变形使部件内产生残余应力,所以有可能对车体的品质带来影响。此外,也有需要进行在发动机支架侧的发动机的设置位置的调节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进行使发动机支架的防振用的封入橡胶的可动范围增加等的处理,但由于进行本来不需要的处理,所以担心制造工序的延迟及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发动机支架的支承刚性较高、能够容易地调节发动机支架的设置位置、能够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的发动机室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本发明的发动机室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具备车辆的发动机室的侧面部;平面状的底面部,从侧面部向发动机室侧扩展;筒状的支柱塔,连接在侧面部的发动机室侧,从底面部向上方延伸;托架部,是设置为、将由侧面部、底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的3面形成的角部用从上方观察大致长方形的空间密闭的托架部,在其顶面上连接发动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托架部沿着其边缘具有由分别接触在侧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上的两个凸缘、以及接触在底面部上的另两个凸缘构成的共计4个凸缘;4个凸缘分别在相当于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的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连结。上述托架部用4个凸缘接触在侧面部、底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的3面上而形成闭截面。由此,上述托架部能够将作用在自身上的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哪个载荷都效率良好地分散,能够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此外,以往的托架部跨越刚性较高的侧梁而设置,上述托架部即使不依靠侧梁也能够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因此,上述托架部能够设计得比以往的托架部小型,能够减轻车体重量、在发动机室内产生空间的富余。在该发动机室构造中,优选的是,连结为L字型的分别是分别接触在侧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上的两个凸缘、和接触在底面部上的另两个凸缘,接触在支柱塔前面部上的L 字型的凸缘设在比另一 L字型的凸缘高的位置上。根据上述托架部,能够将向车辆后方作用的载荷向支柱塔、将向车外方向作用的载荷向侧面部效率良好地分散。因而,托架部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本发明的发动机室构造的另一代表性的结构,具备车辆的发动机室的侧面部;平面状的底面部,从侧面部向发动机室侧扩展;筒状的支柱塔,连接在侧面部的发动机室侧,从底面部向上方延伸;托架部,是设置为、将由侧面部、底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的3面形成的角部用从上方观察大致长方形的空间密闭的托架部,在其顶面上连接发动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支柱塔在其前侧具有比底面部高一级的阶差面;托架部沿着其边缘具有接触在阶差面上的第1凸缘、和在托架部的前侧接触在底面部上的第2凸缘; 阶差面具有容许使第1凸缘接触在阶差面上且使第2凸缘接触在底面部上的状态下的托架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形状。上述托架部的设置位置没有统一地决定,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微调。即,当调节设置位置时对形状实施修正的需要性变低。通过这些,该发动机室构造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便宜。优选的是,上述托架部沿着其边缘还具有在托架部的车内侧接触在底面部上的第 3凸缘、和接触在侧面部上的第4凸缘;第1至第4凸缘分别在相当于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的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连结。根据上述托架部,能够将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哪个载荷都效率良好地分散而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优选的是,将上述第1至第4凸缘连结,以使其描绘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由此,托架部能够将作用在自身上的载荷效率更好地分散而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对发动机支架的支承刚性较高、能够容易地调节发动机支架的设置位置、能够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的发动机室构造。


图1是表示采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构造的车辆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发动机室构造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托架部的图。图4是图2 (a)的发动机室构造的A — A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 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来使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的例示,除了特别解释的情况以外,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分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
7J\ ο图1是表示采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构造100的车辆102的图。如图1所示,发动机室构造100设在发动机室103内的侧部的前轮(未图示)的附近。在发动机室构造100上,经由发动机支架104 (参照图2 (a))悬架着发动机(未图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的发动机室构造100是车辆102的右侧用,但左侧用的发动机室构造106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图2是表示图1的发动机室构造100的图。图2 (a)是图1的发动机室构造100 的放大图,图2 (b)是使图2 (a)的托架部114向上方移动后的图。如图2 (a)所示,发动机室构造100包括防护挡板110、支柱塔112、及托架部114而构成。防护挡板110和支柱塔112—起形成前轮的防护部,在托架部114上连结着发动机支架104。防护挡板110作为在前轮的车内侧将发动机室103 (参照图1)从外部分隔的挡泥板发挥功能。防护挡板110的上端侧连接在隔板侧面板116上,形成发动机室103的侧面部118。侧面部118的下方向发动机室侧(车内侧)扩展而形成底面部120。另外,底面部 120不是发动机室103的底面,而是作为托架部114的底面的面。支柱塔112为筒状,在内部支承前轮的悬架(未图示)。支柱塔112连接在侧面部 118的车内侧,从底面部120向上方延伸。如图2 (b)所示,支柱塔112在该车辆前侧的前面部121的下部具有比底面部120高一级的阶差面122。在阶差面122上,连接托架部114 的后述的第1凸缘130。托架部114在顶面124上具有连结发动机支架104的连结部126。由于在托架部 114上经由发动机支架104作用发动机的惯性重量及振动,所以需要较高的支承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部114设置为,使其将由侧面部118、底面部120及支柱塔 112的前面部121的3面形成的角部用空间El密闭。这样,托架部114跨越防护挡板110 和支柱塔112而设置,能够使作用在自身上的载荷向它们分散。托架部114沿着其边缘具有共计4个凸缘。第1凸缘130在托架部114的车辆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接触在支柱塔112的阶差面122上。第2凸缘132在托架部114的车辆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接触在底面部120上。第3凸缘134在托架部114的车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接触在底面部120上。第4凸缘136在托架部114的车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接触在侧面部118上。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托架部114的图。如图3所示,托架部114从上方观察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因而,图2 (b)所示的空间El也从上方观察为大致长方形。第1凸缘130和第4凸缘136、以及第2凸缘132和第3凸缘134分别在相当于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第IL字型凸缘140、第2L字型凸缘142)连结。如图2 (a)所示,接触在侧面部118及支柱塔112的前面部121 (阶差面122)上的第IL字型凸缘140设在比第2L字型凸缘142高的位置上。由此,向车辆后方及车外方向作用的载荷能够经由第IL字型凸缘140向支柱塔112或侧面部118效率良好地分散。这样,通过将两个L字型凸缘设在不同的高度、特别是将后侧的第IL字型凸缘140设在较高的位置上,载荷的分散效率提高,所以托架部114的支承刚性提高。再次参照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130到第4凸缘136沿着托架部114的边缘连结以便从上方观察描绘大致长方形。由此,托架部114能够将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哪个方向的载荷都效率良好地分散。通过这些第1凸缘130到第4凸缘136,图2(a)的托架部114接触在侧面部118、 底面部120、阶差面122上而形成闭截面。由此,托架部114能够将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哪个载荷都效率良好地分散,能够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此外,以往将托架部跨越刚性较高的侧梁144 (参照图1)而设置,本实施方式的托架部114不依靠侧梁144也能够发挥较高的支承刚性。因此,上述托架部114能够设计得比以往的托架部小型,能够减轻车体重量、在发动机室内产生空间的富余。图4是图2 (a)的发动机室构造100的A — A剖视图。该A — A截面是沿着车辆 102的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图4所示的阶差面122的形状为容许第1凸缘130接触在阶差面122上且第2凸缘132接触在底面部120上的状态的托架部114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形状。详细地讲,在图4所示的A — A截面中,阶差面122的线段Ll与从阶差面122 到第1凸缘130与第2凸缘132的距离分离的底面部120的线段L2大致平行,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曲率。通过上述结构,托架部114的设置位置没有统一地决定,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微调。因而,当进行托架部114的位置调节以使连结部126匹配于发动机支架104(参照图2 (a))的设置位置时,对托架部114的形状实施修正作业的需要性变低。因而,该发动机室构造100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便宜。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该例。显然如果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了解的是,关于它们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是车辆的发动机室构造,特别能够作为发动机支架附近的构造使用。附图标记说明
El空间,Ll线段,L2线段,100发动机室构造,102车辆,103发动机室,104发动机支架,106发动机室构造,110防护挡板,112支柱塔,114托架部,116隔板侧面板,118 侧面部,120底面部,121前面部,122阶差面,IM顶面,1 连结部,130第1凸缘,132 第2凸缘,134第3凸缘,136第4凸缘,140 L字型凸缘,142 L字型凸缘,144侧梁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室构造,具备 车辆的发动机室的侧面部;平面状的底面部,从上述侧面部向发动机室侧扩展; 筒状的支柱塔,连接在上述侧面部的发动机室侧,从上述底面部向上方延伸; 托架部,是设置为、将由上述侧面部、底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的3面形成的角部用从上方观察大致长方形的空间密闭的托架部,在其顶面上连接发动机支架; 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部沿着其边缘具有由分别接触在上述侧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上的两个凸缘、 以及接触在上述底面部上的另两个凸缘构成的共计4个凸缘;上述4个凸缘分别在相当于上述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的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室构造,其特征在于,连结为上述L字型的分别是分别接触在上述侧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上的两个凸缘、和接触在上述底面部上的另两个凸缘,接触在该支柱塔前面部上的L字型的凸缘设在比另一 L字型的凸缘高的位置上。
3.一种发动机室构造,具备 车辆的发动机室的侧面部;平面状的底面部,从上述侧面部向发动机室侧扩展; 筒状的支柱塔,连接在上述侧面部的发动机室侧,从上述底面部向上方延伸; 托架部,是设置为、将由上述侧面部、底面部及支柱塔前面部的3面形成的角部用从上方观察大致长方形的空间密闭的托架部,在其顶面上连接发动机支架; 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柱塔在其前侧具有比上述底面部高一级的阶差面;上述托架部沿着其边缘具有接触在上述阶差面上的第1凸缘、和在该托架部的前侧接触在上述底面部上的第2凸缘;上述阶差面具有容许使第1凸缘接触在该阶差面上且使第2凸缘接触在上述底面部上的状态下的上述托架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室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部沿着其边缘还具有在该托架部的车内侧接触在上述底面部上的第3凸缘、 和接触在上述侧面部上的第4凸缘;上述第1至第4凸缘分别在相当于上述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的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连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室构造,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至第4凸缘连结,以使其描绘上述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对发动机支架的支承刚性较高、能够容易地调节发动机支架的设置位置、能够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的发动机室构造。发动机室构造(100)具备发动机室的侧面部(118)、从侧面部向车内侧扩展的底面部(120)、从底面部向上方延伸的支柱塔(112)、和将由侧面部(118)、底面部(120)及支柱塔前面部(121)的3面形成的角部密闭、连接发动机支架的托架部(114)。托架部沿着边缘具有第1~第4凸缘。第1凸缘接触在支柱塔前面部上,第2、第3凸缘接触在底面部上,第4凸缘接触在侧面部上。这些4个凸缘分别在相当于从上方观察的大致长方形的至少一对的对角的位置上,与相邻的其他凸缘以L字型连结。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2464028SQ2011103648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东刚史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