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00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10),该两轮摩托车(10)具有:空气滤清器(71),其配置在主框架(52)的下方且配置在头管(51)的后方;主框架罩(42),其罩住空气滤清器(71)和主框架(52)的上方。主框架罩(42)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91)和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91)的前方的前部(93)。前部(93)具有与之形成一体的台阶部(95),台阶部(95)具有供提供给空气滤清器(71)的外部空气穿过的开口部(48L、48R)。
【专利说明】跨骑式车辆【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公知如下一种跨骑式车辆。即,在该跨骑式车辆中,在主框架的下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由主框架罩罩住空气滤清器和主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图1、图 8))。
[0003]在专利文献I的图1中公开有如下一种跨骑式车辆。即,在该跨骑式车辆中,主框架由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在该主框架的下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由主框架顶罩罩住该空气滤清器和主框架的上方,在该主框架顶罩上开设有用于导入外部空气的开口部。
[0004]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主框架顶罩靠近主框架配置,因而能够降低主框架顶罩的高度(从地面到顶罩上表面的高度)。从而充分确保乘坐者乘车时的跨骑空间,获得良好的上下车性能。
[0005]把手具有电池开关和转向开关等开关类部件和油门。由开关类部件向车载控制部延伸有电线束,由油门手柄向油门主体延伸有油门连接线。
[0006]这些电线束、 连接线沿头管向下,且沿主框架顶罩的下表面配置。
[0007]当主框架顶罩靠近主框架配置时,可供连接线和电线束穿过的空间变窄,因而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于是,人们希望有如下一种技术。即,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车辆的上下车性能,还能够在主框架的前部,充分确保主框架罩和主框架之间的空间。
[0008]【专利文献I】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16851号。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车辆的上下车性能,还能够在主框架的前部,充分确保主框架罩和主框架之间的空间。
[001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为:跨骑式车辆具有:头管,其支承转向系统使其能被转向操作;主框架,其由头管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空气滤清器,其配置在主框架的下方,且配置在头管的后方;主框架罩,其罩住空气滤清器和主框架的至少上方和侧方,具有为空气滤清器提供的外部空气用的开口部。主框架罩具有与之形成一体的台阶部,该台阶部的结构如下:其前部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上方,其后部位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下方,在台阶部上设置有所述开口部。
[001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为:在空气滤清器上设置有导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开口,主框架罩具有由开口部的周围向内侧延伸的内壁部。
[001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为:开口部由一对开口部,即,左开口部和右开口部构成,左右两个开口部在俯视时,至少其一部分与主框架重叠,内壁部在面对所述主框架的部位形成有切口。
[001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为:开口部在从侧面看时,与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001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为:开口部在俯视时,与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在车宽方向
上重叠。
[001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为:跨骑式车辆还具有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位于台阶部的前方,并设置在主框架的上部,用于限制配线及配管的移动范围。
[001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为:主框架罩具有由开口部的下缘延伸出来的内壁部,在内壁部的内侧端部上设置有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
[0017]【发明效果】
[0018]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中,在主框架罩上设置有与之形成一体的台阶部,该台阶部以中间部为界,其前部位于上方,其后部位于下方,在该台阶部上设置有开口部。
[0019]由于主框架罩的位于台阶部的后方的上表面位于下方,因而,乘坐者在乘车或下车时,能够容易跨过主框架罩,从而能够提高上下车性能。
[0020]另外,由于主框 架罩的位于台阶部的前方的上表面位于主框架罩的上表面的上方,如上所述,该上表面位于台阶部的后方,因而能够扩大主框架罩的前部的内部空间。当内部空间变大时,连接线和电线束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能够对连接销及电线束进行最佳配置。
[0021]还有,在台阶部上设置有开口部。即,在相较于其他的表面近似铅直的倾斜面上设置开口部。在近似铅直的倾斜面的情况下,雨水难以从水平面或倾斜面进入,能够抑制雨水等由开口部进入到吸气系统内。
[0022]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在主框架罩的开口部上设置有向主框架罩的内侧延伸的内壁部。通过该内壁部能够抑制雨水等由开口部进入到吸气开口内,从而提高吸气系统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0023]另外,在由开口部延伸出来的内壁部的作用下,由开口部不容易看到主框架罩内部的结构部件,不会有损车辆的外观性。
[0024]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在开口部上设置有内壁部,该内壁部的位于主框架一侧部位被切割掉。通过切割内壁部的位于主框架一侧部分,能够使左右两个开口部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靠近配置。因此,不仅能够将左右两个开口部紧凑地配置在主框架罩上,还能够提高开口部周围的外观性。另外,由于内壁部的切口部和主框架能够使外部空气的通路形成迷宫结构,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防尘性。
[0025]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由于开口部和吸气开口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配置,因而使由开口部进入的外部空气顺利地被导入吸气开口内。从而能够减小吸气阻力。
[0026]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由于俯视时吸气开口与开口部重叠配置,因而由开口部进入的外部空气的迂回减少,外部空气能够被顺利地导向吸气开口。从而能够减小吸气阻力。
[0027]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在台阶部的车辆前方且在主框架的上方设置有导向部件。通过该导向部件能够限制沿主框架配置的配线和配管的移动范围。从而能够有效地活用台阶部前方的空间。
[0028]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由于在由开口部的下缘延伸出来的内壁部的侧端部设置有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因而能够抑制雨水的进入。【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30]图2是沿图1中的2-2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0031]图3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大侧视图。
[0032]图4是沿图3中的4-4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0033]图5是表示设置在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主框架罩的内壁部上的切口部和主框架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4]图6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主框架罩的内壁部的立体图。
[0035]图7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主框架罩、主框架及头管的剖视图。
[0036]图8是沿图7中的8-8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0037]图9是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主框架罩的开口部和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8]图10是沿图3中的10-10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0039]图11是用于将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的主框架罩的内壁部所带来的效果与比较例比较来说明的图。
[0040]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局部剖视图。
[0041]图13是图12所示的左右两个内壁部仰视图。
[0042]图14是由主框架罩的后方看图12所示的左右两个开口部时的图。
[0043]图15是图12所示的左右两个开口部的立体图。
[0044]图16是由主框架罩的内侧看图12所示的左右两个开口部时的图。
[0045]图17是沿图16中的17-17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7]实施例1
[0048]如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10由转向系统13、后轮悬架系统14、作为驱动源的引擎15、车座16构成,是乘坐者跨坐在车座16上的跨骑式车辆,其中,转向系统13支承前轮11并可对其进行转向操作,后轮悬架系统14支承后轮12,后轮12能够摆动,引擎15设置在前轮11和后轮12之间,用于驱动后轮12。
[0049]转向系统13主要具有前叉22和左右两个把手(仅图示左侧的把手23),其中,前叉22固定在未图示的转向柱的下部,该转向柱设置在车身框架21上且能够转向,左右两个把手设置在转向柱的上部,供乘坐者进行转向操作。
[0050]后轮悬架系统14主要具有摇臂26和后减震单元27,其中摇臂26由车身框架2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在后端部支承后轮12,后减震单兀27设直在该摇臂26的后端部和车身框架21之间。
[0051]车身30包括车身框架21和车身罩31。由该车身罩罩住车身框架21。车身罩31由前罩部33、把手罩部35、后罩部34构成,其中,前罩部33用于罩住车身30的前部,把手罩部35用于在该前罩部33的上方围绕把手23对其周围进行覆盖,后罩部34用于罩住车座16的下方。在把手罩部35上安装有前照灯36。
[0052]接下来,说明前罩部的结构等。
[0053]如图2所示,前罩部33由前罩41、主框架罩42、左右两个主框架侧罩43L、43R构成,其中,主框架罩42从车辆后方对该前罩41进行加强,另外,罩住作为车身框架21的主要结构的主框架52的上方,左右两个主框架侧罩43L、43R用于罩住主框架52的左右侧方。
[0054]在将罩住乘坐者的腿的前方的部分作为护腿板40L、40R时,护腿板40L、40R的上部由前罩41和主框架罩42的左右延伸部对接构成,护腿板40L、40R的下部由前罩41形成为板状。
[0055]主框架罩42的上部左右端分别通过上罩紧固部件124、124固定在前罩41上。主框架罩42的左右通过下罩紧固部件86、86、109、109固定在前罩41上。下罩紧固部件86、86、109、109配置在左右两个第2行驶风吹气口 47L、47R的附近。在下罩紧固部件109、109上分别固定有左右两个前转向指示灯(仅图示左侧的前转向指示灯44L)。另外,主框架42通过主框架罩紧固部件75、75固定在主框架52 —侧。
[0056]在主框架罩42的上端部设置有第I行驶风吹气口 46L、46R,在主框架罩42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左右两个第2行驶风吹气口 47L、47R。在左右两个第2行驶风吹气口 47L、47R之间,于主框架罩42上设置有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
[0057]在主框架52的下方配置有引擎15。引擎15主要具有:曲轴箱56 ;主体部58,其具有由该曲轴箱56延伸的气缸部57 ;吸气系统59,其向该主体部58提供混合气体;排气系统(未图示),其引导由主体部58排出的废气。
[0058]同时参照图1,吸气系统59和气缸部57的大部分被主框架罩42和主框架侧罩43L、43R罩住。在左右两个主框架侧罩43L、43R上分别开设有从侧面看大致呈三角形的三角开口(仅图示左侧的三角开口 49L),以使由引擎15排出的热量从主框架侧罩43L、43R向外侧被放出。
[0059]后罩部34由中心罩61和左右两个后侧罩(仅图示左侧的后侧罩62L)构成,其中,中心罩61以与主框架罩42的后端接连的方式向车辆后方延伸,罩住车座16的前部的下方,左右两个后侧罩以与主框架侧罩的后端接连的方式向车辆后方延伸。
[0060]在前轮11的上方,于前叉22上安装有前挡泥板65,在车身框架21的后部安装有后挡泥板66,该后挡泥板66由后轮12的上方延伸到后方。
[0061]在前罩41上安装有左右两个前转向指示灯,在后挡泥板66上安装有左右两个后转向指示灯(仅图示左侧的后转向指示灯45L)。
[0062]接下来,说明空气滤清器及其周围的结构。
[0063]如图3所示,车身框架21具有:头管51 ;主框架52,其由该头管51向车辆后方且向下方延伸。头管51是支承转向系统(图1中的标记13)转向的部件。
[0064]在该主框架52的下方且在头管51的后方,于主框架52上安装有空气滤清器71,该空气滤清器71用于过滤提供给引擎(图1中的标记15)的外部空气,去除尘埃这样的异物。在空气滤清器71的上部设置有导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开口 72。
[0065]空气滤清器71和主框架52的上方被主框架罩42罩住,主框架52的侧方被主框架侧罩43L、43R罩住。
[0066]在主框架罩42的上部开设有开口部48L、48R(图3中仅图示左侧的开口部48L),该开口部48L、48R用于供提供给空气滤清器71的外部空气穿过。由开口部48L、48R的周围向车辆前方延伸有内壁部76L、76R(图3中仅图示左侧的内壁部76L)。
[0067]在主框架42的开口部48L、48R(图3中仅图示左侧的开口部48L)的上方位置,沿主框架42的内表面配置有油门连接线78。油门连接线78是配置在转向系统13上设置的右把手和车身侧的吸气系统59之间的部件,通过操作把手,使油门连接线78的弯曲量发生变化。
[006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主框架罩罩住主框架的上方,但是,也可以使主框架罩向下方延伸到主框架的侧方。另外,也可以使主框架罩和主框架侧罩形成一体。
[0069]参照图4?图8,说明由开口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内壁部的详细结构。
[0070]如图4所示,在主框架罩42上开设的开口部48L、48R由一对开口部,即左开口部48L和右开口部48R构成。该开口部48L、48R在俯视时,其一部分与主框架52重叠。由开口部48L、48R向车辆前方分别延伸有内壁部76L、76R。
[0071]在左开口部48L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的空气滤清器71的吸气开口 72。由开口部48L、48R延伸的内壁部76L、76R具有通过切割掉位于主框架一侧的部位而形成的切口部77L、77R。参照下一个图(图5),说明切口部的详细结构。
[0072]如图5所示,在由开口部48R延伸的内壁部76R上形成有通过切割位于主框架52一侧的部位而形成的切口部77R。该切口部77R能够避免主框架52和内壁部76R相干涉,使由开口部导入的外部空气与主框架52相接触,从而能够抑制水或灰尘等向空气滤清器一侧移动。
[0073]在图4中,在开口部48L、48R上设置有内壁部76L、76R,在该内壁部76L、76R的位于主框架52 —侧的部位上形成有切口部77L、77R。通过切割内壁部76L、76R的位于主框架52 一侧部分,能够使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靠近配置。因此,不仅能够将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紧凑地配置在主框架罩42上,还能够提高开口部48L、48R周围的外观性。另外,由于内壁部的切口部77L、77R和主框架52能够使外部空气的通路形成迷宫结构,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防尘性。
[0074]如图6所示,左侧的内壁部76L由顶部81、内侧内壁部82、外壁部83、底部84构成,其中,内侧内壁部82由该顶部81的靠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外壁部83由顶部81的远离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底部84配置在内侧内壁部82的下端和外壁部83的下端之间。
[0075]在图中,切口部77L形成于内侧内壁部82和底部84之间,用于避免左侧的内壁部76L与主框架52相干涉。
[0076]右侧的内壁部和左侧的内壁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设置,该右侧的内壁部的结构除左右朝向与左侧的内壁部不同外其他均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0077]如图7所示,从侧面看车辆时,在主框架罩42的上方具有与该主框架罩42形成一体的台阶部95,该台阶部95形成为台阶状,其前部93位于该台阶部95的上方,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中间部91的前方,其后部94位于该台阶部95的下方,且位于中间部91的后方。
[0078]如图8所示,在沿主框架罩的内壁部76R看开口部48R时,内壁部76R的顶部81比形成有切口部77的底部84向车辆前方延伸地较长。[0079]由于设置有像这样的内壁部76R,因而能够抑制由开口部48R进入的雨水等异物进入到空气滤清器(图6中的标记71)的吸气开口(图6中的标记72)内。
[0080]接下来,说明主框架罩的开口部和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的位置关系。
[0081]如图9所示,吸气开口 72由上表面101、内表面102、外表面103、底面104构成,其中,内表面102由该上表面101的靠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夕卜表面103由上表面101的远离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底面104位于内表面102和外表面103之间。
[0082]另外,左侧的开口部48L由上表面111、内表面112、外表面113、底面114,其中,内表面112由该上表面111的靠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外表面113由上表面111的远离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底面114位于内表面112和外表面113之间。吸气开口 72的上表面101高于主框架罩42的左侧的开口部48L的下表面(底面114)配置。
[0083]S卩,开口部48L和吸气开口 72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配置。在图中,附图标记202表示这两者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另外,开口部48L和吸气开口 72在车宽方向上重叠配置。在图中,附图标记201表示开口部48L的端部和吸气开口 72的端部重叠的区域。在实施例中,上述重叠区域位于线上,作为重叠区域,包括线上。在高度方向上车宽方向上重叠配置的开口部48L和吸气开口 72的情况下,由开口部48L进入的外部空气被顺利地导向吸气开口 72。从而能够减小吸气阻力。
[0084]同时参照图6,左侧的开口部48L的上表面111与顶部81相连,同样,左侧的开口部48L的内表面112与内侧内壁部82相连,外表面113与外壁部83相连,底面114与底部84相连。
[0085]另外,右侧的吸气开口与左侧的吸气开口相对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配置,且结构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另外,右侧的开口部与左侧的开口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配置,且结构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0086]在图4中,俯视车辆时,吸气开口 72的左右侧表面中靠近车身中心的侧表面(内表面102)相较于开口部48L的远离车身中心的侧表面(外表面113),配置向车身中心偏移的位置上。
[0087]S卩,俯视时,吸气开口 72与开口部48L重叠配置。在俯视车辆时重叠配置的吸气开口 72和开口部48L的情况下,由开口部48L进入的外部空气的迂回减少,外部空气能够被顺利地导向吸气开口 72。从而能够减小吸气阻力。
[0088]接下来,说明用于限制油门连接线的移动的导向部件等。
[0089]如图10所示,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从主框架52延伸有支撑部件121,主框架罩42通过紧固部件固定在该支撑部件121上。
[0090]在主框架罩42的台阶部95的车辆前方,于主框架52的上方设置有导向部件123,该导向部件123在主框架52—侧包围配线及配管(油门连接线78)的周围,限制油门连接线78的移动范围。
[0091]接下来,说明由开口部延伸过来的内壁部的作用。
[0092]图11是俯视看开口部48L和吸气开口 72时的图。在图中,单点划线131表示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线,交叉阴影部132a、132b表示以开口部48L的高度由该开口部48L看吸气开口 72时的视线。
[0093]如图11中(a)的比较例所示,在开口部48L上没有设置内壁部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 72。
[0094]如图11中(b)的实施例所示,在开口部48L上设置有内壁部76L的情况下,吸气开口 72被内壁部76L遮住,很难看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 72。
[0095]这样,由于由开口部48L向车辆前方延伸有内壁部76L。因而不会有损开口部48L周围的车辆外观,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外观。
[0096]接下来,说明如上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作用。
[0097]在图7中,在主框架罩42上具有与该主框架罩42形成一体的台阶部95,该台阶部95以中间部91为界,其前部位于上方,其后部位于下方,在该台阶部95上设置有开口部48L、48R(图7中仅表示有48R)。
[0098]由于主框架罩42的位于台阶部95的后方的上表面136位于下方,因而,乘坐者在乘车或下车时,能够容易跨过主框架罩42,从而能够提高上下车性能。
[0099]另外,由于主框架罩42的位于台阶部95的前方的上表面135位于主框架罩42的上表面136的上方,如上所述,该上表面136位于台阶部95的后方,因而能够扩大主框架罩42的前部93的内部空间125。当内部空间125变大时,连接线和电线束(例如,图10所示的油门连接线126)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能够在考虑到弯曲度的情况下对油门连接线126等进行最佳配置。
[0100]实施例2
[0101]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0102]如图12所示,主框架罩42上开设有开口部由一对开口部,S卩,左开口部48L和右开口部48R构成。该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在俯视时,其一部分与主框架52重叠。由开口部48L、48R向车辆前方分别延伸有内壁部76L、76R。
[0103]左侧的开口部48L的内壁部176L由底部184L、内侧内壁部182L及外壁部183L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截面呈上方敞开的日文片假名-字状,其中,内侧内壁部182L和外壁部183L由底部184L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在图中,省略了空气滤清器。
[0104]右侧的开口部48R的内壁部176R由底部184R、内侧内壁部182R、外壁部183R、上壁部181构成,其中,内侧内壁部182R和外壁部183R由底部184R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上壁部181由内侧内壁部182R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除开口部上缘的车宽方向外侧被切割掉的部位外,沿开口周缘设置有内壁部176R。这样,相对于实施例1,在实施例2中,由于没有形成顶部的上缘的壁,因而能够提高外部空气的流通。尤其是能够通过向燃料供给装置(化油器)的周围导入外部空气以及排出外部空气来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其中,燃料供给装置设置在连接空气滤清器(图3中的标记71)及引擎(图1中的标记15)的吸气口的吸气管上,该空气滤清器(图3中的标记71)配置在右侧的开口部48R下方。
[0105]如图13?图17所示,在左侧的内壁部176L的底部184L的端部上设置有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186。由该弯曲部186形成使雨水难以进入的结构。另外,由于没有在左侧的开口部48L上设置顶部,因而,即使设置弯曲部186,也能够降低对左侧的开口部48L的开口大小的影响,确保必要的吸气量。
[0106]还有,在左右两个内壁部176L、176R的底部184L、184R上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切口部 177L、177R。
[0107]与左侧的切口部177L相比,右侧的切口部177R形成的切口较大。通过在左侧的切口部177L上设置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186,因而能够防止该左侧切口部177L与主框架52相干涉,与右侧的切口部177R相比,左侧的切口部177L形成的较小。
[0108]设置通过切割掉内壁部176L、176R的位于主框架52—侧部位而形成的切口部177LU77R,能够使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向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靠近配置。因此,不仅能够将左右两个开口部48L、48R紧凑地配置在主框架罩42上,还能够提高开口部48L、48R周围的外观性。另外,由于内壁部的切口部177LU77R和主框架(图12中的标记52)能够使外部空气的通路形成迷宫结构,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防尘性。
[0109]作为设置在左侧的开口部上的内壁部176R的构成要素的内侧内壁部182R和上壁部181构成延伸部187,该延伸部187与主框架罩42 —体设置。
[0110]在图16中,在左侧的外壁部183L的下部设置有台阶部188,由该台阶部188扩大内侧内壁部182L和外壁部183L之间的间隔。
[0111]上面已经说明了实施例2中内壁部的形状等不同于实施例1的情况,但是,内壁部的形状以外的两轮摩托车的引擎、主框架及吸气系统等结构和配置与实施例1所述结构和配置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0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摩托车,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还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车辆。
[0113]【工业实用性】
[0114]本发明最适用于两轮摩托车。
[0115]【附图标记说明】
[0116] 10:跨骑式车辆(两轮摩托车);13:转向系统;42:主框架罩;48L、48R:左右两个开口部;51:头管;52:主框架;71:空气滤清器;72:吸气开口 ;76L、76R:内壁部;95:台阶部;123:导向部件;186:弯曲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 头管,其支承转向系统使其能够被转向操作; 主框架,其由所述头管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 空气滤清器,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配置在所述头管的后方; 主框架罩,其罩住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主框架的至少上方和侧方,具有为所述空气滤清器提供外部空气用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罩具有与之形成一体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结构如下:其前部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上方,其后部位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下方,在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上设置有导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开口,所述主框架罩具有由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向内侧延伸的内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由一对开口部,即,左开口部和右开口部构成,所述左右两个开口部在俯视时,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主框架重叠,所述内壁部在面对所述主框架的部位形成有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从侧面看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俯视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开口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向部件, 所述导向部件位于所述台阶部的前方,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上部,用于限制配线及配管的移动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罩具有由所述开口部的下缘延伸出来的内壁部,在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端部上设置有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
【文档编号】B62J99/00GK104010931SQ201280063082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1日
【发明者】大坪守, 新井惠介, 原宏和, 林敬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