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4461阅读:7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包括压块、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内孔内的压块的下端设有橡胶弹簧,橡胶弹簧与壳体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在压块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孔之间设有一个O型圈。同现有技术相比,由橡胶弹簧代替传统的钢丝弹簧,一方面,橡胶弹簧除了能与钢丝弹簧一样提供一定刚度外,还能提供一定的阻尼,对压块的运动起到缓冲作用,能有效降低压块系统的机械噪声;另一方面,通过橡胶弹簧与壳体的内孔之间的紧密配合设计,可以使橡胶弹簧同时发挥密封作用,这样可以省略O型圈,不仅可以减少零件,还可以省去装配线防错装置的设计。
【专利说明】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背景技术】[0002]传统转向机压块系统中采用钢丝弹簧作为弹簧元件,以提供一定的预载荷,保证 齿轮和齿条紧密配合。[0003]为了压块系统的密封及降低金属零件接触噪声,压块系统中一般需要使用两个O 型圈。这样,导致压块系统小零件过多,在总成装配时存在漏装O型圈的风险,总装线需要 为此专门准备防错装置,耗费设备和人力。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将压块缩短,由橡胶弹簧代替传统的钢丝弹 簧,橡胶弹簧与壳体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既有钢丝弹簧的作用,又取代O型圈的作用,不 仅减少零部件,还可以省去装配线防错装置的设计。[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包括压块、壳体,其特征在于:在 壳体的内孔内的压块的下端设有橡胶弹簧,橡胶弹簧与壳体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在压块 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孔之间设有一个O型圈。[0006]所述的压块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为27厘米。[0007]所述的橡胶弹簧呈“凸”字型圆台。[0008]所述的压块的外壁上位于O型圈处设有O型圈槽。[0009]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由橡胶弹簧代替传统的钢丝弹簧,一方面,橡胶弹簧 除了能与钢丝弹簧一样提供一定刚度外,还能提供一定的阻尼,对压块的运动起到缓冲作 用,能有效降低压块系统的机械噪声;另一方面,通过橡胶弹簧与壳体的内孔之间的紧密配 合设计,可以使橡胶弹簧同时发挥密封作用,这样可以省略O型圈,不仅可以减少零件,还 可以省去装配线防错装置的设计。【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传统转向机压块系统结构示意图。[0012]参见图1,I为压块,2为O型圈,3为橡胶弹簧,4为壳体,5为调整螺母。【具体实施方式】[0013]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0014]如图2所示,传统转向机压块系统中采用钢丝弹簧作为弹簧元件,以提供一定的 预载荷,保证齿轮和齿条紧密配合。为了压块系统的密封及降低金属零件接触噪声,压块系 统中一般需要使用两个O型圈。这样,导致压块系统小零件过多,在总成装配时存在漏装O型圈的风险,总装线需要为此专门准备防错装置,耗费设备和人力。[0015]如图1所示,在壳体4的内孔内的压块I的下端设有橡胶弹簧3,橡胶弹簧3与壳 体4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在压块I的外壁与壳体4的内孔之间设有一个O型圈2。[0016]压块I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为27厘米,改变压块I的高度,由原来的32 厘米改变为27厘米。[0017]橡胶弹簧3呈“凸”字型圆台。[0018]压块I的外壁上位于O型圈2处设有O型圈槽。[0019]调整螺母5通过一定的拧紧力矩,使橡胶弹簧3产生一定的变形,对压块I产生一 定的预载荷,从而使转向机中的齿轮与齿条时刻紧密配合。另外,在转向过程中,齿条来回 移动,使压块I沿着轴向滑动,与压块I接触的橡胶弹簧3能起到缓冲压块I运动的作用, 减小机械接触噪声。第三,橡胶弹簧3的尾部凸起结构与壳体4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能对 压块I系统起到密封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包括压块、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4)的内孔内的压 块(I)的下端设有橡胶弹簧(3),橡胶弹簧(3)与壳体(4)的内孔之间紧密配合;在压块(I) 的外壁与壳体(4 )的内孔之间设有一个O型圈(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块(I)的上 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为27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弹簧(3) 呈“凸”字型圆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转向机压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块(I)的外 壁上位于O型圈(2)处设有O型圈槽。
【文档编号】B62D3/12GK203391856SQ201320442537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4日
【发明者】戴培军, 林小哲 申请人: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