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及车辆主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524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及车辆主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距设置,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之间连接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辆后围加强装置的车辆主体结构。通过该结构的设置,第一加强梁、第二加强梁以及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共同围成一个封闭的结构,该结构在增强车辆后围外板强度的同时,能够对车辆碰撞力进行很好的吸收,最大的缓解碰撞力对车辆后围外板造成的冲击,提高了车辆后围外板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及车辆主体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车身主体框架结构进行加强的加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辆后围加强装置的车辆主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车辆主体结构中,多采用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大都由位于车辆顶部的顶盖横梁、位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以及位于车辆底部的地板横梁构成,顶盖横梁、两个侧围立柱以及地板横梁整体圈成硬性连接封闭的框架结构,以加强车体的强度。而在车辆后围外板上,通过增设座椅锁扣安装板实现对车辆座椅锁扣的连接安装,且为了增强后围外板的强度,通常是在后围外板上焊接一块块独立的片状加强板。上述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采用独立的片状加强板结构,不能对碰撞力有效的传递、吸收,使得后围外板的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移动并造成对后排乘员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碰撞力进行有效的传递以提高后围外板稳定性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距设置,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之间连接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通过该结构的设置,第一加强梁、第二加强梁以及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共同围成一个封闭的结构,该结构在增强车辆后围外板强度的同时,能够对车辆碰撞力进行很好的吸收,最大的缓解碰撞力对车辆后围外板造成的冲击,提高了车辆后围外板的稳定性。
[0005]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分置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的两端。
[0006]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为对称设置的V形。
[0007]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V形的角点相对设置。
[000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第一加强梁上设有对车辆后排座椅锁扣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0009]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车辆主体结构,包括位于车辆顶部的顶盖横梁、位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以及位于车辆底部的地板横梁,在顶盖横梁与地板横梁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刚性连接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之间。
[0010]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车辆主体结构中增设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形成了双重封闭结构,即其一为顶盖横梁、两个侧围立柱以及地板横梁构成的一重封闭结构,其二为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形成的二重封闭结构,碰撞力通过该双重封闭结构,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吸收,在强化车辆整体强度的同时,使碰撞力在传递过程中形成闭合吸收结构,较好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
[0015]1、第一加强梁;2、第二加强梁;3、第一加强部;4、第二加强部;5、安装部;6、顶盖横梁;7、侧围立柱;8、地板横梁;9、后围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一
[0017]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后围加强装置,由图1所示可知,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梁1、与第一加强梁I平行设置的第二加强梁2,且第一加强梁I和第二加强梁2沿车辆高度方向(即图1所示状态的竖直方向)间距设置。
[0018]在第一加强梁I和第二加强梁2之间连接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分置在第一加强梁I和第二加强梁2的两端,且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为对称设置的V形,二者的V形角点相对设置。
[0019]为了适应现有的车辆后排座椅的结构设置,简化后围外板上的零件数量以减轻后围外板的质量,在第一加强梁I上设有对车辆后排座椅锁扣进行安装的安装部5。
[0020]实施例二
[002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主体结构,由图2所示,其包括位于车辆顶部的顶盖横梁
6、位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7、以及位于车辆底部的地板横梁8,在顶盖横梁6与地板横梁8之间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刚性连接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7之间。为了实现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刚性连接在侧围立柱7之间,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分别与两个侧围立柱7固连,且将车辆后围加强装置整体固定连接在后围外板9上。
[0022]在车辆正面碰撞或因急刹车使货箱重物对侧围外板产生冲击力时,碰撞力由车辆后围加强装置的中部,通过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向外扩散传递,并经第一加强部3和第二加强部4的V形结构,将该碰撞力或冲击力分别通过侧围立柱7向上和向下传递给顶盖横梁6和地板横梁8,碰撞力由顶盖横梁6的两侧向中部传递,实现了对碰撞力的抵消吸收,同理,由地板横梁两端向中部传递的碰撞力,也得到抵消吸收。
[0023]在车辆发生侧碰时,以图2所示的车辆右侧为例,碰撞力由侧围立柱传递给第二加强部4,其中一部分碰撞力经第二加强部4向左传递给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另一部分碰撞力由组成V形第二加强部4的两臂交汇至角点处,实现碰撞力的抵消吸收。沿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传递的碰撞力,传递至第一加强部3,碰撞力由第一加强部3的两臂分别向上和向下,通过位于车辆左侧的侧围立柱传递给顶盖横梁和地板横梁,进而最终由形成的封闭结构将碰撞力抵消吸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距设置,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之间连接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分置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为对称设置的V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V形的角点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加强梁上设有对车辆后排座椅锁扣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6.一种车辆主体结构,包括位于车辆顶部的顶盖横梁、位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以及位于车辆底部的地板横梁,其特征在于:在顶盖横梁与地板横梁之间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所述的车辆后围加强装置刚性连接于车辆两侧部的侧围立柱之间。
【文档编号】B62D25/08GK203460945SQ201320532421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黄勇, 张晋龙, 张超宾, 田野, 何宇辰 申请人: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