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包括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所述左支架总成包括连接支座、上连接管、下连接管、左支架、溢流罐支架和堵板;所述右支架总成包括连接支座、上连接管、下连接管和右支架,其连接方式与左支架总成呈对称结构形式;所述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通过连接支座使用螺栓分别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连接;通过溢流罐支架与溢流罐相连;通过左支架和右支架使用螺栓分别与左后翼子板和右后翼子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合理的考虑工件的空间结构特性,满足其布置需要,结构新颖,易于加工,节省成本,经济实用,可用于同一后翼子板的所有车型,极具推广价值。
【专利说明】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轻卡载货车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大,保证质量,降低价格,美化外观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后翼子板作为驾驶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保证挡泥功能的前提下,为了跟驾驶室配合的越来越美观协调,造型也越来越复杂,重量也随之增加,导致车辆怠速时后翼子板抖动比较厉害,因此设计一种强度高、易于加工的后翼子板支架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合理地设计后翼子板支架而解决后翼子板抖动问题。
[0004]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包括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所述左支架总成包括连接支座、上连接管、下连接管、左支架、溢流罐支架和堵板,所述连接支座通过焊接与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焊接与左支架相连接,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的外端都焊接有堵板,所述左支架上还设有溢流罐支架;所述右支架总成包括连接支座、上连接管、下连接管和右支架,其连接方式与左支架总成呈对称结构形式。
[0005]所述左支架设有安装左后翼子板的安装孔、安装溢流罐支架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个冲压筋;所述右支架设有安装右后翼子板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个冲压筋;连接支座上设有车架安装孔和连接管焊接长圆孔;溢流罐支架上设有左支架连接孔及溢流罐安装孔。
[0006]所述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的连接支座通过连接管焊接长圆孔焊接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左支架和右支架通过圆弧焊接到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上。
[0007]所述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通过连接支座使用螺栓分别与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连接;通过溢流罐支架与溢流罐相连;通过左支架和右支架使用螺栓分别与左后翼子板和右后翼子板连接。
[000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双连接管保证后翼子板支架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安全、可靠地把后翼子板及溢流罐连接到车架上,大大降低了后翼子板抖动的幅度,便于溢流罐的安装及拆卸,且生产难度低,生产成本少,合理的考虑工件的空间结构特性,满足其布置需要,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新颖,易于加工,节省成本,经济实用,可用于同一后翼子板的所有车型,极具推广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支架总成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左视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支架总成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左视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主视图;
[001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俯视图。
[0015]图中:1左支架总成、2右支架总成、3车架左纵梁、4车架右纵梁、5左后翼子板、6右后翼子板、7溢流罐、8连接支座、9上连接管、10下连接管、11左支架、12溢流罐支架、13堵板、14右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包括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
[0018]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支架总成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9]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左视图。
[0020]所述左支架总成I包括连接支座8、上连接管9、下连接管10、左支架11、溢流罐支架12和堵板13,所述连接支座8通过焊接与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一端连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另一端通过焊接与左支架11相连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外端都焊接有堵板13,所述溢流罐支架12通过螺栓连接到左支架11上。
[0021]所述左支架11设有多个安装左后翼子板5的安装长圆孔、安装溢流罐支架12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8和下连接管9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条冲压筋。
[0022]所述连接支座8上设有车架安装孔和焊接用长圆孔,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通过该长圆孔焊接到连接支座8上。
[0023]所述溢流罐支架12设有左支架11连接孔以及便于安装溢流罐7安装孔、及后翼子板连接孔。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支架总成结构示意主视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左视图;
[0026]所述右支架总成2包括连接支座8、上连接管9、下连接管10和右支架14和堵板13,其中连接支座8、上连接管9、下连接管10和堵板13与左支架总成I的连接方式与左支架总成呈对称结构形式。
[0027]所述右支架14和左支架11的外形类似,只是尺寸略有不同,其原因是左右后翼子板外形结构不同,且没有溢流罐安装孔。
[0028]所述右支架14设有安装右后翼子板6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8和下连接管9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个冲压筋。
[0029]所述连接支座8上设有车架安装孔和连接管焊接长圆孔,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通过该长圆孔焊接到连接支座8上。
[0030]所述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的连接支座8通过连接管焊接长圆孔焊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左支架11和右支架14通过圆弧焊接到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上。[0031]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主视图。
[0032]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俯视图。
[0033]所述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通过连接支座8使用螺栓分别与车架左纵梁3和车架右纵梁4连接,这样就可以牢固固定在车架上,保证在车辆运行时,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便于装配和拆卸,维修方便;
[0034]所述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在通过螺栓固定到车架纵梁的同时,还在其后端通过左支架11和右支架14上小长圆孔使用螺栓连接左后翼子板5和右后翼子板6 ;
[0035]同时溢流罐7通过溢流罐支架12的安装孔使用螺栓安装到后翼子板支架上。
[0036]本实用新型使用双连接管保证后翼子板支架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安全、可靠地把后翼子板及溢流罐连接到车架上,大大降低了后翼子板抖动的幅度,便于溢流罐的安装及拆卸,且生产难度低,生产成本少,合理的考虑工件的空间结构特性,满足其布置需要,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新颖,易于加工,节省成本,经济实用,可用于同一后翼子板的所有车型,极具推广价值。
[0037]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等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包括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总成(I)包括连接支座(8)、上连接管(9)、下连接管(10)、左支架(11)、溢流罐支架(12)和堵板(13),所述连接支座(8)通过焊接与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一端连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另一端通过焊接与左支架(11)相连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的外端都焊接有堵板(13),所述溢流罐支架(12)设置在左支架(11)上;所述右支架总成(2)包括连接支座(8)、上连接管(9)、下连接管(10)和右支架(14),其连接方式与左支架总成(I)呈对称结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11)设有安装左后翼子板(5)的安装孔、安装溢流罐支架(12)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8)和下连接管(9)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个冲压筋;所述右支架(14)设有安装右后翼子板(6)的安装孔、连接上连接管(8)和下连接管(9)的焊接用圆弧及起抗折弯作用的多个冲压筋;所述连接支座(8)上设有车架安装孔和连接管焊接长圆孔;溢流罐支架(12)上设有左支架(11)连接孔及安装溢流罐(7 )的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的连接支座(8)通过连接管焊接长圆孔焊接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左支架(11)和右支架(14)通过圆弧焊接到上连接管(9)和下连接管(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后翼子板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总成(I)和右支架总成(2)通过连接支座(8)使用螺栓分别与车架左纵梁(3)和车架右纵梁(4)连接;通过溢流罐支架(12)与溢流罐(7)相连;通过左支架(11)和右支架(14)使用螺栓分别与左后翼子板(5)和右后翼子板(6)连接。
【文档编号】B62D25/18GK203419187SQ201320531900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隽兆丰, 齐玉栋, 宋海博, 米士彬, 许贺洋, 张林楠, 赵伟伟 申请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