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点支撑结构,属于车底盘【技术领域】。所述多点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及第二支撑装置;底盘通过第一支撑装置与上装舱体连接;底盘通过第二支撑装置与上装舱体连接。本实用新型多点支撑装置使上装舱体在车辆左右水平方向和上下垂直方向均有良好的缓冲性能。
【专利说明】多点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点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普通的轻型越野车(3轴或4轴)底盘与其承载的上装舱体一般采用U型螺栓连接支撑。该结构将底盘车架和上装副梁结合为刚性整体。但该结构连接点较多,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整车布置空间;另一方面,底盘车架和上装连接为刚性整体,增强了整车刚度,在整车越野行驶时容易造成上装开裂,使整车越野性能降低。
[0003]根据某重型越野车(5轴及5轴以上)整车设计要求,需要在底盘车架上安装布置较长的上装舱体;同时,整车其它设备布置较多,需要留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另外,整车还需满足车辆在泥泞、沼泽等恶劣工况下的越野行驶要求。
[0004]因此,底盘与其承载的上装舱体采用现有U型螺栓的连接支撑方式无法满足重型越野车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上装舱体在车辆左右水平方向和上下垂直方向均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的多点支撑结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点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底盘及上装舱体;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及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部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上;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二连接部件及第四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四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三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第四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一下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上;所述第一下横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前横梁铰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中间轴及偏心轮轴套;所述中间轴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上;所述中间轴穿过所述偏心轮轴套与所述第一下横梁铰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尾梁;所述尾梁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固定件包括第二下横梁;所述第二下横梁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上;所述第二下横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尾梁铰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销轴;所述销轴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横梁及所述尾梁两侧;所述第二下横梁通过所述销轴与所述尾梁铰接。
[00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多点支撑结构还包括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两侧。[0014]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两侧。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点支撑结构的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底盘上,第二固定件设置在上装舱体上,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固定件铰接,第三固定件设置在底盘上,第四固定件设置在上装舱体上,第三固定件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第四固定件铰接,通过多点支撑,使上装舱体在车辆左右水平方向和上下垂直方向均有良好的缓冲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装置主视图;
[001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0020]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21]图6为图5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点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及第二支撑装置。其中,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部件及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包括前横梁I。前横梁I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10上。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一下横梁2。第一下横梁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装舱体9上。第一连接部件包括中间轴4及偏心轮轴套3。中间轴4焊接在前横梁I上。中间轴4穿过偏心轮轴套3与第一下横梁2铰接。偏心轮轴套3可对多个铰接点进行调整,有利于第一下横梁2与中间轴4铰接。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二连接部件及第四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包括尾梁6。尾梁6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10上。第四固定件包括第二下横梁7。第二下横梁7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装舱体9上。第二连接部件包括销轴8。销轴8设置在第二下横梁7及尾梁6的两侧。第二下横梁7通过销轴与尾梁6铰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减震装置。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垫5。减震垫5设置在前横梁I两侧,用于限制上装舱体9在车辆上过度摆动。
[0023]当使用本实用新型多点支撑结构时。在上装舱体9及底盘10的前部设置前铰接点。将前横梁I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10前端。第一下横梁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装舱体9的前端,与前横梁I相对应。将中间轴4铰接在前横梁I上,然后穿过偏心轮轴套3与第一下横梁2铰接。偏心轮轴套3可弥补第一下横梁2孔位的加工误差,实现第一下横梁2与中间轴4顺利装配。在前横梁I的两侧设置减震垫5,限制上装舱体9在车辆上过度摆动.前铰接点的数量可根据上装舱体9的长度进行设置多点设置。多个前铰接点的中间轴4轴线重合,且与车辆纵向中心线一致。底盘10和上装舱体9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两个后铰接点。后铰接点通过左右两根销轴8将布置固定在底盘10上的尾梁6和固定在上装舱体9上的第二下横梁7在车架两侧形成两点铰接。两个后铰接点的销轴轴线重合,并与车辆纵向中心线垂直。
[00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点支撑结构的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底盘上,第二固定件设置在上装舱体上,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固定件铰接,第三固定件设置在底盘上,第四固定件设置在上装舱体上,第三固定件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第四固定件铰接,通过多点支撑,使上装舱体在车辆左右水平方向和上下垂直方向均有良好的缓冲性能。
[0025]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点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底盘(10)及上装舱体(9);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及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部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底盘(10)上;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9)上;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二连接部件及第四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四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三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底盘(10)上;所述第四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9)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前横梁(I);所述前横梁(I)设置在所述底盘(10 )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一下横梁(2);所述第一下横梁(2)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9)上;所述第一下横梁(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前横梁(I)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中间轴(4)及偏心轮轴套(3);所述中间轴(4)设置在所述前横梁(I)上;所述中间轴(4)穿过所述偏心轮轴套(3 )与所述第一下横梁(2 )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尾梁(6);所述尾梁(6)设置在所述底盘(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固定件包括第二下横梁(7);所述第二下横梁(7)设置在所述上装舱体(9)上;所述第二下横梁(7)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尾梁(6)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销轴(8);所述销轴(8)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横梁(7)及所述尾梁(6)两侧;所述第二下横梁(7)通过所述销轴(8 )与所述尾梁(6 )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前横梁(I)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垫(5);所述减震垫(5 )设置在所述前横梁(I)的两侧。
【文档编号】B62D24/00GK203581117SQ201320729409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8日
【发明者】翟桂松, 何建国, 关春智, 吴小平 申请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