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包括底板(1)和侧板(2),底板(1)前端上翘,底板(1)前端上翘部分设置有气流入口(6);底板(1)一侧尺寸发生变化使得底板(1)后端尺寸变窄,侧板(2)与底板(1)尺寸发生变化的一侧相适应并设置在该侧面上,底板(1)和侧板(2)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导流槽(D)。气流入口(6)上设置有格栅(61)。底板(1)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前端连接板(3)以与水箱下横梁(8)连接,底板(1)的另一侧设置有侧连接板(4)以与副车架(7)连接。侧板(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连接臂(5)以与纵梁(9)连接。本实用新型材质为硬质塑料,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且实施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驱动轴中间支撑具有冷却作用的发动机舱下护板。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整流来提升整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从而减小整车的风阻系数,降低油耗。但是伴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增大以及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和涡轮增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发动机的排气温度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汽车发动机舱内的元件越来越模块化,发动机舱的布置也越来越紧凑,这些都给发动机舱内的散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发动机舱内温度过高时,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将大大降低,舱内大量的热敏感部件(电子元件、橡胶塑料部件等)超过正常工作温度将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威胁到整车的安全性。对于整车性能来说,特别是对于后排气发动机布置的车型来说,防火墙和发动机排气系统之间的空间有限,布置在排气管附近的油水管路、驱动轴、后悬置软垫等部件的温度场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0003]在整车性能开发过程中,驱动轴是整车可靠性设计要求极高的一个部件,也是整车温度场试验重点考察的对象。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温度不能过高,超出最佳使用温度,将影响中间轴承密封件及润滑脂的性能,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为保证中间轴承旋转灵活,无异响,某款车型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原设计定义瞬时温度为:120°C,稳定温度为:100°C ;但由于驱动轴中间支撑距离发动机三元催化器及排气管的距离较近,接收到三元催化器及排气管的热辐射较大,同时由于发动机后方及防火墙之间空间狭小,此处对流换热较弱,温度场试验中发现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瞬时温度为:133°C,稳定温度为:108°C ;温度场试验瞬时温度和稳定温度均超出设计定义,存在温度场风险,因此需要采取改进措施,来降低中间轴支撑表面温度。温度场改进常见的方法有提升材质、增加隔热罩或通过导流增强表面换热系数等方法来降低热敏感部件的表面温度。但是从成本及空间布置来看,前两种方法均不可行,故采取通过导流增强中间轴支撑表面换热系数来解决其温度场风险。但是常规的发动机舱下护板只考虑发动机舱底部的整流作用,以此来降低整车风阻系数,从而提高整车的动力经济性,而没有考虑如何利用发动机舱下护板来降低驱动轴支撑的便面温度。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基于冷却作用考虑,设计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对驱动轴中间支撑具有冷却作用,解决了驱动轴支撑表面温度过高的问题,使驱动轴支撑表面温度达到设计要求。
[0005]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0006]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I)和侧板(2),底板(I)前端上翘,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设置有气流入口( 6 );底板(I) 一侧尺寸发生变化使得底板(I)后端尺寸变窄,侧板(2 )与底板(I)尺寸发生变化的一侧相适应并设置在底板(I)的该侧侧面上,底板(I)和侧板(2)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导流槽(D)。
[0007]进一步,气流入口( 6 )上设置有格栅(61)。
[0008]进一步,气流入口(6)有两个。
[0009]进一步,底板(I)后端上翘,上翘部分和底板(I)主体光滑流畅的过渡连接。
[0010]进一步,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与水箱下横梁(8)固定连接,底板(I)的另一侧与副车架(7)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前端连接板(3 )以与水箱下横梁(8 )连接,底板(I)的另一侧设置有侧连接板(4)以与副车架(7)连接。
[0012]进一步,前端连接板(3)和侧连接板(4)分别平行于水平面。
[0013]进一步,侧板(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连接臂(5)以与纵梁(9)连接。
[0014]进一步,连接臂(5)与水平面垂直,连接臂(5)上设置有连接孔(51)。
[0015]进一步,该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材质为硬质塑料。
[0016]该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I)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能使从汽车前方底部过来的一部分冷却气流通过下护板上气流入口及导流槽的引流作用,使进入发舱内的冷却气流吹向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增强此处的对流换热,使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温度降低。
[0018](2)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底板后端上翘,上翘部分和底板主体光滑流畅的过渡连接,使气流流畅通过并到达目的地,起到了更好的导流效果。
[0019](3)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气流入口处分别设计有简易格栅,可防止高速行驶状态下飞溅物对油底壳造成冲击。
[0020](4)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固定在水箱下横梁和副车架上,材质为硬质塑料,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且实施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图1的俯视图;
[0023]图3:本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一底板;2—侧板山一导流槽;3—前端连接板;4一侧连接板;5—连接臂;51—连接孔;6—气流入口 ;61—格栅;7—副车架;8—水箱下横梁;9一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7]图1至图3示出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包括底板I和侧板2。底板I前后两端分别上翘,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设置有两个气流入口 6,气流入口 6上设置有格栅61。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前端连接板3以与水箱下横梁8连接。底板I后端微微光滑上翘以使气流流畅通过到达目的地。底板I一侧尺寸发生变化使得底板I后端尺寸变窄,侧板2与底板I尺寸发生变化的一侧相适应并设置在底板I的该侧侧面上,底板I和侧板2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导流槽D。侧板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连接臂5,连接臂5上设置有连接孔51以与纵梁9连接。底板I的另一侧设置有侧连接板4以与副车架7连接。前端连接板3和侧连接板4分别平行于水平面,连接臂5与水平面垂直。
[0028]安装时,将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前端的前端连接板3和水箱下横梁8固定连接,将侧连接板4与副车架7固定连接,然后再将连接臂5与纵梁9的侧面固定连接。当汽车开动起来时,该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结构能使从汽车前方底部过来的一部分冷却气流通过下护板上气流入口 6及导流槽D的引流作用,使进入发舱内的冷却气流吹向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增强此处的对流换热,使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温度降低。另外,气流入口 6处分别设计有简易格栅61,可防止高速行驶状态下飞溅物对油底壳造成冲击。最后,通过整车冷却温度场试验验证,在相同工况下,该驱动轴中间支撑表面温度降低了将近20°C,试验结果驱动轴支撑表面瞬时温度为:117°C,稳定温度为:89°C,瞬时温度和稳定温度均满足了设计要求。该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固定在水箱下横梁8和副车架7上,材质为硬质塑料,成本经济,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结构简单,且实施方便。
[002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I)和侧板(2),底板(I)前端上翘,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设置有气流入口( 6 );底板(I) 一侧尺寸发生变化使得底板(I)后端尺寸变窄,侧板(2 )与底板(I)尺寸发生变化的一侧相适应并设置在底板(I)的该侧侧面上,底板(I)和侧板(2)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导流槽(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气流入口(6)上设置有格栅(6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气流入口(6)有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底板(I)后端上翘,上翘部分和底板(I)主体光滑流畅的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与水箱下横梁(8)固定连接,底板(I)的另一侧与副车架(7)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底板(I)前端上翘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前端连接板(3)以与水箱下横梁(8)连接,底板(I)的另一侧设置有侧连接板(4)以与副车架(7)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前端连接板(3)和侧连接板(4)分别平行于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2、4、6或7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侧板(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连接臂(5)以与纵梁(9)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连接臂(5)与水平面垂直,连接臂(5)上设置有连接孔(51)。
10.根据权利要求1、2、4、6、7或9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的材质为硬质塑料。
【文档编号】B62D25/08GK203854740SQ201420236056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9日
【发明者】吝理妮, 陈博, 付杰, 杨天军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