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吸收震动冲击的悬吊系统及其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971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用以吸收震动冲击的悬吊系统及其婴儿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吊系统及其婴儿车,尤指一种悬吊系统,其可吸收婴儿车行经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所产生的震动冲击,以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进而增加乘坐舒适度且避免婴儿车损坏,以及具有所述悬吊系统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提供一种轻松便利的方式来运送儿童或婴儿,对于婴儿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儿童乘坐时的舒适度,然而当婴儿车行经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其所产生的震动冲击易对乘坐于婴儿车上的儿童造成不适,此外,反复地行经不规则的路面也容易使婴儿车的结构受损,因此,婴儿车的悬吊性能优劣逐渐成为挑选婴儿车的优先考虑。

现有的悬吊系统通常具有悬臂轮以及弹性件,由于悬臂轮的轮轴与后支脚并没有位于同一直在线,且弹性件设置在后支脚的后方,因此这种悬吊系统与剎车系统容易产生干涉,操作不易。为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有另一种悬吊系统,其轮轴与后支脚位于同一直在线,且弹性件设置在后支脚的前方,然而相较于前述悬吊系统(即具有悬臂轮以及后置弹性件的悬吊系统),此种悬吊系统无法提供足够的减震效果以吸收震动冲击。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婴儿车的悬吊系统及其婴儿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揭露一种适用于婴儿车的支脚且用来吸收振动冲击的悬吊系统,所述悬吊系统包含有主要枢接壳体、摆臂壳体、连杆模块以及弹性组件,所述主要枢接壳体设置在所述婴儿车的所述支脚的下端,所述主要枢接壳体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摆臂壳体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的一侧,所述婴儿车的轮胎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所述连杆模块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连杆模块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且安装在所述摆臂壳体,所述连杆模块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且滑动地安装在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杆模块的又一端,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耦接于位于所述婴儿车的所述支脚与底管间的支架,当所述摆臂壳体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枢转时,所述摆臂壳体带动所述连杆模块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枢转,使得所述弹性组件被所述连杆模块压缩以吸收振动冲击。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连杆模块包含有第一连杆组件以及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且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摆臂壳体,所述第二端枢接于所述弹性组件的所述端,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具有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且滑动地安装在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所述第四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中间部份。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悬吊系统另包含有第一枢轴,所述第一枢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所述第一端、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以及所述摆臂壳体。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摆臂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枢轴穿过所述第一滑槽,使得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一滑槽的配合可相对于所述摆臂壳体滑动。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悬吊系统另包含有第二枢轴,所述第二枢轴穿过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所述第三端、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以及所述摆臂壳体。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上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枢轴穿过所述第二滑槽,使得所述第二连杆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枢轴与所述第二滑槽的配合可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滑动。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呈L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所述第四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转折处。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摆臂壳体呈三角形状且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第三端部,所述摆臂壳体的所述第一端部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所述轮胎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的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摆臂壳体的所述第三端部滑动地连接所述主要枢接壳体。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主要枢接壳体形成有避让区,所述避让区对应于所述摆臂壳体的所述第二端部,以避免干涉所述摆臂壳体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枢转。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主要枢接壳体套设于所述支脚的所述下端。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悬吊系统包含有两摆臂壳体,分别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的相对两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揭露一种可吸收振动冲击的婴儿车,包含有支脚、轮胎、底管、支架以及悬吊系统,所述轮胎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脚,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底管与所述支脚,所述悬吊系统设置在所述支脚与所述轮胎之间,所述悬吊系统包含有主要枢接壳体、摆臂壳体、连杆模块以及弹性组件,所述主要枢接壳体设置在所述支脚的下端,所述主要枢接壳体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摆臂壳体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的一侧,所述轮胎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所述连杆模块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连杆模块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且安装在所述摆臂壳体,所述连杆模块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摆臂壳体且滑动地安装在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杆模块的又一端,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耦接于所述支架,当所述摆臂壳体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枢转时,所述摆臂壳体带动所述连杆模块相对于所述主要枢接壳体枢转,使得所述弹性组件被所述连杆模块压缩以吸收振动冲击。

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实施例,所述支脚包含有两后支脚,所述轮胎包含有两后轮,所述婴儿车包含有两悬吊系统,所述两悬吊系统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后支脚与所述两后轮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摆臂壳体于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枢转时同步驱动连杆模块压缩弹性组件以吸收婴儿车行经凹凸不行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冲击,因此本发明悬吊系统可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进而提升儿童乘坐舒适度且避免婴儿车受损。此外,于本发明中,由于本发明的连杆模块具有新颖的结构,其具有调整弹性组件压缩比的优点,再者,轮胎的轮轴与后支脚位于同一直在线,且弹性组件位于支脚前方,因此本发明悬吊系统不会与剎车系统彼此干涉,有助于用户操作剎车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婴儿车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悬吊系统的组件爆炸图。

图3以及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悬吊系统位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婴儿车

12 前支脚

14 后支脚

22 前轮

24 后轮

30 底管

32 支架

40 悬吊系统

41 第一枢轴

42 主要枢接壳体

420 避让区

421 容置空间

422 第二滑槽

43 第二枢轴

44 摆臂壳体

441 第一端部

442 第二端部

443 第三端部

444 第一滑槽

45 第三枢轴

46 连杆模块

461 第一连杆组件

4610 第一端

4612 第二端

462 第二连杆组件

4620 第三端

4622 第四端

48 弹性组件

50 车手

R1 第一旋转方向

R2 第二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婴儿车10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婴儿车100包含有一前支脚12、两后支脚14、一前轮22、两后轮24、两底管30、两支架32、两悬吊系统40以及一车手50。前支脚12枢接于车手50,两后支脚14枢接于车手50,两底管30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支架32与前支脚12之间,两支架32分别焊接于相对应的后支脚14且枢接于相对应的底管30,前轮22旋转地设置在前支脚12,两后轮24分别旋转地设置在两后支脚14,两悬吊系统40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后支脚14与相对应的后轮24之间,然而本发明前支脚12、后支脚14、前轮22、后轮24、底管30、支架32以及悬吊系统40的数量以及设置关系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附图所绘示。举例来说,婴儿车100也可包含有两前支脚12、两前轮22、两后支脚14、两后轮24以及四悬吊系统40,而四悬吊系统40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前支脚12与前轮14之间以及相对应的后支脚22与后轮24之间。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悬吊系统40的组件爆炸图。如图1与图2所示,各悬吊系统40包含有一主要枢接壳体42、两摆臂壳体44、一连杆模块46以及一弹性组件48,主要枢接壳体42设置在后支脚14的一下端,具体来说,主要枢接壳体42是以套设的方式设置在后支脚14的所述下端。两摆臂壳体44分别设置于主要枢接壳体42的相对两侧,后轮24枢接于两摆臂壳体44。然而本发明摆臂壳体44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于其他实施例中,悬吊系统40也可以仅包含有一个摆臂壳体。

优选地,于此实施例中,各摆臂壳体44大致呈三角形状且具有一第一端部441、一第二端部442以及一第三端部443,两摆臂壳体44的第一端部441枢接于主要枢接壳体42,后轮24枢接于两摆臂壳体44的第二端部442,两摆臂壳体44的第三端部443滑动地连接主要枢接壳体42。此外,主要枢接壳体42上对应于两摆臂壳体44的第二端部442处形成有一避让区420,后轮24的轮毂活动地设置在避让区420内,使得两摆臂壳体44于被后轮24驱动而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枢转时不会受任何干扰。

再者,主要枢接壳体42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421,连杆模块46活动地设置在容置空间421内,连杆模块46的一端枢接于主要枢接壳体42且安装在两摆臂壳体44,连杆模块46的另一端枢接于两摆臂壳体44且滑动地安装在主要枢接壳体42,弹性组件48的一端枢接于连杆模块46的又一端,弹性组件48的另一端耦接于婴儿车100的支架32。

具体来说,连杆模块46包含有一第一连杆组件461以及一第二连杆组件462,第一连杆组件461具有一第一端4610以及一第二端4612,第二连杆组件462具有一第三端4620以及一第四端4622,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一端4610枢接于主要枢接壳体42且滑动地安装在摆臂壳体44,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二端4612枢接于弹性组件48,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三端4620枢接于摆臂壳体44且滑动地安装在主要枢接壳体42,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四端4622枢接于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一端4610与第二端4612间的中间部分。优选地,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件461大致呈L状,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四端4622枢接于L型第一连杆组件461的转折处。然而第一连杆组件461与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结构关系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附图所绘示,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优选地,悬吊系统40另包含有一第一枢轴41、一第二枢轴43以及一第三枢轴45,各摆臂壳体44上形成有一第一滑槽444,第一枢轴41依序穿过两第一滑槽444的其中之一、主要枢接壳体42、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一端4610以及两第一滑槽444的其中另一,主要枢接壳体42上形成有一第二滑槽422,第二枢轴43依序穿过两摆臂壳体44的其中之一、主要枢接壳体42的第二滑槽422、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三端4620以及两摆臂壳体44的其中另一,第三枢轴45用以枢转地连接主要枢接壳体42与两摆臂壳体44。如此一来,第一连杆组件461便可相对于摆臂壳体44滑动,且第二连杆组件462可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滑动。换句话说,通过第一枢轴41与第一滑槽444的配合以及第二枢轴43与第二滑槽422的配合,摆臂壳体44可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沿第一滑槽444绕第三枢轴45枢转,以带动第二连杆组件462抵推第一连杆组件461绕第一枢轴41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枢转。

请参阅图3以及图4,图3以及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悬吊系统40位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当婴儿车100行经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摆臂壳体44被后轮24推动而绕第三枢轴45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枢转,且第一枢轴41沿第一滑槽444滑动,此时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四端4622可通过第二枢轴43与第二滑槽422的配合被驱动向上推动第一连杆组件461绕第一枢轴41沿相反于第一旋转方向R1的一第二旋转方向R2枢转,因此弹性组件48被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二端4612压缩并产生一弹性恢复力,以减少来自后轮24的震动冲击。于上述过程中,悬吊系统40会由图3所示的一状态切换至如图4所示的另一状态。

接着,被压缩的弹性组件48可驱动第一连杆组件461的第二端4612绕第一枢轴41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沿第一旋转方向R1复位,以使第二连杆组件462的第四端4622通过第一连杆组件461的抵推与第二枢轴43与第二滑槽422的配合而向下移动,因此摆臂壳体44被第二连杆组件462带动而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42沿第二旋转方向R2枢转,且第一枢轴41沿第一滑槽444反向滑动。于上述过程中,悬吊系统40会由图4所示的另一状态切换至如图3所示的所述状态。换句话说,当婴儿车100行经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悬吊系统40可于如图3与图4所示的不同状态之间切换,以吸收凹凸不平的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冲击,因此提供了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利用摆臂壳体于相对于主要枢接壳体枢转时同步驱动连杆模块压缩弹性组件以吸收婴儿车行经凹凸不行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冲击,因此本发明悬吊系统可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进而提升儿童乘坐舒适度且避免婴儿车受损。此外,于本发明中,由于轮胎的轮轴与后支脚位于同一直在线,且弹性组件位于支脚前方,因此本发明悬吊系统不会与剎车系统彼此干涉,有助于用户操作剎车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