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灯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2718发布日期:2018-08-07 18:4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灯具装置,特别涉及组合前照灯、示廓灯和频闪灯而成的车辆的灯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安装于车辆的前部的灯具装置中,已知在单一的外壳中收纳了前照灯和呈带状发光的示廓灯的结构,其中,该前照灯由通过反射器向前方反射光源的照射光的近光灯和远光灯构成。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车辆的灯具装置,该灯具装置具有左右一对前照灯,并且具有左右一对示廓灯,其中,该前照灯在上下相邻配置了近光用反射器和远光用反射器,该示廓灯从各前照灯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到下缘的范围内呈带状发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1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在车辆的前部设置的灯具装置,除了前照灯、示廓灯以外,还可举出作为方向指示器的频闪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具装置具有通过呈带状发光的示廓灯来使前照灯的轮廓显著的效果,但是,没有进一步研究通过组合频闪灯而提高向车体前方的照射性能和灯具装置整体的被视觉辨识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通过对多个灯的形状和组合方法的设计而进一步提高了向车体前方的照射性能和灯具装置整体的被视觉辨识性的车辆的灯具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车辆的灯具装置,其是通过在车辆1的前部配设左右一对前照灯h、位于该前照灯h的下方的左右一对示廓灯p、以及位于该示廓灯p的下方的左右一对频闪灯f而构成的,其第1特征在于,所述前照灯h和所述示廓灯p被配置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所述示廓灯p和所述频闪灯f被配置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

此外,第2特征在于,所述频闪灯f被配设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覆盖所述车辆1的前轮wf的前挡泥板13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此外,第3特征在于,所述示廓灯p将利用弯曲部53b联结带状的上侧长条部53a的一端部和带状的下侧长条部53c的一端部而得到的大致l字形状的内透镜53作为发光面,所述下侧长条部53c在车体正面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倾斜,所述频闪灯f的一部分被配设在所述下侧长条部53c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延长线l上。

此外,第4特征在于,所述前照灯h被收纳在单一的外壳40中,在车宽方向左右配置的所述前照灯h之间的部分被所述车辆1的前罩12覆盖。

此外,第5特征在于,所述前照灯h具有车体上侧的近光用反射器58和车体下侧的远光用反射器59,所述近光用反射器58被配设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所述示廓灯p的一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此外,第6特征在于,在车体正面观察时,所述示廓灯p的上侧长条部53a沿着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的缘部,至少从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的上端部一直延伸到下端部。

进而,第7特征在于,所述示廓灯p的下侧长条部53c延伸至比远光灯用光源7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其中,该远光灯用光源71使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反射照射光。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特征,所述前照灯h和所述示廓灯p被配置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所述示廓灯p和所述频闪灯f被配置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因此,能够得到在点亮了前照灯、示廓灯和频闪灯时,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较长且一体发光的灯具装置。由此,能够提高基于全新的设计而得到的视觉效果,并且提高车辆的被视觉辨识性。

根据第2特征,所述频闪灯f被配设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覆盖所述车辆1的前轮wf的前挡泥板13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得到在各灯点亮时,在从车体上部到与前挡泥板重叠的车体下部的范围内较长且一体发光的灯具装置。

根据第3特征,所述示廓灯p将利用弯曲部53b联结带状的上侧长条部53a的一端部和带状的下侧长条部53c的一端部而得到的大致l字形状的内透镜53作为发光面,所述下侧长条部53c在车体正面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倾斜,所述频闪灯f的一部分被配设在所述下侧长条部53c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延长线l上,因此,能够得到发光面在从示廓灯的下侧长条部到频闪灯的范围内连续的全新的设计的灯具装置。

根据第4特征,所述前照灯h被收纳在单一的外壳40中,在车宽方向左右配置的所述前照灯h之间的部分被所述车辆1的前罩12覆盖,因此,通过前罩在视觉上分离左右的前照灯,能够实现使收纳前照灯的外壳在左右独立的外观。由此,能够不增加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而在车辆的前部得到有高级感的外观。

根据第5特征,所述前照灯h具有车体上侧的近光用反射器58和车体下侧的远光用反射器59,所述近光用反射器58被配设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所述示廓灯p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因此,即使在近光灯侧的前照灯点亮、远光灯侧的前照灯熄灭的情况下,近光灯侧的前照灯的发光面和示廓灯的发光面也被连续地形成,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

根据第6特征,所述示廓灯p的上侧长条部53a在车体正面观察时,沿着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的缘部,至少从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的上端部一直延伸到下端部,因此,即使在远光灯侧的前照灯熄灭的情况下,沿着远光用反射器的缘部的部分也通过示廓灯而发光,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

根据第7特征,所述示廓灯p的下侧长条部53c延伸至比使所述远光用反射器59反射照射光的远光灯用光源7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远光灯侧的前照灯熄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示廓灯的下侧长条部而使得在到远光灯用光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发光,能够提高车辆的被视觉辨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灯具装置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一部分放大左侧视图。

图3是自动二轮车的一部放大主视图。

图4是前照灯单元的主视图。

图5是前照灯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6是前照灯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前照灯单元的后视图。

图8是左侧的频闪灯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状态取下频闪灯用外透镜后的左侧视图。

图10是从图4的状态取下外透镜后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前照灯单元取下外透镜和延伸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3是从图11的状态取下外壳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5是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6是散热器的仰视图。

图17是图13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8是图13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图4的xix-xix线剖视图。

图20是图3(图4)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图3(图4)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图4(图16)的xxii-xxii线剖视图。

图23是图4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

图24是图4的xxiv-xxiv线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车辆),31…外透镜,40…外壳,43…揺动轴,44…光轴调整机构,50…延伸部件,53…内透镜,53a…上侧长条部,53b…弯曲部,53c…下侧长条部,58…近光用反射器(第1反射器),59…远光用反射器(第2反射器),56…第3基板,60…散热器,60a…联结部,60b…板状部,60d…第1冷却散热片,60f…第1保持面,60g…第2保持面,60h…第2冷却散热片,61…基体部件,70…第2基板,71…远光灯用led光源(第2led光源),80…频闪灯单元,91…第1基板,92…近光灯用led光源(第1led光源),a…示廓灯用led光源(第3led光源),h…前照灯,lb…近光灯,hb…远光灯,p…示廓灯,f…频闪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灯具装置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自动二轮车1是在转向手柄2和车座18之间设置有放置驾驶员的脚的低位底板9的踏板型的跨骑式车辆。在车体框架7的前端固定有头管11,该头管11将与转向手柄2的下部联结的转向柱10轴支承为能够转动。在转向柱10的下部,经由底桥25固定有将前轮wf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一对前叉26。

转向手柄2的前后被对仪表装置19进行支承的前侧手柄罩4和后侧手柄罩3覆盖。此外,关于头管11和转向柱10的前后,前侧被前罩12和前部中心罩5覆盖,并且,后侧被后上盖6和后下盖8覆盖。在前叉11上安装有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挡泥板13。

左右对称形状的前照灯单元30从形成于前罩12的开口部向外方露出,在前照灯单元30的左右下端部配设有左右一对频闪灯单元80。

在低位底板9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联结有左右一对底罩15。底罩15的车体前方侧联结于与前罩12的下端部联结的左右一对前部侧盖14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于车体前部的前照灯单元30和左右的频闪灯单元80一并称为车辆的灯具装置。

车座18的下方被车座罩19覆盖,一体构成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单元摆式动力单元16以揺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在低位底板9的后方的位置。将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动力单元16的后端部通过后缓冲器26被悬挂于车体,在动力单元16的上部安装有空气滤清器箱22。在车座罩19的后端部安装有后组合灯20,该后组合灯20在尾灯和刹车灯的左右一体构成后侧的频闪灯,在车座罩19的下方配设有后挡泥板23。

图2是自动二轮车1的一部分放大左侧视图。此外,图3是自动二轮车1的一部分放大主视图。前照灯单元30是使单一的外壳覆盖单一的外透镜而成的灯具装置,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具有呈大致v字状的露出面(图示小点部分)。前照灯单元30具有:前照灯h,其具有向车体前方反射led光源的照射光的左右一对近光灯lb和远光灯hb;以及将左右一对内透镜53作为发光面的示廓灯p。

前照灯单元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被呈大致v字状的前罩12覆盖,实现了由左右的前照灯独立的灯体构成的外观。在前罩12的上部联结有前部中心罩5,该前部中心罩5具有大致v字状的下缘形状并覆盖转向柱10的前方。

在前照灯单元30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配设有左右一对频闪灯单元80(频闪灯f)。由此,在从车体前方和车体侧方进行视觉辨识时,前照灯h及示廓灯p的发光面与频闪灯f的发光面被连续形成。在前照灯单元30的下部安装有由有色树脂等构成的左右一对装饰部件24,对前照灯单元30的露出面赋予了具有多个锐角部的全新的设计的轮廓。

图4是前照灯单元30的主视图。此外,图5是其左侧视图。前照灯单元30构成为,将构成近光灯lb的发光面的左右一对近光用反射器(参照图11)、构成远光灯hb的发光面的左右一对远光用反射器、构成示廓灯p的发光面的左右一对内透镜53收纳在单一的外壳40中,通过无色透明的外透镜31一体覆盖该外壳40的前方侧。

在由有色树脂等构成的外壳40的周缘形成有5个上部固定束片41以及左右一对且设于下部的下部固定束片42。上部固定束片41被固定于前罩12,下部固定束片42被固定于车体侧。此外,在外透镜31的两侧部形成有与前罩12的背面侧卡合的卡合突起33。

能够以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远光灯hb重叠的位置设置的左右一对揺动轴43为揺动中心,来执行前照灯h的上下方向的光轴调整。在外透镜31的车宽方向中央处的由前罩12覆盖的位置,形成有相对于前照灯单元30的露出面而向车体后方侧偏移的中央凹部35。在中央凹部35的靠下方的位置处,设有与前罩12的背面侧卡合的卡合部32。在外透镜3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安装装饰部件24的卡合爪24a、以及对未图示的紧固部件进行卡合的2个圆筒凸起24b。

构成示廓灯p的内透镜53为大致l字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延伸的上侧长条部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延伸的下侧长条部。在外透镜31的表面形成有与上侧长条部的形状一致的突起部31a,构成为使得上侧长条部的发光更加显著。

在前照灯单元30的靠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一对伸出部34。外透镜31在与前照灯h对应的部分处成为向车体前方凸出的曲面整体大幅后倾的形状,另一方面,伸出部34以平面基调构成,被赋予顿挫利落的全新外观。内透镜53的下侧长条部沿着该伸出部34伸出方向,形成沿着外透镜31的外形的发光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前照灯h和示廓灯p被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并且,示廓灯p和频闪灯f被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由此,能够得到在点亮前照灯h、示廓灯p和频闪灯f时,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较长且一体发光的灯具装置,能够提高全新的设计的视觉效果,并提高车辆的被视觉辨识性。

频闪灯f被配置在与沿着内透镜53的下侧长条部的倾斜的延长线l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得到在从示廓灯p的下侧长条部到频闪灯f的范围内发光面连续的全新的设计的灯具装置。

图6是前照灯单元30的俯视图。此外,图7是其后视图。在外壳40的背面侧形成有左右一对支承突起48,该左右一对支承突起48与联结于头管11的束片部件卡合而支撑前照灯单元30。此外,在外壳40的车宽方向中央处,通过2个紧固部件45安装有光轴调整机构44。

光轴调整机构44具有从前照灯单元30的车体前方下方接入的调整螺钉46和与调整螺钉46联动而旋转的联动螺钉47。联动螺钉47的车体前方侧贯通外壳40而插入到前照灯单元30的内部。光轴调整用的揺动轴43在前照灯单元30的背面观察时设于支承突起48的下方的位置。向前照灯h和示廓灯p提供电力的配线的2个取入部49设于车宽方向右侧

图8是左侧的频闪灯单元80的左侧视图(从车体左侧观察到的状态)。此外,图9是从图8的状态取下频闪灯用外透镜81后的左侧视图。频闪灯单元80是通过在由有色的合成树脂等构成的频闪灯用外壳82中收纳对闪光光阀85进行支承的频闪灯用反射器86,并通过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的频闪灯用外透镜81进行覆盖而构成的。在将由白炽灯泡等构成的闪光光阀85设为橙色时,可以将频闪灯用外透镜81设为无色透明,另一方面,在将闪光光阀85设为白色时,可以将将频闪灯用外透镜81设为橙色。

在频闪灯用外壳82的后部设有与前罩12的背面侧卡合的4个固定束片83,以及对前罩12和前部侧盖14一同进行紧固的固定束片84。针对向车体前方反射闪光光阀85的照射光的频闪灯用反射器86的反射器面86a,在内侧面部和后面部实施了不同方式的切割。

图10是从图4的状态取下外透镜31后的主视图。固定于外壳40的延伸部件50与外透镜31的背面侧接近配置。在由有色树脂等构成的延伸部件50上分别左右一对地形成有:露出构成近光灯lb的发光面的近光用反射器58的近光灯开口51;露出构成远光灯hb的发光面的远光用反射器59的远光灯开口52;供构成示廓灯p的发光面的内透镜53嵌入的示廓灯开口50a。

在从延伸部件50取下内透镜53后,从示廓灯开口50a露出第3基板56,该第3基板56安装有作为第3led光源的示廓灯用led光源a。单侧安装9个示廓灯用led光源a的第3基板56构成为,在车体正面观察时具有大致l字状的形状,并且,配合前照灯单元30的形状,呈台阶状设置有多个指向车体前方的安装面。由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构成的内透镜53被设为利用弯曲部53b联结带状的上侧长条部53a的一端部和带状的下侧长条部53c的一端部而得到的大致l字形状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p构成为,通过示廓灯用led光源a使内透镜53的整体发光,并且,抑制内透镜53的透镜切割,由此,光源部分的发光方式中出现粒状感。

在近光灯开口51的上侧设有沿着近光灯开口51的上缘的第1装饰透镜54,在远光灯开口52的下侧设有第2装饰透镜55,该第2装饰透镜55具有延长远光灯开口52的锐角状的下端部那样的形状。由有色透明的树脂构成的第1装饰透镜54和第2装饰透镜55被安装在延伸部件50的没有开口的位置,特别地,在白天从外方对前照灯单元30进行视觉辨识时,作为透过外透镜31而观察到的设计上的重点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近光用反射器58被配设成,在车体正面观察时,与示廓灯p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由此,即使在近光灯lb点亮、远光灯hb熄灭的情况下,近光灯lb的发光面和示廓灯p的发光面也被连续形成,能够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

进而,构成示廓灯p的发光面的内透镜53的上侧长条部53a在车体正面观察时,沿着远光用反射器59的缘部,至少在从远光用反射器59的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内延伸。由此,即使在近光灯lb点亮、远光灯hb熄灭的情况下,沿着远光用反射器59的缘部的部分也通过示廓灯p而发光,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

图11是从前照灯单元30取下外透镜31和延伸部件50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2是图11的状态的左侧视图。近光用反射器58和作为第2反射器的远光用反射器59在车宽方向上被安装在长条的散热器60的左右方。在散热器60的下部固定有与光轴调整机构44卡合的基体部件61,通过以所述的揺动轴43为揺动中心而使基体部件61揺动,从而使散热器60和共计4个反射器58、59一体揺动,实现上下方向的光轴调整。

近光用反射器58构成为在半球状的反射部的上部设置有装饰延长部,其中,该反射部向车体前方反射向上方进行照射的作为第1led光源的近光灯用led光源91(参照图18、20)的照射光。此外,远光用反射器59将半球状的反射部设为向车体下方前方延长的形状,其中,该反射部向车体前方反射向下方进行照射的作为第2led光源的远光灯用led光源71(参照图20、21)的照射光。

近光用反射器58被设为在半球状的反射部的下方不具有底面的下方开放形状,在近光用反射器58所位于的部分的散热器60的上表面设有障目板90,该障目板90具有在规定的范围内使近光灯用led光源91的照射光截止的遮光器90a。

在形成为大致l字的台阶状的第3基板5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左右一对平板状的led驱动电路基板57。

图13是散热器60的立体图。此外,图14是散热器60的仰视图。散热器60为由铝等金属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具有左右一对板状部60b和在中央联结该板状部60b的联结部60a。

在板状部60b的上表面设有安装近光灯lb的光源的第1基板92(参照图18、20)和保持近光用反射器58的第1保持面60f。在第1保持面60f的周围设有用于安装障目板90和近光用反射器58的凸起60e。在第1保持面60f的前方设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多个第1冷却散热片60d。

在板状部60b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远光灯hb的光源的第2基板70(参照图18、21)和保持远光用反射器59的第2保持面60g。在第2保持面60g的周围设有用于安装远光用反射器59的凸起60i。在第2保持面60g的后方形成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多个第2冷却散热片60h。进而,在板状部60b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基体部件61的支承板60c。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在单一的散热器60上设置的左右上下共计4个保持面对4个基板进行冷却。此外,能够有效地通过左右的板状部60b的上下表面对基板进行冷却,能够通过联结部60a增加散热器60整体的热容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60的联结部60a为大致u字截面。由此,能够提高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联结部60a的刚性,并且,能够增加散热器60的热容量。

此外,在第1保持面60f的车体前方侧形成多个第1冷却散热片60d,并且,在第2保持面60g的车体后方侧形成多个第2冷却散热片60h,因此,能够结合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偏移配置的近光用反射器58和远光用反射器59而有效地配置冷却散热片,能够提高散热器60的冷却效率。

图15是从图11的状态取下外壳40后的状态的主视图。此外,图16是图13的状态的后视图。由有色树脂等形成的基体部件61被固定在散热器60的下侧。在近光用反射器58和远光用反射器59的反射面实施了多反射器规格的切割,该多反射器规格的切割不同于对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侧壁实施的切割。

散热器60的联结部60a呈向车体下方突出的凸形状,在基体部件61的上部形成有与联结部60a的凸形状对应的凹部61a。由此,通过使散热器60侧的凸形状和基体部件61侧的凹部61a卡合,两部件的定位变得明确,容易进行组装作业。此外,由于散热器6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位于比左右的板状部60b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前照灯单元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的高度尺寸而实现小型轻量化。另外,在散热器60的联结部60a的车体前后的位置配设有对左右的第1基板92进行电连接的第1配线95,以及对左右的第2基板70进行电连接的第2配线75。

此外,一并参照图10,示廓灯p的下侧长条部53c延伸至比远光灯用led光源7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在远光灯hb熄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示廓灯p的下侧长条部53c使得在到远光灯用led光源7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范围内发光,能够提高车辆的被视觉辨识性。

如所述那样,光轴调整机构44是如下的机构:通过改锥等工具使从车体前方下方接入的调整螺钉46旋转,由此,以揺动轴43为揺动中心而使基体部件61的下端部向前后揺动。由此,通过单一的散热器60对左右一对第1基板92和第2基板70进行冷却,并且在安装于散热器60的基体部件61上设置光轴调整机构44,由此,能够通过单一的光轴调整机构44来执行左右一对前照灯h的车体上下方向的光轴调整。在基体部件61的前后表面形成有用于轻量化和提高刚性的多个肋,揺动轴43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固定于基体部件61的后表面。

图17是图15的状态的左侧视图。此外,图18是图15的状态的俯视图。散热器60通过贯通支承板60c的紧固部件61c而被固定于基体部件61。障目板90与向近光用反射器58的下部后方延伸的凸缘部76一起,通过与凸起60e螺合的紧固部件77而被固定于板状部60b的上表面。

如图17所示,左右一对揺动轴43被配置在远光用反射器59的车体后方侧且近光用反射器58的车体下方侧。由此,能够有效利用远光用反射器59的后方且近光用反射器58的下方所设置的无用空间,来设置稳定的揺动动作所需要的2个揺动轴43。由此,能够减小前照灯单元30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尺寸。

图19是图4的xix-xix线剖视图。在光轴调整机构44的外壳44c的内部收纳有:被固定于调整螺钉46的输入侧齿轮44a、与输入侧伞齿轮44a啮合的输出侧伞齿轮44b。联动螺钉47被固定于该输出侧伞齿轮44b。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向车体前下方倾斜的调整螺钉46旋转,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联动螺钉47旋转,形成有内螺纹的型芯44d向车体前后方向移动。型芯44d被固定于基体部件61,由此,能够以揺动轴43为揺动中心而使基体部件61的下部向前后移动。

另外,相对于前照灯单元30的外透镜31的露出面而向车体后方侧偏移的凹部35不同于由曲面构成的露出面,而是被设为沿着延伸部件50的形状的平面形状。

图20是图3(图4)的xx-xx线剖视图。散热器60的板状部60b通过间隔部50b被覆盖至其上下方向,因此,不会从车体前方被观察到,其中,该间隔部50b对露出近光用反射器58的近光灯开口51和露出远光用反射器59的远光灯开口52之间进行分隔。安装近光灯用led光源91的第1基板92靠近板状部60b的后方,并且,在障目板90的遮光器90a的后下方的位置处,被固定于在板状部60b的上表面设置的第1保持面60f。

图21是图3(图4)的xxi-xxi线剖视图。安装远光灯用led光源71的第2基板92在板状部60b的靠前方的位置处,被固定于在板状部60b的下表面设置的第2保持面60g。在外透镜31的下部安装的装饰部件24在从车体前方侧与卡合爪24a卡合的状态下,通过螺合紧固部件24c而被固定于2个圆筒凸起24b。

图22是图4(图16)的xxii-xxii线剖视图。如前面所述那样,在车宽方向上配设左右一对用于进行光轴调整的揺动轴43,被固定于外壳40的揺动轴4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体部件61揺动。相对于外透镜31的露出面向车体后方侧偏移的中央凹部35与延伸部件5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接近配置。

此外,在露出近光用反射器58的近光灯开口51的缘部和露出远光用反射器59的远光灯开口52的缘部,设有从外方隐藏各个反射器的缘部的折返部。外壳40的背面壁在车宽方向中央处与散热器60接近配置,减小了前照灯单元30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尺寸。

图23是图4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如所述那样,频闪灯f被配设在与从构成示廓灯p的发光面的内透镜53的下侧长条部53c延伸的延长线l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从内透镜53的下侧长条部53c到频闪灯f的范围内一体发光,通过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发光面较长连接的外观,能够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在头管10的前表面安装有用于支承前照灯单元30的支承突起48(参照图6、7)和电装部件等的束片79。

图24是图4的xxiv-xxiv线剖视图。频闪灯f在车体正面观察时,被配设成与覆盖自动二轮车1的前轮wf的前挡泥板13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得到在各灯点亮时,在从车体上部到与前挡泥板重叠的车体下部的范围内较长且一体发光的灯具装置。此外,一并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前照灯h、示廓灯p和频闪灯f的至少一部分在车体侧面观察时的车体前后方向上与前挡泥板13重叠,因此,在从车体侧面进行观察时,能够形成在车体上下方向较长的发光面,能够提高灯具装置的被视觉辨识性。

另外,外透镜和外壳的形状,前照灯、示廓灯和频闪灯的形状,近光用反射器和远光用反射器的形状,散热器和基体部件的形状和材质,光轴调整机构的构造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将频闪灯的光源设为led,并一体构成前照灯单元和频闪灯单元。此外,也可以在上侧配置远光用反射器,在远光用反射器的下侧配置近光用反射器。本发明的车辆的灯具装置不限于自动二轮车,还可以应用于跨骑式的三/四轮车等各种车辆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