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车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平衡车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中,双轮平衡车的车体主要包括两个用于双脚站立的脚踏板部,每个脚踏板部均能够转动,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双脚分别对每个脚踏板部的控制实现对车体运行姿态的控制。
现有的平衡车均是需要使用者以站立姿态进行操作,这不仅使得操作单一、趣味性单调,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重心较高、不易保持体态平衡;由于没有第三轮所以只能作为平衡车,现在还不能用电动车形式取代平衡车的工作原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车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车体结构,其包括车体本体,车体本体中部设有开关座,开关座与车体本体的左踏板部、右踏板部均互不干涉;开关座在垂直于车体本体的方向上依次设有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车体结构中,通过在车体本体的中部相对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独立的设置开关座,并在开关座上设置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使得车体本体能够较佳的与相应的车架进行配合,该车架上能够设有用于分别扳动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2个把手并能够提供供使用者坐下的座位,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以坐姿对平衡车进行操纵。通过本发明中的车体结构,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身体前倾和后倾,分别触动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从而较佳的实现车体在前进姿态和后退姿态间的切换。
作为优选,车体本体位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的后方均设有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车体结构中,指示灯能够较佳的对车体本体的位置进行指示,从而能够较佳的指示后方行人或车辆对平衡车进行避让。
作为优选,车体本体包括连接大轴,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分别转动设置在连接大轴的两端,开关座通过一卡接座卡设在连接大轴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车体结构中,开关座能够通过一卡接座卡设在连接大轴中部,从而较佳的实现了开关座的固定。
作为优选,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均包括触发按钮和复位弹簧,开关座处设有用于分别与对应触发按钮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处的触发按钮均分别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伸出。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车体结构中,复位弹簧的设置使得触发按钮能够较佳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还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其包括相互配合的车体本体和车架本体。其中,车体本体能够采用上述任一种平衡车的车体结构中的构造;车架本体包括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包括主支撑杆,主支撑杆两端分别设有承重杆和搭脚杆,承重杆和搭脚杆均与主支撑杆呈十字交叉状连接;承重杆上方设有椅座,搭脚杆下方设有导向轮;承重杆两端均转动连接一把手,任一把手下方均设有用于与左踏板部或右踏板部连接的连接架;开关座位于主支撑杆与承重杆的交叉处,且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分别位于承重杆两侧并与主支撑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中,车架本体能够与车体本体进行配合,使得使用者能够以坐姿操作电动车;这不仅提升了电动车的趣味性,而且使得使用者在操纵平衡车时重心较低,易于保持身体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动车运行过程中,若以站姿进行操作,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在电动车的起步及制动时都必须是缓慢进行的,否则极易导致人体重心不稳,这就使得使用者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紧急提速或紧急制动,虽然可以强制进行紧急提速或紧急制动,但因重心不稳而可能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而通过设置车架本体,从而实现以坐姿对电动车进行操作,使用如同平衡车加装了架体,完全可以避开上述隐患。
作为优选,导向轮采用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中,导向轮能够采用万向轮,从而便于转向。
作为优选,主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一伸缩机构可伸缩地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中,通过将主支撑杆设计为可伸缩的结构,能够使得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能够较佳的对主支撑杆的长度进行适应性调节。
作为优选,第一支撑杆内设有用于第二支撑杆沿轴向伸入的伸缩腔,第二支撑杆外侧设有能够沿其径向进行移动的弹性定位粒,第一支撑杆侧壁处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用于与弹性定位粒进行配合的定位通孔。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较佳的对主支撑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车体本体位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的后方均设有指示灯。
作为优选,车体本体包括连接大轴,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分别转动设置在连接大轴的两端,开关座通过一卡接座卡设在连接大轴中部。
作为优选,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均包括触发按钮和复位弹簧,开关座处设有用于分别与对应触发按钮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前行触发开关和后退触发开关处的触发按钮均分别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伸出。
作为优选,开关座处设有用于与主支撑杆配合的第一安装槽和用于与承重杆配合的第二安装槽。
作为优选,承重杆两端的把手均在承重杆的径向上进行延伸且分别位于椅座两侧。
作为优选,把手的扶手部向外侧折弯。从而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作为优选,连接架成倒“C”状,且连接架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其中,连接结构能够包括连接通孔,从而使得连接架能够较佳的以如螺钉、铆钉等连接件与车体本体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电动车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车体本体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车体本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开关座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车架本体的示意图;
图6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以及用于该平衡车中的车体及车架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动车包括用于相互配合的车体本体110(对应车体结构)和车架本体120(对应车架结构)。
如图2所示,车体本体110中部设有开关座210,开关座210与车体本体110的左踏板部220、右踏板部230均互不干涉;开关座210在垂直于车体本体110的方向上依次设有前行触发开关211和后退触发开关212,车体本体110位于左踏板部220和右踏板部230的后方均设有指示灯240。
如图3所示,车体本体110包括连接大轴310,左踏板部220和右踏板部230分别转动设置在连接大轴310的两端,开关座210通过一卡接座320卡设在连接大轴310中部,前行触发开关211和后退触发开关212均包括触发按钮331和复位弹簧332。
如图4所示,开关座210处设有用于分别与对应触发按钮331配合的第一安装孔410和第二安装孔420,前行触发开关211和后退触发开关212处的触发按钮331均分别自第一安装孔410和第二安装孔420处伸出;开关座210在垂直于车体本体110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安装槽430,开关座210在与车体本体110平行的方向上设有第二安装槽440,第一安装孔410和第二安装孔420均设于第一安装槽430内且分别位于第二安装槽440两侧。
如图5所示,车架本体120包括支撑骨架510,支撑骨架510包括主支撑杆511,主支撑杆511两端分别设有承重杆512和搭脚杆513,承重杆512和搭脚杆513均与主支撑杆511呈十字交叉状连接;承重杆512上方设有椅座520,搭脚杆513下方设有导向轮530;承重杆512两端均转动连接一把手540,任一把手540下方均设有用于与左踏板部220或右踏板部230连接的连接架550;开关座210位于主支撑杆511与承重杆512的交叉处,且第一安装槽430用于与主支撑杆511配合、第二安装槽440用于与承重杆512配合。
本实施例中,主支撑杆511包括第一支撑杆511a和第二支撑杆511b,第一支撑杆511a和第二支撑杆511b通过一伸缩机构可伸缩地进行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杆511a内设有用于第二支撑杆511b沿轴向伸入的伸缩腔,第二支撑杆511b外侧设有能够沿其径向进行移动的弹性定位粒,第一支撑杆511a侧壁处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用于与弹性定位粒进行配合的定位通孔。
本实施例中,承重杆512两端的把手540均在承重杆512的径向上进行延伸且分别位于椅座520两侧,把手540的扶手部向外侧折弯。
本实施例中,连接架550成倒“C”状,且连接架550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551,连接结构551包括连接通孔。
本实施例中,导向轮530采用万向轮。此技术中不是用平衡车的平衡原理进行平衡,而是通过此结构连接电子陀螺仪式驱动器加装前轮实现左右前进后退时的相对平衡。
实施例2
根据附图6所示:当电动车在把手操作下向前向后转动的时侯,就会带动上盖板6前后摆动,从而带动铝合金固定板7转动,并且使固定在铝合金固定板7上面的可变电阻910转动,进一步带动了可变电阻连接铁片930,最终带动可变电阻固定铁片920的转动,配合其触点的转动,从而达到控制车子前行、后退、向左、向右、速度的功能,整个过程由控制器8控制。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