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式滑行车,主要应用于滑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滑行车,指在两固设的载体杆后端分别设有自由摆动的后轮组,在使用者双脚施力于两载体杆时,左、右后轮组的后轮可自动的左、右偏摆做S形路径前移,是一种具趣味性和娱乐性之健身运动器材。
现有滑行车,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M322912号,专利名称“滑行车之改良”,其包含有车架、左、右载体杆、立杆、左、右后轮组、左、右刹车组、前轮和左、右踏板等主要组件;其中,该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其上、下端分别按设有把手和前轮;该左、右载体杆按设在车架;该左、右踏板分别按设在左、右载体杆上;该左、右后轮组设有后叉、转动枢件和后轮,分别按设在左、右载体杆后端;该左、右刹车组分别设有刹车块对应着左、右后轮组的后轮,可透过刹车线、刹车把手对该后轮进行刹车作用;其利用该左、右后轮组可自由摆动的致两后轮做左、右偏摆动作,则使用者双脚施力于两固设的载体杆时,该连带受力的两后轮将可在左、右偏摆中做S形路径的前移动作;该现有滑行车其后轮大多相对设置于载体杆后端的下方,若需使用到较大尺寸的后轮时,载体杆距离地面就会随之变高,使用者踩踏于载体杆上的踏板欲操作该滑行车时,身体重心就会较高,容易发生危险。
而另一种现有滑行车,如图1和图2所示,该种滑行车同样设有载体杆100、踏板200、后轮300以及连接载体杆100与后轮300的转动枢件400,其于载体杆100上方设置有踏板200处设计一降低区段101,借此来降低踏板200的高度,避免使用者踩踏时重心过高而发生危险。但此种现有滑行车连接后轮300的后叉相对载体杆100朝后下方倾斜,且载体杆100与地面的距离朝靠近后轮300处渐增,以及踏板200的涵盖范围并未延伸至该转动枢件400的上方,然而,此种结构让用户施于踏板200的力量无法确实地传达至后轮300,使得驱动力大大地被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其能 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实现踩踏驱动力强且安全性高的发明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其主要包含有:一车架、一立杆、一把手、一前轮组、二载体杆、二踏板及二后轮组;该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该车架;该把手设置于该立杆的上端;该前轮组设置于该立杆的下端;该二载体杆,各载体杆的前端分别以固设状设置于该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载体杆的前段部份往下斜伸;该二踏板分别设置于各该载体杆上;该二后轮组,各该后轮组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设置于各该载体杆的后端,且各该后轮组包含有一转动枢件、一后叉及一后轮,该转动枢件的一面连接该载体杆,该转动枢件与一地面间夹合形成一夹合角度,该后叉的一端连接该转动枢件的另一面,该后叉的另一端则连接该后轮的轮轴,且该转动枢件相对位于该踏板涵盖范围的下方。
所述该夹合角度为该转动枢件与该地面且朝向该载体杆的夹合角度。
所述该转动枢件与该地面间的夹合角度在45度~85度范围内。
所述该转动枢件与该地面间的夹合角度在65度~75度范围内。
所述该转动枢件与该地面间的夹合角度以72度为最佳。
所述该车架包含有一定位架,而各该载体杆的前端以枢轴及锁件枢设于该车架的定位架的左、右两侧。
所述该后轮立于地面,该后叉连接该后轮的一端高于连接该转动枢件的一端。
所述该后叉相对该载体杆呈斜向设置。
所述各载体杆的前段部份往下斜伸,而该中段及尾段部份相对前段部份朝地面下凹以形成一降低区段。
所述转动枢件进一步包含有一U型片及一枢设于U型片的转轴柱,而该后叉的一端则连接该转轴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本创作改良式滑行车对于载体杆的前段部份往下斜伸,让载体杆中段及尾段部份形成一降低区段,并将踏板设于该降低区段上,以使踏板位置降低,让用户踩踏于踏板上时重心不会偏高,而后轮组设置部份,转动枢件相 对位于踏板涵盖范围的下方,让使用者施于踏板的力量,可确实地传送至后轮,如此一来,在确保使用者于操作上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保持滑行车行进的驱动力,实现了本创作滑行车改良的发明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滑行车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滑行车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四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其分别为本创作改良式滑行车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第三示意图、第四示意图及第五示意图。此改良式滑行车主要包含有车架1、立杆2、把手3、前轮组4、二个载体杆5、二个踏板6及二个后轮组7;立杆2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1,且立杆2的上端设置了把手3,立杆2的下端则设置了前轮组4,其中,前轮组4包含了前轮、前叉等组件;各载体杆5的前端分别以固设状设置于车架1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地来说,车架1还包含有定位架11,而各载体杆5的前端则透过枢轴及锁件来枢设于车架1的定位架11的左、右两侧;各载体杆5的前段部份51往下斜伸,让中段及尾段部份相对前段部份朝地面下凹以形成一降低区段52,在各载体杆5的降低区段52上分别设置了踏板6,各二个踏板6可供使用者踩踏于其上,并让使用者对踏板6施加力量,以驱使滑行车移动;各后轮组7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设置于各载体杆5的后端,当使用者双脚施力于两载体杆5上的踏板6时,左、右后轮组7的后轮73则可自动的左、右偏摆做S形路径前移,如图7所示。
更进一步地,各后轮组7除了包含有后轮73外,还包含了一转动枢件71及一后叉72,如图所示之实施例中,该转动枢件71可以进一步包含有一U型片711及一枢设于U型片之转轴柱712,转动枢件71 的一面系连接载体杆5的后端,如图所示之实施例中,转动枢件71的一面可斜向连接于载体杆5的后端;当然,转动枢件的一面亦可正向连接于载体杆的后端。
本创作之主要技术在于,转动枢件71与地面G间夹合形成一夹合角度,其中,转动枢件71与地面G间的夹合角度θ1,如图所示的夹合角度θ1系指转动枢件71与地面G且朝向载体杆5的夹合角度,而夹合角度θ1为45度~85度,较佳者为65度~75度,其中又以72度为最佳,可使该后轮73具有最佳和最顺畅的自动导正效果;后叉72的一端则连接转轴柱712的另一面,后叉72的另一端则连接后轮73的轮轴,当后轮73立于地面G时,后叉72连接后轮73的一端高于连接转动枢件71的一端,即后叉72相对载体杆5朝后上方倾斜以呈斜向设置,而后轮73的轮轴位置则高于载体杆5与转轴柱712连接的区段;且转动枢件71相对位于踏板6涵盖范围的下方。
综上所述,本创作改良式滑行车中载体杆的前段部份往下斜伸,让载体杆中段及尾段部份形成一降低区段,并将踏板设于该降低区段上,以使踏板位置降低,让用户踩踏于踏板上时重心不会偏高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即使后轮需使用较大尺寸时,也不会影响踏板位置,同样可让踏板位置位于较低位置处,而后轮组设置部份,转动枢件相对位于踏板涵盖范围的下方,让使用者踩踏于踏板的操控力量得以经由转动枢件传送至后轮,如此一来,在确保使用者于操作上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保持滑行车行进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