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开缝式鞍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599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开缝式鞍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鞍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开缝式的鞍座。



背景技术:

骑行车包括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三轮车。骑行车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随着电动车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鞍座是骑行车上的必要部件,用于承托骑行者。鞍座的质量直接决定骑行车的驾乘性能以及舒适度。目前,骑行车的鞍座包括鞍座本体和鞍座支架,鞍座本体安装在鞍座支架上,鞍座支架固定安装在骑行车的鞍管上。市面上鞍座的鞍座本体多为整体式。这种鞍座不通风,炎热季节骑乘舒适度差。为解决通风问题,有发明者设计分体式鞍座,但是分体式鞍座上形成前后贯通的缝隙,虽能解决通风问题,但是鞍座前部的缝隙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不仅无法改善乘骑舒适度,而且适得其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鞍座通风效果差、乘骑舒适度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通风效果好、乘骑舒适的后开缝式的鞍座。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开缝式鞍座,包括鞍座本体、鞍座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弧形弹性拉杆和支撑部件;所述鞍座本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鞍座支架固定管在所述下壳体的下部,所述鞍座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上壳体固定;所述鞍座本体的前部为一体式,鞍座本体的后部为分体式,所述鞍座本体的中线上形成开缝,所述开缝的前端为应力缓冲圆孔;所述鞍座支架具有两后端部,所述鞍座支架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弧形弹性拉杆,所述鞍座支架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支撑部件。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鞍座本体还包括坐垫层,所述坐垫层包附在所述上壳体上。

所述鞍座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安装有缓冲弹簧。

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两固定片和两铰接片,两所述固定片与两所述铰接片通过销轴首尾铰接,且两所述铰接片位于两所述固定片之间,两所述固定片分别固定在所述鞍座支架的两后端部上。

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两固定片、支撑片和卡销,两所述固定片分别固定在所述所述鞍座支架的两后端部上,其中一所述固定片与所述支撑片固定连接,另一所述固定片上设有可以与所述卡销卡接的卡槽,所述支撑片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同样设有卡槽,所述卡销滑动配装在所述滑槽内。

所述支撑片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鞍座的鞍座本体前部整体后部分体,在鞍座本体的后部形成开缝,不仅能够实现通风透气,且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改变传统乘骑方式,对骑行者臀部起到保护作用,鞍座的骑乘舒适度高。另外,本实用新型开合方便,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鞍座本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3、坐垫层;1-4、开缝;1-5、应力缓冲圆孔;2、鞍座支架;3、弧形弹性拉杆;4、支撑部件;4-1、固定片;4-2、铰接片;4-3、支撑片;4-4、卡销;4-5、滑槽;4-6、卡槽;5、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5,一种后开缝式鞍座,包括鞍座本体1、鞍座支架2,弧形弹性拉杆3和支撑部件4。鞍座本体1安装在鞍座支架2上,鞍座支架2安装在骑行车的鞍管上。本实施例中,鞍座支架2由金属杆折弯形成,具有两个后端部。

所述鞍座本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2上。所述鞍座本体1还包括坐垫层1-3,所述坐垫层1-3包附在所述上壳体1-1上。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鞍座支架2固定管在所述下壳体1-2的下部,所述鞍座支架2的后端部与所述上壳体1-1固定。

所述鞍座支架2的后端部与所述下壳体1-2之间安装有缓冲弹簧5。

所述鞍座本体1的前部为一体式,鞍座本体1的后部为分体式,所述鞍座本体1的中线上形成开缝1-4,所述开缝1-4的前端为应力缓冲圆孔1-5。开缝1-4的设置有利于鞍座通风,前部为一体式的鞍座本体1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改变传统乘骑方式,对骑行者臀部起到保护作用,乘骑舒适。

所述鞍座支架2具有两后端部,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弧形弹性拉杆3,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支撑部件4。弧形弹性拉杆3所产生的弹力令鞍座本体1的后部开缝1-4闭合。支撑部件4支撑鞍座支架2两后端部,抵抗弧形弹性拉杆3所产生拉紧力,保证鞍座本体1的后部开缝1-4打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4包括两固定片4-1和两铰接片4-2,两所述固定片4-1与两所述铰接片4-2通过销轴首尾铰接,且所述两铰接片4-2位于两所述固定片4-1之间,两所述固定片4-1分别固定在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上。两所述固定片4-1以及两所述铰接片4-2拉伸为同一直线时,可以起到支撑鞍座支架2两后端部之作用,保证鞍座本体1的开缝1-4打开。两所述铰接片4-2之间折弯后,支撑部件4失效,鞍座本体1的开缝1-4在弧形弹性拉杆3的作用下闭合。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和图7,一种后开缝式鞍座,包括鞍座本体1、鞍座支架2,弧形弹性拉杆3和支撑部件4。鞍座本体1安装在鞍座支架2上,鞍座支架2安装在骑行车的鞍管上。本实施例中,鞍座支架2由金属杆折弯形成,具有两个后端部。

所述鞍座本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2上。所述鞍座本体1还包括坐垫层1-3,所述坐垫层1-3包附在所述上壳体1-1上。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鞍座支架2固定管在所述下壳体1-2的下部,所述鞍座支架2的后端部与所述上壳体1-1固定。

所述鞍座支架2的后端部与所述下壳体1-2之间安装有缓冲弹簧5。

所述鞍座本体1的前部为一体式,鞍座本体1的后部为分体式,所述鞍座本体1的中线上形成开缝1-4,所述开缝1-4的前端为应力缓冲圆孔1-5。开缝1-4的设置有利于鞍座通风,前部为一体式的鞍座本体1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乘骑舒适。

所述鞍座支架2具有两后端部,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弧形弹性拉杆3,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之间连接所述支撑部件4。弧形弹性拉杆3所产生的弹力令鞍座本体1的后部开缝1-4闭合。支撑部件4支撑鞍座支架2两后端部,抵抗弧形弹性拉杆3所产生拉紧力,保证鞍座本体1的后部开缝1-4打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4包括两固定片4-1、支撑片4-3和卡销4-4,两所述固定片4-1分别固定在所述鞍座支架2的两后端部上,其中一所述固定片4-1与所述支撑片4-3固定连接,另一所述固定片4-1上设有可以与所述卡销4-4卡接的卡槽4-6,所述支撑片4-3上设有滑槽4-5,所述滑槽4-5上同样设有卡槽4-6,所述卡销4-4滑动配装在所述滑槽4-5内。所述卡销4-4卡装在支撑片4-3以及固定片4-1的卡槽4-6内,支撑片4-3可以起到支撑鞍座支架2两后端部之作用,保证鞍座本体1的开缝1-4打开。卡销4-4在滑槽4-5内滑动并与卡槽4-6脱离(即非卡接状态下),鞍座支架2两后端部之间无支撑效果。鞍座本体1的开缝1-4在弧形弹性拉杆3的作用下闭合。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片4-3为弧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例,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尚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