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858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由于环保以及交通的问题,自行车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世界自行车行业的重心正从传统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运动型、山地型、休闲型转变,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自行车是一种较普遍的运动、健身、休闲和娱乐性产品。

车把是自行车操控的主要部件之一,主要由把横、把立与把套或把带组成,有时候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增加副把,选择合适的车把,可以为骑行带来更好的骑乘舒适性与操控体验,目前市场上的车把多为固定式结构,将自行车使用者的行驶姿势固定,不利于自行车使用时的身体调节,同时也达不到休闲的效果,因此,需要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自行车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和辅助骑行效果好的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包括坐垫、座杆、座杆夹、车架、车头、转动轴、把手、后拨、支撑脚、阻泥板、后轮、前拨、脚踏、梁架、头管、前叉和前车轮,所述坐垫固接安装在座杆的上方,且坐垫通过座杆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座杆装设于车架上,且座杆通过车架与前拨相连接,所述座杆夹镶嵌在座杆的中间位置,所述车架设置在后拨与头管的连接处,所述车头安装在头管的上方,所述转动轴设置在车头的上侧端口处,所述把手的尾端固接安装在转动轴上,且把手通过转动轴与车头固定连接,所述后拨位于车架的左侧端口处,且后拨通过车架与前拨相连接,所述支撑脚的上端口镶嵌在后拨上,所述阻泥板包裹于后轮的上侧外围处,所述后轮通过齿轮与后拨固定连接,所述前拨固接安装在梁架的下侧,且前拨通过梁架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脚踏固接装设于前拨的中间位置,所述梁架设置在车架的下侧,且梁架与头管固定连接,所述头管镶嵌在车架的右侧端口上,所述前叉设置在头管的下侧,所述前车轮固接装设于前叉的下侧端口上,且前车轮通过前叉与车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与现有自行车相比,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转动轴使得车头和把手的角度可以调节,可以改变骑行时身体的角度,使得自行车使用者能够调整到一个舒适的骑行姿势,适用于不同人群,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得骑行的方式多样化,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转动轴为可旋转式结构,其旋转最大角度为60°。

优选地:所述脚踏上设置有旋转棒,且与前拨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阻泥板中间设置有圆状锁扣,且与车架尾端上设置的锁扣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支撑脚为可伸缩式结构,伸缩的最大距离为15c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坐垫;2、座杆;3、座杆夹;4、车架;5、车头;6、转动轴;

7、把手;8、后拨;9、支撑脚;10、阻泥板;11、后轮;12、前拨;13、

脚踏;14、梁架;15、头管;16、前叉;17、前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坐垫1、座杆2、座杆夹3、车架4、车头5、转动轴6、把手7、后拨8、支撑脚9、阻泥板10、后轮11、前拨12、脚踏13、梁架14、头管15、前叉16和前车轮17。其中,

坐垫1固接安装在座杆2的上方,且坐垫1通过座杆2与车架4固定连接,座杆2装设于车架4上,且座杆2通过车架4与前拨12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座杆夹3镶嵌在座杆2的中间位置,车架4设置在后拨8与头管15的连接处,车头5安装在头管15的上方,转动轴6设置在车头5的上侧端口处,转动轴6为可旋转式结构,其旋转最大角度为60°,把手7的尾端固接安装在转动轴6上,且把手7通过转动轴6与车头5固定连接。

后拨8位于车架4的左侧端口处,且后拨8通过车架4与前拨12相连接,支撑脚9的上端口镶嵌在后拨8上,支撑脚9为可伸缩式结构,伸缩的最大距离为15cm,阻泥板10包裹于后轮11的上侧外围处,阻泥板10中间设置有圆状锁扣,且与车架4尾端上设置的锁扣相对应,后轮11通过齿轮与后拨8固定连接,前拨12固接安装在梁架14的下侧,且前拨12通过梁架14与车架4固定连接。

脚踏13固接装设于前拨12的中间位置,脚踏13上设置有旋转棒,且与前拨12转动连接,梁架14设置在车架4的下侧,且梁架14与头管15固定连接,头管15镶嵌在车架4的右侧端口上,前叉16设置在头管15的下侧,前车轮17固接装设于前叉16的下侧端口上,且前车轮17通过前叉16与车架4固定连接。

使用方法:在使用该车头可调节式自行车时,首先调节转动轴6的角度从而改变把手7的角度,然后拧松座杆夹3调整座杆2的高度,调整好骑行的角度,通过脚部用力使得脚踏13转动,从而带动后轮11转动,使得自行车向前运动,在需要停止骑行时,将支撑脚9的下端靠地,使得自行车平衡,不同人群使用时调整转动轴6再次调整把手7的角度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