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830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相比传统电动自行车体积更加小巧、外形更加时尚的电动滑板车、独轮电动车、平衡车等新型的电动助力工具逐渐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如今,不管是在城市的广场、公园,还是在农村的宅院、公路上,时常能看到孩子们在玩滑板车,滑板车已成为当今孩子必不可少的玩具。交通拥堵、通勤时间长、城市污染等,是当前困扰许多城市的“顽疾”。滑板车由于速度适中,好学易操纵,有刹车装置(踩后轮刹车),如果只是平时代步、普通娱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摔倒。所以它适合多种年龄层的使用,特别在青少年中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以拥有一车辆为荣。滑板车对青少年正在发育完善的平衡系统更是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滑板车的前轮除了具有使车行驶的作用外,还具有导向作用。

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减少滑板车的体积和重量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种在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前叉、前轮的折叠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解决了前叉及前轮的折叠问题。

下面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包括叉座、转盘、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及弹性件,所述叉座下端用于与前轴连接,所述叉座上端用于与车把连接件连接,所述转盘与所述叉座连接;所述第一枢轴连接所述转盘并与车体铰接,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转盘,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枢轴,第二枢轴活动连接转盘,其端部铰接所述车体。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该弹簧一端连接转盘,另一端与第二枢轴连接,可以实现第二枢轴的活动连接。例如,该弹簧可以为拉簧,当第二枢轴与车体固定不同时,可保证第一枢轴与车体之间不转动,从而固定叉座。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与所述叉座铰接。叉座可相对转盘转动,车把连接件可以与叉座连接来改变叉座的方向,从而实现导向的作用。转盘与车体是铰接的,因此,叉座在空间中既可以绕车体转动又可以移动,从而可实现叉座的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与所述第一枢轴一体成型。该第一枢轴与转盘一体成型,减少了零件的数量,便于运输及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设有容置所述弹性件的容置腔。该容置腔根据弹性件的大小及数量来确定其大小及形状。具体地,当弹性件的数量为2个时,该容置腔可以相应的设有为2个容纳上述弹性件的容置腔,该容置腔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其具有可以容纳2个弹性件的空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枢轴连接的扣件,所述扣件用于拉动所述第二枢轴以改变其与所述前叉连接状态。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车体紧固件连接,该支撑件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枢轴的圆孔,其边缘设有至少两个开口孔,用于连接第二枢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两所述开口孔呈90度分布。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端一端固定在所述叉座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连接前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前轮结构,包括前述的前叉结构及车轮,所述车轮与所述前叉结构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可以实现车轮的转向及折叠,将其应用到滑板车领域,使得滑板车的运输、携带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打开状态的一种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折叠状态的一种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转盘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主要零部件符号说明:

501-叉座;502-转盘;503-第一枢轴;504-第二枢轴;505-弹性件;506-前轴或带前轴的车轮;507-车把连接件;508-车体;509-容置腔;510-扣件;511-支撑件;5111-圆孔;5112-开口孔;512-减震器;513-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给出了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的实施例,但是,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联接”、“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联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打开状态的一种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折叠状态的一种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转盘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折叠前叉结构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前叉结构,包括有叉座501及转盘502,叉座501与前轴或带前轴的车轮506连接,用于支撑车前轮。转盘502用于实现叉座501的转动及折叠。还包括第一枢轴503、第二枢轴504及弹性件505,所述第一枢轴503连接所述转盘502并与车体508铰接,所述弹性件505一端连接所述转盘50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枢轴504,所述第二枢轴504活动连接所述车体。

其中,叉座501用于连接前车轮。其通过前轴与前车轮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叉座501也可直接连接带有前轴的后车轮,因此,叉座501连接前轴或者带有前轴的车轮应视为等同的技术特征。该叉座501为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结构,其包括有左臂、右臂,用于支撑车轮。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盘502一方面用于连接叉座501,使得叉座501可以实现和车体508的转动,另一方面,用于支撑叉座501和车把连接件507使得车座可以相对于车体508转动以实现导向。该转盘502和车体508通过第一枢轴503铰接,其可以相对车体实现转动,这种铰接的方式可以使得与转盘502连接的叉座501可以实现折叠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叉座501与转盘502也是铰接的,同时叉座501与车把连接件507连接,该车把连接件507用来控制叉座501相对于转盘502的转动,由于转盘502只能发生转动,并且当转盘502固定不动时,车把连接件507可控制叉座501转动,从而可完成车轮的导向。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轴503固定在转盘502上,这种固定是通过紧固连接的方式实现的,第一枢轴503可以为直轴,其一端带有外螺纹,而在转盘502的上设有与该第一枢轴503螺纹连接的螺纹孔,第一枢轴503旋入该转盘502的螺纹孔,可以起到固定第一枢轴503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转盘502设有可容置所述弹性件505的容置腔509,弹性件505容置于该容置腔509中,其一端与转盘50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枢轴504连接。该容置腔509是一种空腔,其可以根据弹性件505的大小、数量来确定。应当理解的是,任何可以容置本实用新型弹性件505的容置腔509的形状都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枢轴503是连接叉座501与车体508的枢轴,该第一枢轴503一端固定在转盘502上,另一端与连接车体508并且可相对车体508转动,这样一来,转盘502可以绕第一枢轴503转动,从而形成了转盘502与车体508的铰接。在图示中,该第一枢轴503与转盘502通过螺纹连接,两个第一枢轴503与车体508建立铰接,使得转盘502可以绕着车体508在竖直的平面内转动,可实现折叠。除此之外,该第一枢轴503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转盘502连接,例如,也可以与转盘502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枢轴504是连接转盘502与车体508的枢轴,用来固定转盘502,第一枢轴503和车体508建立了枢接,但是,转盘502可以绕着第一枢轴503转动,此时转盘502的自由度是1,为了保证转盘502固定不动,必须再在该转盘502上加一个约束,使其不能转动,在加入该第二枢轴504的连接后,该转盘502的自由度为0,其相对车体508固定不动。但是该第二枢轴504与转盘502是活动连接的,这种活动连接是通过弹性件505来实现的,即第二枢轴504可以在弹性件505的作用下,可以改变位置,一旦该第二枢轴504固定在车体508的某一个具体的位置,该第二枢轴504可以约束转盘502,使其不能转动,从而实现了其与车体的固定。当需要折叠该叉座501时,改变弹性件505的形变,从而改变第二枢轴504的位置,当第二枢轴504在此固定在车体508上的某一个不同于前述的具体位置时,该第二枢轴504基于同样的道理将叉座501固定在车体上。

综合上述关于第一枢轴503和第二枢轴504的结构的描述,可以清楚的看到,该转盘502是通过第一枢轴503和第二枢轴504同时发挥约束作用来固定叉座501的,其中,第二枢轴504与转盘502是活动连接的,其在弹性件505的作用下可以改变位置,来使得该第二枢轴504与车体508固定或者脱离,从而实现叉座501的固定和折叠。

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件505是连接转盘502及第二枢轴504的连接件,其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来将第二枢轴504固定在车体508上,第二枢轴504是穿过转盘502的,该弹性件505与第二枢轴504连接。此处的弹性件505是指一种具有弹性性能的连接件,关于连接第二枢轴504和转盘502。在一种具体的方式中,该弹性件505容置在转盘502的容置腔509中,用于和第二枢轴504建立弹性连接,该弹性件505可以是弹簧,具体的可以是拉簧,其一端拉住第二枢轴504,另一端固定在转盘502上,这种固定可以采用螺杆513来固定。拉簧是拉伸弹簧(也叫拉力弹簧)的简称,它是承受轴向拉力的螺旋弹簧,拉伸弹簧一般都用圆截面材料制造。在不承受负荷时,拉伸弹簧的圈与圈之间一般都是并紧的没有间隙。拉簧材料主要包括不锈钢弹簧线、碳素钢丝、油淬火回火合金弹簧线、高低温合金弹簧线等。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扣件510,是方便手拉动第二枢轴504的连接件,该扣件510穿过该第二枢轴504,可绕着该第二枢轴504转动。用于该扣件510和第二枢轴504连接,其相当于是移动第二枢轴504的连接件,其固定时,该第二枢轴504在弹性件505的拉伸作用下也处于固定状态。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拉动扣件510来移动第二枢轴504,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该扣件510与固定该第二枢轴504与车体508的相对的位置,从而起到固定叉座501的作用。该扣件510用于拉动第二枢轴504,因此,其不限于附图中的形状,任何可以与第二枢轴504连接的连接件都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并达到相同的效果,该扣件510还可以是拉环等。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支撑件511,该支撑件511包括本体及连接孔,其中,本体可以由角板制成,其即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板一体成型而成,该支撑件511的本体与车体508连接,这种连接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也可以通过铆接或粘接或焊接的方式进行。本体上设有与第一枢轴503连接的圆孔5111,该圆孔5111为通孔。本体的边缘设有至少两个开口孔5112,该开口孔5112用于固定第二枢轴504,第二枢轴504可以固定在两个不同的开口孔5112处,从而可实现对前轮的折叠。

上述支撑件511的两个开口孔5112可以呈90度排布,可以实现前车轮在90度的范围内折叠使用,容易想象的是,两个开口孔5112分布的角度不限于90度,两个不同的开口孔5112都可以满足折叠的要求,因此,该90排布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所示,本新型的前叉结构还包括减震器512,减震器512一端固定在所述叉座501的支撑臂(左臂、右臂)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连接车前轮或前轴。减震器又可称为避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器512包括有活塞杆及调节在该活塞杆上的弹簧,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前轴或者带前轴的车轮,另一端固定在后叉上,这样就可以实现减震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512不限于这样的结构,还可以包括双簧减震器,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03307192A公开一种双簧减震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设置有上安装套,另一端设置有下安装套,所述外壳内活塞杆上设置有阻尼器组件和减震垫;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弹簧定位座,弹簧定位座中设置有外弹簧,外弹簧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内弹簧。在本实用新型中,任何形式的减震器,其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的,都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滑板车的前轮结构,该滑板车的前轮结构包括前述的前叉结构及车轮,所述车轮与所述前叉结构传动连接。该前轮机构用于滑板车的前轮连接中,用于解决前轮的折叠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该车轮具体可以为带轮毂电机的车轮或普通的车轮,其轮胎可以是充气轮胎。其中,轮毂电机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技术,其利用的是轮毂电机技术,轮毂电机技术也被称为车轮内装电机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装置都整合一起到轮毂内,得以将电动车辆的机械部分大为简化。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根据电机的转子型式主要分成两种结构型式:内转子式和外转子式。其中外转子式采用低速外转子电机,电机的最高转速在1000-1500r/min,无减速装置,车轮的转速与电机相同;而内转子式则采用高速内转子电机,配备固定传动比的减速器,为获得较高的功率密度,电机的转速可高达10000r/min。随着更为紧凑的行星齿轮减速器的出现,内转子式轮毂电机在功率密度方面比低速外转子式更具竞争力。对于传统车辆来说,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乃至分动器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部件不但重量不轻、让车辆的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也存在需要定期维护和故障率的问题。但是轮毂电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结构更为简单之外,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的车辆可以获得更好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传动效率也要高出不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的前轮结构中还包括有可容置所述车轮的壳体,该壳体安装在车体上,车轮在折叠后,可收纳到该壳体中,保证了整个前轮机构的清洁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