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及其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4271发布日期:2019-02-10 14:0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及其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婴幼儿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及其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的生活追求,而婴儿车就是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婴儿车是专门针对婴幼儿所开发的产品,使用者将婴幼儿承载在婴儿车上以缓解使用者因长时间用双手抱住婴幼儿的痛苦,从而使得使用者借助婴儿车能十分方便地照料婴幼儿,因此,婴儿车非常地受到使用者所青睐。

目前,市上销售的多数婴儿车都具有前后向使用的功能,即是婴儿车的车手枢转至与后脚同侧时处于后向使用功能,此时的操作人员是站在婴儿车的后方去推动婴儿车行走,相应地,位于前脚处的前轮定向被释放而位于后脚处的后轮定向被锁定,以满足后向推动婴儿车于地面上行走的要求。当婴儿车的车手枢转至与前脚同侧时处于前向使用功能,此时的操作人员是站在婴儿车的前方去推动婴儿车行走,相应地,位于前脚处的前轮定向被锁定而位于后脚处的后轮定向被释放,以满足前向推动婴儿车于地面上行走的要求。由于车手在枢转至与前脚同侧或后脚同侧时需要使相应地前轮或后轮的定向被锁定,而现有的婴儿车都是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或后向使用位置后,再通过操作人员去操作设于婴儿车上的定向机构以实现相应的前轮定向或后轮定向被锁定,因此,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担,从而不便于操作人员对婴儿车的操作。

因此,急需要一种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及婴儿车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

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婴儿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设于婴儿车上,婴儿车包含车架、枢接于车架上的车手、组接于车架的前脚上的前轮及组接于车架的后脚上的后轮。车手相对车架枢转而具有与后脚同侧的后向使用位置及与前脚同侧的前向使用位置。其中,本发明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包括滑动件、前轮定向件、后轮定向件、第一牵引件、第二牵引件、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滑动件滑设于车手及车架中一者上,车手及车架中另一者对应地具有顶推结构。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和/或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滑动。前轮定向件滑设于前脚上,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前轮定向件及前脚上,后轮定向件滑设于后脚上,第二弹性件连接于后轮定向件及后脚上,第一牵引件连接于前轮定向件和滑动件上,第二牵引件连接于后轮定向件和滑动件上,且第一牵引件及第二牵引件在滑动件滑动过程中呈一拉一放的布置。滑动件在车手于前向使用置及后向使用位置之间切换过程中带动与车手同侧的前轮定向件锁定前轮或后轮定向件锁定后轮。

较佳地,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及后向使用位置中一者过程中顶推滑动件滑动;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及后向使用位置中另一者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的滑动复位。

较佳地,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滑动,由滑动的滑动件通过第一牵引件拉起前轮定向件至释放前轮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放落后轮定向件至自动锁定后轮定向的位置;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的滑动复位,由滑动复位的滑动件通过第一牵引件放落前轮定向件至自动锁定前轮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拉起后轮定向件至释放后轮定向的位置。

较佳地,顶推结构具有一斜顶推面,斜顶推面在车手位于后向使用位置时相对滑动件的滑动方向倾斜,且斜顶推面顶推滑动件滑动。

较佳地,斜顶推面为中间凸向滑动件的弧形曲面。

较佳地,滑动件面对斜顶推面的一侧具有配合面,配合面为圆弧面。

较佳地,顶推结构及滑动件中一者具有嵌入导滑槽,顶推结构及滑动件中另一者具有与嵌入导滑槽配合的嵌接配合块;嵌接配合块在车手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移入嵌入导滑槽并顶推滑动件滑动;嵌接配合块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移离嵌入导滑槽而允许滑动件滑动复位。

较佳地,滑动件包含内置于车架的中立杆内的牵引固定件、位于中立杆外的滑座及将牵引固定件与滑座固在一起的连接件,嵌入导滑槽形成于滑座上。

较佳地,滑动件滑设于车架的中立杆上,中立杆在车手位于后向使用位置时与车手并排布置,顶推结构形成于车手上。

较佳地,中立杆位于车手的内侧处。

较佳地,第一牵引件的第一端与前轮定向件连接,第一牵引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前脚、车架的侧扶手及中立杆后再组装在滑动件上,第二牵引件的第一端与后轮定向件连接,第二牵引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后脚、车架的侧扶手及中立杆后再组装在滑动件上。

较佳地,第一牵引件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的下端处,第二牵引件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的上端处,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向上滑动。

较佳地,第一牵引件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的上端处,第二牵引件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的下端处,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向下滑动。

较佳地,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滑动,由滑动的滑动件通过第一牵引件放落前轮定向件至自动锁定前轮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拉起后轮定向件至释放后轮定向的位置;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的滑动复位,由滑动复位的滑动件通过第一牵引件拉起前轮定向件至释放前轮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放落后轮定向件至自动锁定后轮定向的位置。

较佳地,顶推结构为绕车手相对车架枢转的枢转中心线对滑动件顶推的环块。

较佳地,滑动件具有与环块匹配的倾斜结构。

较佳地,本发明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还包括供滑动件滑动复位的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连接于车架及滑动件之间,第三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滑动件滑动复位的趋势。

较佳地,第三弹性件对滑动件的复位力均大于第一弹性件对前轮定向件的复位力和第二弹性件对后轮定向件的复位力。

较佳地,第一牵引件及第二牵引件为线形结构。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婴儿车包括车架、与车架枢接的车手、组装于车架的前脚上的前轮、组装于车架的后脚上的后轮及前述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车手相对车架枢转而具有与后脚同侧的后向使用位置及与前脚同侧的前向使用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滑动件滑设于车手及车架中一者上,车手及车架中另一者对应地具有顶推结构,顶推结构在车手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和/或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滑动。前轮定向件滑设于前脚上,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前轮定向件及前脚上,后轮定向件滑设于后脚上,第二弹性件连接于后轮定向件及后脚上,第一牵引件连接于前轮定向件和滑动件上,第二牵引件连接于后轮定向件和滑动件上,且第一牵引件及第二牵引件在滑动件滑动过程中呈一拉一放的布置。故车手于前向使用置及后向使用位置之间切换过程中,滑动件带动与车手同侧的前轮定向件锁定前轮或后向定向件锁定后轮,实现在车手换向的同时,还带动与车手同侧的前轮定向件锁定前轮或后向定向件锁定后轮,实现车手换向及与车手同侧的前轮或后轮定向被锁定的同步进行,故操作人员通过单手操控车手相对车架的枢转便达到车手换向和车轮定向同步的目的,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婴儿车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后向使用位置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前向使用位置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后向使用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婴儿车在隐藏左边处的部分前脚组构件和部分后脚组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隐藏车手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隐藏侧扶手及左边处的部分前脚组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后向使用位置且隐藏左边处的部分前脚组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的车架中的中立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后向使用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婴儿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婴儿车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中的滑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婴儿车在车手处于后向使用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婴儿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婴儿车的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中的牵引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图6和图7,以及图9,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100包含车架10、枢接于车架10上的车手20、组接于车架10的前脚11上的前轮30、组接于车架10的后脚12上的后轮40及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50。车手20相对车架10枢转而具有与后脚12同侧的后向使用位置(见图1、图3、图4或图7所示)及与前脚11同侧的前向使用位置(见图2或图9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车手20与车架10的枢接中心线是沿车架10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谓的左右方向是指操作者站在后向使用的婴儿车100的后面并握住车手20推使婴儿车100向前行走时,位于操作者的左右手方向即是左右方向,故在车手20相对车架10做向前枢转而靠近前脚11,从而使得此时的车手20与前脚11同侧而处于图2或图9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在车手20相对车架10做向后枢转而靠近后脚12,从而使得此时的车手20与后脚12同侧而处于图1、图3、图4或图7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车架10还包括侧扶手14及中立杆13。如图3及图4所示,中立杆13组装于侧扶手14与后脚12之间,侧扶手14组装于前脚11与中立杆13上,而车手20是与枢接于后脚12上的中间杆60枢接,以使得前脚11、后脚12、中立杆13及侧扶手14四者之间在婴儿车100展收操作时能相互展收,以便于展收操作。由于具有前脚11、后脚12、中立杆13、侧扶手14、前轮30、后轮40、车手20及中间杆60的车架10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故在此不再对其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其中,如图4、图7、图8、图10及图12所示,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50包括滑动件51、前轮定向件52、后轮定向件53、第一牵引件54、第二牵引件55、第一弹性件56及第二弹性件57。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51是滑设于车架10,较优是车架10的中立杆13上,相对应地,车手20对应地具有顶推结构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滑动件51亦可滑设于车手20上,此时的顶推结构21就对应地设置于车架10上,较优是设置于车架10的中立杆13上,故不以此举例为限。在本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会顶推滑动件51滑动,而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51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51滑动复位,从而由滑动的滑动件51在拉起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中一者的同时还放落另一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也可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顶推滑动件51滑动,或者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及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均顶推滑动件51滑动,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如图4至图9所示,前轮定向件52滑设于前脚11上,第一弹性件56较优为一弹簧,且第一弹性件56连接于前轮定向件52及前脚11上,以使前轮定向件52在常态下具有运动至前轮30的定向位置处的趋势。后轮定向件53滑设于后脚12上,第二弹性件57较优为一弹簧,且第二弹性件57连接于后轮定向件53及后脚12上,以使后轮定向件53在常态下具有运动至后轮40的定向位置处的趋势。同时,第一牵引件54连接于前轮定向件52和滑动件51上,第二牵引件55连接于后轮定向件53和滑动件51上,故使得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在滑动件51滑动过程中呈一拉一放的布置,即是滑动件51在滑动过程中拉起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中一者的同时还放落另一者,因此,滑动件51在车手20于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置及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之间切换过程中会带动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定向件52锁定前轮30或后向定向件53锁定后轮40,实现车手20的换向和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30或后轮40被定向同步进行,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本发明的婴儿车100的操作。具体地,滑动件51带动前轮定向件52对前轮30的定向及后轮定向件53对后轮40定向的具体过程是: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先顶推滑动件51滑动,由滑动的滑动件51通过第一牵引件54拉起前轮定向件52至释放前轮30定向的位置,使此时的第一弹性件56处受压状态而为前轮定向件52提供复位力,与此同时,滑动件51还通过第二牵引件55放落后轮定向件53至自动锁定后轮40定向的位置,具体是后轮定向件53在第二弹性件57提供的复位力下自动锁定后轮40定向,从而实现与车手20同侧的后轮40定向被锁定;而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因脱离对滑动件51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51的滑动复位,由滑动复位的滑动件51通过第一牵引件54放落前轮定向件52至自动锁定前轮30定向的位置,具体是前轮定向件52在第一弹性件56提供的复位力下自动锁定前轮30的定向,与此同时,滑动件51还通过第二牵引件55拉起后轮定向件53至释放后轮40定向的位置,使得此时的第二弹性件57处于压力状态而为后轮定向件53提供复位力,从而实现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30被定向锁定。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图6及图12所示,第一牵引件54的第一端与前轮定向件52连接,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前脚11、车架10的侧扶手14及中立杆13后再组装在滑动件51上,第二牵引件55的第一端与后轮定向件53连接,第二牵引件55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后脚12、车架10的侧扶手14及中立杆13后再组装在滑动件51上,以使得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在车架10上的布局更紧洁,更整齐美观。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51的下端处,第二牵引件55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51的上端处,故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51向上滑动,从而由滑动的滑动件51通过第一牵引件54去拉起前轮定向件52及通过第二牵引件55去放落后轮定向件53,实现与车手20同侧的后轮40定向被后轮定向件53锁定而与车手20异侧的前轮30定向被前轮定向件52所释放。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51的上端处,第二牵引件55的第二端组装在滑动件51的下端处,故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51向下滑动,一样能实现与车手20同侧的后轮40定向被后轮定向件53锁定而与车手20异侧的前轮30定向被前轮定向件52所释放。更具体地,如图7,以及图8至图12所示,顶推结构21具有一斜顶推面211,斜顶推面211在车手20位于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时相对滑动件51的滑动方向倾斜,且斜顶推面211顶推滑动件51滑动,即利用斜顶推面211在车手20相对车架10枢转过程中形成高度差而达到顶推滑动件51滑动的目的,因而简化了顶推结构21的结构。较优的是,斜顶推面211为中间凸向滑动件51的弧形曲面,而滑动件51面对斜顶推面211的一侧具有配合面,配合面为圆弧面,使得斜顶推面211借助弧形曲面与圆弧面的配合而更顺畅地顶推滑动件51滑动,因此,车手20带动滑动件51滑动更平稳顺畅。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中立杆13在车手20位于后向使用位置时与车手20并排布置,较优的是,中立杆13位于车手20的内侧处,防止外界对中立杆13上的滑动件51干扰,从而影响前轮定向件52对前轮30的定向或后轮定向件53对后轮40的定向。如图11及图12所示,车手换向车轮定向机构50还包括供滑动件51滑动复位的第三弹性件58,第三弹性件58连接于车架10及滑动件51之间,第三弹性件58恒具有驱使滑动件51滑动复位的趋势,为滑动件51的滑动复位提供更可靠的复位力。由于本实施例的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51滑动,而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51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51的滑动复位,故第三弹性件58对滑动件51的复位力均大于第一弹性件56对前轮定向件52的复位力和第二弹性件57对后轮定向件53的复位力,在车手20相对车架20枢转且未被顶推结构21顶推的过程中,滑动件51一直保持使第一牵引件54处于令前轮定向件52锁定前轮30定向的状态,而使第二牵引件55处于令后轮定向件53释放后轮40定向的状态。较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为线形结构,如铁线结构或线材结构,此类结构可以为金属材质或编织物等,以便于滑动件51远距离地对前轮定向件52及后轮定向件53的操作,但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请参阅图13至图15,展示了婴儿车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婴儿车100`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100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第一、在本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51`滑动,较优是顶推滑动件51`向上滑动,由滑动的滑动件51`通过第一牵引件54放落前轮定向件52至自动锁定前轮30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55拉起后轮定向件53至释放后轮40定向的位置;且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51`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51`的滑动复位,该滑动复位是靠第三弹性件58所提供的复位力所实现,且第三弹性件58分别与滑动件51`和车架10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当滑动件51`滑动复位时,滑动复位的滑动件51`通过第一牵引件54拉起前轮定向件52至释放前轮30定向的位置及通过第二牵引件55放落后轮定向件53至自动锁定后轮40定向的位置。

而在第一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会顶推滑动件51滑动,而在车手20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脱离对滑动件51的顶推而允许滑动件51滑动复位,从而由滑动的滑动件51在拉起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中一者的同时还放落另一者。

第二、在本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为绕车手20相对车架10枢转的枢转中心线l对滑动件51`顶推的环块,对应地,滑动件51`具有与环块匹配的倾斜结构511,以在车手20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更简单容易地顶推滑动件51`向上滑动。

而在第一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具有一斜顶推面211,斜顶推面211在车手20位于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时相对滑动件51的滑动方向倾斜,且斜顶推面211顶推滑动件51滑动;具体地,斜顶推面211为中间凸向滑动件51的弧形曲面,而滑动件51面对斜顶推面211的一侧具有配合面,配合面为圆弧面,使得斜顶推面211借助弧形曲面与圆弧面的配合而更顺畅地顶推滑动件51滑动。

第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上端,而第二牵引件55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下端。而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下端,而第二牵引件55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上端处。

除了上述的区别外,其它结构均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6至图18,展示了婴儿车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婴儿车100``与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100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第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牵引固定件51a的上端,而第二牵引件55组装于滑动件51``的牵引固定件51a的下端。而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4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下端,而第二牵引件55的第二端是组装于滑动件51的上端处。

第二、滑动件51``具有嵌入导滑槽512,顶推结构21``具有与嵌入导滑槽512配合的嵌接配合块212;嵌接配合块212在车手20枢转至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移入嵌入导滑槽512并顶推滑动件51``滑动,较优是顶推滑动件51``向下滑动,以使第二牵引件55松开而第一牵引件54被拉紧,从而实现锁定后轮40的定向及松开前轮30定向的目的。嵌接配合块212在车手20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过程中移离嵌入导滑槽512,从而允许滑动件51``滑动复位,该滑动复位是靠第三弹性件58所提供的复位力所实现,且第三弹性件58分别与滑动件51``和车架10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较优的是,滑动件51``包含内置于车架20的中立杆13内的牵引固定件51a、位于中立杆13外的滑座51b及将牵引固定件51a与滑座51b固在一起的连接件(图中末示),嵌入导滑槽512形成于滑座51b上。可理解的是,当嵌入导滑槽512形成于顶推结构21``处,而嵌接配合块212形成于滑动件51``处,一样能达到顶推结构21``顶推滑动件51``滑动的目的。

而在第一实施例中,顶推结构21具有一斜顶推面211,斜顶推面211在车手20位于如图1所示的后向使用位置时相对滑动件51的滑动方向倾斜,且斜顶推面211顶推滑动件51滑动;具体地,斜顶推面211为中间凸向滑动件51的弧形曲面,而滑动件51面对斜顶推面211的一侧具有配合面,配合面为圆弧面,使得斜顶推面211借助弧形曲面与圆弧面的配合而更顺畅地顶推滑动件51滑动。

除了上述的区别外,其它结构是相同的,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滑动件51滑设于车手20及车架10中一者上,车手20及车架10中另一者对应地具有顶推结构21,顶推结构21在车手20枢转至前向使用位置和/或后向使用位置过程中顶推滑动件51滑动。前轮定向件52滑设于前脚11上,第一弹性件56连接于前轮定向件52及前脚11上,后轮定向件53滑设于后脚12上,第二弹性件57连接于后轮定向件53及后脚12上,第一牵引件54连接于前轮定向件52和滑动件51上,第二牵引件55连接于后轮定向件53和滑动件51上,且第一牵引件54及第二牵引件55在滑动件51滑动过程中呈一拉一放的布置。故车手20于前向使用置及后向使用位置之间切换过程中,滑动件51带动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定向件52锁定前轮30或后轮定向件53锁定后轮40,实现在车手20换向的同时,还带动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定向件52锁定前轮30或后轮定向件53锁定后轮40,实现车手20换向及与车手20同侧的前轮30或后轮40定向锁定的同步进行,故操作人员通过单手操控车手20相对车架10的枢转便达到车手20换向和车轮定向同步的目的,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婴儿车100的操作。

值得注意者,所谓前轮30定向或后轮40定向被锁定是指该前轮30或后轮40只能沿水平面布置的水平枢转线滚动,而不能再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直枢转线转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