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脚蹬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7156发布日期:2019-06-19 00:5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脚蹬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脚蹬总成。



背景技术:

摩托车脚蹬总成是供驾驶员和乘客在骑行过程中放置双脚的地方,通常来讲,将供驾驶员使用的称为主搁脚,供乘客使用的称为副搁脚。摩托车脚蹬总成被固定安装在摩托车上,将摩托车脚蹬总成的安装梁直接紧固在摩托车发动机部位,或安装在摩托车的车架上,无论是安装在发动机部位还是安装在车架上,均是属于硬性接触。而由于摩托车本身的结构特性,决定了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大的振动,摩托车本身的振动传至搁脚,不但会降低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舒适度,影响驾驶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带来行车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摩托车脚蹬总成,能够有效缓冲摩托车本身的振动传到驾驶者和乘坐者,提高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舒适度,利于驾驶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不影响或减轻影响驾驶者挂档和刹车操作,从而有效消除行车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脚蹬总成,能够有效缓冲摩托车本身的振动传到驾驶者和乘坐者,提高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舒适度,利于驾驶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不影响或减轻影响驾驶者挂档和刹车操作,从而有效消除行车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

本发明的摩托车脚蹬总成,包括搁脚体和用于安装搁脚体并可固定于摩托车的车架上的搁脚架,搁脚体内端与搁脚架铰接,搁脚体与搁脚架之间加装有减振体,所述减振体为气囊体。

进一步,气囊体以可对搁脚体底部整体承压的方式固定设置在所述搁脚架上。

进一步,搁脚架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并一体成型的承载部、中段部和用于与摩托车的车架连接的连接部,中段部以向车体外侧并向下的方式倾斜设置。

进一步,搁脚体包括搁脚本体和搁脚套,搁脚套横向尺寸大于座体部横向尺寸并可对搁脚本体覆盖形成翼型结构。

进一步,搁脚本体内为中空结构。

进一步,搁脚套外端向上向外倾斜设置有外档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摩托车脚蹬总成,搁脚体与搁脚架铰接,具有较好的活动性,自适应程度高,且搁脚体与搁脚架间安装气囊体,可在驾驶时搁脚体在驾驶着脚部的踏踩下紧紧依靠在气囊体上,能够有效缓冲摩托车本身的振动传到驾驶者和乘坐者,提高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舒适度,利于驾驶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不影响或减轻影响驾驶者挂档和刹车操作,从而有效消除行车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脚蹬总成,包括搁脚体1和用于安装搁脚体1并可固定于摩托车的车架上的搁脚架2,搁脚体1内端与搁脚架2铰接,搁脚体1与搁脚架2之间加装有减振体3,减振体为气囊体;本发明所指内是指安装后靠近摩托车车身的方向,外是指安装后远离摩托车车身的方向,本实施例中,气囊体3安装在搁脚架2上,由于搁脚体1与搁脚架2的铰接,使得搁脚体1可绕铰接点转动,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驾驶者将脚踏在搁脚体1上并使其始终压在气囊体3上,搁脚体1内端设置有铰接耳1-3,搁脚架2上同样设置有用于与搁脚体1上铰接耳铰接的铰接臂2-4;气囊体是指内部充气的气囊结构,具有较好的弹簧,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现有其他材料制成,只要具有可减振的弹性即可。

本实施例中,气囊体3以可对搁脚体1底部整体承压的方式固定设置在所述搁脚架2上;气囊体3可对搁脚体1整体实现减振。

本实施例中,搁脚架2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并一体成型的承载部2-1、中段部2-2和用于与摩托车的车架连接的连接部2-3,中段部以向车体外侧并向下的方式倾斜设置;其中,承载部2-1可为板状结构,中段部为倾斜结构,即可使结构紧凑,又可形成缓冲段进行减振。

本实施例中,搁脚体1包括搁脚本体1-1和搁脚套1-2,搁脚套横向尺寸大于座体部横向尺寸并可对搁脚本体覆盖形成翼型结构;形成整体结构,提高减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搁脚本体内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搁脚套1-2外端向上向外倾斜设置有外档板1-4;可对驾驶者的脚部形成外阻挡,防止踩滑。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脚蹬总成,包括搁脚体和用于安装搁脚体并可固定于摩托车的车架上的搁脚架,搁脚体内端与搁脚架铰接,搁脚体与搁脚架之间加装有气囊体;能够有效缓冲摩托车本身的振动传到驾驶者和乘坐者,提高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舒适度,利于驾驶者和乘坐者保持平衡,不影响或减轻影响驾驶者挂档和刹车操作,从而有效消除行车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朝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立松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07
技术公布日:2019.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