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用的避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371阅读:1191来源:国知局
童车用的避震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载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童车用的避震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童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路面不平而引起的颠簸,造成坐立在童车上的婴童感到不适,一般的童车的车架上均设置有避震机构。

公开号为CN20365204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避震童车车轮,包括车轮本体、车轮支架和轮轴;车轮支架包括支撑片和弯曲板,支撑片和弯曲板是一体成型,支撑片设于弯曲板的两侧,形成了车轮本体的存放空间,且横跨在车轮本体两侧;支撑片的一侧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装嵌于弯曲板上,另一端装嵌于支撑片上,中间套有弹簧管。该技术方案虽解决了避震的问题,但是弹簧管在提供弹力的同时不能给予足够的轴向限位,不利于结构的稳定,而且避震的强度不可调节,不可依照使用需要而进行选择是否调调整强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童车用的避震机构,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车用的避震机构,其避震结构稳定,缓冲效果良好,且使用者可以依需要进行避震强度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童车用的避震机构,设置在童车的轮组上,包括:与轮组连接的轮座、与车架管连接的固定座、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轮座和所述固定座之间且呈竖直设置的移动件及弹性件、以及与所述移动件连接的调整杆,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移动件及所述固定座,所述移动件上设有驱动孔,所述调整杆横向地穿过所述驱动孔并部分卡持在所述驱动孔内,所述调整杆被旋转时驱动所述移动件向所述弹性件移动从而使所述弹性件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童车用的避震机构通过竖直设置的移动件和弹性件以及与移动件横向连接的调整杆,移动件上设驱动孔,调整杆横向闯过驱动孔并部分卡持在驱动孔内,调整杆被旋转时驱动移动件向弹性件移动从而使弹性件变形,从而实现调整避震强度的目的。此种方式避震缓冲效果更好,而且调整杆卡持在移动件上的避震结构稳定,适于推广应用。

较佳地,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调整杆的操作件,所述调整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驱动孔,所述调整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操作件固定连接。藉由该操作件带动调整杆,使得操作更简便,使用者可单手或单脚操作。

较佳地,所述轮座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固定座覆盖于所述容置槽上形成容置空间供所述移动件及所述弹性件容纳。

较佳地,所述容置槽由一底座及两侧板构成。

较佳地,所述移动件包括顶面以及自所述顶面延伸的边壁,两所述驱动孔相对地贯穿在所述边壁上。

较佳地,所述调整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扁平段,所述扁平段卡持在两所述驱动孔的边壁上。

较佳地,所述避震机构分别设置在轮组中的两个轮子之侧,还包括一连动管,所述连动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操作件连接,所述连动管的第二端与另一轮子的避震机构中的调整杆连接。

较佳地,所述操作件上设有通孔,所述调整杆的第二端及所述连动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

较佳地,所述操作件、所述调整杆的第二端及所述连动管的第一端通过拉钉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轮座枢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用的避震机构,设置在童车的两侧轮组上,包括:轮座,设置于所述轮组;固定座,连接于车架管;避震调整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轮座及所述固定座之间;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及所述避震调整件之间;操作件,设置于其中一侧所述的轮组上,并连接所述避震调整件;以及连动管,所述连动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操作件,所述连动管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侧的所述轮组的所述避震调整件;所述操作件被操作时驱动所述避震调整件并同步驱动所述连动管,使两侧的所述避震调整件移动而使弹性件发生形变。

较佳地,所述避震调整件包括:移动件,设置于所述轮座和所述固定座之间,所述移动件具有驱动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移动件及所述固定座;以及调整杆,横向地穿过所述驱动孔并部分卡持在所述驱动孔内,所述调整杆被所述操作件旋转时驱动所述移动件向所述弹性件移动从而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形变。

较佳地,所述调整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扁平段,所述扁平段卡持在两所述驱动孔的边壁上。

较佳地,所述调整杆具有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当所述调整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的长度较长,所述调整杆被旋转预定角度后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调整杆旋转时会驱动所述移动件,进而使所述弹性件受到挤压而长度变短。

较佳地,所述预定角度约为90度、135度或180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避震机构应用在童车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6为避震机构处于未被调整状态的示意图。

图7a为避震机构处于被调整状态的示意图。

图7b为避震机构处于被调整状态下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调整杆的立体图。

图9为调整杆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各元件的标号说明:

避震机构100 顶面131 操作件160

轮座110 驱动孔132 连动管170

侧板111 弹性件140 车架管11

底座112 调整杆150 拉钉12

固定座120 扁平段151

移动件130 钉孔15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童车用的避震机构,该童车包括但不限于例如婴儿推车、婴儿餐椅等。该避震机构设置在童车的轮组上,例如前轮轮组和后轮轮组中的一者或二者。在以下的描述中,结合附图介绍避震机构分别设置在后轮轮组的左右两个轮子上,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可知,在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内的其他实施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5,该避震机构100分别设置在后轮轮组的左右轮子上,其间采用一根连动管进行连动。为使描述简洁,下面仅描述一侧的避震机构100。该避震机构100包括与轮组连接的轮座110、与车架管11连接的固定座120、可移动地设置于轮座110和固定座120之间且呈竖直设置的移动件130及弹性件140、以及与移动件130连接的调整杆150。为了便于操作,该避震机构100还包括用于驱动调整杆150的操作件160。

具体地,如图5所示,轮座110的本体与轮子相连,轮座110的本体上设有通道供轮管穿过。轮座110的本体上端延伸有两侧板111以及位于侧板111之间的底座112,底座112和两侧板111构成容置槽。固定座120固定连接在车架管11的末端,且固定座120覆盖在轮座110上并与之枢接。具体地,该固定座120覆盖于轮座110的容置槽上形成容置空间,供移动件130和弹性件140容纳。特定地,该移动件130呈竖直地、可移动地设置在轮座110的容置槽上,而弹性件140呈竖直地设置在移动件130和固定座120上。更具体地,该弹性件140的一端抵顶在移动件130的顶面131上,另一端抵顶在固定座120的底壁上。移动件130包括顶面131以及自顶面131延伸的边壁,边壁上设有贯穿的相对的两个驱动孔132。调整杆150横向地穿过驱动孔132,并部分卡持在驱动孔132内。

如图8、9所示,该调整杆150包括截面较宽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截面较窄的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扁平段151,第一端穿过驱动孔132,使得扁平段151卡持在两驱动孔132之间,亦即,移动件130被卡持在扁平段151形成的凹槽中。调整杆150的第二端上形成有钉孔152,藉由该钉孔152以及连接件,如拉钉12(参考图4)等,该第二端与操作件160固定。具体地,扁平段151的周壁抵靠在驱动孔132的边壁上,当调整杆150被操作件160带动旋转时,扁平段151的周壁与驱动孔132的边壁发生抵触推顶作用,从而驱动移动件130发生移动。

如上所及,为达到更好的避震效果,本实施例在后轮轮组的两侧轮子上均设置避震机构,且通过连动管170进行连接。在此情况下,操作件160的数量设置为一个,通过操作该操作件160则可同时调整两侧的避震机构。如图2-4所示,该连动管170的一端与操作件160固定连接,连动管170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避震机构的调整杆固定连接。注意的是,除了两侧共用一个操作件160外,两侧的避震机构中的元件组成及构造相同,因此另一侧的避震机构不作赘述。如图4所示,位于一侧的操作件160、调整杆150的一端及连动管170的一端可通过拉钉12等连接件固定连接。具体地,操作件160上设有通孔,调整杆150的端部及连动管170的端部穿过该通孔后与操作件160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4、6、7a、7b,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避震机构的避震调整原理。如图6所示,当避震机构未被调整时,位于移动件130和固定座120的弹性件140处于未压缩的松弛状态,调整杆150的扁平段151的周壁抵靠在驱动孔132的边壁上。当操作件160被旋转操作,例如是向下按下时,调整杆150被带动也向下转动,如图7a所示,在图中是向左旋转90度,即从第一位置转到到第二位置,扁平段151的周壁则推顶驱动孔132的边壁,从而驱动移动件130向左移动,进而压缩弹性件140使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避震弹簧行程被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避震强度的目的。同时,在操作件160被操作的同时,通过连动管170的连动带动另一侧的调整杆旋转从而实现两侧的同步调整。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调整杆150可被旋转至其他角度,例如135度或180度,或其他角度,随着不同角度的旋转,弹簧被挤压而长度变短。例如,图7b所示的调整杆150被旋转至180度的情况。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140为压缩弹簧,其长度的大小可调从而适应不同的预压弹力。例如,当弹簧的长度处于较长(形变量小)时,其具有较小的预压弹力,此时婴儿载具适用于在颠簸路面行驶或承载体重较轻的小孩;当弹簧的长度处于较短(形变量大)时,其具有较大的预压弹力,此时婴儿载具适用于在平坦路面行驶或承载体重较重的小孩。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