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儿童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逐渐成为儿童出行必备产品,能够减轻家长负担,并提高幼儿出行舒适度,随着儿童推车的逐渐普及,使用者对其使用便捷度以及折叠后的占用空间要求逐渐升高;现有的儿童推车,折叠操作复杂,通常需要进行多个步骤才能将儿童车折叠收纳,同时,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儿童推车折叠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折叠体积要求越来越小;同时折叠操作的便捷性要求也逐步增高。而现有技术的儿童推车,存在不易折叠,且折叠后不方便携带和运输的缺陷。
例如中国专利CN105398482A公开了一种儿童折叠车,其包括一对推把上管、一对推把下管、一对坐垫管、一对竖撑杆、一对后脚管、一对前脚摆杆和一对前脚管,每一推把上管的下端固定于一上关节的上端部上,上关节的中部设有上转动卡合部;每一推把下管的上端固定于一下关节的下端部上,下关节的上端部设有下转动卡合部,上、下转动卡合部之间通过转轴可转动卡接,转轴外套设锁定齿轮,且该锁定齿轮的两侧分别卡设于该上转动卡合部和下转动卡合部的内侧;每一推把上管的上端部设有收车按钮,并通过收车拉绳连接于锁定齿轮上。该儿童折叠车结构简洁,操作简单,折叠后尺寸小,又可以自立,从而节约储存空间,整车较轻,更加便于携带或储存。
由于儿童车自身存在一定的质量,上述专利文献中的儿童车存在折叠后不易携带和移动的缺陷,折叠后只能依靠人力提或者搬运,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折叠后不易携带和移动的缺陷,从而提供便于折叠后携带和移动的折叠儿童车。
为此,此处依次列出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全部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儿童车,其包括:轮组,所述轮组包括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一对分别枢接的前、后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连接所述前轮组件,所述后支撑架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为依次枢接的第一、第二、第三连杆,其中第一、第三连杆分别与所述前支撑架的上部和下部铰接;以及设置在两侧支撑架之间的座椅组件;还包括拉杆机构,所述拉杆机构通过拉杆固定座固定于车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机构固定于所述座椅组件的坐垫下方,所述拉杆机构为多级可伸缩套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杆为曲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的一端向内侧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轮支撑架和上支撑杆,所述前轮支撑架连接所述前轮组件,所述上支撑杆与第一连杆铰接,所述前轮支撑架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杆为S型曲杆,所述第二连杆为J型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弯头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两侧第二连杆之间的多个靠背支撑直杆;以及坐垫杆和与所述坐垫杆的一端铰接的腿垫杆,所述坐垫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杆,其中部枢接于所述上支撑杆。
进一步地,还包括扶手组件,所述扶手组件连接于两端的所述第二连杆上。
进一步地,在两侧的所述后轮组之间的刹车横杆上设置有刹车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杆的顶端设有顶蓬支撑架。
进一步地,所述儿童车还包括把手组件,所述把手组件包括与两侧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把手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把手杆之间的弧形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把手上设置有收车按钮,所述收车按钮通过钢丝绳与设置于两个所述把手杆内的锁定凸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式儿童推车采用转动式的支撑架和支撑架管、以及支撑杆等15种组件组合在一起,可相互靠拢处于折叠状态,使儿童推车收车折叠体积小,出行携带方便,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儿童车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的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拉杆组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折叠儿童车的收车结构爆炸图;
图9-10为图7所示的把手组件上的收车结构放大图;
图11为图7所示的收车按钮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把手组件;2-第二连杆;3-顶蓬支撑架;4-上支撑杆;5-坐垫杆;6-前轮支撑架;7-后支撑架;8-前轮组件;9-后轮组件;10-第三连杆;11-把手固定支撑杆;12-刹车组件;13-靠背支撑直杆;14-扶手组件;15-关节部件;16-拉杆手柄;17-推把连接件;171-连接件凸台;172-齿轮槽;18-上支撑杆连接件;19-凸轮;20-齿轮;21-捏手;211-捏手凹槽;22-开关键;221-开关键凸台;222-开关弹簧;2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儿童折叠车,包括轮组,轮组包括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与轮组连接的支撑架,其中支撑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7,后支撑架7的下端与后轮组件9连接,参见附图2,前支撑架又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轮支撑架6和上支撑杆4,前轮支撑架6的上部与后支撑架7枢接,下端与前轮组件8连接,上支撑杆4的顶端连接有顶蓬支撑架3,如图3所示,连接两侧后轮组件9的刹车横杆上设有刹车组件12;其中前轮组件8、后轮组件9、以及刹车横杆组件均为可拆卸结构,可以作为模块化安装于拆卸,便于包装运输体积小,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折叠车还设置有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2和第三连杆10,参见附图1,其中第一连杆的中部通过关节部件15与上支撑杆4的端部铰接,第二连杆2的下端部与后支撑架7铰接,第三连杆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2和前轮支撑架6铰接;其中第二连杆2为J字型连杆,第三连杆10为S型连杆,第二连杆的弯曲端与第三连杆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的上端部还连接有把手组件1,以及与把手组件1连接的把手固定支撑杆11,把手组件1通过第一连杆分别与上支撑杆4和第二连杆2的上端连接,把手组件1中部还设置有收车按钮。
其中通过按把手组件1上的折叠收车按钮后即可实现收车操作,其主要工作原理为:参见附图8-10,把手组件1的两侧把手杆中设置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的一端与捏手21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凸轮19上,推动开关键22,开关键凸台221正好与捏手凹槽211配合,捏合捏手21拉动钢丝,钢丝绳带动凸轮19旋转,推把连接件17中的连接件凸台171将凸轮19顶出,凸轮19将齿轮20顶出,齿轮20则压缩回复弹簧23,使得齿轮20和推把连接件17中的齿轮槽172解锁,此时上支撑杆连接件18和推把连接件17之间可以转动,解锁之后可实现收车;反之,复位弹簧23推动齿轮20,齿轮20推动凸轮19并且和推把连接件17中的齿轮槽172锁死,实现复位,此时车体展开并被锁紧,再次按压收车按钮才可进行收车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座椅组件,如图1和3所示,其中座椅组件包括靠背支撑直杆13以及相互枢接的坐垫杆5和腿垫杆,坐垫杆5分别与第二连杆2和上支撑杆4枢接;在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杆2之间设置有多个靠背支撑直杆13,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靠背支撑直杆13。靠背支撑直杆13和坐垫杆5构成可容纳儿童乘坐的座椅空间。
如图1所示在该实用新型的儿童折叠推车中还设置有扶手组件14,扶手组件分别与第二连杆2接;扶手组件14包括分别连接于两端的第二连杆2上的两个连接杆,以及连接于两个连接杆之间的弧形杆,弧形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连接杆枢接,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杆可活动连接。
如图4所示,该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在展开使用时,把手组件1与第二连杆2、上支撑杆4、前轮支撑架6、后支撑架7的之间的角度分别为120度、126度、127度和31度。如图5-6所示,该儿童推车在折叠时,把手组件1转动160度,上支撑杆4转动150度,靠背支撑直杆13转动160度,前轮支撑架6转动160度,后支撑架7转动31度。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折叠车还包括拉杆机构16,所述拉杆机构16通过拉杆固定座固定于座椅垫上,拉杆机构包括多个套叠的套管,可满足不足的高度需求。当儿童车折叠后,用户可通过拖拉拉杆机构16实现儿童车的移动,不用提或者搬便于出行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式儿童推车采用转动式的支撑架和支撑架管、以及支撑杆等15种组件组合在一起,可相互靠拢处于折叠状态,使儿童推车收车折叠体积小,出行携带方便,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实用性强,另外还设置有拉杆机构,使儿童车折叠后可以像旅行箱一样拖拉,更有利于出行携带。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