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852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



背景技术:

儿童伞车是父母看护和携带孩子的重要工具,父母使用儿童伞车车可以很方便的带着孩子到处游玩,换向推动式的儿童伞车既可以安装传统的伞车移动发生推行,也可以使父母面对伞车内的儿童推行,以此观测伞车内的儿童,或与其玩耍,具有较大便利性,而现有的换向推动式童车实现换向结构复杂,操作步骤繁琐,机构构件冗杂,制造成本高,使用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以及操作方便的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

本申请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包括两对称设置的侧车架和设于所述两侧车架之间并能带动所述两侧车架相对靠近收合的收合连杆组,所述侧车架包括:

前轮架;

后轮架,所述后轮架的前部与所述前轮架的后部相连接;

第一侧架,其下端连接于所述前轮架的后端,其上端朝后倾斜,且所述第一侧架或所述前轮架上设有第一卡接部;

第二侧架,其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架的上端固定连接,其下端固接于所述后轮架上,且所述第二侧架上设有第二卡接部;

换向扶手架,其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侧架的下端,所述换向扶手架上设有能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相卡接和分离的第三卡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第一卡销,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卡销,所述第一卡销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卡销主体和设于所述第一卡销主体的一端的第一环形凸沿,所述第二卡销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二卡销主体和设于所述第二卡销主体的一端的第二环形凸沿;所述换向扶手架上设有能在其上上下移动的卡接套,所述第三卡接部为设于所述卡接套上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下端设有供所述第一卡销主体和第一环形凸沿及第二卡销主体和第二环形凸沿进入至所述卡接槽内的卡接开口,所述卡接槽的侧壁上设有能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和第二环形凸沿相卡接的侧壁卡接凸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销包括第二上卡销和第二下卡销,且所述第二上卡销位于所述第二下卡销的上方,所述卡接槽包括上卡接槽和下卡接槽,且所述上卡接槽位于所述下卡接槽的上方,当所述第二卡销与所述卡接槽相卡接时,所述第二上卡销与所述上卡接槽相卡接,所述第二下卡销与所述下卡接槽相卡接;当所述第一卡销与所述卡接槽相卡接时,所述第一卡销与所述下卡接槽相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套的上端设有顶压柱,所述换向扶手架上于所述卡接套的上方套设有与所述换向扶手架固定连接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设有供所述顶压柱插设的第一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内设有向下顶压所述顶压柱的弹性顶压件。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顶压件为顶压弹簧,所述顶压柱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的一端设有套接柱,所述顶压弹簧套设在所述套接柱上以顶压所述顶压柱,所述卡接套的上端设有供所述顶压柱插设的第二容置孔。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架的下端设有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有制动机构,所述换向扶手架上设有能控制所述制动机构使所述后轮组件进入制动状态的制动控制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组件包括:

车轮连接件,其连接于所述后轮架的下端,所述车轮连接件的下端设有制动件容置腔,所述制动件容置腔的侧壁上设有弧形槽;

后轮毂,其上设有与所述车轮连接件连接的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车轮连接件上设有弧形槽的一侧;

所述制动机构包括:

若干块制动卡板,其环形分布于所述连接柱的周侧面上;

制动移动件,其设于所述制动件容置腔内,且其一端铰接于所述制动件容置腔设有弧形槽的侧壁上,其另一端设有制动卡销,且所述制动卡销穿过所述弧形槽向外延伸;

所述制动控制机构包括:

固定件,其固接于所述换向扶手架上,所述固定件上设有第一容置腔;

制动转动件,其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其另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有若干条卡接凸起,所述制动转动件的周侧面上设有能带动其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转动的转动手柄;

制动拉绳,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制动转动件上,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后轮架和车轮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制动移动件上,当转动所述制动转动件时,所述制动转动件通过制动拉绳拉动所述制动移动件使制动移动件带动所述制动卡销朝靠近所述制动卡板的方向移动使所述制动卡销卡紧于对应的两相邻制动卡板之间;

制动锁定件,其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设有用于顶压所述制动锁定件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制动锁定件包括制动锁定棘盘和按压柱,所述制动锁定棘盘背对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棘齿,所述按压柱设于所述制动锁定棘盘带有第一棘齿的一侧上,所述制动锁定棘盘的周侧上设有与相应的卡接凸起相配合的棘盘卡接槽;

第一连接件,其连接于所述固定件上,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供所述按压柱向外穿出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于靠近所述通孔的周边位置设有能与第一棘齿相配合的第二棘齿,通过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的配合能限制所述制动转动件拉动所述制动移动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架的上端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供所述第一侧架的固定插接的第三容置腔和供所述第二侧架的上端固定插接的第四容置腔。

进一步的,所述收合连杆组包括设于所述两侧车架之间的主连杆,所述主连杆的下端铰接有能分别向所述主连杆的两侧展开的两下连杆,所述两下连杆远离所述主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上;所述主连杆的上端铰接有能分别向所述主连杆的两侧展开的两上连杆,所述两上连杆远离所述主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上,所述主连杆的上部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中斜杆,两所述中斜杆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上且与相应的下连杆共轴铰接,所述主连杆上设有能带动所述主连杆上下移动的移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架的前部与所述前轮架的后部为铰连接,所述第一侧架的下端与所述前轮架的后端为铰连接,所述两侧车架之间还设有两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的交叉支杆,所述两交叉支杆的前端分别铰接于两前轮架上,所述两交叉支杆的后端分别铰接于两后轮架上,所述前轮架的后端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侧架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且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的换向扶手架在车架上为活动设置,且换向扶手架能分别卡接在第二侧架及第一侧架或前轮架上以实现随意变动推动方向,使用方便。

2、本申请中换向扶手架上设有能在其上上下移动的卡接套,卡接套上设有卡接槽,第二侧架上设有第二卡销,第一侧架或前轮架上设有第一卡销,通过卡接槽与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分别相卡接的卡接方式使换向扶手架能分别卡接第二侧架及第一侧架或前轮架上,结构简单且卡接效果好,且在换向时通过移动卡接套即可解除卡接状态,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换向扶手架换向后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三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卡销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卡销的示意图;

图7是卡接套的示意图一;

图8是图7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卡接套的示意图二;

图10是换向扶手架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11是图10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换向扶手架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3是换向扶手架的分解示意图三;

图14是图12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D部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后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的可换向推动的儿童收合伞车,包括两对称设置的侧车架1和设于所述两侧车架1之间并能带动所述两侧车架1相对靠近收合的收合连杆组2,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侧车架1包括有前轮架11、后轮架12、第一侧架13、第二侧架14和换向扶手架15。

所述前轮架11的前端设有前轮组件110,所述后轮架12的后端设有后轮组件120,且所述后轮架12的前部与所述前轮架11的后部相铰接。

所述第一侧架1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前轮架11的后端,优选的,所述前轮架11的后端设有如图3所示第三连接件111,所述第一侧架1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11上,所述第一侧架13的上端朝后倾斜,所述第一侧架13或所述前轮架11上设有第一卡接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11上,且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如图4所示的第一卡销16,所述第一卡销16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卡销主体161和设于所述第一卡销主体161的一端的第一环形凸沿162。

所述第二侧架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架13的上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架13的上端设有如图5所示的第二连接件17,所述第二连接件17上设有供所述第一侧架13的固定插接的第三容置腔171和供所述第二侧架14的上端固定插接的第四容置腔172,所述第二侧架14的下端固接于所述后轮架12上,所述第二侧架14上设有第二卡接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如图6所示的第二卡销18,所述第二卡销18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二卡销主体181和设于所述第二卡销主体181的一端的第二环形凸沿182。

所述换向扶手架15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侧架14的下端,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设有能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相卡接和分离的第三卡接部,优选的,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设有能在其上上下移动的卡接套151,所述卡接套151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第三卡接部为设于所述卡接套151上的卡接槽152,所述卡接槽152的下端设有供所述第一卡销主体161和第一环形凸沿162及第二卡销主体181和第二环形凸沿182进入至所述卡接槽152内的卡接开口157,所述卡接槽152的侧壁上设有能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162和第二环形凸沿182相卡接的侧壁卡接凸沿153,所述卡接套151上设有能带动所述卡接套151在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上下移动的提拉凸起154。换向扶手架在车架上为活动设置,且换向扶手架能分别卡接在第二侧架及第一侧架或前轮架上以实现随意变动推动方向,使用方便;换向扶手架上设有能在其上上下移动的卡接套,卡接套通过设于其上的卡接槽与第二侧架上的第二卡销及第三连接件上的第一卡销相卡接使换向扶手架能与第二侧架及第三连接件相卡接,结构简单且卡接效果好,且在换向时通过移动卡接套即可解除卡接状态,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销18包括第二上卡销183和第二下卡销184,且所述第二上卡销183位于所述第二下卡销184的上方,所述卡接槽152包括上卡接槽152a和下卡接槽152b,且所述上卡接槽152a位于所述下卡接槽152b的上方,当所述第二卡销18与所述卡接槽152相卡接时,所述第二上卡销183与所述上卡接槽152a相卡接,所述第二下卡销184与所述下卡接槽152b相卡接;当所述第一卡销16与所述卡接槽152相卡接时,所述第一卡销16与所述下卡接槽152b相卡接。第二侧架上设置两个卡销,并与卡接套上的两个卡接槽相卡接,提高第二侧架与扶手架的卡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0至图11所示,所述卡接套151的上端设有顶压柱155,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于所述卡接套151的上方套设有与所述换向扶手架15固定连接的固定套19,所述固定套19上设有供所述顶压柱155插设的第一容置孔191,所述第一容置孔191内设有向下顶压所述顶压柱155的弹性顶压件192,优选的,所述弹性顶压件192为顶压弹簧,所述顶压柱155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孔191内的一端设有套接柱156,所述顶压弹簧套设在所述套接柱156上以顶压所述顶压柱155,所述卡接套151的上端设有供所述顶压柱155插设的第二容置孔158。顶压弹簧通过顶压柱顶压卡接套,能使卡接套更稳定的卡接在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上,提高卡接套与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的卡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2至图16所示,所述后轮组件120包括有制动机构123,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设有能控制所述制动机构123使所述后轮组件120进入制动状态的制动控制机构200。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组件120包括有车轮连接件121和后轮毂122。

所述车轮连接件121连接于所述后轮架12的下端,所述车轮连接件121的下端设有制动件容置腔1211,所述制动件容置腔1211的侧壁上设有弧形槽1212;

所述后轮毂122上设有与所述车轮连接件121连接的连接柱1221,且所述连接柱1221连接于所述车轮连接件121上设有弧形槽121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1221为中空柱;

所述制动机构123包括:

若干块制动卡板1231,所述若干块制动卡板1231环形分布于所述连接柱1221的周侧面上;

制动移动件1232,其设于所述制动件容置腔1211内,且其一端铰接于所述制动件容置腔1211设有弧形槽1212的侧壁上,其另一端设有制动卡销1233,且所述制动卡销1233穿过所述弧形槽1212向外延伸;

所述制动控制机构200包括固定件201、制动转动件202、制动拉绳203、制动锁定件204和第一连接件205。

所述固定件201固接于所述换向扶手架15上,且所述固定件201上设有第一容置腔20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01与所述固定套19为一体设置;

所述制动转动件202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206内,另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207,所述第二容置腔207内设有若干条卡接凸起207a,所述制动转动件202的周侧面上设有能带动其在所述第一容置腔206内转动的转动手柄202b,进一步的,所述制动转动件202插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206的一端设有第五容置腔202a,所述第一容置腔206内设有能与第五容置腔202a相配合限制制动转动件202转动幅度的限位凸起206a,所述限位凸起206a呈弧形状。

所述制动拉绳20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制动转动件202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后轮架12和车轮连接件121连接于所述制动移动件1232上,当转动所述制动转动件202时,所述制动转动件202通过制动拉绳203拉动所述制动移动件1232使制动移动件1232带动所述制动卡销1233朝靠近所述制动卡板1231的方向移动使所述制动卡销1233卡紧于对应的两相邻制动卡板1231之间;

制动锁定件204,其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207内,且所述第二容置腔207内还设有用于顶压所述制动锁定件204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207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件208,所述制动锁定件204包括制动锁定棘盘204a和按压柱204b,所述制动锁定棘盘204a背对所述弹性复位件208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棘齿204c,所述按压柱204b设于所述制动锁定棘盘204a带有第一棘齿204c的一侧上,所述制动锁定棘盘204a的周侧上设有与相应的卡接凸起207a相配合的棘盘卡接槽204d;

所述第一连接件205连接于所述固定件201上,且所述第一连接件205上设有供所述按压柱204b向外穿出的通孔205a,所述第一连接件205上于靠近所述通孔205a的周边位置设有能与第一棘齿204c相配合的第二棘齿205b,通过第一棘齿204c和第二棘齿205b的配合使所述制动转动件202不能沿拉动所述制动移动件1232的方向转动以限制所述制动转动件202拉动所述制动移动件1232。将制动控制机构设于换向扶手架上,即通过手刹的方式代替脚刹,以便于当换向扶手架换向时也能通过换向扶手架上的制动控制机构对童车进行制动控制,便于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两侧车架1之间还设有两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的交叉支杆10,所述两交叉支杆10的前端分别铰接于两前轮架11上,所述两交叉支杆10的后端分别铰接于两后轮架12上。

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所述收合连杆2组包括设于所述两侧车架1之间的主连杆21,所述主连杆21的下端铰接有能分别向所述主连杆21的两侧展开的两下连杆22,所述两下连杆22远离所述主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14上;所述主连杆21的上端铰接有能分别向所述主连杆21的两侧展开的两上连杆23,所述两上连杆23远离所述主连杆21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14上,所述主连杆22的上部设有连接块24,所述连接块24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中斜杆25,两所述中斜杆25远离所述连接块24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相应的第二侧架14上且与相应的下连杆22共轴铰接,所述主连杆21上设有能带动所述主连杆上下移动的移动部26。通过向上移动所述移动部以带动主连杆向上移动,并通过上连杆、中斜杆和下连杆带动两侧的侧车架相对靠近收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换向:换向扶手架能绕其与第二侧架的铰接处转动,当转动换向扶手架靠近至第二侧架时,通过移动卡接套将卡接套上的卡接槽与第二卡销相卡接,使换向扶手架固定在靠近第二侧架的位置;当换向扶手架需要换向时,通过向上提拉卡接套的提拉部使卡接套向上移动以解开卡接槽与第二卡销的卡接状态使换向扶手架能恢复转动,并将换向扶手架转动靠近至第二连接件,并移动卡接套将卡接套上的卡接槽与第一卡销相卡接,使换向扶手架固定在靠近第二连接件的位置,完成换向。

收合:向上移动所述移动部以带动主连杆向上移动,当主连杆向上移动时通过上连杆、中斜杆和下连杆使两侧的侧车架相对靠近收合。

展开:下踩所述移动部使移动部带动主连杆向下移动,当主连杆向下移动时通过上连杆、中斜杆和下连杆以使两侧的侧车架相对远离展开。

制动:按动按压柱使制动锁定棘盘上的第一棘齿和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二棘齿相分离,通过转动手柄转动制动转动件,制动转动件通过制动拉绳拉动制动移动件,使制动移动件带动制动卡销沿弧形槽朝靠近制动卡板的方向移动,使制动卡销与制动卡板相卡紧,以使后轮不能转动实现童车的制动。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