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8521阅读:1210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车架。



背景技术:

婴儿车作为家庭携带婴儿出行的必备工具,具有供婴儿乘坐、睡卧等功能。婴儿车车架是婴儿车的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婴儿车车架结构决定了婴儿车大部分功能。但是,现有婴儿车车架折叠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多步骤折叠,折叠效率较低;尤其是现有婴儿车车架在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的联动关系上设计不合理,故需对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车架,该婴儿车车架中的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可进行联动折叠,折叠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婴儿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以及设置在车架本体上的扶手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本体包括前轮支架和后轮支架,扶手架包括上管体和下管体;上管体的下端部与下管体的上端部联动,下管体的下端部、前轮支架的上端部与后轮支架的上端部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A;所述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联动组件相连接,联动组件包括固定在下管体的下端部上的第一联杆,以及与第一联杆相铰接的第二联杆,以及铰接在前轮支架上的第三联杆,以及铰接在后轮支架上的第四联杆;所述第二联杆、第三联杆和第四联杆相铰接构成铰接点B。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联杆的上端部固定在下管体的下端部上,第三联杆的前端部铰接在前轮支架上,第四联杆的后端部铰接在后轮支架上,第二联杆的上端部与第一联杆的下端部铰接,第二联杆的下端部、第三联杆的后端部和第四联杆的前端部相铰接构成铰接点B。

作为优选,所述前轮支架的下端部上设有前轮组件,后轮支架的下端部上设有后轮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上管体的下端部与下管体的上端部相铰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婴儿车车架,该婴儿车车架中的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可进行联动折叠,折叠效率高,便于日常使用。具体地,所述婴儿车车架折叠时,先将扶手架解锁(现有技术),然后向车架前方翻折上管体,上管体向前翻转的同时可施力下压下管体,下管体沿交接点A向下翻转;进一步地,联动组件中的第一联杆随下管体运动,并带动第二联杆抬升,第二联杆抬升过程中使第三联杆和第四联杆沿铰接点B相对并列;同时,第三联杆和第四联杆也带动前轮支架和后轮支架沿交接点A相对并列;由此实现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可进行联动折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有婴儿车车架的乘坐架折叠结构即可实现婴儿车全车架折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拢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的婴儿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以及设置在车架本体上的扶手架。所述车架本体包括前轮支架11和后轮支架12,前轮支架11的下端部上设有前轮组件13,后轮支架12的下端部上设有后轮组件14。

所述扶手架包括上管体21和下管体22,上管体21的下端部与下管体22的上端部联动,一般可选用的方案是所述上管体21的下端部与下管体22的上端部相铰接。所述下管体22的下端部、前轮支架11的上端部与后轮支架12的上端部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A;所述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联动组件相连接,联动组件包括固定在下管体22的下端部上的第一联杆31,以及与第一联杆31相铰接的第二联杆32,以及铰接在前轮支架11上的第三联杆33,以及铰接在后轮支架12上的第四联杆34;所述第二联杆32、第三联杆33和第四联杆34相铰接构成铰接点B。具体是,所述第一联杆31的上端部固定在下管体22的下端部上,第三联杆33的前端部铰接在前轮支架11上,第四联杆34的后端部铰接在后轮支架12上,第二联杆32的上端部与第一联杆31的下端部铰接,第二联杆32的下端部、第三联杆33的后端部和第四联杆34的前端部相铰接构成铰接点B。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婴儿车车架,该婴儿车车架中的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可进行联动折叠,折叠效率高,便于日常使用。具体地,所述婴儿车车架折叠时,先将扶手架解锁(现有技术),然后向车架前方翻折上管体21,上管体21向前翻转的同时可施力下压下管体22,下管体22沿交接点A向下翻转;进一步地,联动组件中的第一联杆31随下管体22运动,并带动第二联杆32抬升,第二联杆32抬升过程中使第三联杆33和第四联杆34沿铰接点B相对并列;同时,第三联杆33和第四联杆34也带动前轮支架11和后轮支架12沿交接点A相对并列;由此实现扶手架与车架本体之间可进行联动折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有婴儿车车架的乘坐架折叠结构即可实现婴儿车全车架折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