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踏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8098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脚踏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板结构,属于自行车零件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现在自行车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脚踏板是自行车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是自行车的动力来源,但现有的脚踏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鞋子和踏板之间滑动而造成踩踏不稳,严重时还会导致脚部踏空而给骑行者造成危险,且在脚部踏空的时候脚踏板的侧边往往会碰到骑行者的小腿部位,由于脚踏板为硬质结构,很容易将小腿碰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脚踏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鞋子和踏板之间滑动而造成踩踏不稳,严重时还会导致脚部踏空而给骑行者造成危险,且在脚部踏空的时候脚踏板的侧边往往会碰到骑行者的小腿部位,由于脚踏板为硬质结构,很容易将小腿碰伤的缺陷,提供一种脚踏板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脚踏板结构,包括脚踏板主体和脚套,所述脚踏板主体的中部设置有轴向的中心通孔,所述脚踏板主体的上下两面均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防滑凸起,所述脚踏板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橡胶软垫,所述脚踏板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脚踏板主体通过所述中心通孔与所述螺栓活动连接,并通过安装于所述螺栓一端的螺母进行限位,所述脚套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轴,所述脚套通过所述安装轴与所述安装孔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脚套使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安装轴使用金属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脚套为扁平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橡胶软垫通过粘合剂与所述脚踏板主体的两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上安装有防滑凸起,能增加鞋底与踏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骑行时打滑,同时踏板上安装有鞋套,使用后可对脚部进行限位,进一步防止打滑,大大增加了骑行的安全性;踏板的两侧安装有橡胶软垫,即使不小心发生打滑现象,踏板侧边碰到骑行者的小腿,橡胶软垫能对小腿部位进行防护,防止踏板将小腿撞伤。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侧视图;

图中:1、脚踏板主体;2、防滑凸起;3、橡胶软垫;4、螺栓;5、螺母;6、安装轴;7、脚套;8、中心通孔;9、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脚踏板结构,包括脚踏板主体1和脚套7,脚踏板主体1的中部设置有轴向的中心通孔8,脚踏板主体1的上下两面均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防滑凸起2,脚踏板主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橡胶软垫3,脚踏板主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9,脚踏板主体1通过中心通孔8与螺栓4活动连接,并通过安装于螺栓4一端的螺母5进行限位,脚套7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轴6,脚套7通过安装轴6与安装孔9活动连接。

脚套7使用塑料材料制成,塑料结构材质柔软,不会勒伤脚部,安装轴6使用金属材料制成,增加安装轴的硬度,使其不易折断和发生形变。脚套7为扁平形状,能增加脚套与脚部的接触面积,分散脚部受的力。橡胶软垫3通过粘合剂与脚踏板主体1的两端固定连接。

具体工作原理: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鞋套7对脚部有限位作用,影响脚部的灵活性,因此不要经常使用;在骑行时,脚底与脚踏板主体1上的防滑凸起2接触,从而增加脚底与踏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打滑;当骑行者的鞋底较为光滑,防滑凸起2的防滑效果不佳时,可将鞋套7拉到踏板的上方,用以固定脚部,防止打滑;当发生紧急情况制动停车时,将脚部向踏板的外侧移动,从而将鞋套7的外端向外推移,使外端的安装轴6脱离安装孔9,从而使鞋套不再对脚部进行限位,不会影响脚部的自由度,方便骑行者紧急制动停车。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上安装有防滑凸起,能增加鞋底与踏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骑行时打滑,同时踏板上安装有鞋套,使用后可对脚部进行限位,进一步防止打滑,大大增加了骑行的安全性;踏板的两侧安装有橡胶软垫,即使不小心发生打滑现象,踏板侧边碰到骑行者的小腿,橡胶软垫能对小腿部位进行防护,防止踏板将小腿撞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