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0547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滑板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滑板车具有省力的使用效果,且整车造型美观、操作方便,驾驶更安全。对于喜欢生活方便的朋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一种选择,给人们的生活添加多一分乐趣。

现有的滑板车一般由车体及前后轮组组成,车体连接前后轮组并用于供用户站立乘坐,前后轮组用于执行滚动运动。显然地,车体及前后轮组的研究对于滑板车的发展十分重要。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便携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这种需求给滑板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滑板车可方便地进行折叠携带,以扩大用户的使用范围。现有结构下,滑板车的折叠方式十分有限,尚缺乏简单快速而结构可靠的折叠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具有简单快速的折叠性能,兼具可靠的结构安全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折叠机构,包括:

固定端;

旋转折叠端,所述旋转折叠端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固定端上,所述旋转折叠端的旋转轨迹末端分别为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

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于所述固定端上,并与所述旋转折叠端的旋转轨迹相交;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可滑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端上,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滑动轨迹与所述旋转折叠端的旋转轨迹相交,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通过弹性作用部连接,所述弹性作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限位部滑动地压紧于所述旋转折叠端;

所述旋转折叠端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旋转折叠端的旋转轨迹两侧对所述旋转折叠端施加约束,使所述旋转折叠端失去全部转动自由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端包括固定端本体与开口容纳部,所述固定端本体接近所述旋转折叠端的一端设有所述开口容纳部,所述旋转折叠端包括折叠端本体及与所述开口容纳部铰接的运动配合部,所述折叠端本体接近所述固定端的一端设有所述运动配合部,所述运动配合部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开口容纳部内,所述运动配合部的旋转轨迹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滑动轨迹相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限位部沿远离所述折叠端本体的方向具有运动极限点,所述运动极限点位于所述运动配合部的旋转轨迹的圆弧外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口容纳部为由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与第一限位部环接而成的环形体,所述环形体的下端面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本体上,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三壁相对,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部接近所述旋转折叠端的一端端面位于所述环形体的两端端面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运动配合部通过铰接轴与所述开口容纳部铰接,所述运动配合部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处,所述第一表面面对所述第一限位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折叠端本体的一端具有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处,所述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限位拉杆与设于所述限位拉杆端部的拉杆帽,所述固定端上设有滑动槽,所述限位拉杆可滑动地保持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限位拉杆的轴向与所述限位拉杆的滑动方向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杆帽位于所述固定端外部,并具有限位端面而防止所述拉杆帽进入所述固定端之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端的周壁上设有滑动孔,所述弹性作用部可伸缩地保持于所述滑动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滑动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固定端与可旋转地保持于固定端上的旋转折叠端,固定端上并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固定设置,第二限位部可于固定端上滑动而切换位置,在打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下,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均可对旋转折叠端施加约束,使旋转折叠端失去转动自由度而无法旋转,实现了固定端与旋转折叠端的旋转打开与折叠,具有简单快速的折叠特性与可靠的结构安全特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机构的第一状态透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机构的第二状态透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折叠机构,0100-固定端,0110-固定端本体,0120-开口容纳部,0121-第一壁,0122-第二壁,0123-第三壁,0124-第一限位部,0125-滑动槽,0126-滑动孔,0200-旋转折叠端,0210-折叠端本体,0220-运动配合部,0221-第一表面,0221a-凹陷部,0222-第二表面,0300-第二限位部,0310-限位拉杆,0320-拉杆帽,0400-弹性作用部,0500-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折叠机构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折叠机构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折叠机构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折叠机构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折叠机构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折叠机构1000包括固定端0100、旋转折叠端0200、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可相对旋转而折叠,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用于对旋转折叠端0200施加约束,使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在打开时与折叠时均为保持结构稳定。

固定端0100作为折叠的基础,以便旋转折叠端0200收叠于固定端0100上或自固定端0100展开。固定端010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并可采用包括管状、杆状、块状在内的各类结构。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固定端0100与滑板车的车体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2,优选地,固定端0100包括固定端本体0110与开口容纳部0120。固定端本体0110与滑板车的其他结构连接,充当折叠机构1000的连接结构基础。固定端本体0110接近旋转折叠端0200的一端设有开口容纳部0120。开口容纳部0120为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旋转折叠端0200的一端插入开口容纳部0120内,并与固定端0100实现连接。

开口容纳部0120可采用各类容纳腔结构。优选地,开口容纳部0120为由第一壁0121、第二壁0122、第三壁0123与第一限位部0124环接而成的环形体。环形体的下端面连接于固定端本体0110上,上端面具有开口以供旋转折叠端0200置入其中。第一壁0121与第三壁0123相对,第二壁0122与第一限位部0124相对。

其中,第一限位部0124接近旋转折叠端0200的一端端面位于环形体的两端端面之间。换言之,第一限位部0124的上端面低于第一壁0121、第二壁0122与第三壁0123的上端面,环形体于第一限位部0124的上端面形成缺口结构。如此,开口容纳部0120于第一限位部0124具有较小的约束面积,提供旋转折叠端0200的转动自由度。

旋转折叠端0200在开口容纳部0120内旋转时,偏于第一限位部0124这一侧而发生展开或折叠。第一壁0121、第二壁0122与第三壁0123具有较大的约束面,对旋转折叠端0200形成约束,是旋转折叠端0200失去绕该三面的法向直线的转动自由度。应当注意,第一限位部0124同时与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相交。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0124处于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两端端点处,使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被限制于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壁0122之间。

旋转折叠端0200可旋转地保持于固定端0100上,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末端分别为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其中,当旋转折叠端020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自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两侧对旋转折叠端0200施加约束,使旋转折叠端0200失去全部转动自由度。

请结合参阅图3~4,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极限位置对应于折叠状态,第二极限位置对应于展开状态。在折叠状态下,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成180°连接;在展开状态下,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成非180°的角度分布而展开。

以第一极限位置为例,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自旋转折叠端0200的两侧,分别对旋转折叠端0200施加约束。其中,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产生的阻碍力矩方向相反,使旋转折叠端0200沿其旋转轨迹的双向转动均受到限制,从而使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保持相对静止而固定,实现展开与折叠。

优选地,旋转折叠端0200包括折叠端本体0210及与开口容纳部0120铰接的运动配合部0220。折叠端本体0210用于连接滑板车的其他结构,如车把等。折叠端本体0210接近固定端0100的一端设有运动配合部0220,运动配合部0220可旋转地保持于开口容纳部0120内,运动配合部0220的旋转轨迹与第二限位部0300的滑动轨迹相交。

进一步地,运动配合部0220处于第一壁0121、第二壁0122、第三壁0123与第一限位部0124的包围之中,运动配合部0220的旋转轨迹始终处于开口容纳部0120内。

优选地,运动配合部0220通过铰接轴0500与开口容纳部0120铰接,运动配合部0220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0221与第二表面0222。在第一极限位置处,第一表面0221面对第一限位部0124,第二表面0222面对第二限位部0300,从而使运动配合部0220受到完全约束而失去转动自由度。

进一步优选,第一表面0221远离折叠端本体0210的一端具有凹陷部0221a。在第二极限位置处,凹陷部0221a用于容纳第二限位部0300,同时第一表面0221面对第一限位部0124。在旋转折叠端0200的自重作用下,第一表面0221贴紧第一限位部0124,凹陷部0221a扣接于第二限位部0300。运动配合部0220受到第一限位部0124与第二限位部0300的阻碍约束,失去转动自由度而保持静止。

第二限位部0300可滑动地保持于固定端0100上,第二限位部0300的滑动轨迹与旋转折叠端0200的旋转轨迹相交,固定端0100与第二限位部0300通过弹性作用部0400连接,弹性作用部0400用于驱动第二限位部0300滑动地压紧于旋转折叠端0200。

换言之,当固定端0100与旋转折叠端0200展开或折叠到位后,第二限位部0300在弹性作用部0400的驱动下压紧旋转折叠端0200,使旋转折叠端0200受到约束。进而,第二限位部0300与第一限位部0124配合,使旋转折叠端0200失去沿其旋转轨迹的双向转动自由度。

优选地,第二限位部0300沿远离折叠端本体0210的方向具有运动极限点,运动极限点位于运动配合部0220的旋转轨迹的圆弧外侧。

换言之,在手动拨动第二限位部0300与旋转折叠端0200分离时,第二限位部0300可滑动至运动配合部0220的旋转轨迹之外,从而避免对运动配合部0220的旋转发生阻碍,保证手动驱动旋转折叠端0200的操作过程不存在运动干涉。

优选地,第二限位部0300包括限位拉杆0310与设于限位拉杆0310端部的拉杆帽0320。相应地,固定端0100上设有滑动槽0125,限位拉杆0310可滑动地保持于滑动槽0125内。其中,限位拉杆0310的轴向与限位拉杆0310的滑动方向垂直。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固定端0100上设有两个滑动槽0125。两个滑动槽0125分别位于第一壁0121与第三壁0123上,并相对地布置。限位拉杆0310两端分别设有拉杆帽0320,以便用户进行握持操作,便于发力。限位拉杆0310依次穿入两个滑动槽0125内,并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滑动。其中,限位拉杆0310通过弹性作用部0400与开口容纳部0120连接,弹性作用部0400在限位拉杆0310与开口容纳部0120之间发生弹性作用力。

优选地,拉杆帽0320位于固定端0100外部,并具有限位端面而防止拉杆帽0320进入固定端0100之内部。换言之,拉杆帽0320暴露于固定端0100之外,便于用户进行接触握持。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拉杆帽0320具有六角形结构。

其中,弹性作用部0400用于施加弹性作用力,使第二限位部0300发生复位作用。当旋转折叠端0200需要旋转时,拨动第二限位部0300使之滑动地与旋转折叠端0200分离。在分离状态下,旋转折叠端0200失去约束而可旋转。旋转到位后,取消手动施加的拨动力,第二限位部0300将在弹性作用部040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行复位而压紧旋转折叠端0200。弹性作用部0400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较常见地,可采用各类弹簧结构。在其他一些形式下,弹性作用部0400尚可采用弹性钢丝等类型。

优选地,固定端0100的周壁上设有滑动孔0126,弹性作用部0400可伸缩地保持于滑动孔0126内。换言之,滑动孔0126一端开口于滑动槽0125上,以便弹性作用部0400穿过滑动孔0126与限位拉杆0310实现连接。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固定端0100上设有两处滑动孔0126。两处滑动孔0126分别设于第一壁0121与第三壁0123上,并呈对称分布。相应地,折叠机构1000具有两个弹性作用部0400,一一对应地设于两处滑动孔0126,使限位拉杆0310受到的弹性作用力均匀对称。

优选地,滑动孔0126的轴向与第二限位部0300的滑动方向平行。在此结构下,弹性作用部0400的弹性作用力沿滑动孔0126的轴向,并与第二限位部0300的滑动方向平行,避免发生滑动过程的运动干涉。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