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0527阅读:822来源:国知局
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瓶车,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



背景技术:

电瓶车我们又称为电动车,它是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由电动机驱动的纯电动机动车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

电瓶车使用时存在一种现象,电瓶车在未充电时,充电接口内的导电柱会裸露在外,贪玩的小孩可能会拿硬币或者其他导电物质塞进充电接口,将导电柱的正、负极接通,导致电瓶车内的蓄电池短路,进而导致小孩被短路电流电伤或者电瓶车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充电接口内的导电柱短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体一侧连接有供电瓶车充电器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接口,还包括充电识别电路,所述充电识别电路包括:

第一压力感应组件,安装于充电接口的底壁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物体压紧于充电接口的底壁上,并根据检测结果输出对应的第一检测信号;

第二压力感应组件,安装于充电接口的侧壁上,用于检测是否有物体压紧于充电接口的侧壁上,并根据检测结果输出对应的第二检测信号;

判断电路,电连接于第一压力感应组件、第二压力感应组件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并根据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判断充电器是否插入到充电接口内,并根据判断结果输出对应的判断信号;

延时触发电路,与判断电路电连接以接收所述判断信号,并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进行延时或复位,以及在延时结束后输出相应的触发信号;

开关电路,具有一串联于充电接口与蓄电池之间的可控开关;所述开关电路与延时触发电路电连接以接收触发信号,并响应于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可控开关闭合。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只有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内时,才能同时触发第一压力感应组件、第二压力感应组件,并且在触发持续时间达到预设值后,开关电路才会控制可控开关闭合,以导通充电接口与蓄电池之间的充电通路。否则,在一般情况下,均不会导通,因而就避免了短路的情况出现。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弹簧以及第一受力板,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充电接口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受力板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的外侧,并通过弹簧连接于第一压力传感器上。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内时,压紧于第一受力板,将第一受力板向充电接口内部推,进而推力通过弹簧传递到第一压力传感器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受力板,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充电接口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受力板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并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贴合;所述第二受力板的外侧呈倾斜设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内时,压紧于第二受力板,将第一受力板向充电接口侧边推,进而利用第二受力板的斜面来对第二压力传感器进行挤压。

优选地,所述判断电路包括与门电路,所述与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压力感应组件、第二压力感应组件。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均为高电平时,与门电路输出高电平的判断信号。

优选地,所述延时触发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 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以及555芯片;其中,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于判断电路的输出端,集电极电连接 VCC电压;555芯片的4脚、8脚电连接于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1脚接地,5脚通过第二电容接地,2脚、6脚通过第一电容电连接于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通过第一电阻接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利用对电容C1的充电来实现延时,进而实现充电器必须插入到充电接口内并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后,再输出高电平的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可控开关采用继电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继电器控制方便,使用寿命高。

优选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二NPN三极管;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于延时触发电路的输出端,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后电连接于VCC电压。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第二NPN三极管接收到高电平的触发信号时,控制可控开关导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电瓶车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充电识别电路的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压力感应组件、第二压力感应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判断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实施例中延时触发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实施例中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车体;2、充电接口;3、蓄电池;4、第一压力感应组件;41、第一受力板;42、第一压力传感器;43、弹簧;5、第二压力感应组件;51、第二受力板;52、第二压力传感器;100、判断电路;200、延时触发电路;300、开关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充电接口防误触碰功能的电瓶车,包括车体1,车体1内安装有蓄电池3,车体1一侧连接有供电瓶车充电器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接口2,

参照图2,电瓶车内还设置有充电识别电路,充电识别电路包括第一压力感应组件4、第二压力感应组件5、判断电路100、延时触发电路200及开关电路300。

参照图3,第一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42、弹簧43以及第一受力板41,第一压力传感器42安装于充电接口2的底壁上,第一受力板41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42的外侧,并通过弹簧43连接于第一压力传感器42上。因此,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2内时,压紧于第一受力板41,将第一受力板41向充电接口2内部推,进而推力通过弹簧43传递到第一压力传感器42上;进而第一压力传感器42输出第一检测信号Vg1。

参照图3,第二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52和第二受力板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安装于充电接口2的侧壁上,第二受力板5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第二受力板51与第二压力传感器52贴合,其外侧呈倾斜设置。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2内时,压紧于第二受力板51,将第一受力板41向充电接口2侧边推,进而利用第二受力板51的斜面来对第二压力传感器52进行挤压,进而第二压力传感器52输出第二检测信号Vg2。

参照图3、图4,判断电路100包括与门电路N1,与门电路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压力感应组件4、第二压力感应组件5,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Vg1、第二检测信号Vg2。因此,当第一检测信号Vg1、第二检测信号Vg2号均为高电平时,与门电路N1输出高电平的判断信号,表示充电器已经插入到充电接口2内。

参照图4、图5,延时触发电路200包括NPN三极管Q1、 电容C1、电容C2、电阻R1以及555芯片;其中,NPN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于与门电路N1的输出端,集电极电连接 VCC电压;555芯片的4脚、8脚电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1脚接地,5脚通过电容C2接地,2脚、6脚通过电容C2电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以及通过电阻R1接地。因此,当与门电路N1输出高电平的判断信号Vq时,NPN三极管Q1导通,555芯片得电;同时,VCC电压对电容C1充电,形成充电电流,进而在电阻R1的上端生成较高的压降,使得555芯片的2脚不会触发;当电容C1充满电,充电电流消失,进而上述的压降消失,使得2脚被触发。触发后,555芯片的3脚输出高电平的触发信号Vp。因此,上述方案,是利用了电容C1的充电时间,来达到延时的目的。进而,只有当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2中达到一定时间后,才会真正地判断为有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接口2内。

参照图2、图5、图6,开关电路300包括可控开关S1、电阻R2、NPN三极管Q2;本实施例中,可控开关S1采用继电器K1,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开关串联于充电接口2与蓄电池3之间。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于延时触发电路200的输出端,另一端电连接于NPN三极管Q2的基极;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K1的线圈串联后电连接于VCC电压。因此,当NPN三极管Q2接收到高电平的触发信号Vp时导通,使得继电器K1通电并动作,导通充电接口2与蓄电池3之间的通路,开始充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