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定位的快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8451发布日期:2018-08-24 19:2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与用于自行车车轮的快拆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快速定位的快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所使用的快拆装置主要是用来将车轮与前(后)叉之间进行快速地结合或分离。就相关的前案来说,FR2725128号专利案揭露了两个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外心轴的末端设置有多个剖沟,内心轴会通过把手的驱动而推顶外心轴的末端,使外心轴的末端产生径向扩张来达到迫紧定位的效果,但是剖沟的设置会影响外心轴的结构强度,可能因此导致外心轴的断裂。另外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外心轴的末端套设一弹性件,内心轴通过把手的驱动而推顶弹性件,使弹性件产生径向扩张来达到迫紧定位的效果,但是弹性件在长久使用之下容易因为弹性疲乏而发生松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定位的快拆装置,其能快速完成跟一前(后)叉之间的组装定位,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快速定位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外心轴,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轴孔,该轴孔自该第一端部沿着该外心轴的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部,该外心轴的第一端部具有一径向连通该轴孔的定位孔;

一迫压单元,具有一迫压块与一把手,该迫压块可沿着该外心轴的轴向移动地套设于该外心轴的第二端部,该把手具有一凸轮部,该把手通过该凸轮部于一锁定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枢转地设于该心轴的第二端部,当该把手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把手的凸轮部推顶该迫压块,当该把手位于该释放位置时,该把手的凸轮部释放该迫压块;以及

一定位单元,具有一定位件、一内心轴及一弹性件,该定位件设于该外心轴的定位孔内,该内心轴可沿着该外心轴的轴向移动地设于该外心轴的轴孔内,该内心轴的一端具有一顶抵部与一邻设于该顶抵部的容置部,该内心轴的另一端具有一卡接部,该内心轴通过该卡接部接设于该迫压单元的迫压块,该弹性件作用于该内心轴的卡接部,用以将该内心轴往远离该外心轴的第一端部的方向推动;

其中,当该把手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内心轴受到该迫压块的推顶而通过该顶抵部推顶该定位件,使该定位件局部露出于该外心轴的定位孔外,当该把手位于该释放位置时,该内心轴受到该弹性件的推动而通过该容置部承接该定位件,使该定位件位于该外心轴的定位孔中。

其中该内心轴具有一轴杆、一顶抵件及一卡接件,顶抵件设于该轴杆的一端且具有该顶抵部与该容置部,该卡接件设于该轴杆的另一端且具有该卡接部。

其中该顶抵件螺设于该轴杆的一端,且该顶抵件具有一邻接该容置部的端部与一设于该端部的拆卸槽。

其中该外心轴的第二端部具有二相对地径向连通该轴孔的长槽孔,各该长槽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心轴的轴向,该迫压块具有二相对的卡接槽,该迫压单元还具有一销件,该销件经由该二长槽孔径向地穿设于该轴孔内该销件卡接于该内心轴的卡接件的卡接部,且该销件的两端分别卡接于该迫压块的一该卡接槽。

其中该外心轴的轴孔具有一连通该定位孔的第一大孔段、一连通该二长槽孔的第二大孔段及一衔接该第一、第二大孔段的小孔段,该内心轴的顶抵件位于该第一大孔段内,该内心轴的卡接件位于该第二大孔段内。

其中该轴孔的第二大孔段与该小孔段之间形成一第二内肩部,该弹性件套设于该轴杆,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该第二内肩部,该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靠于该卡接件。

其中该迫压块具有一受抵件、一外套件及一内套件,该受抵件接设于该内心轴的卡接件的卡接部且具有该卡接槽与两相对的受抵部,各该受抵部对应于该把手的一该凸轮部,该外套件可原地转动地设于该受抵件且具有一内螺纹部,该内套件具有一外螺纹部且通过该外螺纹部螺设于该外套件的内螺纹部。

其中该受抵件具有一勾部,该外套件还具有一连接该内螺纹部的操作部,该操作部具有一内环槽,该内环槽卡接于该受抵件的勾部。

其中该内套件还具有一连接该外螺纹部的凸环部,凸环部具有一迫压面,该外心轴的第二端部具有一外肩部,外肩部对应于该内套件的凸环部的迫压面。

其中该内套件的内周面具有二相对的限转平面。

其中该定位件呈球状,该外心轴的定位孔的孔径朝远离该外心轴的轴孔的方向逐渐减少。

由上述可知,当该把手位于一锁定位置时,该把手的凸轮部推顶该迫压块,接着该迫压块会推顶该内心轴,使该内心轴通过该顶抵部往外推顶该定位件,进而使该定位件局部露出于该外心轴的定位孔外,此时即完成与该前(后)叉之间的组装定位。相反地,当该把手位于一释放位置时,该把手的凸轮部释放对该迫压块的推顶力量,使该内心轴受到该弹性件的复位力量作用而通过该容置部承接该定位件,进而使该定位件隐藏于该外心轴的定位孔中,此时即可从该前(后)叉拆卸下来。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快拆装置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了解,该等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的轴向剖视图,主要显示把手位于锁定位置。

图5类同于图4,主要显示把手位于释放位置。

图6类同于图3,主要显示为内套件相对前(后)叉移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10包含有一外心轴20、一迫压单元30,以及一定位单元40。

外心轴20具有一第一端部21、一第二端部23及一轴孔25。如图2至图4所示,轴孔23自第一端部21沿着外心轴20的轴向延伸至第二端部23,且轴孔25具有一第一大孔段251、一衔接第一大孔段251的小孔段253及一衔接小孔段253的第二大孔段255,使得外心轴20分别在第一大孔段251与小孔段253之间及小孔段253与第二大孔段255之间分别形成一第一内肩部257及一第二内肩部259。另外,外心轴20的第一端部21具有二相对的定位孔22,各定位孔22连通轴孔25的第一大孔段251,且各定位孔22的孔径朝远离轴孔25的方向逐渐减少;外心轴20的第二端部23具有二相对的内枢孔24与二相对的长槽孔26,各内枢孔24径向连通轴孔25的第二大孔段255,各长槽孔26径向连通轴孔25的第二大孔段255,且各长槽孔2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外心轴20的轴向。此外,如图3所示,外心轴20的第二端部23的外周面还具有一外肩部27。

迫压单元30具有一迫压块31、一把手35及一销件37,其中:

迫压块31套设于外心轴20的第二端部23且可沿着外心轴20的轴向移动。如图2及图3所示,迫压块31具有一受抵件32、一内套件33及一外套件34,受抵件32的内端面具有四勾部322与二相对的卡接槽324,该四勾部322相对于外心轴20的轴向呈环状间隔排列,各卡接槽324位于相邻两个勾部322之间,此外,受抵件32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具有一连通内枢孔24的镂空部326与一邻设于镂空部326的受抵部328;内套件33具有一外螺纹部332与一连接外螺纹部332的凸环部334,凸环部334具有一对应外心轴20的外肩部27的迫压面336,此外,内套件33的内周面具有二相对的限转平面338,使得内套件33无法相对外心轴20任意转动;外套件34具有一操作部342与一内螺纹部344,其中的操作部342具有一内环槽346(如图3所示),外套件34一方面通过操作部342的内环槽346卡接于受抵件32的勾部322,另一方面通过内螺纹部344螺设于内套件33的外螺纹部332,使得外套件34可以相对外心轴20原地转动,并且在原地转动过程中驱动内套件33沿着外心轴20的轴向移动。

把手35的一端具有二相对的凸轮部352,各凸轮部352具有一外枢孔354,把手35的凸轮部352通过一穿设于内、外枢孔26、354的枢轴36枢设于外心轴20的第二端部23,使得把手35能在一锁定位置P1(如图4所示)与一释放位置P2(如图5所示)之间上下作动。

销件37经由外心轴20的长槽孔26径向地穿设于外心轴20的轴孔25,销件37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外心轴20的长槽孔26外且卡接于受抵件32的卡接槽324内,销件37在两端以外的位置则是位于外心轴20的轴孔25中。

定位单元40具有二定位件41、一内心轴42及一弹性件49,如图2至图4所示:

定位件41呈球状。定位件41设于外心轴20的定位孔22内且能沿着外心轴20的定位孔22的轴向上下移动。由于定位件41的外径大于定位孔22的小径端的宽度,使得定位件41不会从定位孔22的小径端脱离定位孔22。

内心轴42具有一轴杆43、一顶抵件44及一卡接件48。轴杆43穿设于外心轴20的轴孔25的小孔段253内;顶抵件44连接于轴杆43的一端且位于外心轴20的轴孔25的第一大孔段251内,顶抵件44具有一顶抵部45、一邻接于顶抵部45的容置部46及一邻接于容置部46的端部47,其中在端部47的外端面具有一拆卸槽472(如图1及图2所示);卡接件48连接于轴杆43的另一端且位于外心轴20的轴孔25的第二大孔段255内,卡接件48具有一卡接部482(如图2所示),卡接件48通过卡接部482接设于迫压单元30的销件37。

弹性件49套设于内心轴42的轴杆43,如第3图所示,弹性件49的一端抵靠于外心轴20的第二内肩部259,弹性件49的另一端抵靠于卡接件48,使得弹性件49提供弹力将卡接件48往远离外心轴20的第一端部21的方向推顶。

在实际操作时,首先将外心轴20穿设一前(后)叉12内,再将把手35下压至如图1及图4所示的锁定位置P1,在此情况下,把手35通过凸轮部352推顶受抵件32的受抵部328,此时的受抵件32一方面推动外套件34,外套件34再推动内套件33,使内套件33通过迫压面336紧抵于前(后)叉12。另一方面,受抵件32通过销件37推动内心轴42的卡接件48,使内心轴42跟着一起移动,由此,内心轴42会通过卡接件48压缩弹性件49,使弹性件49蓄积弹性回复力,而且,内心轴42会再通过顶抵件44的顶抵部45往外推顶各定位件41,使各定位件41局部露出于外心轴20的定位孔22外,如此即完成与前(后)叉12之间的组装定位。

当要进行拆卸时,将把手35上推至如图5所示的释放位置P2,在此情况下,把手35的凸轮部352释放对受抵件32的推顶力量,此时的弹性件49施加于内心轴42的卡接件48的弹性回复力会将内心轴42往远离外心轴20的第一端部21的方向推动。由此,内心轴42一方面利用卡接件48推动销件37,使销件37再推动受抵件32,让整个迫压块31朝远离前(后)叉12的方向后退,以释放内套件33对前(后)叉12的迫紧力量,内心轴42另外再利用顶抵件44的容置部46承接各定位件41,使各定位件41隐藏于外心轴20的定位孔22内,此时即可将外心轴20从前(后)叉12拆卸下来。

假如内套件33与前(后)叉12之间没有保持适当之间隙,如图6所示,在下压把手35之后可能会产生过松或过紧的问题,这时候可以稍微转动外套件34,使外套件34通过与内套件33之间的螺合关系驱动内套件33相对前(后)叉12前进或后退来达到微调松紧度的效果。在完成微调作业之后,由于内套件33无法任意转动,所以在骑乘过程中,即使受到外力的冲击,内套件33仍然能够跟前(后)叉12之间保持良好的咬合关系,进而达到增加结构稳定性及提升骑乘安全性的目的。

另一方面,假如迫压块31或内心轴42出现结构崩坏,导致骑乘者无法操作把手35来带动内心轴42移动时,骑乘者可以使用一手工具(图中未示)卡接于顶抵件47的拆卸槽472来带动顶抵件47转动,使顶抵件47能够跟轴杆43相互分离,如此即可进一步解除定位件41的定位状态,使外心轴20能够从前(后)叉12拆卸下来。换言之,内心轴42的顶抵件47的拆卸槽472主要用来作为把手35操作失效时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快拆装置10利用内心轴42来控制定位件41的锁定及释放,使外心轴20能够快速地完成与前(后)叉12之间的组装及拆卸,如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之下,本实用新型在操作上更加地简单确实,不易产生松脱的问题,而且定位孔22的设置对外心轴20的结构所造成的破坏有限,使外心轴20在实际操作下仍然能维持应有的结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