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0884发布日期:2018-11-09 17:5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通过左右的下托架而被安装到侧面框架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该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由截面为“コ”字形状的槽型材料构成,其连接板部分朝向上表面,在两侧形成凸缘部分。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由两侧部分和位于其间且向上方从凸出的中心部分构成。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两侧部分均具有向车辆的外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分,在水平部分的内侧形成有向上方倾斜的内侧部分。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中心部分由中心的水平延伸的中央部分和从该中央部分的两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端部分构成,该倾斜部分分别用螺栓固定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内侧部分。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中心部分下方,配置有发动机和发动机的气缸盖罩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2250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中,因为在驾驶室装配托架(车辆用构件)的中心部分配置在发动机及气缸盖罩上方,所以在将其他的车载零部件(例如,egr管路等)相对发动机和气缸盖罩固定时,上述其他的车载零部件可能对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凸缘部分等产生干扰。在为了回避后驾驶室装配托架和上述其他的车载零部件之间的干扰,而切除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凸缘部分中的与上述其他的车载零部件的干扰部分时,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强度下降,可能无法确保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希望的强度。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能够确保切除与其他的车载零部件的干扰部分后的车辆用构件的强度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具有车辆用构件和加强板。车辆用构件具有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板状部,且在板状部的一边缘部形成有切口边缘部,该切口边缘部对切除板状部的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的切口部进行划分,板状部在上述规定方向的至少一侧支撑在车身侧。加强板配置在覆盖上述切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规定的安装位置,并在安装位置通过焊接与板状部接合。板状部和加强板之间的焊接区域包含第一焊接区域、第二焊接区域、第三焊接区域、以及第四焊接区域。在加强板配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板状部的一面与加强板的表面面接触,加强板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边缘部与板状部的一面重叠,板状部的切口边缘部与加强板的表面重叠,加强板的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沿着上述规定方向横穿切口部,加强板的上述一边缘部的两端部与板状部的一面重叠。第一焊接区域将板状部的切口边缘部与加强板的表面线状地接合。第二焊接区域将加强板的上述两边缘部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与板状部的一面线状地接合。第三焊接区域将加强板的上述两边缘部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部与板状部的一面线状地接合。第四焊接区域将加强板的一边缘部的两端部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板状部的一面线状地接合。

在上述结构中,在加强板配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板状部的一面与加强板的表面面接触,加强板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边缘部与板状部的一面重叠,板状部的切口边缘部与加强板表面重叠,加强板的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沿着上述规定方向横穿切口部,加强板的上述一边缘部的两端部与板状部的一面重叠。即,因为加强板与切口部周边的区域的板状部的一面重叠,所以即使在车辆用构件设置切口部,也能通过加强板加强切口部周边的板状部,并能确保车辆用构件的强度。

另外,在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支撑在车身侧的一侧),第二焊接区域将加强板的上述两边缘部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和板状部的一面线状地接合,第四焊接区域将加强板的一边缘部的两端部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板状部的一面线状接合。像这样,在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因为在第二焊接区域以及在第四焊接区域将加强板与板状部接合,所以与仅在第二焊接区域将加强板与板状部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板状部的加强板的角部(加强板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与加强板的一边缘部之间的角部)的附近的区域(以下称为板状部的角部附近区域)的强度。即,因为能提高车身侧支撑的一侧(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板状部的角部附近区域的强度,因此,例如,对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输入在板状部延伸的同一平面上且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时,能够降低在车身侧支撑的一侧的板状部的角部附近区域作用的应力,并能够防止车辆用构件的破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确保切除与其他的车载零部件的干扰部分的车辆用构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公开涉及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的车辆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驾驶室的概略后视图。

图3是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以及加强部件的前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以及加强部件的前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3的vi方向观察的前视图。

图7是沿图3的vii-vii的箭头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此外,在对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在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被应用在驾驶室2大致配置在发动机3(参照图2)的上方的平头型的卡车(车辆)1的后驾驶室支架6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车辆用构件)10(参照图2)的加强结构。驾驶室2能够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该两个位置是: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以设置在车身框架4的前端部的前驾驶室支架5为转动轴被自由旋转地支撑、且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由固定在车身框架4的后驾驶室支架6从下方支撑的通常位置(图1所示的驾驶室2的位置)以及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以前驾驶室支架5作为旋转轴向前上方旋转移动的俯仰位置(省略图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身框架4具有配置在卡车1的下方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面构件7、和在左右的侧面构件7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将左右的侧面构件7之间互相接合的多个横梁8(在图2中仅图示一个横梁8)。在驾驶室2下方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通过行进车轴(省略图示)在车身框架4侧旋转自由地支撑的左右的前轮9。在驾驶室2下方的左右的侧面构件7的上方,经由发动机支架(省略图示)搭载有发动机3。在发动机3中固定有给气管路(省略图示)、排气管路(省略图示)、用于使废气的一部分从排气管路侧向给气管路侧作为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排气再循环)气体回流的egr管路70等的各种各样的车载零部件。

如图2所示,后驾驶室支架6具有:在左右的侧面构件7固定的拱形的驾驶室后面构件11;在驾驶室后面构件11的上方的左右两侧固定的左右一对的空气式悬架12;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经由左右的空气式悬架12弹性支撑在驾驶室后面构件11的浮动构件13;和固定在浮动构件13的左右两端部的左右一对的锁扣14。左右的锁扣14被左右一对的驾驶室锁定托架16内的锁定装置(省略图示)卡紧而成为锁定状态,并将驾驶室2保持在通常位置,该左右一对的驾驶室锁定托架16在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固定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驾驶室支架轨道15上。后驾驶室支架6经由左右的空气式悬架12等从下方弹性支撑通常位置的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此外,也可以设置其他的弹性支撑部件(例如,螺旋弹簧等)代替左右的空气式悬架12。

驾驶室后面构件11具有下端部固定在左右的侧面构件7而沿着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左右一对的纵托架17l、17r,和固定在左右的纵托架17l、17r的上端部而将该该上端部之间进行连接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并形成为拱形。在左右的纵托架17l、17r之间且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下方配置有发动机3。关于左右的纵托架17l、17r,其下端部沿着左右的侧面构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固定,上端部配置在左右的侧面构件7的上方。

如图3所示,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是由平板状的上板部18,平板状的前后的纵板部19、20,和平板状的前后凸缘部21、22以截面呈帽子状形成的金属制的部件,并在发动机3的上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成细长形状。上板部18与上下方向交叉。前后的纵板部19、20从上板部18的前后边缘弯曲并分别向下方延伸而与前后方向交叉。前侧的凸缘部21从前侧的纵板部19的下边缘向前方延伸而与上下方向交叉,后侧的凸缘部22从后侧的纵板部20的下边缘向前方延伸而与上下方向交叉。

如图2所示,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具有左右的支撑端部23、24,从左右的支撑端部23、24的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连续地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方倾斜而延伸的左右的倾斜部25、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而将左右的倾斜部25、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之间进行连接的中央连接部27。在左右的支撑端部23、24的下表面侧固定有左右的纵托架17l、17r的上端部,在左右的支撑端部23、24的上表面侧固定有左右的空气式悬架12。即,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左右的支撑端部23、24通过左右的纵托架17l、17r支撑在车身框架4侧(车身侧)。

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与固定在发动机3(参照图2)的左上部的egr管路70(参照图2)的干扰,在左侧的倾斜部25的前下部设置切口部28。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通过焊接而接合用于加强切口部28的加强部件40。

如图3~图5所示,左侧的倾斜部25由以下部件形成:前侧凸缘部21中的位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区域即倾斜前凸缘部29、前侧的纵板部19中的位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区域即倾斜前板部(板状部)30、上板部18中的位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区域即倾斜上板部31、后侧的纵板部20中的位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区域即倾斜后板部32、以及后侧凸缘部22中的作为位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区域的倾斜后凸缘部33。左侧的倾斜部25的各板部29、30、31、32、33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方(或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沿着相对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规定方向延伸。在左侧的倾斜部25中的比上述规定方向的中央部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侧)设置有略微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25a。比弯曲部25a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侧)的倾斜部25沿上述规定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此外,可以不在左侧的倾斜部25设置弯曲部25a,也可以是整体地沿着上述规定方向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左侧的倾斜部25。

切口部28将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前凸缘部29分割为比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侧区域29a和比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区域29b。另外,切口部28将沿着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延伸的上下的边缘部37、34中的下边缘部(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34凹状地开口。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左侧的倾斜部25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端部配置在比弯曲部25a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前凸缘部29的一侧区域29a和另一侧区域29b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离开切口部28的长度l1的量。

如图4所示,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前板部30具有在倾斜前板部30的下边缘部34形成并划分出切口部28的切口边缘部35,并沿着上述规定方向延伸。切口边缘部35具有:从倾斜前凸缘部29的另一侧区域29b的边缘部连续地延伸并划分出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边缘部35a、从倾斜前凸缘部29的一侧区域29a的边缘部连续地延伸并划分出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进行划分的一侧边缘部35b、以及对另一侧边缘部35a和一侧边缘部35b的上端部之间进行连结的上侧边缘部35c。切口边缘部35的上侧边缘部35c配置在沿着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延伸的上下的边缘部37、34之间并沿着上述规定方向延伸。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通过左侧的支撑端部23以及左侧的纵托架17l支撑在车身框架4侧,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通过中央连接部27、右侧的支撑端部24、以及右侧的纵托架17r支撑在车身框架4侧(参照图2)。

如图3~图5所示,加强部件40一体地具有:形成为沿着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上板部31的下表面31a的形状的加强上板部41、从加强上板部41的后边缘42中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区域42a弯曲地向下方延伸的加强后板部43、从加强上板部41的前边缘44的整个区域弯曲地向下方延伸的加强前板部(加强板)45。加强部件40配置在由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上板部31和倾斜后板部32和倾斜前板部30所划分的左侧的倾斜部25的内部空间36的规定的安装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并通过焊接与左侧的倾斜部25接合。

加强部件40的加强上板部41具有沿着上述规定方向彼此离开地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的贯通孔46a、46b、46c,以沿着左侧的倾斜部25的弯曲部25a的方式形成为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向下方弯曲的状态。加强上板部41的上述规定方向的长度l2形成为比切口部28的长度l1长。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上板部41的上表面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上板部31的下表面31a面接触。以加强部件40配置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加强上板部41以堵住3个贯通孔46a、46b、46c的方式通过栓焊接与倾斜上板部31的下表面31a接合。

加强部件40的加强后板部43从加强上板部41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沿着加强上板部41的后边缘42延伸。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后板部43的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下边缘部47配置在倾斜后板部32的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下边缘部的上方,且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弯曲部25a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附近。另外,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后板部43的后表面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面接触,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部从前方与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重叠,加强后板部43的下边缘部47从前方与倾斜后板部32的前面32a重叠。

以加强部件40配置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对加强后板部43的下端面43a和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进行焊接,且对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43b和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进行焊接。加强后板部43的下端面43a和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的焊接区域48a从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沿着该下端面43a延伸到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将加强后板部43的下端面43a和倾斜后板部32的前表面32a线状地接合。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43b与倾斜后板部32的前面32a的焊接区域48b从焊接区域48a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端部接连,沿着加强后板部43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43b延伸,该端面43b与倾斜后板部32的前面32a线状地接合。此外,在本公开中所说的线状地接合不是通过点焊接等这样的点状的焊接而进行的接合,而是通过沿着规定的方向连续地焊接而形成的接合。

如图4~图7所示,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从加强上板部41的前边缘44的整个区域弯曲地向下方延伸,该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一部分从加强后板部43起在与前方离开的位置与加强后板部43相对。从加强上板部41到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沿着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49的距离被设定为与从加强上板部41到加强后板部43的下边缘部47的距离大致相同的距离。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前板部45的前表面(表面)50与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板状部一面)30a面接触(将加强前板部45的前表面50中的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面接触的部分称为第一部分)。另外,如图6所示,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与加强前板部45的前表面50从前方起重叠,加强前板部45从后侧(内部空间36侧)覆盖切口部28中的上侧(倾斜上板部31侧)的区域,加强前板部45的前表面50中的一部分的区域成为从切口部28向前方暴露的暴露面50a(第二部分)。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前板部45的上边缘部68与倾斜表面部31的下表面31a抵接,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配置在倾斜前板部30的下边缘部34的上方,沿着上述规定方向横穿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加强前板部45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边缘部(一边缘部、另一边缘部)51、52配置在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侧并从后方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重叠,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端部(一端部、另一端部)53、54从后方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重叠。此外,在本公开中所说的表面,不是指背面的相反侧的表面的意思,而是用于表示物体的外表面的意思。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40配置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和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被焊接。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和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的焊接区域(第一焊接区域)55具有:切口边缘部35的上侧边缘部35c的下端面56和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的焊接区域55a、切口边缘部35的另一侧边缘部35a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面57与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的焊接区域55b、以及切口边缘部35的一侧边缘部35b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省略图示)与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的焊接区域55c。焊接区域55a沿着切口边缘部35的上侧边缘部35c在上述规定方向上延伸,将切口边缘部35的上侧边缘部35c的下端面56和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线状地接合。焊接区域55b从焊接区域55a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连续地沿着切口边缘部35的另一侧边缘部35a的端面57延伸,将切口边缘部35的另一侧边缘部35a的端面57和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线状地接合。焊接区域55c从焊接区域55a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起连续地沿着切口边缘部35的一侧边缘部35b的端面延伸,将切口边缘部35的一侧边缘部35b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和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线状地接合。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加强部件40配置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51的端面61被焊接,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端部53的端面62被焊接。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的端面61的焊接区域(第二焊接区域)59从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中的从倾斜上板部31的下表面31a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到一边缘部51的下端为止,沿着一边缘部51延伸,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线状地接合。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的端面62的焊接区域(第四焊接区域)60从焊接区域59的下端(一边缘部51的下端)连续地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线状地接合。焊接区域6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端部配置在从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的一侧边缘部35b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离开的位置。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加强部件40配置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边缘部52的端面(省略图示)被焊接,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端部54的端面64被焊接。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另一边缘部52的端面(省略图示)的焊接区域(第三焊接区域)65在加强前板部45的另一边缘部52中的从倾斜上板部31的下表面31a向下方离开的位置起到另一边缘部52的下端为止,沿着另一边缘部52延伸,并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另一边缘部52线状地接合。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端部54的焊接区域(第5焊接区域)66,从焊接区域65的下端(另一边缘部52的下端)连续地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延伸,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另一端部54线状地接合。焊接区域66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倾斜前板部30的从切口边缘部35的另一侧边缘部35a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离开的位置。

接着,对在计算机上构成2个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分析模型a、b,并使用分析模型a、b对有关作用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应力的仿真的结果进行说明。此外,分析模型a、b的每一个具备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以及加强部件40,分析模型a是接合了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的(具有焊接区域60)分析模型(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强结构的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分析模型b是不对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进行接合(不具有焊接区域60)的分析模型。

在有关作用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的应力的仿真中,在支撑两个分析模型a、b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左侧的支撑端23的状态下,对分析模型a、b的各自的中央连接部2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输入同样的大小的负荷,比较作用在比左侧的倾斜部25的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规定的区域69(参照图7)的应力。上述规定的区域69是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中的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和下边缘部49的角部67(参照图7)的附近的区域69(以下,称为角部附近区域69)。关于作用在上述规定的区域的应力是通过测量倾斜前板部30的角部附近区域69的多个位置(在本仿真中为8个位置)的应力、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来导出的。这种情况下,作用到倾斜前板部30的角部附近区域69的应力越小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强度越高。其结果,能够确认在分析模型a中作用在倾斜前板部30的角部附近区域69上的应力比在分析模型b中低约23.4%。

在如上述构成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加强结构中,在上述规定的安装位置,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上边缘部68与倾斜表面部31的下表面31a抵接,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配置在倾斜前板部30的下边缘部34的上方,并沿着上述规定方向横穿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加强前板部45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边缘部(一边缘部、另一边缘部)51、52配置在切口部28的上述规定方向两侧,并从后方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重叠,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两端部(一端部、另一端部)53、54从后方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重叠。即,因为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以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倾斜前板部30中的切口部28的周边的区域重叠的状态接合,所以能够使切口部28周边的上述区域的板厚增大加强前板部45的厚度从而加强倾斜前板部30,并能够确保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强度。

另外,在比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以及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线状地接合。像这样,因为在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加强部件40的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以及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与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接合,所以与未接合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倾斜前板部30的角部附近区域69的强度。因此,根据上述仿真的结果可知,对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输入与倾斜前板部30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且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辆宽度方向)的力时,能够减少作用在倾斜前板部3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角部附近区域69的应力,并能够防止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破损。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切除与其他的车载零部件(egr管路70)的干扰部分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强度。

另外,加强部件40配置在左侧的倾斜部25的内部空间36,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从前方与加强前板部45的前表面50重叠,加强前板部45的暴露面50a和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的焊接区域55暴露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前方。因此,例如,与在倾斜前板部30的前表面侧配置加强前板部45、并将加强前板部45和倾斜前板部30的切口边缘部35的焊接区域55设置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内部空间36侧的情况不同,在焊接时,能够避免焊条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其他部分(例如、倾斜后板部32等)的干扰,并且通过使焊条容易地与焊接区域55抵接,能够容易地进行焊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的左侧的倾斜部25设置切口部28,并在左侧的倾斜部25接合加强部件4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右侧的倾斜部26设置切口部28,并在右侧的倾斜部26接合加强部件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一边缘部51接合的焊接区域59的下端(一边缘部51的下端)与将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的端面62接合的焊接区域6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使焊接区域59的下端(一边缘部51的下端)与焊接区域60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彼此分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两端部53、54线状地接合,但不限于此。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针对在左侧的支撑端部23被支撑的状态下对中央连接部2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输入的负荷,想确保比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倾斜前板部30的强度的情况下,接合比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一端部53即可,也可以不接合比切口部28靠近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倾斜前板部30的后表面30a和加强前板部45的下边缘部49的另一端部54。

以上,对于本公开,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能够在超出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更。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该实施方式做出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操作技术等当然全部都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中应用了本公开涉及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车辆用构件(例如,浮动构件13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截面呈帽子状的车辆用构件(后驾驶室装配托架10)应用了本公开涉及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截面形状(例如,截面为l字状或平板状)的车辆用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板状部(倾斜前板部30)延伸的规定方向设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方(或者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方)相对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但板状部延伸的规定方向不限于上述方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规定方向延伸并具有在车身侧支撑上述规定方向的两侧的板状部(倾斜前板部30)的车辆用构件应用本公开涉及的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但也能够应用在具有在车身侧支撑至少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板状部的车辆用构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输入与板状部大体上在同一平面上且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时候,能够减少作用在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的应力,并能够防止车辆用构件的破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涉及的车辆用加强构件应用在沿着规定方向延伸并具有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部(倾斜前板部30)的车辆用构件,但例如也可以应用在沿着规定方向延伸并具有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板状部的车辆用构件或沿着规定方向延伸并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交叉的板状部的车辆用构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输入与板状部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且与上述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时,能够降低在板状部的上述规定方向的一侧(车身侧支撑的一侧)作用的应力,并能够防止车辆用构件的破损。

本申请是基于2016年3月30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6-068898)而完成的,其内容作为参照而被加入到本申请。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具有能够确保切除了与其他的车载零部件的干扰部分的车辆用构件的强度这样的效果,能够用于车辆用构件的加强结构等。

标号说明

3:发动机

4:车身框架

6:后驾驶室支架

10:后驾驶室装配托架(车辆用构件)

11:驾驶室后面构件

19:后驾驶室装配托架前侧的纵板部

25:左侧的倾斜部

28:切口部

30:倾斜前板部(板状部)

30a:倾斜前板部的后表面(板状部一面)

34:倾斜前板部的下边缘部(板状部的沿着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

35:切口边缘部

40:加强部件

45:加强前板部(加强板)

49:加强前板部的下边缘部(加强板的沿着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50:加强前板部的前表面(加强板的表面)

51:加强前板部的规定方向的一边缘部

52:加强前板部的规定方向的另一边缘部

53:加强前板部的下边缘部的规定方向的一端部

54:加强前板部的下边缘部的规定方向的另一端部

55:焊接区域(第一焊接区域)

59:焊接区域(第二焊接区域)

60:焊接区域(第四焊接区域)

65:焊接区域(第三焊接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