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8063发布日期:2018-09-21 23:2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要考虑能源的可持续提供,还需要考虑实际行车的安全性,尤其是高速行驶中的车辆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引入下挂式空气导流电控装置,通过对车底空气引流,能够有效提高车辆与地面之间贴合力,提高高速行驶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用于针对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下提供保护;包括导流板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控制按钮、至少两个电控伸缩杆;其中,控制模块连接车载电源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分别为控制按钮、以及各个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控制模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内部,控制按钮设置于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室内;导流板的长与新能源汽车的长相适应,导流板的宽与新能源汽车两侧车轮间的间距相适应;各个电控伸缩杆的电机分别通过支架、内嵌固定设置于新能源汽车的底部,且各个电控伸缩杆沿新能源汽车前后边的中心连线、彼此相邻等间距分布,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竖直向下,导流板位于新能源汽车底部的下方,且导流板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对应,以及导流板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对应;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沿导流板两宽边中点连线、与导流板的上表面相固定连接,各个电控伸缩杆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同步工作;导流板在各个电控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以水平姿态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且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缩短至最短长度时,导流板与新能源汽车底部相接触,以及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伸长至最大长度时,导流板与新能源汽车底部之间的间距为预设导流间距,且该预设导流间距小于新能源汽车底部与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电控伸缩杆均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板为铝合金材质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引入下挂式空气导流电控装置,基于新能源汽车底部所设计各个同步工作的电控伸缩杆,设计引入导流板,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通过对导流板的下降,实现新能源汽车底部与导流板之间的导流区,针对车底的空气进行引流,有效提高车辆与地面之间贴合力,即通过高速流动的空气,提高新能源汽车对地面的下压力,将新能源汽车牢牢压在地面上,提高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2)本发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中,针对各个电控伸缩杆,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整个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3)本发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中,针对导流板,进一步设计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充分利用铝合金材质的特点,使得所设计的导流板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所设计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保护效果;

(4)本发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的正视图。

其中,1.新能源汽车,2.导流板,3.控制模块,4.电控伸缩杆,5.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用于针对新能源汽车1在高速行驶下提供保护;包括导流板2和控制模块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的控制按钮、至少两个电控伸缩杆4;其中,控制模块3连接车载电源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3分别为控制按钮、以及各个电控伸缩杆4进行供电;控制模块3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内部,控制按钮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的驾驶室内;导流板2的长与新能源汽车1的长相适应,导流板2的宽与新能源汽车1两侧车轮间的间距相适应;各个电控伸缩杆4的电机分别通过支架5、内嵌固定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的底部,且各个电控伸缩杆4沿新能源汽车1前后边的中心连线、彼此相邻等间距分布,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的顶端竖直向下,导流板2位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的下方,且导流板2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1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对应,以及导流板2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1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对应;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的顶端沿导流板2两宽边中点连线、与导流板2的上表面相固定连接,各个电控伸缩杆4在控制模块3的控制下同步工作;导流板2在各个电控伸缩杆4的同步工作下、以水平姿态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且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同步工作缩短至最短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相接触,以及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同步工作伸长至最大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之间的间距为预设导流间距,且该预设导流间距小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与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引入下挂式空气导流电控装置,基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所设计各个同步工作的电控伸缩杆4,设计引入导流板2,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通过对导流板2的下降,实现新能源汽车1底部与导流板2之间的导流区,针对车底的空气进行引流,有效提高车辆与地面之间贴合力,即通过高速流动的空气,提高新能源汽车1对地面的下压力,将新能源汽车1牢牢压在地面上,提高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基于上述设计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各个电控伸缩杆4,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整个设计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人性化设计;针对导流板2,进一步设计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充分利用铝合金材质的特点,使得所设计的导流板2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所设计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保护效果;针对控制模块3,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本发明设计新能源汽车高速行驶保护装置,用于针对新能源汽车1在高速行驶下提供保护;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包括导流板2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控制按钮、至少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其中,arm处理器连接车载电源进行取电,并由arm处理器分别为控制按钮、以及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arm处理器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内部,控制按钮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的驾驶室内;导流板2为铝合金材质制成,导流板2的长与新能源汽车1的长相适应,导流板2的宽与新能源汽车1两侧车轮间的间距相适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分别通过支架5、内嵌固定设置于新能源汽车1的底部,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沿新能源汽车1前后边的中心连线、彼此相邻等间距分布,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竖直向下,导流板2位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的下方,且导流板2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1两侧长边的位置分别对应,以及导流板2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与新能源汽车1两端宽边的位置分别对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沿导流板2两宽边中点连线、与导流板2的上表面相固定连接,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在arm处理器的控制下同步工作;导流板2在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以水平姿态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并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缩短至最短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相接触,以及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伸长至最大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之间的间距为预设导流间距,且该预设导流间距小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与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实际应用当中,初始化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缩短至最短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相接触;驾驶员驾驶新能源汽车1行驶,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按动位于驾驶室内的控制按钮,向arm处理器发送启动控制命令,arm处理器根据所接收到的控制命令,向与之相连的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发送启动控制指令,控制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同步工作伸长,由于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同步工作伸长至最大长度时,导流板2与新能源汽车1底部之间的间距为预设导流间距,且该预设导流间距小于新能源汽车1底部与底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此时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并且此时导流板2与车辆底部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导流区,车辆高速行驶中,高速流动的空气就会由该导流区高速通过,即此结构针对车底的空气进行引流,有效提高车辆与地面之间贴合力,即通过高速流动的空气,提高新能源汽车1对地面的下压力,将新能源汽车1牢牢压在地面上,提高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