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9328发布日期:2018-08-14 17:4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行车驱动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是自行车使用量较大的国家,自行车是目前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用自行车具有以下优势:(1)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2)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的难题;(3)与公共汽车相比,自行车具有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和投资少的特点,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然而,现有的自行车的驱动是通过手控制自行车的车把及前轮控制方向,人坐在自行车座上,利用脚和腿的力量,驱动脚踏板,然后通过脚蹬、转动轮盘,用链条驱动后轮上的飞轮使自行车前行。这种自行车的驱动装置是曲柄一端与中轴相连,中轴亦参与传动,即小圆(中轴)带动大圆(牙盘),但在死点(自行车曲柄与重力方向一致)附近的驱动效率极其低下,脚踏板踏动最为费力,当自行车在平底或下坡骑行时,可以靠自行车曲柄的惯性自然移过死点来克服它,但当自行车骑行速度较慢或上坡时,该问题比较突出,在死点处由于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一致,此时动力矩为零,由此造成了人力的很大浪费,容易引起骑车人的疲劳,不利于锻炼身体,如果骑行时间过长,会造成臀部和腿部疼痛。因此,设计出一种省力的驱动装置用于自行车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传统自行车驱动是通过成圈脚踏,由中轴带动牙盘驱动,但脚踏过程中曲柄与重力方向一致时驱动效率低下,踏动费力,容易引起骑车人的疲劳,不利于锻炼身体,会造成臀部和腿部疼痛等不足,提出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通过改变装置的结构和踏动的方式来节省骑车人员的体力,可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骑行需求,进一步提高骑行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设置在装置壳体外侧的左曲柄和右曲柄,以及设置在左右曲柄上的左脚踏和右脚踏;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内部的前端设有前置平台,所述前置平台上设有前左轴承座和前右轴承座,所述前左轴承座和前右轴承座内均设有轴承,所述前左轴承座内的轴承中设有左侧中轴,所述左侧中轴的一端伸出于装置壳体外侧并与所述左曲柄相连接,所述左侧中轴上固定设有左驱动杆;所述前右轴承座内的轴承中设有右侧中轴,所述右侧中轴的一端伸出于装置壳体外侧并与所述右曲柄相连接;所述右侧中轴上固定设有右驱动杆,所述装置壳体内部的后端设有左后侧平台和右后侧平台,所述左后侧平台上设有左后轴承座,所述右后侧平台上设有右后轴承座,所述左后轴承座和右后轴承座内均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左侧转动轮和右侧转动轮,所述左侧转动轮和右侧转动轮内均设有飞轮,所述飞轮的中心与转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飞轮的外侧与左右侧转动轮连接固定,所述左侧转动轮上绕设有左皮带和左弹簧,所述左皮带与所述左驱动杆相连接,所述左弹簧的头部与所述前左轴承座相连接;所述右侧转动轮上绕设有右皮带和右弹簧,所述右皮带与所述右驱动杆相连接,所述右弹簧的头部与所述前右轴承座相连接,所述右侧转动轮的外侧设有固定的链轮,所述链轮上设有链条,所述链条穿出所述装置壳体并与自行车后轴上的飞轮相连接。

所述左驱动杆和右驱动杆结构相同,左、右驱动杆为整杆通过两次折弯形成倒置的“l”型结构,两折弯处的夹角均不小于90°,左、右驱动杆的短杆端与各自的中轴焊接固定,左、右驱动杆的长杆端与各自的皮带紧固连接。

所述左曲柄和右曲柄结构相同,左、右曲柄为两段式连杆结构,两连杆之间带有不小于120°的夹角,两连杆通过紧固件旋紧固定,两连杆间的夹角可调节,左、右侧中轴与踏板转轴间的中心距不小于左、右侧中轴与转轴间的中心距。

所述前置平台、左后侧平台和右后侧平台均与装置壳体焊接固定,前置平台、左后侧平台和右后侧平台等高设置。

所述左侧转动轮和右侧转动轮均为带有双槽的槽轮,飞轮的外圈与槽轮的内圈、飞轮的内圈与转轴的外圈均形成过盈配合。

所述链轮与右侧转动轮形成同轴的螺纹旋紧固定。

所述前置平台上设有缓冲限位块,缓冲限位块设置在正对左、右驱动杆下方的前置平台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结构新颖,工作原理清晰,结构上由装置壳体、轴承座、中轴、驱动杆、皮带、弹簧、转动轮、曲柄、链轮等构件连接组成,通过左右曲柄的上下摆动带动中轴转动,通过中轴带动驱动杆上下摆动,由于是上下骑行方式,可以成倍加长左右曲柄,从而起到杠杆的作用,通过驱动杆带动皮带的伸缩,由弹簧来驱动转动轮进行复位。本发明与传统的自行车驱动结构相比,可实现单侧单独驱动和双侧交替驱动,驱动时将以往脚踏成圈作用模式改变成上下作用模式,脚踏踩下后通过弹簧自动复位,解决了传统自行车驱动时死点位置费力问题,节省了骑车人员的体力,进一步提高了骑行效率,关键还在于其操作方便,进一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骑行需求,特别是腿部残疾的人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装置壳体1、右驱动杆2、右曲柄3、右弹簧4、右皮带5、左后轴承座6、右脚踏7、右后侧平台8、链条9、右侧转动轮10、转轴11、左侧转动轮12、左后侧平台13、左脚踏14、左后轴承座15、左皮带16、左弹簧17、左曲柄18、左驱动杆19、左侧中轴20、前左轴承座21、前右轴承座22、前置平台23、右侧中轴24、轴承25、链轮26、缓冲限位块27、固定块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设置在装置壳体1外侧的左曲柄18和右曲柄3,以及设置在左右曲柄上的左脚踏14和右脚踏7;装置壳体1内部的前端设有前置平台23,前置平台23上设有前左轴承座21和前右轴承座22,前左轴承座21和前右轴承座22内均设有轴承25,前左轴承座21内的轴承25中设有左侧中轴20,左侧中轴20的一端伸出于装置壳体1外侧并与左曲柄18相连接,左侧中轴20上固定设有左驱动杆19;前右轴承座22内的轴承25中设有右侧中轴24,右侧中轴24的一端伸出于装置壳体1外侧并与右曲柄3相连接;右侧中轴24上固定设有右驱动杆2,装置壳体1内部的后端设有左后侧平台13和右后侧平台8,左后侧平台13上设有左后轴承座15,右后侧平台8上设有右后轴承座6,左后轴承座15和右后轴承座6内均设有轴承25,轴承25内设有转轴11,转轴11上设有左侧转动轮12和右侧转动轮10,左侧转动轮12和右侧转动轮10内均设有飞轮,飞轮的中心与转轴11形成固定连接,飞轮的外侧与左右侧转动轮连接固定,左侧转动轮12上绕设有左皮带16和左弹簧17,左皮带16与左驱动杆19相连接,左弹簧17的头部与前左轴承座21相连接;右侧转动轮10上绕设有右皮带5和右弹簧4,右皮带5与右驱动杆2相连接,右弹簧4的头部与前右轴承座22相连接,右侧转动轮10的外侧面设有固定的链轮26,链轮26上设有链条9,链条9穿出装置壳体1并与自行车后轴上的飞轮相连接。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左驱动杆19和右驱动杆2结构相同,左、右驱动杆为整杆通过两次折弯形成倒置的“l”型结构,两折弯处的夹角均不小于90°,左、右驱动杆的短杆端与各自的中轴焊接固定,左、右驱动杆的长杆端与各自的皮带紧固连接;左曲柄18和右曲柄3结构相同,左、右曲柄为两段式连杆结构,两连杆之间带有不小于120°的夹角,两连杆通过紧固件旋紧固定,两连杆间的夹角可调节,左、右侧中轴与踏板转轴间的中心距不小于左、右侧中轴与转轴间的中心距;前置平台23、左后侧平台13和右后侧平台8均与装置壳体1焊接固定,前置平台23、左后侧平台13和右后侧平台8等高设置;左侧转动轮12和右侧转动轮10均为带有双槽的槽轮,飞轮的外圈与槽轮的内圈、飞轮的内圈与转轴的外圈均形成过盈配合;链轮26与右侧转动轮10形成同轴的螺纹旋紧固定;前置平台23上设有缓冲限位块27,缓冲限位块27设置在正对左、右驱动杆下方的前置平台23上。

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双飞联动上下骑行杠杆式驱动装置中弹簧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设置:装置壳体1后端内壁上设有固定块28,弹簧4和弹簧17均套置在转轴11上,弹簧4的一端与右侧转动轮10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弹簧4的另一端与固定块28固定连接;弹簧17的一端与左侧转动轮1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弹簧17的另一端与固定块固定连接。

本发明结构新颖,工作原理清晰,通过左右曲柄的上下摆动带动中轴转动,通过中轴带动驱动杆上下摆动,通过驱动杆带动皮带的伸缩,由弹簧来驱动转动轮进行复位。本发明与传统的自行车驱动结构相比,解决了传统自行车驱动时死点位置费力问题,节省了骑车人员的体力,进一步提高了骑行效率,关键还在于其操作方便,进一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骑行需求,特别是腿部残疾的人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