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驱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644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杠杆驱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杠杆驱动车。
技术背景人们在外出工作或者旅行的时候,都需要携带一定数量的生活 必须品应付生活需要。对于这些生活的必须品,人们通常都是借助于小型的行 李车或者是带轮的皮箱来携带。这些东西在交通方便的情况下自然感觉不到它 的累赘。但是一旦处于交通不方便的环境下时,就会感到它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而感到无奈。在这种下的人们通常都会希望有一辆自行车在身边,自己可以方 便起来。但是自行车在携带外出时并不方便,甚至到了目的地后,会因为交通 的便利,根本就无须使用而成为更大的麻烦与累赘。另外,不管是脚踏的三轮 车还是手推的平板车,虽然能够拉很多东西,但它们也不能给使用者有^轻 松的感觉,特别是在推拉很多东西上坡的时候, 一旦上不了,又没有人帮忙的 情况下,就会有倒退失控的危险。现在一些老人与残疾人士所用的轮椅,在没 有人护理的情况下,也有同样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给出一种结构简单顿方便、安全,用较小的人力就 能够产生较大驱动力的车具,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士的需要,制造成不同用 途的车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是根据杠杆原理,采取双杠杆工作的 方式一支杠杆与车把手、凸型车前钳连接,形成用力杠杆,并且具有控制车 具行驶方向的功能,所以也称之为控制杠杆,它的力点就是车把手,支点就是 与凸型车前钳铰接的轴承的位置。为了限制控制杠杆的活动范,保护使用者
的安全,在控f
控制杠杆的重点是带有轴环的连接口,连接口通过连杆与另一支驱动杠杆的力 点连接,驱动杠杆的支点由三根撑杆组成 一支撑杆斜拉连接到前轮的转向轴 承上方的车前板;另一支斜拉连接在车前板与车后板交接的位置;第三支则穿 过车前板,成直角与车后板连接。驱动杠杆在支点轴承处分为两个重点,分别 置于车前板的两边侧下,前轮的上方。驱动杠杆的重点通过带有拐臂的驱动杆 与齿轮式的飞轮连接,在与驱动杆的拐臂的相应的车后板的位置,有挂钩在非 工作状态时钩住拐臂,在挂钩的旁边有带着滑轮的压力弹簧。在使用时,飞轮 着地,推动车具前进,所以称为驱动杠杆。驱动杠杆的重点的活动弧线与车前 轮的转向范围不会产生冲突。前轮轴杆在前轮的两倒分别连接着支架与凸型车 钳,支架的间距与车前板下的转向轴承的直径相等,支架里装有减震弹簧。转 向轴承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车前板的宽度。凸型车钳的间距大于车前板的宽度, 在不影响转向的前提下小于车后板的宽度。在凸型车钳进行转向活动时,不会 与驱动杠杆的重点发生冲突。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拉动把手时,控制杠杆的重点就以相反的方向拉动 驱动杠杆的力点,驱动杠杆的重点也随着与力点相反的方向推动驱动杆,驱动 杆在被推动下,首先会使钩在挂钩上的拐臂脱离挂钩着地,然后推动车具前进。 当把把手往回推封卡闩的位置时,两个杠杆的重点也与原来相反的方向运动, 驱动飞轮就会顺着车具前进的方向转动,当拐臂再到挂钩的位置时,,也就顺势 被挂钩钩起,减少车具前进时会产生的阻力。在车具上坡遇到动力与惯性力不 足时,只要将飞轮放下着地,这样车具在失去前进的动力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倒 退的影响。并且可以在车闸的配合下,依然可以达到上坡的目的。当车具需要 转向时,控制杠杆的重点的轴承可以保障两支杠杆间的连杆不会有不良的影响,
使车把手在转弯时,依然在一定的角度内能够驱动车具前进。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杠杆驱动的方式,可以将较小的外力转化成较大的驱动 力,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安全,特别适用于便携式的车具,也可 以转化运用于重负荷的人力车与残疾人士用车。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全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杠杆的轴环与连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杆及飞轮内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杠杆2的力点由把手1构 成,控制杠杆2的支点轴承3也是凸型车钳14的轴杆14a通过的地方-支点3 前侧上方有卡闩6与通过支点轴承3的轴杆14a的两端连接。控制杠杆2的重 点是有连接口 5的轴环4。通过有连杆7与驱动杠杆8的力点9铰接,如图3所 示。驱动杠杆8的支点10位于车前板29上方与控制杠杆2的重点下方的相应 高度位置,由三根支柱12、 12a、 12b构成的支架, 一垂直支柱12a穿过车前板 29与车后板28成直角连接,另外两支支柱12、 12b分别斜拉在前轮27的转向 轴承17上方的车前板29及车前板29与车后板28之间的交接处。驱动杠杆8 通过支点10轴承分为两个重点11。两个重点11分别在车前板29的两侧的前轮 27与车前板29之间的空间,重点11的活动弧线不会与车前轮27的转角范围互 相影响。驱动杠杆8的重点11通过带有拐臂20的驱动杆13,与齿轮23式的飞 轮22连接,在非工作状态时,与拐臂20相应的车后板28的位置有挂钩21钩 起拐臂20,在挂钩21的旁边有带着滑轮18的压力弹簧19,滑轮18压在驱动 杆13上,如图4。车前轮27的支架15的间距与转向轴承17的直径及车前板 29的宽度相等。凸型车钳14的间距大于车前板29的宽度,小于或等于车后板 28的宽度,保证不会影响车具的转向活动。车轮的支架15、 24都装有减震弹簧 16、 25。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士及环境的实际需要,选择车后轮的数量 与规格,这属于现有的技术。图1给出了一种简单的杠杆驱动车的方式,即有 一支带着把手1的控制杠杆2,一支驱动杠杆8,凸型车钳14,驱动杠杆8的支 点支架IO,带拐臂20的驱动杆13,驱动车具前进的飞轮22,车前板29,车后 板28,带减震弹簧16、 25的车轮支架15、 24,前轮的转向轴承17
权利要求1,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双杠杆工作的方式,一支为控制杠杆(2),一支为驱动杠杆(8),控制杠杆(2)的上端装有车把手(1),通过凸型车钳(14)与前轮(27)的车轴连接,与凸型车钳(14)铰接的位置的轴承也就是杠杆的支点(3),支点(3)的前侧有卡闩(6)与凸型车钳(14)的轴杆(14a)连接,控制杠杆(2)的下端重点是可以自由旋转的轴环(4),轴环(4)有连接口(5),通过连杆(7)与驱动杠杆(8)的力点(9)连接,驱动杠杆(8)的支点(10)由三根支(12)、(12a)、(12b)柱构成,一支(12)斜拉在前轮(27)的转向轴承(17)的上方的车前板(29)上,另一支(12b)斜拉在车前板(29)与车后板(28)之间,另一支(12a)则穿过车前板(29),成直角与车后板(28)连接,驱动杠杆(8)的重点(11)在支点轴承(10)处分为两个重点(11),两个重点(11)分别位于车前板(29)的两边与车前轮(27)之间的空间,前轮(27)在转弯时,前轮的车轮(27)、支架(15)、凸型车钳(14)都不会与两个重点(11)产生碰擦,两个重点(11)分别通过带有拐臂(20)的驱动杆(13)与齿轮(23)式的飞轮(22)连接,驱动杆(13)在非工作状态时,与拐臂(20)相应的车后板(28)的位置有挂钩(21)钩起拐臂(20),在挂钩(21)的旁边有带着滑轮(18)的压力弹簧(19),滑轮(18)压在驱动杆(13)上,车具的前轮支架(15)、后轮支架(24)都装有减震弹簧(16)、(25),后轮的数量、规格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需要,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进行更改,前轮支架(15)的间距与转向轴承(17)的直径一致,转向轴承(17)的直径小于车前板(29)的宽度,车前板(29)的宽度小于凸型车钳(14)的间距,凸型车钳(14)的间距小于或等于与车后板(28)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驱动杠杆(8)的 重点(11)分别在车前板(29)的两边与车前轮(27)之间的空间,在工作过程中,驱动杠杆(8)的两个重点(11)不会与前轮的轮(27)、支架(15)、车 钳(14)发生碰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控制杠杆(2)不 仅是杠杆驱动车的作用力点,也是控制杠杆驱动车的行走方向的把手(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控制杠杆(2)的 支点(3)的前侧有卡闩(6)与凸型车钳(14)的轴杆(14a)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前轮车钳(14) 在车前板(29)至驱动杠杆(8)的重点的活动范围之间相应位置是凸型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驱动杆(13)连 接的飞轮(22)是齿轮(23)式的飞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驱动杆(23)在 非工作状态时,与拐臂(20)相应的车后板(28)的位置有挂钩(21)钩起拐 臂(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有带着滑轮(18) 的压力弹簧(19),滑轮压在驱动杆(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驱动车,其特征在于后轮的数量、规 格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需要,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进行更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杠杆驱动车,它包括控制杠杆,驱动杠杆,驱动杆,驱动飞轮,车前板,车后板,前轮,后轮组成。它利用杠杆原理,在向内拉控制杠杆的力点的时候,控制杠杆的下端的重点就以相反的方向拉动驱动杠杆的力点,驱动杠杆的重点也与驱动杠杆力点以相反的方向推动驱动杆,这样驱动杆末端的飞轮就会着地,推着车走,当驱动飞轮完成工作后,就会顺着车的行走方向转动,减少车具前进的阻力。本实用新型利用较小的人力可以产生较大的驱动力,不仅可以运用于便携式的行李车,也可以运用于残疾人用车及其它人力搬运的车具。
文档编号B62K17/00GK201058650SQ20072012132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0日
发明者张秋棠 申请人:张秋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