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功能随身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功能随身电动车。
技术背景近年来,由于电动车的节能、环保等优点,电动车的使用越来越多。然而, 现有的电动车都存在共同的缺点电动车的体积是固定的,在无法通行的地方, 例如楼梯、商场等,电动车无法通过,其使用场合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另外, 电动车停靠在路边等地方时,也经常变成了不法分子偷窃的对象,存在很大的 失窃隐患。而且现有的电动车采用的轮毂以及电池的体积很大,不利于拖行或 提起搬运。随着一些无级变速技术的出现,如中国专利申请第200510036495.4号、 第200620013327.3号等公开的无级变速器,使得小型轮毂的使用变得可能, 使得小型电动车变得可能。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电动车的体积固 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伸縮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多功能随身电 动车,包括通过内外套管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的前端安装有前轮叉,在所述前轮叉下部安装有前轮,在所述 前轮叉的上部安装有转向把手;所述后车架的上部安装有车座,在所述车座的下方安装有伸縮拉杆;所述 后车架上还装设有后轮、以及可拆卸的蓄电池,所述后轮包括由所述蓄电池提 供工作电源的轮毂。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内外套管为双套管;所述 前轮小于所述后轮;所述前车架包括与所述前轮叉连接的弧形"人"字连接杆、以及同时与所 述连接杆连接的两根水平内管;所述后车架包括与所述两根水平内管配合的两根水平外管、连接所述两根 水平外管的水平横梁、以及分别在每一所述水平外管上设置的双立柱。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立柱为中空立柱,所述蓄 电池可拆卸放入到所述中空立柱内。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分别铰接装 有辅助支架,在靠近所述前轮的一侧设有限位所述辅助支架的弹簧片。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在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后车架之 间连接有柔性货袋。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内外套管设有定位结构。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水平 内管自由末端设置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尺寸大于所述水平外管的尺寸。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车座上侧开设有凹槽,在 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活动提手。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中,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配有开关控 制和有效距离的报警控制双重功能的遥控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前车架和后车 架通过内外套管进行连接,因此在无需使用骑行的时候,可以将前车架和后车 架收起来,从而縮小整个电动车的尺寸,便于提起;而且可以通过拉出伸縮拉 杆,来拖行整个电动车,具有使用方便、应用场合广泛的优点。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随身电动车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随身电动车收起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通过内外套管连接的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在前车架10的前端安装有前轮叉30,该前轮叉30可以选用与自行车相 类似的前轮叉30。在前轮叉30的下部通过转轴、轴承等安装有前轮40,在前 轮叉30的上部安装有转向把手50,作为操控前轮40转向使用。在后车架20的上部安装有车座60,车座60可以通过弹簧61安装在后车 架20上,使得车座60具有弹性,使得使用者乘坐更加的舒适。为了便于提起 整个电动车,在车座60的上侧开设一个凹槽62,在凹槽62内安装活动提手 63。在需要提起电动车时,拉出提手63,作为提起整个电动车的拉环,而便 于提拉整个电动车。后车架20在车座60的下方安装有伸縮拉杆70,用于在前支架与后支架 收起来之后,拖行电动车的提杆。在后车架20上还装设有后轮80、以及可拆 卸的蓄电池(图未示),后轮80包括由蓄电池提供工作电源的轮毂81,该轮 毂81可以选用无级变速器技术制作的小型轮毂81,从而可以降低整车的重量, 使得使用更加的轻便。可以理解的,在后车架20上还设有控制电路板,接入 蓄电池,并且控制轮毂81内的电机的转速、刹车等。在本实施例中,前车架10包括与前轮叉30连接的弧形"人"字连接杆 11、以及同时与连接杆11连接的两根水平内管12。在连接杆11两侧分别铰 接装有辅助支架13,便于在前车架10收起时,可以转动辅助支架13支撑到 地面上,作为辅助支撑,如图2所示;而在前车架10伸开时,辅助支架13 收起,不会阻碍电动车的行进,如图1所示。连接杆11在靠近前轮40的一侧 进一步设有弹簧片14,用于限位辅助支架13。当前车架10收起并没有负载时,由于前轮40小于后轮80,此时通过后 轮80、两个辅助支架13作为支撑;而当电动车增加负载,如人坐h车座60 或放上重物时,在重力作用下,带动辅助支架13向上转动,使得前轮40也接 触到地面,从而使用前轮40、后轮80以及辅助支架13作为支撑。所述后车架20包括与两根水平内管12配合的两根水平外管21、连接两 根水平外管21的水平横梁、以及分别在每--水平外管21上设置的双立柱23。 在两侧的立柱23之间还连接有水平上横梁,车座60安装在水平上横梁上。在 本实施例中,后轮80的轮毂81安装在后侧的相对两根立柱23之间。立柱23 为中空的立柱23,蓄电池放入到一根立柱23内,并且使用盖板密封立柱23 的开口,另一根立柱23内可以安装有控制电路板,蓄电池与控制电路板通过 导线连接,导线可以在水平外管21内走线,从而可以将蓄电池、导线等隐蔽 起来,使得外观更加的美观。前车架10的水平内管12插入到后车架20的水平外管21内,通过内外管 的配合,实现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的伸縮,从而可以灵活的改变电动车的尺 寸,方便在多种场合中使用,例如收入汽车后备箱、作为商场购物车、载物车 等。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定位结构来防止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脱离,在本实 施例中,定位结构为在水平内管12的自由末端设置的定位块15,定位块15 的尺寸大于水平外管21的尺寸,从而可以避免水平内管12脱出水平外管21。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水平内管12和水平外管21之间设置定位突点、卡位等, 来保持水平内管12与水平外管21的伸开状态。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电动车的载物,在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之间连接有 柔性货袋卯,柔性货袋90跟随前车架10伸开或收縮。为了防止电动车的被盗,电动车还包括配有开关控制和有效距离的报警控 制双重功能的遥控器(图未示)。
权利要求1. 一种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内外套管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的前端安装有前轮叉,在所述前轮叉下部安装有前轮,在所述前轮叉的上部安装有转向把手;所述后车架的上部安装有车座,在所述车座的下方安装有伸缩拉杆;所述后车架上还装设有后轮、以及可拆卸的蓄电池,所述后轮包括由所述蓄电池提供工作电源的轮毂。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套 管为双套管;所述前轮小于所述后轮;所述前车架包括与所述前轮叉连接的弧形"人"字连接杆、以及同时与所 述连接杆连接的两根水平内管;所述后车架包括与所述两根水平内管配合的两根水平外管、连接所述两根 水平外管的水平横梁、以及分别在每一所述水平外管上设置的双立柱。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 中空立柱,所述蓄电池可拆卸放入到所述中空立柱内。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 的两侧分别铰接装有辅助支架,在靠近所述前轮的一侧设有限位所述辅助支架 的弹簧片。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车 架与所述后车架之间连接有柔性货袋。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套 管设有定位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 构包括在所述水平内管自由末端设置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尺寸大于所述水 平外管的尺寸。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上侧开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活动提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 还包括配有开关控制和有效距离的报警控制双重功能的遥控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随身电动车,包括通过内外套管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的前端安装有前轮叉,在所述前轮叉下部安装有前轮,在所述前轮叉的上部安装有转向把手;所述后车架的上部安装有车座,在所述车座的下方安装有伸缩拉杆;所述后车架上还装设有后轮、以及可拆卸的蓄电池,所述后轮包括由所述蓄电池提供工作电源的轮毂。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内外套管进行连接,因此在无需使用骑行的时候,可以将前车架和后车架收起来,从而缩小整个电动车的尺寸,便于提起;而且可以通过拉出伸缩拉杆,来拖行整个电动车,具有使用方便、应用场合广泛的优点。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095401SQ20072012134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9日
发明者刘海平 申请人: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