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座架换向功能的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5928发布日期:2018-11-16 23:1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手推车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具有座架换向功能的手推车。

背景技术

手推车是带幼儿外出的常用出行工具之一,手推车均安装有幼儿座位部,在手推车的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幼儿的状态(如幼儿睡觉时或幼儿清醒时)调整座位部相对手推车骨架的相对位置,即需要对座位部进行换向操作,为了提升手推车的使用性能,便于手推车的存放,现有技术中的手推车大都有折叠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手推车的构造复杂,座位部换向前后的折叠收车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座架换向功能的手推车,折叠座架换向前后的手推车仅需解锁折叠车架即可完成整车的折叠收车,无需经由其它的额外步骤操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大大提升手推车的折叠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座架换向功能的手推车,包括折叠车架、折叠座架及换向关节,折叠车架、折叠座架经由换向关节可拆卸连接;所述换向关节包括第一关节及与第一关节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关节,第一关节设有第一滑槽、突伸入第一滑槽内的导条及自第一滑槽的底壁凹设而成的锁槽;第二关节包括关节体、锁块、按扣、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关节体设有突板及与突板连接的肋条,突板滑动容设于第一滑槽内,肋条位于导条与第一滑槽的底壁之间;锁块活动设置于关节体,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锁块突伸入锁槽内;按扣活动设置于关节体,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按扣复位,按扣用于驱动锁块从锁槽内退出;折叠车架用于连接至第一关节,折叠座架用于连接至关节体;第一关节设有第一挡块,关节体设有第二挡块,折叠座架换向前后第二挡块分别抵触于第一挡块的左右两侧。

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包括第三关节、第四关节、轴体、手推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底架,第一关节、第三关节及第四关节的一端经由轴体转动设置,第一支架的一端装设于第三关节,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于底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转动设置于第四关节的另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于底架的另一端,手推架的一端装设于第四关节;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凹坑,第四关节设置有活动的锁柱及用于驱动锁柱突伸入凹坑内的第三弹性件,手推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驱动锁柱从凹坑内退出的解锁机构。

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装设于第四关节或手推架的一端的固定块,锁柱滑动设置于固定块,第三弹性件为弹簧,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固定块及锁柱,锁柱的另一端突伸入凹坑内;解锁机构包括拉丝及设置于手推架的另一端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经由拉丝驱动锁柱靠近固定块以使得锁柱的另一端从凹坑内退出,第三弹性件用于驱动锁柱突伸入凹坑内。

较佳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板、挡扣、第四弹性件及导销,驱动板、挡扣及导销均滑动设置于手推架的另一端,第四弹性件驱动挡扣抵触驱动板以使得驱动板固定在手推架的另一端上,驱动板的滑动方向与导销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驱动板设有引导槽,导销突伸入引导槽内,引导槽的侧壁抵触导销,拉丝远离锁柱的一端连接于导销,滑动的驱动板驱动导销连带拉丝移动,移动的拉丝拉动锁柱从凹坑内退出。

较佳地,所述第四关节包括条体、设置于条体一端的第一盘部、设置于条体另一端的两个第二盘部,两个第二盘部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手推架的一端装设于条体,第二支架的一端转动设置于第一盘部,第三关节位于两个第二盘部之间,第三关节的一侧设有贯穿一个第二盘部的弧形盲槽,第一关节设有突伸入弧形盲槽内的卡块,弧形盲槽两端的侧壁分别用于抵触卡块;第四关节设有连接两个第二盘部的限位柱,第三关节设有贯穿第三关节的弧形穿槽,限位柱位于弧形穿槽内,弧形穿槽两端的侧壁分别用于抵触限位柱。

较佳地,所述折叠座架包括座靠架、脚踏架、扶手架及遮阳蓬,座靠架可拆卸地连接于关节体,脚踏架、扶手架均转动设置于座靠架的一端,遮阳蓬转动设置于座靠架的另一端,脚踏架、座靠架共面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关节还包括座体,座体与关节体可拆卸连接,关节体位于座体与第一关节之间,折叠座架可拆卸地连接于座体,锁块滑动设置于座体与关节体之间,锁块的一端贯穿关节体并突伸入锁槽内,锁块的滑动方向与突板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

较佳地,所述关节体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自关节体靠近座体的一侧凹设而成,按扣包括按压部及与按压部连接的驱动部,驱动部滑动容设于第二滑槽内,按压部突伸出关节体外,驱动部用于抵触锁块。

较佳地,所述关节体设有位于第二滑槽内的两个导板,关节体设有贯穿关节体的穿孔,穿孔位于两个导板之间,锁块滑动设置于两个导板之间,锁块的一端经由穿孔突伸入锁槽内。

较佳地,所述驱动部设有贯穿驱动部的导孔,两个导板均位于导孔内,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座体及锁块的另一端,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锁块及按压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折叠座架正向收车时,解锁折叠车架,此时折叠车架折叠时连带第一挡块转动,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联动,实现折叠座架的折叠收车;折叠座架反向收车时,解锁折叠车架,折叠座架折叠收合至折叠车架的底架的行程范围内,在折叠车架折叠的过程中,经由底架抵触折叠座架完成折叠座架的折叠收车;折叠座架换向前后的手推车仅需解锁折叠车架即可完成整车的折叠收车,提升手推车的折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折叠座架换向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折叠座架环形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换向关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换向关节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关节、第三关节、第四关节、固定块、第三弹性件及锁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关节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四关节、第二支架、手推架及解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锁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换向关节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折叠车架2—折叠座架3—换向关节

4—第一关节5—第二关节6—第一滑槽

7—导条8—锁槽9—关节体

11—锁块12—按扣13—第一弹性件

14—第二弹性件15—突板16—肋条

17—第三关节18—第四关节19—轴体

21—手推架22—第一支架23—第二支架

24—底架25—凹坑26—锁柱

27—第三弹性件28—解锁机构29—固定块

31—拉丝32—驱动组件33—驱动板

34—挡扣35—第四弹性件36—导销

37—引导槽38—条体39—第一盘部

41—第二盘部42—弧形盲槽43—卡块

44—限位柱45—弧形穿槽46—座靠架

47—脚踏架48—扶手架49—遮阳蓬

51—座体52—第二滑槽53—按压部

54—驱动部55—导板56—穿孔

57—导孔58—杆体59—第一导引斜面

61—第二导引斜面62—让位孔63—第一挡块

64—第二挡块65—导向肋66—导向槽

67—凸台68—容置槽69—第一限位块

71—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座架换向功能的手推车,包括折叠车架1、折叠座架2及换向关节3,折叠车架1、折叠座架2经由换向关节3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换向关节3包括第一关节4及与第一关节4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关节5,第一关节4上设置有第一滑槽6、突伸入第一滑槽6内的导条7及位于第一滑槽6内的锁槽8,导条7与第一滑槽6的底壁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锁槽8自第一滑槽6的底壁凹设而成;第二关节5包括关节体9、锁块11、按扣12、第一弹性件13及第二弹性件14,关节体9上设置有突板15及与突板15连接的肋条16,关节体9、突板15及肋条16为一体式构造,突板15自关节体9的外表面突设而成,肋条16自突板15的外表面突设而成,肋条16与关节体9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突板15滑动容设在第一滑槽6内,肋条16位于导条7与第一滑槽6的底壁之间,导条7位于肋条16与关节体9之间;锁块11活动设置在关节体9上,第一弹性件13用于驱动锁块11突伸入锁槽8内;按扣12活动设置在关节体9上,第二弹性件14用于驱动按扣12复位,按扣12用于驱动锁块11从锁槽8内退出;折叠车架1用于连接在第一关节4上,折叠座架2用于连接在关节体9上。

所述第一关节4上设置有显露在第一滑槽6内的第一挡块63,关节体9上设置有用于抵触第一挡块63的第二挡块64,换向前后的第二关节5的第二挡块64分别抵触在第一挡块63的左右两侧上;当折叠座架2换向前的第二关节5与第一关节4组装在一起之后,第二挡块64抵触在第一挡块63的左侧上;当折叠座架2换向后的第二关节5与第一关节4组装在一起之后,第二挡块64抵触在第一挡块63的右侧上。利用第一挡块63、第二挡块64实现第一关节4、第二关节5之间的锁定限位。

当需要对折叠座架2进行换向时,使用者用手按压按扣12,使得按扣12相对关节体9移动,移动后的按扣12驱动锁块11从锁槽8内退出,然后即可将第二关节5连带折叠座架2从第一滑槽6内退出,使得第一关节4与第二关节5彼此分开脱离,而后转换折叠座架2的方向,然后再将第二关节5连带折叠座架2重新插入第一滑槽6内,第二弹性件14驱动按扣12复位,第一弹性件13驱动锁块11重新突伸入锁槽8内,进而将第二关节5锁持在第一关节4上,使得折叠车架1与折叠座架2连接在一起;实现折叠座架2的快速换向,提升手推车的使用性能。

折叠座架2正向收车时,解锁折叠车架1,此时折叠车架1折叠时连带第一挡块63转动,借由第一挡块62与第二挡块64的相互抵触,第一挡块62与第二挡块64联动,实现折叠座架2的折叠收车;折叠座架2反向收车时,解锁折叠车架1,折叠座架2折叠收合至折叠车架1的底架的行程范围内,在折叠车架1折叠的过程中,经由折叠车架1的底架抵触折叠座架2完成折叠座架2的折叠收车;折叠座架2换向前后的手推车仅需解锁折叠车架1即可完成整车的折叠收车,无需经由其它的额外步骤操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升手推车的折叠效率。

所述折叠车架1包括第三关节17、第四关节18、轴体19、手推架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及底架24,第三关节17大致为圆形平板,第一关节4、第三关节17及第四关节18的一端经由轴体19转动设置,第一支架22的一端装设在第三关节17上,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底架24的一端上,第二支架2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四关节18的另一端上,第二支架23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底架24的另一端上,手推架21的一端装设在第四关节18上;本实施例中,底架24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转动的滚轮(图中未标号),至少三个滚轮的连线为三角形,方便使用者抓持手推架21推着手推车移动,第二支架23的一端设置有凹坑25,凹坑25自第二支架23的外表面凹设而成,第四关节18设置有活动的锁柱26及用于驱动锁柱26突伸入凹坑25内的第三弹性件27,凹坑25的侧壁抵触锁柱26,使得第四关节18不能相对第二支架23转动,确保手推车不能被折叠,本实施例中,第四关节18与锁柱26滑动设置,手推架2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锁柱26从凹坑25内退出的解锁机构28,第三弹性件27用于驱动锁柱26突伸入凹坑25内。

当折叠座架2正向时,解锁折叠车架1,关节体9跟随手推架21联动,实现手推车的折叠收车;当折叠座架2反向时,解锁折叠车架1,关节体9与手推架21不联动,关节体9经由第一关节4收合到底架24的行程范围内,底架24抵触与关节体9连接的座靠架46,利用底架24的收合实现座靠架46的收合,从而完成手推车的收合。

当需要折叠手推车时,使用者触发解锁机构28,使得锁柱26从凹坑25内退出,而后即可使得第四关节18与第二支架23相对转动、第二支架23与底架24相对转动、第一支架22与第四关节18相对转动、第一支架22与底架24相对转动,直至整个折叠车架1折叠完成,在折叠车架1折叠的过程中,折叠车架1连带折叠座架2完成折叠座架2的折叠,直至完成手推车的整个折叠收车。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所述折叠车架1还包括装设在第四关节18上或手推架21的一端上的固定块29,本实施例中,手推架21为中空的管状,固定块29装设在手推架21内,锁柱26容设在手推架21中,锁柱26滑动设置在固定块29上,第三弹性件27为弹簧,第三弹性件27的两端分别抵触在固定块29上及锁柱26上,第三弹性件27位于固定块29与锁柱26之间,锁柱26的另一端突伸入凹坑25内;解锁机构28包括拉丝31及设置在手推架21的另一端上的驱动组件32,驱动组件32经由拉丝31驱动锁柱26朝靠近固定块29的方向移动,以使得锁柱26的另一端从凹坑25内退出。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利用驱动组件32驱动拉丝31移动,移动的拉丝31拉动锁柱26朝靠近固定块29的方向移动,同时使得位于固定块29与锁柱26之间的第三弹性件27被压缩,直至锁柱26的另一端从凹坑25内推出,而后即可对手推车进行折叠。本实施例中,第四关节18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69,第二支架23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71,凹坑25自第二支架23的外表面凹设入第二限位块71内,当锁柱26突伸入凹坑25内时,第一限位块69一端的外表面抵触在第二限位块71一端的外表面上,避免第二支架23、第四关节18过度转动而扭断锁柱26;当手推车折叠完成后,第一限位块69另一端的外表面抵触在第二限位块71另一端的外表面上,避免第二支架23与第四关节18过度转动,提升手推车的折叠效率及折叠良率。

所述驱动组件32包括驱动板33、挡扣34、第四弹性件35及导销36,驱动板33、挡扣34及导销36均滑动设置在手推架21的另一端上,第四弹性件35驱动挡扣34抵触驱动板33以使得驱动板33固定在手推架21的另一端上,第四弹性件35为弹簧,第四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挡扣34上及手推架21的另一端上,驱动板33的滑动方向与导销36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本实施例中,导销36的滑动方向与挡扣34的滑动方向平行设置,驱动板33的滑动方向与挡扣34的滑动方向垂直设置,驱动板33上设置有引导槽37,引导槽37的长度方向与驱动板33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且引导槽37的长度方向与导销36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导销36突伸入引导槽37内,引导槽37的侧壁抵触导销36,拉丝31远离锁柱26的一端连接在导销36上,滑动的驱动板33驱动导销36连带拉丝31移动,移动的拉丝31拉动锁柱26从凹坑25内退出。

当需要折叠手推车时,滑动挡扣34使得挡扣34不再抵触驱动板33,此时第四弹性件35受到压缩,然后使用者按压驱动板33使得驱动板33相对手推架21滑动,由于引导槽37的侧壁抵触在导销36上,驱动板33滑动时即可驱动导销36相对手推架21滑动,导销36滑动时即可连带拉丝31移动,拉丝31移动时连带锁柱26朝靠近固定块29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三弹性件27受到压缩,锁柱26朝靠近固定块29的方向移动即可从凹坑25内退出,而后即可折叠手推车。当手推车重新展开之后,第三弹性件27驱动锁柱26反向移动重新突伸入凹坑25内,锁柱26经由拉丝31、导销36驱动驱动板33复位,而后第四弹性件35驱动挡扣34复位,复位后的挡扣34抵触驱动板33,防止驱动板33受到不经意的碰触而带动锁柱26从凹坑25内退出,提升手推车使用时的安全性。

所述第四关节18包括条体38、设置在条体38一端上的第一盘部39、设置在条体38另一端上的两个第二盘部41,两个第二盘部41的构造相同,两个第二盘部41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手推架21的一端装设在条体38上,优选地,手推架21的一端贯穿条体38并突伸入第一盘部39内,第二支架2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盘部39上,第二支架23的一端经由枢轴与第一盘部39转动设置,第三关节17位于两个第二盘部41之间,第三关节17的一侧设置有贯穿一个第二盘部41的弧形盲槽42,第一关节4设置有突伸入弧形盲槽42内的卡块43,弧形盲槽42两端的侧壁分别用于抵触卡块43;当卡块43的一端抵触弧形盲槽42一端的侧壁时,折叠座架2处于伸开位置;当卡块43的另一端抵触弧形盲槽42另一端的侧壁时,折叠座架2处于折叠位置;第四关节18上设置有连接两个第二盘部41的限位柱44,限位柱44贯穿第三关节17,第三关节17设置有贯穿第三关节17的弧形穿槽45,限位柱44位于弧形穿槽45内,弧形穿槽45两端的侧壁分别用于抵触限位柱44;当限位柱44抵触弧形穿槽45一端的侧壁时,脚踏架47处于伸开状态;当限位柱44抵触弧形穿槽45另一端的侧壁时,脚踏架47处于折叠状态。

所述折叠座架2包括座靠架46、脚踏架47、扶手架48及遮阳蓬49,座靠架46可拆卸地连接在关节体9上,折叠座架2经由座靠架46连接在换向关节3上,脚踏架47、扶手架48均转动设置在座靠架46的一端上,遮阳蓬49转动设置在座靠架46的另一端上,脚踏架47、座靠架46共面设置。实际使用时,幼儿坐在座靠架46形成的区域上,将脚放置在脚踏架47上,幼儿的手可以抓持扶手架48,遮阳蓬49安装的遮阳布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所述第二关节5还包括座体51,座体51与关节体9可拆卸连接,关节体9位于座体51与第一关节4之间,折叠座架2可拆卸地连接在座体51上,锁块11滑动设置在座体51与关节体9之间,锁块11的一端贯穿关节体9并突伸入锁槽8内,锁块11的滑动方向与突板15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

当使用者按压按扣12时,按扣12相对关节体9移动,此时第二弹性件14发生弹性形变,移动后的按扣12驱动锁块11移动,进而使得锁块11从锁槽8内退出,锁块11从锁槽8内退出时使得第一弹性件13发生弹性形变,而后即可将第二关节5的突板15从第一关节4的第一滑槽6内退出,实现第一关节4与第二关节5的分开脱离,由于折叠座架2安装在第二关节5的座体51上,第二关节5与第一关节4分开脱离后即可将折叠座架2与折叠车架1分开脱离。然后使用者再将折叠座架2前后转换方向,折叠座架2换向之后,再将第二关节5连带折叠座架2重新插入第一滑槽6内,第二弹性件14在弹性力作用下驱动按扣12复位,为下一次折叠座架2的换向做好准备;同时第一弹性件13驱动锁块11复位使得锁块11重新突伸入锁槽8内,利用锁块11与锁槽8的配合将第一关节4、第二关节5卡持在一起;进而将折叠座架2与折叠车架1经由换向关节3连接固定在一起,优选地,锁槽8为盲槽,即锁槽8未贯穿第一关节4,锁槽8的底壁用于挡止锁块11,当第一弹性件13驱动锁块11复位时,防止锁块11过度突伸入第一关节4内。

所述关节体9上设置有第二滑槽52,第二滑槽52自关节体9靠近座体51的一侧凹设而成,实际使用时,将按扣12装入第二滑槽52内,利用座体51遮盖第二滑槽52的开口进而将按扣12封装在第二滑槽52中,防止按扣12经由第二滑槽52的开口掉落;按扣12包括按压部53及与按压部53连接的驱动部54,驱动部54滑动容设在第二滑槽52内,按压部53突伸出关节体9外,驱动部54用于抵触锁块11。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利用手指按压按扣12突伸出关节体9外的按压部53,使得按压部53连带驱动部54在第二滑槽52内滑动,由于驱动部54抵触锁块11,驱动部54滑动时即可驱动锁块11从锁槽8内退出,当锁块11从锁槽8内完全退出后,即可将第二关节5从第一关节4上拔出,实现第一关节4与第二关节5彼此脱离,进而实现折叠座架2与折叠车架1的分开脱离。

所述关节体9上设置有位于第二滑槽52内的两个导板55,优选地,两个导板55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两个导板55自第二滑槽52的底壁突设而成;关节体9设置有贯穿关节体9的穿孔56,穿孔56位于两个导板55之间,利用两个导板55对锁块11的滑动方向进行限位,防止锁块11在滑动过程中发生歪斜,锁块11的一端经由穿孔56突伸入锁槽8内;当锁块11的一端突伸入锁槽8内之后,锁槽8的侧壁抵触锁块11,防止第二关节5从第一关节4上脱落,进而使得第一关节4与第二关节5卡持在一起。

所述驱动部54上设置有贯穿驱动部54的导孔57,两个导板55均位于导孔57内,导孔57的孔径大于两个导板55之间的距离,当驱动部54相对第一关节4滑动时,导板55可以在导孔57内移动,第一弹性件13的两端分别抵触在座体51上及锁块11的另一端上,第一弹性件13与第二弹性件14均为弹簧,第一弹性件13的滑动方向与锁块11的滑动方向相同,第二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抵触在锁块11上及按压部53上,第二弹性件14的滑动方向与按扣12的滑动方向相同,锁块11的滑动方向与按扣12的滑动方向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3的长度方向与锁块11的滑动方向平行设置,第二弹性件14的长度方向与按扣12的滑动方向平行设置,座体51靠近锁块11的一侧、锁块11靠近座体51的一侧均设置有定位盲孔(图中未标号),第一弹性件13的两端分别容设在座体51的定位盲孔内及锁块11的定位盲孔内,定位盲孔的侧壁阻挡第一弹性件13,防止第一弹性件13相对座体51发生相对移动,同时也防止第一弹性件13相对锁块11发生相对移动。按压部53靠近锁块11的一侧、锁块11靠近按压部53的一侧均设有定位凹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容设在按压部53的定位凹孔内及锁块11的定位凹孔内。

请参阅图1至图11所示,所述锁块11连接有杆体58,杆体58大致为条状圆柱,锁块11上设置有第一导引斜面59及便于锁块11突伸入锁槽8内的第二导引斜面61,杆体58用于抵触在第一导引斜面59上,第一导引斜面59、第二导引斜面61交叉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斜面59与第二导引斜面61垂直设置。

当使用者按压按扣12使得按扣12相对关节体9滑动时,利用第二滑槽52导引按扣12的滑动方向,按扣12滑动时连带杆体58移动,由于杆体58抵触在第一导引斜面59上,杆体58移动时即可使得杆体58与第一导引斜面59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移动的杆体58挤推锁块11使得锁块11朝远离第一关节4的方向移动,直至锁块11从锁槽8内完全退出,而后使用者即可抓持第二关节5,使得第二关节5的突板15从第一滑槽6内退出,直至第一关节4、第二关节5彼此分开脱离,从而实现折叠座架2与折叠车架1的分开脱离。

当折叠座架2连带第二关节5完成换向后,将第二关节5的突板15重新插入第一滑槽6内,当第二关节5与第一关节4组装到所需的位置后,松开按扣12,第二弹性件14驱动按扣12恢复原位,同时第一弹性件13驱动锁块11重新突伸入锁槽8内,在锁块11突伸入锁槽8内的过程中,由于设置有第二导引斜面61,锁槽8开口处的边缘抵触第二导引斜面61,使得锁块11轻松突伸入锁槽8内,提升第一关节4与第二关节5的卡持效率及卡持良率。

所述锁块11上设置有贯穿锁块11的让位孔62,杆体58活动容设在让位孔62内,让位孔62的侧壁形成围绕杆体58的封闭圈,利用封闭圈阻挡杆体58,防止杆体58沿杆体58的径向方向与锁块11分开脱离,第一导引斜面59为让位孔62一侧的侧壁。此外,导孔57的侧壁形成围绕锁块11的封闭环,利用封闭环阻挡锁块11,防止锁块11沿杆体58的轴向方向与按扣12分开脱离。

所述第二关节5上设置有位于第一滑槽6内的导向肋65,导向肋6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6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突板15上设置有导向槽66,导向肋65滑动容设在导向槽66内,导向槽66的侧壁用于挡止导向肋65,当第二关节5的突板15插入第一滑槽6内之后,导向肋65容设在导向槽66内,利用导条7、第一滑槽6的底壁分别挡止肋条16的左右两侧,防止第二关节5相对第一关节4沿左右方向移动;利用导向槽66两侧的侧壁挡止导向肋65的两侧,防止第二关节5相对第一关节4沿前后方向移动;第二关节5上设置有用于容设折叠座架2的容置槽68,容置槽68自座体51远离关节体9的一侧凹设而成,容置槽68呈直条状,容置槽68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滑槽6的中心轴线交叉设置,当外界的折叠座架2完成换向之后,使得折叠座架2与折叠车架1形成x型,确保手推车整体的稳定性。

所述按压部53的宽度大于驱动部54的宽度,第一关节4上设置有突伸入第一滑槽6内的凸台67,凸台67用于抵触按压部53,当使用者按压按扣12使得按扣12缩入第一滑槽6内时,利用凸台67挡止按压部53以防止按扣12过度插入第一滑槽6内;一个导板55用于抵触导孔57远离按压部53一端的侧壁,当第二弹性件14驱动按扣12恢复原位时,该导板55挡止导孔57远离按压部53一端的侧壁,从而防止按扣12从第一滑槽6内过度退出。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