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4131发布日期:2019-02-22 20:3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物流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物流车近年来迅猛发展。现今的纯电动物流车驱动系统构型基本都采用单电机结合单齿轮速比驱动方式,这种驱动系统构型采用单一的减速比、单一的驱动电机,其驱动电机转速与车速成一固定比例关系,采用控制电机速度变化的方式来驱动车辆改变车速,其缺点明显:为保证车辆的动力性能,驱动电机功率富余量大,仅在爬大坡加速或急加速时才会短时用到电机的峰值功率储备,此时带来的问题是,车辆正常行驶时,驱动电机转速较最高转速低,转矩较当前转速下最大转矩值小很多,因而车辆运行时长期处于电机的低效率区,无法充分利用电机高效区;由于其驱动系统构型的单一电机及固定单一减速比,也无法通过调整电机功率、速比大小等方式来满足驱动系统运行高效的要求。

目前,现有的电动物流车的底盘空间较小,如若汽车电池安装在底盘内,势必减小电池体积,但是同样电池容量也会相应减少,若汽车电池安装在底盘上方,这样的做法会增高底盘重心,减少车架空间。

目前,现有的前置前驱的纯电动物流车的动力驱动系统均设置在底盘上,具体的为设置在副车架上,副车架具有放置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连接前悬的功能,现有的副车架其结构与汽油车副车架无异,并无特殊结构,这样就使得放置动力驱动系统后底盘空间占用较大,重心偏高。

目前,现有的前置前驱的纯电动物流车的动力驱动系统均设置在车架底盘上,具体的为设置在副车架上,副车架具有放置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连接前悬的功能,现有的副车架其结构与汽油车副车架无异,并无特殊结构,这样就使得放置动力驱动系统后车架底盘空间占用较大,重心偏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传动效率高,能够满足车辆性能需求的电动物流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效率高,能够满足车辆性能需求的电动物流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物流车,包括底盘、动力驱动系统、副车架、下沉式后桥和货车厢体;所述底盘包括前承载部、中承载部和后承载部;所述副车架和下沉式后桥分别安装在前承载部和后承载部上;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设于副车架上;所述货车厢体安装在底盘上。

所述底盘的中承载部包括承重框架和中部连接杆组件;所述中部连接杆组件设有多个,所述承重框架并排设有多个,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通过一个中部连接杆组件连接;所述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形成有储存空间;所述前承载部和中承载部分别固定在首尾两个承重框架上。

所述底盘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包括横向承重杆和竖向承重杆;所述横向承重杆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固定。

所述底盘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还包括承重斜杆;所述每个竖向承重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承重斜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固定,承重斜杆呈倾斜45度设置。

所述底盘的中承载部的中部连接杆组件包括第一中部连接杆、第二中部连接杆和x型支撑杆;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顶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底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x型支撑杆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之间,并且x型支撑杆的四个端点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与两个承重框架形成的四个夹角部位上。

所述底盘的中承载部的多个储存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并且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空间下方的中部连接杆组件的第二中部连接杆上设有电池安装片。

所述底盘的前承载部包括前中心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所述前中心板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前中心板的一端均固定在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上;所述前中心板用于安装副车架;所述第一前承载架的尾部固定在首个承重框架和两个前中心框上;所述第二前承载架固定在两个前中心框,并且第二前承载架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前承载架顶部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一前承载架的顶部与第二前承载架的顶部之间通过倾斜承载杆连接。

所述底盘的前承载部的前中心板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所述前中心板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

所述底盘的前承载部的两个前中心板首端之间设有前护板。

所述底盘的后承载部包括后中心板架和延伸架;所述后中心板架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在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上;所述两个后中心板架顶部之间设有呈网格状的承载支架;所述延伸架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的外侧;所述两个后中心板架的尾端之间设有后防撞护杆。

所述底盘的后承载部的后中心板架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所述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

所述下沉式后桥包括横轴、钢板弹簧组件、气弹簧、车轮和吊耳座组件;所述横轴的两端端部上分别设有固定座;所述横轴通过两个固定座固定在两个车轮的轮毂上,并且横轴的轴线与轮毂为非同轴设置;所述钢板弹簧组件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横轴的两端上;所述气弹簧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气弹簧的一端均连接在横轴上,两个气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底盘的后承载部的两个后中心板架上;所述吊耳座组件设有两个,两个吊耳座组件分别与两个钢板弹簧组件配合,并且两个吊耳座组件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上。

所述下沉式后桥的横轴上设有与横轴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呈45度夹角向下延伸的两个安装座;所述一个气弹簧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个安装座上,并且一一对应。

所述下沉式后桥的横轴上设有两个分别用来放置钢板弹簧组件的定位座;所述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两个钢板弹簧;所述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与横轴的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呈垂直设置。

所述下沉式后桥的横轴的定位座通过两个骑马螺栓固定钢板弹簧组件;所述骑马螺栓的中部与钢板弹簧组件的由上之下第一个钢板弹簧之间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与两个钢板弹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下沉式后桥的固定块顶部的高度高于两个骑马螺栓中部的高度,并且顶部上设有分别与两个骑马螺栓中部配合的定位凹槽。

所述下沉式后桥的吊耳座组件包括第一吊耳座和第二吊耳座;所述各组吊耳座组件的第一吊耳座和第二吊耳座分别配合相应的一个钢板弹簧组件的两端;所述第一吊耳座包括竖直的安装部,以及位于安装部底部并向横向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吊耳座的连接部上转动连接有连接臂,连接臂远离第一吊耳座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与钢板弹簧组件一端配合的第一吊耳销轴;所述第二吊耳座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与钢板弹簧组件另一端配合的第二吊耳销轴。

所述副车架包括固定片和下延部;所述固定片设有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螺合件固定底盘的前承载部的两个前中心板的侧壁上;所述下延部述两个固定片的底部设有对向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通过螺合件与前中心板底部固定;所述固定片外侧面上设有与避震弹簧连接的弹簧支座;所述两个固定片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两个下延部连接;所述两个下延部高度低于固定片的高度;所述两个下延部上用于安装动力驱动系统。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包括安装横梁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在安装横梁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的翻边。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的安装横梁的两端均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的下延部还包括加强片;所述加强片焊接固定在安装横梁和连接臂上。

所述副车架的固定片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的固定片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气弹簧连接的第三连接块。

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加强座;所述加强座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片内侧面的顶部上。

所述副车架的加强座的截面呈l形,包括竖向部和横向部;所述加强座的竖向部与固定片的内侧面固定;所述加强座的横向部通过螺合件与车架安装部位的顶部固定。

所述副车架的加强座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

所述副车架的固定片的弹簧支座顶部上设有两个呈八字型布置的加强筋。

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变速机构和电机控制器;所述变速机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中的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中间轴、第一输入齿轮组、第二输入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和输出组件;所述第一输入轴与第二输入轴为同轴设置;所述中间轴平行于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输入齿轮组与中间轴传动;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输入齿轮组与中间轴传动;所述中间轴通过减速齿轮组与输出组件传动;所述电机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速。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通过第一花键与变速机构的第一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通过第二花键第二输入轴连接。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第一输入齿轮组包括第一输入主动齿轮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主动齿轮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分别固定在第一输入轴和中间轴上,并且第一输入主动齿轮与第一输入被动齿轮啮合。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第二输入齿轮组包括第二输入主动齿轮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入主动齿轮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分别固定在第二输入轴和中间轴上,并且第二输入主动齿轮与第二输入被动齿轮啮合。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第一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与第二输入齿轮组的速比相同。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第一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与第二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不相同。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减速齿轮组包括主动减速齿轮和被动减速齿轮;所述主动减速齿轮固定在中间轴上;所述被动减速齿轮与主动减速齿轮啮合,并且被动减速齿轮传动输出组件。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输出组件包括差速器、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与减速齿轮组的被动减速齿轮固定;所述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分别连接在差速器的两个输出端上。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左轴承、第一右轴承、第二左轴承、第二右轴承、第三左轴承、第三右轴承、第四左轴承和第四右轴承;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左轴承和第一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左轴承和第二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所述中间轴通过第三左轴承和第三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所述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分别通过第四左轴承和第四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

所述货车厢体包括车厢架、车厢面板、车厢门和底盘厢门;所述车厢面板铺设在车厢架上;所述车厢架包括前围骨架、后围骨架、顶盖骨架、侧围骨架和连接件;所述顶盖骨架的两端连接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所述侧围骨架设有两个,并且两个侧围骨架与顶盖骨架两侧分别通过多个连接件固定;所述侧围骨架的两端边缘分别与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连接;所述车厢门设于后围骨架上;所述底盘厢门设于侧围骨架底部边缘,并且沿底盘厢门的两端方向排列设有多个。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顶盖骨架包括弧形板、顶盖支撑杆和顶盖横梁;所述弧形板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弧形板呈平行设置;所述顶盖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两个弧形板相对的侧面固定,并且顶盖支撑杆沿弧形板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所述顶盖横梁设有多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顶盖支撑杆之间连接多个顶盖横梁,每个顶盖横梁的端部均通过连接件与顶盖支撑杆固定。

所述货车厢体的位于车厢架的顶盖骨架的弧形板两端边缘的顶盖支撑杆分别与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固定;所述两个弧形板相离的侧面分别通过连接件与两个侧围骨架固定。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顶盖骨架的弧形板、顶盖支撑杆和顶盖横梁的两侧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的燕尾槽。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包括水平大横梁、水平小横梁、大竖杆、小竖杆和下部框架;所述大竖杆的顶端通过连接件与顶盖骨架的弧形板固定,并且沿弧形板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所述水平大横梁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上方的水平大横梁通过多个连接件分别与每个大竖杆固定,下方的水平大横梁与下部框架的顶部固定;所述小竖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两个水平大横梁固定,并且小竖杆沿水平大横梁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小竖杆之间通过连接件与至少一个水平小横梁固定。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的多个大竖杆中,分别靠近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两个大竖杆,分别与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焊接固定;所述多个小竖杆中,分别靠近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两个小竖杆,分别与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焊接固定;所述下部框架的两端分别与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焊接固定。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的水平大横梁和水平小横梁上下端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的燕尾槽;所述大竖杆和小竖杆的两侧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的燕尾槽。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的下部框架由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所述第一底杆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一立杆;所述第二底杆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二立杆;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顶部与一个水平大横梁固定。

所述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的下部框架的第一底杆与第二底杆之间的空间用于为车轮预留安装空间;所述底盘厢门转动连接在两个水平大横梁中位于下方的一个水平大横梁上,并且每个底盘厢门均搭在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立杆上或每两个相邻的第二立杆上。

所述货车厢体的底盘厢门上设有撑杆;所述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上均设有与撑杆配合的撑杆座。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结构巧妙,底盘上的动力驱动系统可以是前置前驱、后置后驱或独立四驱,实现驱动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优化,满足车辆性能需求。

(2)本发明的底盘的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之间的存储空间能够用来放置电池或维护工具,降低电池安装高度,降低重心,加大电池的安装空间,降低车身重量,前承载部、中承载部和后承载部均具有承载能力。

(3)本发明的底盘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包括横向承重杆和竖向承重杆;所述横向承重杆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固定,可靠性高,承载力更佳。

(4)本发明的底盘的中承载部的承重框架还包括承重斜杆,每个竖向承重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承重斜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固定,承重斜杆呈倾斜45度设置,提高承重框架的承重力度,结构更稳定,大大提高了承重框架的可靠性。

(5)本发明的底盘的中承载部的中部连接杆组件结构稳定,提高整体强度。

(6)本发明的底盘的前承载部包括前中心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前中心板用于安装副车架,安装方便,第一前承载架和第二前承载架用于承载车身重量,稳定性良好。

(7)本发明的底盘的前承载部的前中心板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首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前中心板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大大提高了前承载部的强度,稳定性更佳。

(8)本发明的底盘的后承载部的后中心板架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后中心板架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固定的定位片,大大提高了后承载部的强度,稳定性更佳。

(9)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结构巧妙,横轴轴线与与轮毂为非同轴的设计减少后桥的空间占用,降低底盘的重心,增大上方车厢的承载以及底盘的利用空间。

(10)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的横轴上设有与横轴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呈45度夹角向下延伸的两个安装座,一个气弹簧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个安装座上,并且一一对应,降低气弹簧的安装高度,同时保证气弹簧的安装结构的牢固度。

(11)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的横轴的定位座通过两个骑马螺栓固定钢板弹簧组件,骑马螺栓的中部与钢板弹簧组件的由上之下第一个钢板弹簧之间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与两个钢板弹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采用骑马螺栓固定钢板弹簧以及通过螺栓来与固定块和钢板弹簧固定,双重固定提高钢板弹簧的可靠性。

(12)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的固定块顶部的高度高于两个骑马螺栓中部的高度,并且顶部上设有分别与两个骑马螺栓中部配合的定位凹槽,定位凹槽提高骑马螺栓的固定效果,更好的定位固定块,限制固定块的横向位移。

(13)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的吊耳座组件设计巧妙,第一吊耳座的设计降低第一吊耳座在底盘上的安装高度,更利于与钢板弹簧配合。

(14)本发明的副车架结构巧妙,下延部的设计能够降低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高度,降低底盘重心,减少动力驱动系统在底盘上的占用空间,同时下延部还加大了用于放置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空间,适用的动力驱动系统体积规格更多种,固定片安装稳定,通过螺合件固定在车架安装部位的侧壁以及底部,连接牢固,抗冲击能力强。

(15)本发明的副车架的下延部包括安装横梁和连接臂,连接臂在安装横梁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的翻边,能够降低重心以及增加安装空间。

(16)本发明的副车架的下延部还包括加强片,提高安装横梁与连接臂的连接强度,可靠性更佳。

(17)本发明的副车架还包括加强座,提高安装的牢固度,通过加强座实现固定片与车架安装部位的顶部固定,固定效果更佳。

(18)本发明的副车架的加强座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提高加强座自身强度,提高安装的牢固度。

(19)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结构巧妙,双电机驱配合双输入轴的设计,使驱动系统可选择不同单电机或双电机进行驱动,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能够对驱动模式进行切换,实现驱动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优化,满足车辆性能需求,使电机高效区得到充分利用,实现驱动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优化,整体能够作为前置驱动或后置驱动,适应性更好。

(20)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同轴设置,第一电机的转轴通过第一花键与变速机构的第一输入轴连接,第二电机的转轴通过第二花键第二输入轴连接,连接方便,动能传递更稳定。

(21)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第一输入齿轮组结构巧妙,通过与第一输入轴和中间轴配合,实现第一电机的单方的动能输入。

(22)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的第二输入齿轮组,通过与第二输入轴和中间轴配合,实现第二电机的单方的动能输入。

(23)本发明的货车厢体结构巧妙,通过若干个连接件与前围骨架、后围骨架、顶盖骨架和侧围骨架进行配合构成的车厢架,可以实现快速可拆卸安装,所需零部件种类少,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安装成本低,结构强度高,且便于维修。

(24)本发明的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顶盖骨架由弧形板、顶盖支撑杆和顶盖横梁拼装而成,安装方便。

(25)本发明的货车厢体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由水平大横梁、水平小横梁、大竖杆、小竖杆和下部框架拼装而成,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底盘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底盘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底盘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底盘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下沉式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货车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货车厢体去除车厢面板、车厢门和底盘厢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底盘1、前承载部1-1、前中心板1-1-1、前护板1-1-1-1、第一前承载架1-1-2、第二前承载架1-1-3、倾斜承载杆1-1-4、倾斜加强杆1-1-5、中承载部1-2、承重框架1-2-1、横向承重杆1-2-1-1、竖向承重杆1-2-1-2、承重斜杆1-2-1-3、中部连接杆组件1-2-2、第一中部连接杆1-2-2-1、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电池安装片1-2-2-2-1、x型支撑杆1-2-2-3、后承载部1-3、后中心板架1-3-1、延伸架1-3-2、承载支架1-3-3、后防撞护杆1-3-4、后倾斜加强杆1-3-5;

动力驱动系统2、第一电机2-1、第二电机2-2、变速机构2-3、第一输入轴2-3-1、第二输入轴2-3-2、中间轴2-3-3、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主动减速齿轮2-3-8、被动减速齿轮2-3-9、差速器2-3-10、左输出轴2-3-11、右输出轴2-3-12、第一花键2-4、第二花键2-5;

副车架3、固定片3-1、翻边3-1-1、弹簧支座3-1-2、第二连接块3-1-3、第三连接块3-1-4、下延部3-2、安装横梁3-2-1、第一连接块3-2-1-1、连接臂3-2-2、加强片3-2-3、加强座3-3、支撑片3-3-1;

下沉式后桥4、横轴4-1、固定座4-1-1、安装座4-1-2、定位座4-1-3、骑马螺栓4-1-4、固定块4-1-5、定位凹槽4-1-5-1、钢板弹簧组件4-2、气弹簧4-3、车轮4-4、吊耳座组件4-5、第一吊耳座4-5-1、连接臂4-5-1-1、第一吊耳销轴4-5-1-2、第二吊耳座4-5-2、第二吊耳销轴4-5-2-1;

货车厢体5、车厢面板5-1、车厢门5-2、底盘厢门5-3、前围骨架5-4、后围骨架5-5、顶盖骨架5-6、弧形板5-6-1、顶盖支撑杆5-6-2、顶盖横梁5-6-3、侧围骨架5-7、水平大横梁5-7-1、水平小横梁5-7-2、大竖杆5-7-3、小竖杆5-7-4、下部框架5-7-5、第一底杆5-7-5-1、第二底杆5-7-5-2、第一立杆5-7-5-3、第二立杆5-7-5-4、连接件5-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的电动物流车,包括底盘1、动力驱动系统2、副车架3、下沉式后桥4和货车厢体5。底盘1包括前承载部1-1、中承载部1-2和后承载部1-3。副车架3和下沉式后桥4分别安装在前承载部1-1和后承载部1-3上。动力驱动系统2设于副车架3上。货车厢体5安装在底盘1上。

底盘1的中承载部1-2包括承重框架1-2-1和中部连接杆组件1-2-2。中部连接杆组件1-2-2设有多个,承重框架1-2-1并排设有多个,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1-2-1之间通过一个中部连接杆组件1-2-2连接。每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1-2-1之间形成有储存空间。前承载部1-1和中承载部1-2分别固定在首尾两个承重框架1-2-1上。

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承重框架1-2-1包括横向承重杆1-2-1-1和竖向承重杆1-2-1-2。横向承重杆1-2-1-1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横向承重杆1-2-1-1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竖向承重杆1-2-1-2固定。

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承重框架1-2-1还包括承重斜杆1-2-1-3。每个竖向承重杆1-2-1-2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承重斜杆1-2-1-3,承重斜杆1-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承重杆1-2-1-1固定,承重斜杆1-2-1-3呈倾斜45度设置。

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中部连接杆组件1-2-2包括第一中部连接杆1-2-2-1、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和x型支撑杆1-2-2-3。第一中部连接杆1-2-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1-2-1顶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1-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承重框架1-2-1底部侧壁固定,并且沿承重框架1-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x型支撑杆1-2-2-3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之间,并且x型支撑杆1-2-2-3的四个端点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与两个承重框架1-2-1形成的四个夹角部位上。

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多个储存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并且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空间下方的中部连接杆组件1-2-2的第二中部连接杆1-2-2-2上设有电池安装片1-2-2-2-1。

底盘1的前承载部1-1包括前中心板1-1-1、第一前承载架1-1-2和第二前承载架1-1-3。前中心板1-1-1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前中心板1-1-1的一端均固定在中承载部1-2的首个承重框架1-2-1上。前中心板1-1-1用于安装副车架3。第一前承载架1-1-2的尾部固定在首个承重框架1-2-1和两个前中心框1-1-1上。第二前承载架1-1-3固定在两个前中心框1-1-1,并且第二前承载架1-1-3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前承载架1-1-2顶部的水平高度。第一前承载架1-1-2的顶部与第二前承载架1-1-3的顶部之间通过倾斜承载杆1-1-4连接。

底盘1的前承载部1-1的前中心板1-1-1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1-2的首个承重框架1-2-1底部固定的前倾斜加强杆1-1-5。前中心板1-1-1的尾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1-2-1固定的定位片。

底盘1的前承载部1-1的两个前中心板1-1-1首端之间设有前护板1-1-1-1。

底盘1的后承载部1-3包括后中心板架1-3-1和延伸架1-3-2。后中心板架1-3-1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后中心板架1-3-1的首部固定在中承载部1-2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1-2-1上。两个后中心板架1-3-1顶部之间设有呈网格状的承载支架1-3-3。延伸架1-3-2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1-3-1的外侧。两个后中心板架1-3-1的尾端之间设有后防撞护杆1-3-4。

底盘1的后承载部1-3的后中心板架1-3-1的底部上设有与中承载部1-2的末尾一个承重框架1-2-1底部固定的后倾斜加强杆1-3-5。后中心板架1-3-1的首部固定有与首个承重框架1-2-1固定的定位片。

下沉式后桥4安装在底盘的后承载部1-3的两个后中心板架1-3-1上。下沉式后桥4包括横轴4-1、钢板弹簧组件4-2、气弹簧4-3、车轮4-4和吊耳座组件4-5。横轴4-1的两端端部上分别设有固定座4-1-1。横轴4-1通过两个固定座4-1-1固定在两个车轮4-4的轮毂4-4-1上,并且横轴4-1的轴线与轮毂4-4-1为非同轴设置。钢板弹簧组件4-2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横轴4-1的两端上。气弹簧4-3设有两个,并且两个气弹簧4-3的一端均连接在横轴4-1上,两个气弹簧4-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底盘4-1的后承载部4-1-3的两个后中心板架4-1-3-1上。吊耳座组件4-5设有两个,两个吊耳座组件4-5分别与两个钢板弹簧组件4-2配合,并且两个吊耳座组件4-5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中心板架4-1-3-1上。

下沉式后桥4的横轴4-1上设有与横轴4-1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呈45度夹角向下延伸的两个安装座4-1-2。一个气弹簧4-3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个安装座4-1-2上,并且一一对应。

下沉式后桥4的横轴4-1上设有两个分别用来放置钢板弹簧组件4-2的定位座4-1-3。钢板弹簧组件4-2包括层叠设置的两个钢板弹簧。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与横轴4-1的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呈垂直设置。

下沉式后桥4的横轴4-1的定位座4-1-3通过两个骑马螺栓4-1-4固定钢板弹簧组件4-2。骑马螺栓4-1-4的中部与钢板弹簧组件4-2的由上之下第一个钢板弹簧之间设有固定块4-1-5,固定块4-1-5与两个钢板弹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下沉式后桥4的固定块4-1-5顶部的高度高于两个骑马螺栓4-1-4中部的高度,并且顶部上设有分别与两个骑马螺栓4-1-4中部配合的定位凹槽4-1-5-1。

下沉式后桥4的吊耳座组件4-5包括第一吊耳座4-5-1和第二吊耳座4-5-2。各组吊耳座组件4-5的第一吊耳座4-5-1和第二吊耳座4-5-2分别配合相应的一个钢板弹簧组件4-2的两端。第一吊耳座4-5-1包括竖直的安装部,以及位于安装部底部并向横向的连接部。第一吊耳座4-5-1的连接部上转动连接有连接臂4-5-1-1,连接臂4-5-1-1远离第一吊耳座4-5-1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与钢板弹簧组件4-2一端配合的第一吊耳销轴4-5-1-2。第二吊耳座4-5-2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与钢板弹簧组件4-2另一端配合的第二吊耳销轴4-5-2-1。

本实施例的车轮4-4的轮毂4-4-1采用的是内侧固定外侧转动的轮毂。

副车架3包括固定片3-1和下延部3-2。固定片3-1设有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螺合件固定底盘1的前承载部1-1的两个前中心板1-1-1的侧壁上。下延部3-2述两个固定片3-1的底部设有对向翻折的翻边3-1-1。翻边3-1-1通过螺合件与前中心板1-1-1底部固定。固定片3-1外侧面上设有与避震弹簧连接的弹簧支座3-1-2。两个固定片3-1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两个下延部3-2连接。两个下延部3-2高度低于固定片3-1的高度。两个下延部3-2上用于安装动力驱动系统。

副车架3的下延部3-2包括安装横梁3-2-1和连接臂3-2-2。连接臂3-2-2在安装横梁3-2-1两端上各设有一个,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片3-1的翻边3-1-1。

副车架3的下延部3-2的安装横梁3-2-1的两端均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一连接块3-2-1-1。

副车架3的下延部3-2还包括加强片3-2-3。加强片3-2-3焊接固定在安装横梁3-2-1和连接臂3-2-2上。

副车架3的固定片3-1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下摆臂总成连接的第二连接块3-1-3。

副车架3的固定片3-1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前悬气弹簧连接的第三连接块3-1-4。

副车架3还包括加强座3-3。加强座3-3设有两个,并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片3-1内侧面的顶部上。

副车架3的加强座3-3的截面呈l形,包括竖向部和横向部。加强座3-3的竖向部与固定片3-1的内侧面固定。加强座3-3的横向部通过螺合件与底盘1的前承载部1-1的前中心板1-1-1顶部固定。

副车架3的加强座3-3的竖向部上固定有与横向部固定连接的支撑片3-3-1。

副车架3的固定片3-1的弹簧支座3-1-2顶部上设有两个呈八字型布置的加强筋。

动力驱动系统2安装在两个后中心板架1-3-1之间。动力驱动系统2包括第一电机2-1、第二电机2-2、变速机构2-3和电机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变速机构2-3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中的第一输入轴2-3-1、第二输入轴2-3-2、中间轴2-3-3、第一输入齿轮组、第二输入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和输出组件。第一输入轴2-3-1与第二输入轴2-3-2为同轴设置。中间轴2-3-3平行于第一输入轴2-3-1和第二输入轴2-3-2。第一输入轴2-3-1通过第一输入齿轮组与中间轴2-3-3传动。第二输入轴2-3-2通过第二输入齿轮组与中间轴2-3-3传动。中间轴2-3-3通过减速齿轮组与输出组件传动。电机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2的转速。

动力驱动系统2的第一电机2-1与第二电机2-2同轴设置。第一电机2-1的转轴通过第一花键2-4与变速机构2-3的第一输入轴2-3-1连接。第二电机2-2的转轴通过第二花键2-5第二输入轴2-3-2连接。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第一输入齿轮组包括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分别固定在第一输入轴2-3-1和中间轴2-3-3上,并且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与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啮合。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第二输入齿轮组包括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分别固定在第二输入轴2-3-2和中间轴2-3-3上,并且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与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啮合。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第一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与第二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不相同。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减速齿轮组包括主动减速齿轮2-3-8和被动减速齿轮2-3-9。主动减速齿轮2-3-8固定在中间轴2-3-3上。被动减速齿轮2-3-9与主动减速齿轮2-3-8啮合,并且被动减速齿轮2-3-9传动输出组件。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输出组件包括差速器2-3-10、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2-3-12。差速器2-3-10的输入端与减速齿轮组的被动减速齿轮2-3-9固定。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2-3-12分别连接在差速器2-3-10的两个输出端上。

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还包括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包括第一左轴承、第一右轴承、第二左轴承、第二右轴承、第三左轴承、第三右轴承、第四左轴承和第四右轴承。第一输入轴2-3-1通过第一左轴承和第一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第二输入轴2-3-2通过第二左轴承和第二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中间轴2-3-3通过第三左轴承和第三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2-3-12分别通过第四左轴承和第四右轴承转动连接在壳体中。

动力驱动系统2单电机驱动模式下第一电机2-1单驱动时,第二电机2-2不工作,作为备用,第一电机2-1驱动第一输入轴2-3-1转动,第一输入轴2-3-1通过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传动中间轴2-3-3转动,中间轴2-3-3传动差速器2-3-10,差速器2-3-10通过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2-3-12分别将动能传递至出去。

动力驱动系统2单电机驱动模式下第二电机2-2单驱动时,第一电机2-1不工作,作为备用,第二电机2-2驱动第二输入轴2-3-2转动,第二输入轴2-3-2通过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传动中间轴2-3-3转动,中间轴2-3-3传动差速器2-3-10,差速器2-3-10通过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2-3-12分别将动能传递出去。

动力驱动系统2双电机驱动模式,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2同时工作,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2分别驱动第一输入轴2-3-1和第二输入轴2-3-2转动,第一输入轴2-3-1通过第一输入主动齿轮2-3-4和第一输入被动齿轮2-3-5传动中间轴2-3-3转动,第二输入轴2-3-2通过第二输入主动齿轮2-3-6和第二输入被动齿轮2-3-7传动中间轴2-3-3转动,中间轴2-3-3传动差速器2-3-10,差速器2-3-10通过左输出轴2-3-11和右输出轴3-12分别将动能传递出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动力驱动系统2的变速机构2-3的第一输入齿轮组的速比与第二输入齿轮组的速比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8和图9。还包括货车厢体5,货车厢体5安装在底盘1上。货车厢体5包括车厢架、车厢面板5-1、车厢门5-2和底盘厢门5-3。车厢面板5-1铺设在车厢架上。车厢架包括前围骨架5-4、后围骨架5-5、顶盖骨架5-6、侧围骨架5-7和连接件5-8。顶盖骨架5-6的两端连接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侧围骨架5-7设有两个,并且两个侧围骨架5-7与顶盖骨架5-6两侧分别通过多个连接件固定。侧围骨架5-7的两端边缘分别与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连接。车厢门5-2设于后围骨架5-5上。底盘厢门5-3设于侧围骨架5-7底部边缘,并且沿底盘厢门5-3的两端方向排列设有多个。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顶盖骨架5-6包括弧形板5-6-1、顶盖支撑杆5-6-2和顶盖横梁5-6-3。弧形板5-6-1设有两个,并且两个弧形板5-6-1呈平行设置。顶盖支撑杆5-6-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5-8与两个弧形板5-6-1相对的侧面固定,并且顶盖支撑杆5-6-2沿弧形板5-6-1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盖横梁5-6-3设有多个。每两个相邻的顶盖支撑杆5-6-2之间连接多个顶盖横梁5-6-3,每个顶盖横梁5-6-3的端部均通过连接件5-8与顶盖支撑杆5-6-2固定。

货车厢体5的位于车厢架的顶盖骨架5-6的弧形板5-6-1两端边缘的顶盖支撑杆5-6-2分别与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固定。两个弧形板5-6-1相离的侧面分别通过连接件5-8与两个侧围骨架5-7固定。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顶盖骨架5-6的弧形板5-6-1、顶盖支撑杆5-6-2和顶盖横梁5-6-3的两侧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5-8的燕尾槽。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包括水平大横梁5-7-1、水平小横梁5-7-2、大竖杆5-7-3、小竖杆5-7-4和下部框架5-7-5。大竖杆5-7-3的顶端通过连接件5-8与顶盖骨架5-6的弧形板5-6-1固定,并且沿弧形板5-6-1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水平大横梁5-7-1上下平行设有两个,并且上方的水平大横梁5-7-1通过多个连接件5-8分别与每个大竖杆5-7-3固定,下方的水平大横梁5-7-1与下部框架5-7-5的顶部固定。小竖杆5-7-4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5-8与两个水平大横梁5-7-1固定,并且小竖杆5-7-4沿水平大横梁5-7-1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每两个相邻的小竖杆5-7-4之间通过连接件5-8与至少一个水平小横梁5-7-2固定。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的多个大竖杆5-7-3中,分别靠近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的两个大竖杆5-7-3,分别与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焊接固定。多个小竖杆5-7-4中,分别靠近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的两个小竖杆5-7-4,分别与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焊接固定。下部框架5-7-5的两端分别与前围骨架5-4和后围骨架5-5焊接固定。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的水平大横梁5-7-1和水平小横梁5-7-2上下端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5-8的燕尾槽。大竖杆5-7-3和小竖杆5-7-4的两侧面上均设有延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安装连接件5-8的燕尾槽。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的下部框架5-7-5由第一底杆5-7-5-1和第二底杆5-7-5-2。第一底杆5-7-5-1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一立杆5-7-5-3。第二底杆5-7-5-2上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二立杆5-7-5-4。第一立杆5-7-5-3和第二立杆5-7-5-4的顶部与一个水平大横梁5-7-1固定。

货车厢体5的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的下部框架5-7-5的第一底杆5-7-5-1与第二底杆5-7-5-2之间的空间用于为车轮预留安装空间。底盘厢门5-3转动连接在两个水平大横梁5-7-1中位于下方的一个水平大横梁5-7-1上,并且每个底盘厢门5-3均搭在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立杆5-7-5-3上或每两个相邻的第二立杆5-7-5-4上。

货车厢体5的底盘厢门5-3上设有撑杆。车厢架的侧围骨架5-7的第一立杆5-7-5-3和第二立杆5-7-5-4上均设有与撑杆配合的撑杆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10,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高度为一级踏步高度,适用一级踏步,可应用于轿车。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11,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高度为二级踏步高度,适用二级踏步,可应用于物流车或公交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见图12,底盘1的中承载部1-2的高度为三级踏步高度,适用三级踏步,可应用于公交车或大巴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