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4071发布日期:2019-02-22 20:3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童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童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如儿童推车等童车的结构多种多样,其结构种类繁多,折叠原理也各不相同,折叠后的尺寸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使得童车折叠后的尺寸尽可能的减小,始终是本领域研发人员持续追求的目标。目前,大多数的童车在折叠后,仅是车架部分发生了收折,而轮组件则是呈7字型地竖立在车架的底部,导致童车折叠后的尺寸仍然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车架折叠时前轮组件能够被翻转收折的童车,以进一步减小童车折叠后的尺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童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前部的前轮组件,以及设于所述车架底后部的后轮组件,所述车架至少包括支架杆、能够绕转轴前后翻转地连接在所述支架杆上的安装架,其中所述转轴的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具有转向轴的轮接头和设于所述轮接头下方的轮体,所述转向轴能够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车架还包括用于所述车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驱使所述安装架绕所述转轴前后翻转的驱动杆,当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撑立于所述车架下方,所述转向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轮接头与所述支架杆相互靠拢。

优选地,所述车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侧支架,两个所述侧支架之间具有竖立延伸的中心面,所述转轴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中心面。

优选地,所述支架杆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所述安装架通过所述转轴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前部和/或后部,当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轮接头收拢在所述底架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前部,所述前轮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车架至少包括自前向后向上倾延伸的前支杆,所述前支杆的下部枢轴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前部,所述驱动杆的一端部通过第一轴枢轴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第一轴与所述转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前支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杆的下部通过第二轴枢轴连接在所述底架的前部,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转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的前底杆与后底杆,所述车架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推杆、后支杆及连接杆,所述前支杆的上部通过第三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推杆上,所述推杆的下部与所述后支杆的上部通过第四轴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杆的下部通过第五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底杆上,所述连接杆的前部通过第六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底杆的前部且其后部通过第七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支杆上,所述第六轴与所述转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或共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推杆与所述前支杆之间还设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一端部通过第八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推杆上,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所述前支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杆上,且所述联动杆与所述驱动杆沿所述前支杆的长度延伸方向同步运动地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底撑杆,每根所述底撑杆均包括所述的前底杆与后底杆,所述安装架设于两侧的所述前底杆的前端部之间;相应地,所述的前支杆、推杆、后支杆、连接杆及驱动杆均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

进一步地,所述底架至少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底撑杆,所述安装架绕所述转轴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撑杆的前部,所述前轮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每根所述底撑杆的后部均设有至少一组所述后轮组件,当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轮组件的轮体沿左右方向位于两根所述底撑杆之间,且位于所述后轮组件的前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架为踏脚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童车,通过将前轮组件和/或后轮组件安装在安装架上,并将安装架转动地连接在车架上某一支架杆的底部,当车架上各杆件相对转动以打开车架或折叠车架时,通过驱动杆驱使安装架转动而使得前轮组件和/或后轮组件相对支架杆打开或收拢,使得折叠后的车架不会因为前轮组件和/或后轮组件的高度而呈现较高的尺寸,使得车架折叠后的结构更为紧凑、尺寸进一步地减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的童车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2为附图1的童车半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3为附图2的童车的侧视图;

附图4为附图1的童车半折叠状态下的另一立体图;

附图5为附图1的童车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一;

附图6为附图1的童车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二;

其中:1、底架;100、底撑杆;101、前底杆;102、后底杆;2、安装架(踏脚板);3、前支杆;31、下滑槽;32、上滑槽;4、驱动杆;5、后支杆;6、连接杆;7、推杆;71、下推杆;72、上推杆;8、联动杆;9、销轴;

10、转轴;11、第一轴;12、第二轴;13、第三轴;14、第四轴;15、第五轴;16、第六轴;17、第七轴;18、第八轴;19、滑销;20、前轮组件;201、轮接头;202、轮体;30、后轮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至图6所示的童车,此处具体为一种儿童推车,其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车架底前部的前轮组件20和设于车架底后部的后轮组件30。

该车架至少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1、能够绕转轴10前后翻转地连接在底架前部的安装架2,转轴10的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车架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侧支架,两个侧支架之间具有竖立延伸的中心面,转轴10的轴心线垂直于该中心面,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侧支架关于上述中心面对称设置,亦即上述中心面为左右两侧侧支架的中心对称面。

后轮组件30安装在底架1的后部;前轮组件20安装在安装架2上,具体地,前轮组件20包括具有转向轴(图中未示出)的轮接头201和设于轮接头201下方的轮体202,轮接头201的上部安装在安装架2的底部,亦即转向轴能够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连接在安装架2上,使得前轮组件20能够万向转动而实现转向。

该车架上还包括用于车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驱使安装架2绕转轴10前后翻转的驱动杆4,当车架上的各杆件相对转动以实现车架折叠时,驱动杆4将驱使安装架2翻转而使其向底架1的底部转动收拢,使得轮接头201收拢在底架1的底部,有效地减小车架折叠后的高度尺寸;当车架上的各杆件相对转动以展开车架时,驱动杆4则驱使安装架2翻转而使得前轮组件20相对底架1打开。

参见图1至图6所示,车架至少包括自前向后向上倾延伸的前支杆3,该前支杆3的下部枢轴连接在底架1的前部,驱动杆4的一端部通过第一轴11枢轴连接在安装架2上,该第一轴11与转轴10的轴心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驱动杆4的另一端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前支杆3的长度方向相对滑动地设于前支杆3上。

本实施例中,前支杆3的下部通过第二轴12枢轴连接在底架1的前部,该第二轴12与转轴10的轴心线相互平行且互不重合;驱动杆4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轴11连接在安装架2上,驱动杆4的上端部转动地设有滑销9,前支杆3的下部设有下滑槽31,滑销9滑动配合地设于下滑槽31中。当车架折叠时,前支杆3相对底架1转动收拢,带动驱动杆4转动进而驱使安装架2翻转,使得前轮组件20逐渐收拢于底架1的底部,如图4、图5、图6所示。类似地,当车架展开时,前支杆3相对底架1转动打开,便带动驱动杆4转动而使得安装架2翻转,进而使得前轮组件20展开。

具体地,参见各附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架中,底架1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底撑杆100,安装架2为设于两侧底撑杆100前部之间的踏脚板,每根底撑杆100的后部均设有至少一组后轮组件30。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每根底撑杆100均包括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的前底杆101与后底杆102,此处,前底杆101的后部滑动地穿设在后底杆102的前部杆腔中。车架的左右各侧上除具有前支杆3与驱动杆4外,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推杆7、后支杆5及连接杆6,前支杆3的上部通过第三轴13转动地连接在推杆7上,推杆7的下部与后支杆5的上部通过第四轴14转动连接,该第四轴14在推杆7上位于第三轴13的下方;后支杆5的下部通过第五轴15转动地连接在后底杆102上,连接杆6的前部通过第六轴16转动地连接在前底杆101的前部且其后部通过第七轴17转动地连接在后支杆5上,第六轴16可与转轴10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或者按本实施例的共轴设置,第七轴17在后支杆5上则位于第四轴14与第五轴15之间。

推杆7为可沿长度方向伸缩的结构,其包括滑动伸缩连接的下推杆71和上推杆72,两侧的上推杆72一体设置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下推杆71与前支杆3之间还设有联动杆8,该联动杆8的上端部通过第八轴18转动地连接在下推杆71上,联动杆8的下端部既能够相对转动又能够沿前支杆3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于前支杆3上。此处,联动杆8的下端部转动地设有滑销19,前支杆3的上部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上滑槽32,滑销19滑动地插设在上滑槽32中。本实施例中,滑销19与滑销9相互固定而沿前支杆3的长度延伸方向同步滑动地设置,使得联动杆8与驱动杆4能够沿前支杆3的长度延伸方向同步地运动。

该车架在展开状态时,如图1所示,底架1的前底杆101与后底杆102沿长度方向展开,前轮组件20支撑在底架1的前部,后轮组件30支撑于底架1的后部,同一侧的前支杆3与推杆7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底撑杆100、后支杆5及连接杆6之间、底撑杆100、后支杆5及前支杆3之间均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车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车架的侧面看,驱动杆4与联动杆8基本被前支杆3与推杆7遮挡,外观十分的简洁。

折叠该车架时,参见图2至图4所示,将推杆7沿长度方向收缩后向前翻转推杆7,前支杆3、后支杆5及连接杆6均朝向底架1转动收拢,底架1的前底杆101与后底杆102沿前后方向收缩,同时,在前支杆3的转动作用下,驱动杆4驱使安装架2相对底架1逐渐向后转动收拢。最后,推杆7、前支杆3、后支杆5及连接杆6均收拢在底架1的上方,前轮组件20转动收拢至底架1的下方,其中,轮接头201与底架1相互靠拢,轮体202则位于两侧的底撑杆100之间,且位于后轮组件30的前方。折叠后的车架如图5、图6所示,其结构非常扁平,且由于轮接头201被完全地翻转至沿前后方向延伸,大幅地减小了车架折叠后前部的高度尺寸。车架折叠与打开操作过程也很简单,没有因为需要增加前轮组件的收折而增加操作步骤,使用非常方便。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车架的其他支架杆上通过转轴10转动连接安装架2,并将前轮组件20安装在安装架2上,车架在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中,驱动杆驱使安装架2绕转轴10前后翻转,使得前轮组件20相对支架杆打开或收拢,使得折叠后的车架不会因为前轮组件20的高度而呈现较高的尺寸,使得车架折叠后的结构更为紧凑、尺寸进一步地减小。

在其他的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后轮组件30按照如上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使得后轮组件30在车架折叠时也能降低高度,进一步地降低车架折叠后的尺寸。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