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形摩托车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8614发布日期:2018-10-02 19:5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阶梯形摩托车油箱。



背景技术:

摩托车油箱是摩托车上储存汽油的地方,要求油箱内部防锈性能好,清洁无污物。传统的摩托车油箱包括油箱壳体及设置在油箱壳体表面的排水口和加油口,其中排水口的直径为6mm。因国内乡村多泥泞路段和美洲多雨沙,摩托车油箱为带沉口的油箱,其中油箱壳体表面与水平面平行。然而,由于在泥泞和雨沙的地方,进入油箱壳体表面的杂质难以顺利由排水口排出,而由加油口溢流至油箱内部,进而污染摩托车油箱内部的汽油。因此,如何提高摩托车油箱内汽油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摩托车油箱包括油箱壳体及设置在油箱壳体表面的排水口和加油口,其中排水口的直径为6mm,排水槽太小,导致进入油箱壳体表面的杂质难以顺利由排水口排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阶梯形摩托车油箱,包括油箱壳体,油箱壳体设有加油口,油箱壳体为三层阶梯结构,第一层为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三角腔体结构,第二层为弧形腔体结构,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中部,第三层承接第一层和第二层;加油口位于第二层中部且贯穿油箱壳体上端面设置,第一层的三角腔体结构上端面向地面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油箱最主要的作用是储存汽油,所以油箱的结构应该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做到即可以排水又重量较轻。现有的排水槽都比较小且只有一个排水槽,主要是为了避免雨水进入油箱内部,但是排不出去的水会增加整个油箱的重量,造成整个摩托车重量分布不均匀且油箱表面长期堆积雨水容易生锈。油箱壳体为三层阶梯结构,第一层为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三角腔体结构,第二层为弧形腔体结构,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中部,第三层承接第一层和第二层,保证整个油箱的连贯性和机构强度。加油口位于第二层中部且贯穿油箱壳体上端面设置,由于第二层为弧形结构,这样可以保证雨水无法在加油口周围进行堆积。同时第一层的三角腔体结构上端面向地面倾斜设置,这样的结构即使产生雨水堆积,也可以通过第一层进行导流或者从第一层的顶端及时溢出。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腔体的大小和形状,同时可以更好的在其上更好的进行安装槽孔或者安装板。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更好的将油箱壳体表面的积水无法形成,同时保证整个油箱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三角腔体结构倾斜角度6°~10°,保证便于雨水的排出。

进一步,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的尾端为拱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整个油箱的强度还可以节省材料。

进一步,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的首端设有手提孔,方便安装时人工提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阶梯形摩托车油箱中实施例中结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阶梯形摩托车油箱,包括油箱壳体1,油箱壳体1设有加油口2,油箱壳体1为三层阶梯结构,第一层为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三角腔体结构3,第二层为弧形腔体结构4,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中部,第三层承接第一层和第二层;加油口2位于第二层中部且贯穿油箱壳体1上端面设置,第一层的三角腔体结构3上端面向地面倾斜设置。所述三角腔体结构3倾斜角度6°~10°。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的尾端为拱形结构。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的首端设有手提孔6。

工作时,由于油箱最主要的作用是储存汽油,所以油箱的结构应该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做到即可以排水又重量较轻。现有的排水槽都比较小且只有一个排水槽,主要是为了避免雨水进入油箱内部,但是排不出去的水会增加整个油箱的重量,造成整个摩托车重量分布不均匀且油箱表面长期堆积雨水容易生锈。油箱壳体1为三层阶梯结构,第一层为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三角腔体结构3,第二层为弧形腔体结构4,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中部,第三层承接第一层和第二层,保证整个油箱的连贯性和机构强度。加油口2位于第二层中部且贯穿油箱壳体1上端面设置,由于第二层为弧形结构,这样可以保证雨水无法在加油口2周围进行堆积。同时第一层的三角腔体结构3上端面向地面倾斜设置,这样的结构即使产生雨水堆积,也可以通过第一层进行导流或者从第一层的顶端及时溢出。第三层为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腔体的大小和形状,同时可以更好的在其上更好的进行安装槽孔或者安装板。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更好的将油箱壳体1表面的积水无法形成,同时保证整个油箱结构的稳定性。所述三角腔体结构3倾斜角度6°~10°,保证便于雨水的排出。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的尾端为拱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整个油箱的强度还可以节省材料。所述卷边弧形腔体结构5的首端设有手提孔6,方便安装时人工提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