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9266发布日期:2018-12-11 19:3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2月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68217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部车体增强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提高应对车辆的正面碰撞和正面小重叠碰撞的性能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辆的前部车体是形成发动机舱并位于车辆纵向方向前侧的框架结构,并且车辆的前部车体包括前端模块,其形成发动机舱的前部并容纳冷却模块、前照灯等;前防护板构件(front fender apron member),其形成发动机舱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并且其中布置有车轮;以及防火墙,其位于发动机舱的后部并且分隔乘客舱和发动机舱。

此外,在发动机舱的下方,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前侧构件分别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以增强前部车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副车架设置在前侧构件的下方以在发动机舱处安装和支撑发动机和变速箱以及悬架系统等。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安装在前侧构件的前末端部处以提高应对车辆的正面碰撞的性能,并且保险杠梁通过碰撞盒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前侧构件的前末端部连接。

当设置有具有上述结构的前部车体的车辆在车辆行驶时与包括小重叠障碍物或其它车辆的物体正面碰撞时,换言之,当包含小重叠障碍物的碰撞物体在碰撞物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偏向一侧的状态下与车体的外部碰撞时,由于碰撞对象在其与前侧构件偏离的状态下与刚度相对较弱的外部车体部分碰撞,因此前侧构件不能有效地应对车辆的正面小重叠碰撞,因此不能安全地保护乘客,并且导致车辆的过度碰撞损坏。

为了解决该问题,正在研究通过加强车体外部来应对小重叠碰撞的方法。

例如,通过将前防护板构件的正面前端部延伸至前侧构件的正面前端部,提供了连接构件彼此连接的结构或者其中将用于防止碰撞物体破裂的增强构件安装在前侧构件的外侧上的结构,但是这对于应对正面小重叠碰撞无效。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可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旨在提供一种前部车体增强结构,其具有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偏移碰撞或者小重叠碰撞时,通过由防护板构件吸收施加至前侧构件的冲击能量并且将施加至前侧构件和防护板构件的冲击能量适当地分散到车体的其他部分来提高碰撞稳定性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可以是用于前部车体中前侧构件和防护板构件彼此连接的部分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

前部车体增强结构可以包括副车架安装构件,其结合到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下侧和前端部的防护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防护板构件的前端部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可以与前侧构件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以及副车架安装构件的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连接。

防护板构件的前端部可以具有在车体的上下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三维箱体结构,并且前侧构件可以具有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三维箱体结构。

副车架安装构件可以具有三维箱体结构,其在车体的上下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

可以将防护板构件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和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成异面的(skewed)。

与将防护板构件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和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定位成相互平行的情况相比,朝向车体的后部向上倾斜延伸的防护板构件的延长线与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构件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可以较小。

前侧构件的前端部、防护板构件的前端部以及副车架安装构件的前端部可以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防护板构件的下端部和副车架安装构件的下端部可以相对于车体的上下方向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前部车体增强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装置,其结合到副车架安装构件。

安装装置可以包括:接合部,其在副车架安装构件下方向下突出;插入部,其从车体下方插入到副车架安装构件中;以及闩锁突起部,其在接合部和插入部之间形成,以防止从副车架安装构件向下脱离。

容纳插入部的上端部的容纳孔可以在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下端部处形成。

插入部的侧表面可以由在防护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内侧形成的安置槽支撑。

容纳孔和安置槽可以分别形成为与插入部的上端部和插入部的侧表面相对应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从结合在本文中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将会显而易见或在其中得以更详细地阐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俯视平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从图3的另一个方向观察的视图。

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有所简化的表示。如本文所公开的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设计特征,将部分地由特定预期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在附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等效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予以说明。虽然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仅涵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涵盖可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形式、改型、等效形式和其他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俯视平面图,并且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1是用于前侧构件20和防护板构件30在减振器壳体15的前部重叠的部分的增强结构。

减震器安装于减震器壳体15中。此外,减震器壳体15布置成围绕减震器。这里,减震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前侧构件20相对于车体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减震器壳体15的内侧,并且连接于减震器壳体15的车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的下端部。

防护板构件30相对于车体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前侧构件20的外侧,以使减震器壳体15位于防护板构件30与前侧构件20之间。此外,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与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连接,后者与减震器壳体15相比向前延伸至车体10的前部。此外,防护板构件30朝向车体10的后部向上倾斜延伸以与防护板上部构件连接。换言之,防护板构件30设置为与前侧构件20和防护板上部构件连接。因此,防护板构件30配置为在车辆处于正面碰撞、偏移碰撞或小重叠碰撞时,接收并分散作用于在车体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侧构件20的载荷。

这里,偏移碰撞是指部分正面碰撞,并且小重叠碰撞意味着偏移碰撞中,大部分碰撞载荷施加到前侧构件20的一个侧构件的局部部分碰撞。

同时,通过在相对于车体10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整流罩的外侧并且与减震器壳体15的车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的上端部连接而作为车体10的构成元件的防护板上部构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具有在车体10的上下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三维箱体结构,并且前侧构件20具有在车体10的前后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三维箱体结构。换句话说,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和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平行,而是设置为异面。因此,与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和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情况相比,朝向车体10的后部向上倾斜延伸的防护板构件30的延长线L1与沿车体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构件20的延长线L2之间的夹角(α)较小。在这方面,在夹角(α)较小的情况下,正面碰撞的结构刚度较强,并且有效地分散沿防护板构件30和前侧构件20传递的载荷。在图2中,用箭头粗略地示出载荷分散的方向。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的局部透视图,并且图4是从图3的另一个方向观察的视图。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部车体增强结构1进一步包括副车架安装构件40和安装装置50。

副车架安装构件40结合到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的下侧以及防护板构件30在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内侧。此外,副车架安装构件40具有在车体10的上下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三维箱体结构。在这方面,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以及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前端部相对于车体10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并且防护板构件30的下端部和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下端部相对于车体10的上下方向设置同一平面上。此外,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的车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与前侧构件20的车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以及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车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连接。因此,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偏移碰撞或小重叠碰撞时,载荷被传递到前侧构件20、防护板构件30和副车架安装构件40,并且此时,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防护板构件30的前端部以及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前端部可以一起承受载荷。

安装装置50可以是包括用于安装副车架的螺栓或螺母的接合元件。在此,作为用于安装和支撑包括悬架系统的构件的车体的组成元件的副车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安装装置50包括在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下方与副车架接合的接合部52;从车体10的下方插入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插入部54;以及在接合部52和插入部54之间形成并插入副车架安装构件40,以防止安装装置50从副车架安装构件40向下脱离的闩锁突起部56。同时,将插入部54的上端部插入至前侧构件20,并且在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容纳孔25,以容纳插入部54的上端部。此外,插入部54由防护板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内侧支承,并且在防护板构件30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的内侧形成有安置槽35,以在其上安置插入部54的侧表面。在这方面,容纳孔25和安置槽35分别形成为与插入部54的上端部和插入部54的侧表面相对应的形状,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将插入部54的上端部和插入部54的侧表面制造为包括圆形和多边形在内的各种形状。同时,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是在副车架安装构件40的下端部处钻出以容纳接合部52的上端部的孔可以形成为与接合部52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将该孔制造为包括圆形和多边形在内的各种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当车辆发生小重叠碰撞时,由于防护板构件30和前侧构件20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则可以将接收载荷的区域放大为设定宽度E(参照图1)。因此,可以改善分散载荷的性能。此外,由于向前延伸防护板构件30的倾斜角度小,所以正面碰撞的结构刚度可能较强。此外,由于副车架安装构件40在与防护板构件30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与前侧构件20的下端部结合,副框架的联接刚度可能较强。

为了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方便说明和准确定义,使用术语“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前”、“后”、“后方”、“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的”、“外部的”、“内部”、“外部”、“向前”和“向后”等,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附图中所示的位置来描述这些特征。

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该说明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并且鉴于上述教导,显然多种改型和变形是可能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和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各种替代形式和改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形式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