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796发布日期:2019-04-20 03:25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



背景技术: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转动车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轮改变方向,起到了自行车的导向作用,此外,还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车行驶的作用。自行车前叉是自行车舒适度的决定性灵魂零件。

图1是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前叉,现有技术的零件说明:1-1-转向管;1-2-肩盖;1-3-轴承;1-4-叉肩;1-5-弹性胶块;1-6-前叉腿;1-7-刹车座;1-8-车轮安装座。

现有技术中包括上叉总成和下叉总成;其中转向管1-1与肩盖1-2构成上叉总成,其链接方式为焊接或压接;叉肩1-4与前叉腿1-6、刹车座1-7、车轮安装座1-8一起构成下叉总成,其叉肩1-4与前叉腿1-6为焊接或压接,刹车座1-7与前叉腿1-6,刹车座1-7与车轮安装座1-8为焊接。

图2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a为现有前叉未受压状态;b为受压状态,c为对比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时下叉总成的位置对比图,a为前叉受压缩后下叉总成位置,b为前叉未受压缩时的下叉总成位置。

图4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时车轮安装座的位置对比图,a为前叉受压时的车轮安装座1-8的位置, b为前叉未受压时的车轮安装座1-8的位置对比图。由此可见当前叉受压时,其图4中车轮安装座1-8的位置会做水平方向100mm左右位移,上下方向40mm左右减震幅度。

图5是现有技术的车辆前轮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车辆前轮安装在图5中车轮安装座的位置上,b为未受压时状态,a为受压时状态。当车辆行进时前轮遇到颠簸引发车轮自下而上的冲击时,由于存在转点的链接,前叉会向图5中所示的左上方运动,同时会对图1中弹性胶块进行压缩,由此前叉可对较小颠簸进行过滤。

现有前叉缺点:

由于转向管1-1与肩盖1-2,轴承1-3与肩叉1-4为硬性连接且由轴承1-3做旋转连接,由于前叉结构原因,导致轴承1-3的高度不可能过大;当前叉遇到自图5从下向上的震动或冲击时,由于下叉总成需围绕轴承1-3进行旋转而压缩弹性胶块1-5,由此导致车轮在减震工作时会产生从右往左的大幅度移动,此移动需要抵消车辆行进当中遇到颠簸或障碍物时的冲击力,所以会导致前叉减震效果不灵敏,对细小震动过滤不彻底,造成骑行人员震手;同时,由于现有技术的链接方式,为了避免前叉在减震时不至于使车轮安装座1-8的横向位移过大造成前叉腿1-6上的冲击力过大而造成断裂(当前叉遇自下而上震动时,上下叉总成会围绕轴承1-3做轴向移动,前叉腿1-6与地面的夹角就会变大,此夹角越大,前叉腿1-6上遭受的横向压力就会过大),且因上所述,现有前叉无法将弹性胶块1-5的压缩幅度变大,所以也就导致了车轮安装座1-8的上下减震幅度减小。由于车轮安装座1-8的上下幅度较小,当前叉遇到较大的自下而上的冲击时,由于减震幅度较小就无法做到良好的避震效果了。

对现有前叉总结:见图2所示,由于减震时车轮安装座需对轴承做轴向横移,导致前叉上下压缩时对细小震动的过滤不彻底;当前叉遇到较大冲击时,由于车轮安装座因受弹性胶块的影响而导致上下缓冲距离不够,所以在大冲击下的减震效果也不好。

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前叉,在遇到小震动时过滤不彻底,在遇到大震动、大冲击时由于减震行程过小无法有效保护骑车人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自行车前叉在遇到小震动时过滤不彻底,在遇到大震动、大冲击时,由于减震行程过小无法有效保护骑车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包括上叉总成,连杆总成和下叉总成,所述上叉总成由转向杆与肩盖构成;所述转向杆与肩盖为硬连接;

所述连杆总成由上连杆、下连杆与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构成;所述上连杆、下连杆与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

所述下叉总成由减震行程管与叉肩、左右两只前叉腿、刹车座、车轮安装座构成;所述减震行程管与叉肩为硬连接;

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通过减震行程管与肩盖内的轴承套进行套接;

所述连杆轴承一与肩盖连接,上连杆的上端与连杆轴承一连接,上连杆的下端与连杆轴承二连接,下连杆的上端与连杆轴承二连接,下连杆的下端与连杆轴承三连接,连杆轴承三与叉肩连接。

所述连杆总成的上连杆和下连杆等长。

所述减震行程管内有弹性介质。

所述上连杆、下连杆通过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与上叉总成、下叉总成连接后,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始终做上下运动而不做轴向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对现有自行车前叉的改进,使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具有减震行程大的效果,从而有效的过滤自行车前叉遇到的小震动,对于遇到大的震动和大冲击时,可以有效的保护骑车人。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前叉。

图2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时下叉总成的位置对比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时车轮安装座的位置对比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车辆前轮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

图6是双连杆避震前叉。

图7是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

图8是工作原理图。

图9是前轮安装座进行自下而上运动时的运行轨迹图。

图10是车辆前轮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

图11是减速行程管的弹性介质为普通弹簧时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中,现有技术的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

1-1-转向管;1-2-肩盖;1-3-轴承;1-4-叉肩;1-5-弹性胶块;1-6-前叉腿;1-7-刹车座;1-8-车轮安装座。

附图中,本实用新型的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

2-上叉总成;2-1-转向杆;2-2-肩盖;3-连杆总成;3-1-上连杆;3-2-下连杆;3-3-连杆轴承一;3-4-连杆轴承二;3-5-连杆轴承三;4-下叉总成;4-1-减震行程管;4-1-1-普通弹簧;4-2-叉肩;4-3-左右两只前叉腿;4-4-刹车座;4-5-车轮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图6所示的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包括上叉总成,连杆总成和下叉总成,所述上叉总成由转向杆与肩盖构成;所述转向杆与肩盖为焊接、压铆连接或一体制造;

所述连杆总成由上连杆、下连杆与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构成;所述上连杆、下连杆与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或销钉连接;

所述下叉总成由减震行程管与叉肩、左右两只前叉腿、刹车座、车轮安装座构成;所述减震行程管与叉肩为焊接、压铆连接或一体制造;

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通过减震行程管与肩盖内的轴承套进行套接;

所述连杆轴承一与肩盖连接,上连杆的上端与连杆轴承一连接,上连杆的下端与连杆轴承二连接,下连杆的上端与连杆轴承二连接,下连杆的下端与连杆轴承三连接,连杆轴承三与叉肩连接。

所述连杆总成的上连杆和下连杆等长。

所述减震行程管内有弹性介质。

所述上连杆、下连杆通过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连杆轴承三与上叉总成、下叉总成连接后,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始终做上下运动而不做轴向旋转。

实施例1

车辆前轮安装在图6中车轮安装座的位置上,当车辆行进时前轮遇到颠簸引发车轮自下而上的冲击时,由于减速行程管在肩盖内可做上下轴向滑动,且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通过上连杆、下连杆与连杆轴承一、连杆轴承二及连杆轴承三轴承连接,而上连杆与下连杆为等长连杆,此连杆限制了上叉总成与下叉总成只可进行上下轴向位置滑动而无法做轴向转动;由于减速行程管内有弹性介质,如空气弹簧或普通弹簧以及阻尼调节系统与锁死系统的存在,可当前轮遇颠簸时进行自下而上的减震运动。

当前叉遇自下而上冲击时,由于车辆前轮安装在图6中车轮安装座的位置上,如图11是减速行程管的弹性介质为普通弹簧时的内部结构图,如图7是前叉受压与未受压状态对比图,a为本前叉未受压缩时的状态,b为前叉受压缩时的状态,c为对比图;如图8工作原理图,当车辆行进时前轮遇到颠簸引发车轮自下而上的冲击时,由于减速行程管在肩盖内可做上下轴向滑动,a为受压后,b为未受压,在前轮受自下而上压力时,a、a7点均会相对于b、b7点向上运动;而a6会相对于b6做右上方移动;连杆轴承一不论是否受自下而上的压力,位置均保持不变;由于上叉总成和下叉总成被图6中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连接,只能通过减震行程管在转向管和肩盖内做上下轴向滑动而无法做轴向旋转;如图9是前轮安装座进行自下而上运动时的运行轨迹图,b12为未受压缩时的位置,a12为受压缩时的位置。

可见,本发明在前叉受自下而上冲击时,前轮会围绕车轮安装座进行较大范围内的自下而上运动,压缩范围可通过对图6中的减震行程管里安装的弹性介质的压缩长度决定,实际运用中可达到50mm~150mm的压缩幅度,而水平方向会做自左向右的极少位置变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自行车前叉的改进,使一种自行车双连杆避震前叉具有减震行程大的效果,从而有效的过滤自行车前叉遇到的小震动,对于遇到大的震动和大冲击时,可以有效的保护骑车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