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B柱组件、汽车的车身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4831发布日期:2019-06-21 23:4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B柱组件、汽车的车身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的B柱组件、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架包括A柱、B柱和C柱,其中,A柱在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且通常位于左右后视镜的上方,B柱在汽车驾驶舱的前座和后座之间并且通常从车顶延伸到车底部,C柱在后坐头枕的两侧。如在车辆发生翻滚或倾覆的时候,A柱、B柱、C柱能够有效避免驾驶舱被挤压变形,因此对驾驶舱内的驾乘人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A柱和B柱之间形成前车门的安装位,B柱和C柱之间形成后车门的安装位,且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门钣金上分别设置有B柱盖板和C柱盖板。在前车门或者后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B柱盖板或者C柱盖板分别覆盖至B柱和C柱位置,以便封闭车身的内部空间。

为了使汽车满足顶压测试的要求,通常会增大B柱的截面空腔,以便提高B柱的抗弯能力,进而提高汽车的抗顶压性能。上述性能优化方案的弊端在于:减小了乘员的乘坐空间,使得汽车内部的侧向空间变小,降低了用户体验。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汽车的B柱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汽车B柱在提高抗弯强度时减小了汽车内部的侧向空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B柱组件,所述B柱组件包括B柱内板和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的过渡结构,所述过渡结构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和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段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凸出,所述第二过渡段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侧凸出,其中,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侧的相对侧。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渡段为向所述第一侧凸出的圆弧段。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渡段为向所述第二侧凸出的圆弧段。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结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一体设置。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结构为冲压结构。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通过所述第一过渡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翻边通过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二端。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渡结构和所述第二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竖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向所述第二侧翻折。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允许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至所述B柱内板上。

在上述汽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板为铝合金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的车身,所述车身包括上述任一种B柱组件。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车身。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B柱组件包括B柱内板和与该B柱内板相连的加强板。与现有的平板状的B柱加强板相比,通过在上述加强板上设置异形的过渡结构,使得该加强板具有更佳的抗弯性能,从而在基本不增加汽车B柱的截面面积的前提下提高了B柱组件的总体抗弯强度。在上述B柱组件应用于汽车车身的情形下,既不会减少车身内部的侧向空间、保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又优化了车身的抗压性能。

方案1:一种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组件包括B柱内板和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连的过渡结构,所述过渡结构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段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凸出,所述第二过渡段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侧凸出,其中,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侧的相对侧。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为向所述第一侧凸出的圆弧段。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段为向所述第二侧凸出的圆弧段。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一体设置。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为冲压结构。

方案6: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通过所述第一过渡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翻边通过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连接至所述第二端。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结构和所述第二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竖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方案8:根据方案6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向所述第二侧翻折。

方案9: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允许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至所述B柱内板上。

方案10: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铝合金板。

方案11:一种汽车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B柱组件。

方案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方案11所述的车身。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汽车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B柱组件的加强板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中:

1、B柱内板;2、加强板;21、第一部分;211、安装孔;22、第二部分;23、过渡结构;231、第一过渡段;232、第二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板是结合汽车B柱来描述的,但显然其他具有相同的强度优化需要的汽车支撑构件也可以配置该加强板,例如汽车的A柱或者C柱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装配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的车身包括B柱组件。B柱组件包括与车身的其他部分相连的B柱内板1以及和B柱内板1相连的加强板2。加强板2以贴附于B柱内板1的板面的方式固定至B柱内板1上,以便辅助B柱内板1起到支撑作用,提高B柱组件的整体强度。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加强板2上设置有允许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211,加强板2通过紧固件连接至B柱内板1上。例如,紧固件可以为自穿刺铆钉,加强板2通过该铆钉铆接至B柱内板1上。下面结合上述B柱组件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再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B柱组件的加强板沿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而言,B柱组件的加强板2包括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以及将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相连的过渡结构23。更具体地,过渡结构23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一部分21相连接,第二过渡段232和第二部分22相连接,从而使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相连。且第一过渡段231向第一部分21的第一侧(即图4中示出的箭头方向)凸出,第二过渡段232向第一部分21的第二侧凸出,其中,上述第二侧为上述第一侧的相对侧。也就是说,加强板2的板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以及起连接作用的过渡结构23,这两个部分通过过渡结构23连接在一起。通过在加强板2的板体上设置分别向板面的两侧凸出的异形结构(即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使得加强板2在其长度方向上或者垂直其板面的方向具有更佳的抗弯性能,从而在不增加B柱组件的截面面积的前提下提高了B柱组件的整体强度,使得汽车的车身具有更强的抗顶压性能和侧面抗压性能,既不会减小车身内的侧向空间、保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又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完全通过过渡结构23连接,即过渡结构23的一侧与第一部分21相连,另一侧与第二部分22相连,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之间没有任何连接部分,仅通过分别与过渡结构23的两个过渡段相连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一部分通过过渡结构23相连接,另一部分通过其他连接结构相连接或者直接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中间部分通过过渡结构23相连接,其他的两端部分通过其他平直的连接结构相连接或者直接连接,此时,过渡结构23近似于被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或者其他连接结构)包围在中间,加强板2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大部分位置通过过渡结构23连接在一起,使得加强板2的强度通过过渡结构23得到提高的同时,加强板2的四周边缘还不具有凸出结构,从而更加便于加强板2和其他汽车部件装配在一起。

继续参阅图3和图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过渡段31为向第一侧凸出的圆弧段。第二过渡段32为向第二侧凸出的圆弧段。也就是说,第一过渡段31/第二过渡段32是一段截面为圆弧形的板块。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加强板2的凸出位置不具有尖锐的形状,能够避免加强板2磨损其他与其进行装配的零部件,如B柱内板1。此外,圆弧板段的设置使得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两个过渡段能够以过渡得较为平顺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不仅在加强板2的侧面受力时便于作用载荷的分散、避免尖端位置集中受力,还便于加强板2的生产加工。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中的任意一个均不局限于圆弧段的形状。例如,第一过渡段231或者第二过渡段232还可以是由多个平直板条依次连接形成的截面的边缘为多段折线的板段。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的加工以及设计需求设定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的具体形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21包括第一端(即图4中示出的a端)和第二端(即图4中示出的b端)。第二部分22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21的a、b两端中的任意一端的翻边,该翻边通过过渡结构231连接至第一部分21的a端或者b端。也就是说,加强板2上仅设置有一个翻边和一个过渡结构。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并继续参阅图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部分22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21的a、b两端的翻边(即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过渡结构231包括位于第一部分21的a端的第一过渡结构和位于第一部分21的b端的第二过渡结构,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均包括上述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与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的第二过渡段232相连接,第一部分21的a、b两端分别和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的第一过渡段231相连,以便第一翻边通过第一过渡结构连接至第一部分21的a端,第二翻边通过第二过渡结构连接至第一部分21的b端。进一步地,第一部分21为左右结构对称的板块,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相对于第一部分21的竖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部分21为位于加强板2的中间位置的、近似平直的板段。安装孔211设置于该平直板段上。中心线M为该平直板段的竖向中心线,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沿中心线M对称设置,以在加强板2受力时便于载荷在加强板2上均匀分布,以防加强板2局部严重受损、降低B柱组件的防护功能。其中,上述竖向具体是指:在B柱组件安装好的情形下,在加强板2沿竖向装配固定时,竖向即为汽车的Z向(即图3中的加强板2的竖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部分22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具体弯折度以及形状曲线可以根据B柱内板1的板面形状进行设定,使得加强板2能够贴合在B柱内板1上。也就是说,第二部分22的两个翻边形状不一定是图中示出的圆弧板块状,也可以是与B柱内板1相匹配的其他翻边结构,如平直折边等,只要第二部分22的翻边形状能够满足B柱内板1和加强板2的装配需求即可。

进一步地,第二部分22的两个翻边均向第二侧翻折。由于与翻边相连的第二过渡段232向第二侧凸出,因此在翻边向第二侧翻折时,翻边的弯折部分向第一侧凸出,翻边的边缘朝向第二侧。在此情形下,翻边和第二过渡段232分别向相反的两侧凸出弯曲,以避免加强板2沿厚度方向的尺寸因设置翻边而增大,既增加了加强板2的抗弯强度,又避免了B柱组件的横截面积增大。

作为示例,过渡结构23、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一体设置。以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的连接可靠性。并且过渡结构23为冲压结构。加强板2为铝合金板。整块加强板2采用模具冲压工艺制成。也就是说,加强板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薄板状的加强板2冲压后,在加强板2上形成过渡结构23,过渡结构23将其他板块结构分隔为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当然,加强板2也可以是其他能够满足制作需求和强度需求的金属材料,如钢合金材料等。

关于上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形状并不是限定的。虽然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是分别结合平直板段和翻边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实际上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形状可以根据B柱内板1或者其他与其装配的汽车部件的形状进行设定,例如,第一部分21还可以为曲面板,第二部分22还可以是平直的板边缘。再者,过渡结构23也不局限于冲压结构。例如,过渡结构23还可以利用折弯工艺制成的弯折结构。也就是说,加强板2的实际加工方式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设定。上述形状以及加工方式的变化并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包括B柱内板1和与B柱内板1相连的加强板2。加强板2包括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过渡结构23,过渡结构23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其中,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一部分21相连接,第二过渡段232和第二部分22相连接,以将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过渡段231为向第一部分21的一侧凸出的圆弧段,第二过渡段232为向第一部分21的另一侧凸出的圆弧段,第二部分22包括通过过渡结构23连接至第一部分21两端的两个翻边。通过上述圆弧段和翻边的设置,使得加强板2的抗弯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B柱组件的整体强度,使得配置有该B柱组件的汽车的抗顶压性能和侧面抗压性能得到提高。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