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5259发布日期:2019-09-12 09:5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滑板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儿童玩耍的娱乐工具也越来越多,而滑板车就是最常用的代步玩耍工具之一。

当儿童不使用滑板车时,家长则需要拖动滑板车前进,由于儿童与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身高差,滑板车上的把手高度不适合家长,因此,家长在拖车时,则需要弯腰,才能够握住把手,这样,则不便于家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滑板车,其优点是能够提高滑板车的便携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滑板车,包括主把以及位于主把竖直管件内的副把,所述副把滑动设置在主把的竖直管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家长携带滑板车时,将副把从主把中拉出,副把升高,以适应家长的身高,使家长能够更加方便的对滑板车进行携带,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且副把的升高并不会改变主把的高度,孩子在下一次玩耍时无需根据孩子身高对主把的高度进行适应性调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副把包括位于主把竖直管件中的副杆,所述副杆的下端设置有与主把竖直管件相互卡接的卡接组件,所述副杆内设置有驱动卡接组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使用副把时,副杆是与主把的竖直管件卡接的,在使用副把时,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卡接组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从而使副杆与主把的竖直管件解除卡接,这样,能够将副杆从主把的竖直管件中向上拉出,以适应家长的身高,方便家长对滑板车进行携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在副杆下端的底座和位于底座内的卡接块,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水平通道,所述水平通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卡接块滑动设置在水平通道内;所述卡接块包括滑动部和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滑动部朝向所述开口端的一侧,在滑动部与所述封闭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竖直管件侧壁上开有供卡接部插入的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使用副把时,卡接部插入在插孔中,限制副杆的滑动;需要使用副把时,使卡接块在水平通道内朝向压缩弹簧的方向运动,同时,卡接部脱离插孔,副把即能够在主把竖直管件中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部上表面为第一斜面,第一斜面较低的一端为设置有卡接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块以及固接于驱动块侧壁上的定位块;

对应所述驱动块,在所述底座的顶端开设有竖直通道,所述竖直通道与所述水平通道相连通,所述驱动块插入到竖直通道内,驱动块的底部朝向抵接块的第一斜面设置;

对应所述定位块,在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定位块竖直运动的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块向下运动,能够抵接于卡接块的第一斜面上,在驱动块的挤压作用下,卡接块会朝向压缩弹簧的方向运动,同时,卡接部脱离插孔,实现副杆在主把竖直管件内的滑动;

通过定位块与长孔之间的配合,能够保证驱动块在滑动的过程中不会脱离底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斜面,且其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斜面,驱动块在挤压卡接块时,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相对滑动,使卡接块能够更加容易的从插孔中脱离出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副杆上端的仿生握把和设置在副杆内的驱动杆,仿生握把内部具有与其轮廓相应的空心腔体,所述空心腔体与所述副杆连通,在所述空心腔体内沿其轮廓设置有握把杆;在仿生握把的上端面设置有驱动按钮,驱动按钮位于空心腔体内的一端且与握把杆固定连接;驱动杆的下端固接于所述驱动块的顶部,上端连接握把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握仿生握把,然后按动驱动按钮,驱动按钮带动握把杆以及驱动杆向下运动,驱动杆向下运动进而带动驱动块向下运动,驱动块上的第二斜面贴紧在卡接块的第一斜面上同时对卡接块产生挤压,使卡接块朝向压缩弹簧的方向运动,弹簧收缩的同时卡接块从插孔中脱离,此时,向上拉动仿生握把,使副把向上运动,即实现了对副把高度的调整,更符合人体工学,使家长对滑板车的携带更加的省力、方便,并且对于副把的调整并不会影响主把的高度,孩子在下一次玩耍时无需根据孩子身高对主把的高度进行适应性调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部的底部沿水平通道走向固设有导向条,对应的,在所述水平通道的底面固接有一对导向块,两导向块之间形成供导向条滑动的导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导向条和导向槽,当卡接块在水平通道内滑动时,能够始终沿着导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卡接块滑动的更加稳定,同时使卡接部更加精准的插到插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副杆包括设置在主把竖直管件内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卡接组件设置在第二拉杆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杆位于所述第二拉杆的上方且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为通过竖直管件外侧插入到所述插孔内的杆件,通过杆件按压卡接部使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杆件按压卡接部,使卡接部脱离插孔,然后将副把拉动上去,通过设置的万向节,第一拉杆在被拉出后,可以自由摆动,使得家长在携带滑板车时更加的省力、方便、符合人体工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副杆包括设置在主把竖直管件内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卡接组件设置在第二拉杆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杆位于所述第二拉杆的上方,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之间设置有转轴,转轴的轴向与滑板车前侧车轮的轴向平行;所述驱动组件为通过竖直管件外侧插入到所述插孔内的杆件,通过杆件按压卡接部使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杆件按压卡接部,使卡接部脱离插孔,然后将副把拉动上去,第一拉杆在被拉出后,可以沿垂直于转轴的方向摆动,使得家长在携带滑板车时更加的省力、方便、符合人体工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副把能够在主把的竖直管件中滑动,这样,当家长需要对滑板车进行携带时,可以将副把拉出,携带更加的方便;

2.通过设置的卡接组件,在不使用副把时,能够将副把卡接在主把的竖直管件内;

3.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能够解除卡接组件与主把竖直管件之间的卡接,然后使副把能够向上拉出,供家长携带使用;

4.通过设置的导向条和导向槽,能够使卡接块在水平通道内滑动的更加稳定,同时也能够使卡接部更加准确的插入到插孔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体现缺口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体现副把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体现卡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体现卡接块滑动原理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体现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体现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体现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中,1、主把;111、管件一;112、管件二;12、手握杆;121、缺口;2、副把;21、副杆;22、仿生握把;221、驱动杆;222、空心腔体;2221、握把杆;2222、驱动按钮;23、第一拉杆;24、第二拉杆;3、抱箍;4、卡接组件;41、底座;411、水平通道;4111、导向块;4112、导向槽;412、竖直通道;413、长孔;414、凹槽;42、卡接块;421、滑动部;4211、第一斜面;422、卡接部;423、导向条;43、弹簧;5、驱动组件;51、驱动块;511、定位块;512、水平块;5121、第二斜面;513、竖直块;6、万向节;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携式滑板车,包括主把1以及位于主把1竖直管件内的副把2,副把2滑动设置在主把1的竖直管件内。

竖直管件的水平截面为椭圆形。竖直管件包括相互套接的管件一111和管件二112,管件二112套设在管件一111外,且管件一111能够在管件二112的内腔中滑动。在管件二112上还设置有能够限制管件一111滑动的抱箍3。主把1还包括与管件一111上端相连接的手握杆12,手握杆12呈“T”形。

结合图2,在手握杆12水平杆件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缺口121,副把2从缺口121处自上而下插入到管件一111的内腔中。

如图2和图3所示,副把2包括位于管件一111内腔中的副杆21,在副杆21的下端设置有能够与竖直管件相互卡接的卡接组件4,在副杆21上还设置有驱动卡接组件4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的驱动组件5。

如图4和图5所示,卡接组件4包括设置在副杆21(见图3)下端的底座41,副杆21套接在底座41的上端,在底座41上开设有水平通道411,水平通道411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在水平通道411内滑动设置有卡接块42,卡接块42包括滑动部421以及固接于滑动部421朝向开口端一侧的卡接部422,卡接部422呈圆柱形,在滑动部421与水平通道411封闭端之间设置有弹簧43;在滑动部421上表面与滑动块滑动方向平行的两侧边沿加工有第一斜面4211,第一斜面4211靠近卡接部422的一端低于其远离卡接部422的一端。

对应卡接部422,在管件一111(见图2)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供卡接部422插入的插孔,其分别为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插孔位于第二插孔的上方。

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组件5(见图3)包括驱动块51。对应驱动块51,在底座41的顶端开设有供驱动块51插入的竖直通道412,竖直通道412与水平通道411相连通。在驱动块51的侧壁上固接有一对定位块511,对应定位块511,在底座41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定位块511竖直运动的长孔413,避免驱动块51从底座41上脱离。

驱动块51包括水平块512以及位于水平块512下方且固接于水平块512相互平行两侧的一对竖直块513,两竖直块513的底面加工有朝向第一斜面4211的第二斜面5121,第二斜面512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面4211的倾斜方向一致。

如图6所示,驱动组件5还包括设置在副杆21(见图3)上端的仿生握把22以及设置在副杆21内的驱动杆221,驱动杆221的下端与驱动块51(见图4)固接。仿生握把22的内部具有与其轮廓相对应的空心腔体222,空心腔体222与副杆21相连通,在空心腔体222内沿其轮廓设置有握把杆2221,空心腔体222内预留有供握把杆2221运动的活动空间。

在仿生握把22的上端面设置有驱动按钮2222,驱动按钮2222位于空心腔体222的一端且与握把杆2221固接,握把杆2221的下端与驱动杆221的上端固定连接。结合图2,仿生握把22与主把1上的缺口121形状相对应,当副杆21(见图3)完全插入到主把1的竖直管件内时,仿生握把22能够完全隐藏于主把1轮廓内。

操作原理:在不使用副把2时,卡接部422插入到第二插孔内,以限制副把2的滑动,在需要使用副把2时,手握仿生握把22,然后按动驱动按钮2222,进而带动握把杆2221与驱动杆221向下运动,驱动杆221的运动带动驱动块51向下运动,同时驱动块51第二斜面5121抵接于第一斜面4211上,并且对卡接块42进行挤压,使卡接块42朝向压缩弹簧43的方向运动,弹簧43被压缩的同时卡接部422脱离第二插孔,然后向上拉动仿生握把22,即能够将副杆21从管件一111中拉出,直至卡接部422运动至第一插孔处,在弹簧43的反弹作用下,卡接部422插入到第一插孔内,即副把2与主把1之间卡接。家长可以手提副把2对滑板车进行携带,不必再弯腰,更加的省力、方便,提高了滑板车的便携程度。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使卡接块42在水平通道411内运动的更加稳定,在卡接部422的底部沿水平通道411走向固设有导向条423,对应的,在水平通道411的底面固接有一对导向块4111,两导向块4111之间形成供导向条423滑动的导向槽4112。这样,卡接块42在滑动时,便只能沿着导向槽4112的轴向运动。

如图4所示,底座41的外侧壁上沿其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凹槽414,通过设置的凹槽414,在将底座41安装到管件一111(见图2)内时,凹槽414的存在能够为底座41的形变提供一定的形变空间,使底座41的安装更加的容易。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携式滑板车,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副杆21向上拉出后能够自由摆动。

副杆21包括设置在主把1竖直管件内的第一拉杆23和第二拉杆24,第一拉杆23位于第二拉杆24的上方且第一拉杆23和第二拉杆24之间通过万向节6连接,万向节6能够在第二拉杆24内沿着竖直轴水平转动。

当滑板车的主把1的竖直管件为单一管件时,卡接块42上的卡接部422在副把21装配至此管件中时,直接与此管件的内壁接触,此时可在竖直管件上开设供卡接部422插入的卡接孔。

当滑板车的主把1为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即主把1为双层套管可升降结构)时,管件一111采用C形管件(C形管件加工时可对封闭管件沿其轴向切割形成豁口,也可通过钢板直接弯曲形成),在管件二112的侧壁上且与C形管件的豁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供卡接块42与主把1竖直管件卡接的卡接孔。

驱动组件5为通过竖直管件外侧插入到插孔内的杆件,通过杆件按压卡接部422使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

通过设置的万向节6,第一拉杆23在被拉出后,可以自由摆动,使得家长在携带滑板车时更加的省力、方便、符合人体工学。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携式滑板车,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副杆21向上拉出后能够沿垂直于滑板车前侧车轮的轴线方向自由摆动。

副杆21包括设置在主把1竖直管件内的第一拉杆23和第二拉杆24,第一拉杆23位于第二拉杆24的上方,第一拉杆23和第二拉杆24的相对端设置有转轴7,转轴7的轴向与滑板车的前侧车轮的轴向平行,第一拉杆23能够相对于第二拉杆24转动,且转动方向垂直于拉杆的轴向。

当滑板车的主把1的竖直管件为单一管件时,卡接块42上的卡接部422在副把21装配至此管件中时,直接与此管件的内壁接触,此时可在竖直管件上开设供卡接部422插入的卡接孔。

当滑板车的主把1为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即主把1为双层套管可升降结构)时,管件一111采用C形管件(C形管件加工时可对封闭管件沿其轴向切割形成豁口,也可通过钢板直接弯曲形成),在管件二112的侧壁上且与C形管件的豁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供卡接块42与主把1竖直管件卡接的卡接孔。

驱动组件5为通过竖直管件外侧插入到插孔内的杆件,通过杆件按压卡接部422使其与竖直管件解除卡接。

第一拉杆23在被拉出后,可以沿垂直于转轴7的方向摆动,使得家长在携带滑板车时更加的省力、方便、符合人体工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