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0999发布日期:2019-08-27 22:1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废弃油箱中的废油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报废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时,为了降低燃油对环境的污染,也为了减小报废汽车拆解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充分发挥报废汽车内的残存燃油的利用价值,必须对燃油箱内残存的燃油进行回收。

报废汽车拆解时燃油箱内残存燃油的回收一般都采用人工抽吸的方式进行,工作效率低,而且由于燃油箱内部结构复杂,燃油回收不完全。另外,在油箱钻孔时,容易产生火花,火花容易造成燃油箱爆炸,因此亟需解决该问题。

另外,一般回收线上运输车辆时,由于车辆需要将油箱一端置于回收线的外侧并面对钻孔和回收装置,从而占据了较大的场用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可解决占地面积较大以及破坏油箱容易引起火灾的问题。

一种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包括:

车体运输线,包括一条双轨运输装置,用于将车辆沿长度方向从进料端向出料端运输,所述车辆的四个轮体部位放置于双轨运输装置上;

卸油运输线,形成沿环形的路径,所述路径上设有随其运动的多个工位,所述路径包括两个平行的分路径,一个所述分路径设置于所述车体运输线的下方以进行收集油,另一所述分路径上可进行排油;

回收桶,设置在每个所述工位上,所述回收桶形成若干个储油腔,不同所述储油腔可储存相同或不同的废油;

油箱破孔装置,设置在每个工位上,用以对油箱的一端抬升并在另一端进行破孔,同时在油箱上形成钻孔;

保护气装置,包括氮气瓶和氮气输出部,所述氮气瓶与所述氮气输出部通过气管连接,所述氮气输出部为围部结构并可磁吸在所述钻孔的外周,所述氮气输出部的内周开设若干个出气孔,以对所述钻孔沿周向输出氮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卸油运输线至少部分设置在车体运输线的下方,并在车体的正下方进行卸油,从而减小了场地面积,保护气装置在钻孔外周输出氮气,防止漏油飞散,同时避免钻孔时产生火星,钻孔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中油箱破孔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前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打孔部刺穿抬升时的油箱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氮气输出部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中油箱破孔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前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打孔部刺穿抬升时的油箱的剖视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100用于在汽车拆解之前油箱上打孔并将油箱中的废油导出、回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100包括车体运输线101和卸油运输线1,车体运输线101用于运输车辆,卸油运输线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体运输线101的下方。

车体运输线101包括一条双轨运输装置,用于将车辆沿长度方向从进料端向出料端运输。

车辆的四个轮体部位放置于双轨运输装置上,即车辆的长度方向与双轨运输装置的运输方向相互平行。

卸油运输线1具有一个环形的路径,该路径还包括两个平行的分路径,其中一个分路径位于车体运输线101的下方,以对车辆的油箱进行收油,另一分路径上可选择地设置在车体运输线101的下方或一侧以进行排油。从而使卸油运输线1占用更少的场地面积。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卸油运输线1上设有沿该路径运输的多个工位11,工位11绕卸油运输线1运动,当工位11运动至车体运输线101上的车体位置下方时可停止,进而进行卸油。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卸油运输线1的路径上设有对应自身形状的链条,链条上间隔设有一个运输台,即链条运动时带动运输台同步运动,一个运输台即为一个工位11。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每个工位11上设有回收桶2,回收桶2形成若干个储油腔,不同储油腔可储存相同或不同的废油。

优选地,回收桶2包括两个储油腔,其中一个储油腔用于存放汽油,另一个储油腔用于存放柴油。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回收桶2也可以具有两个,每个回收桶具有一个储油腔。

每个工位11上还设有一个油箱破孔装置3以对油箱进行破孔,同时油箱破孔装置3还可选择地与该工位11上的不同所述储油腔管道单独连接。即油箱破孔装置3对油箱进行破孔后,油箱中的废油可通过油箱破孔装置3流入存放汽油的储油腔或者流入存放柴油的储油腔,从而实现区分储油。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油箱破孔装置3包括:

支撑部310,其上端可上下运动并容纳油箱的部分表面,支撑部的上端还上设有条形孔a;

固定部31,设置在支撑部的靠近条形孔a的一端,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端;

抬升部32,设置在支撑部的远离条形孔a的一端,驱动油箱的第二端向上抬升;

打孔部33,包括钻头331和导油盘332,钻头331设置在条形孔a上方并可水平地穿设油箱形成一个钻孔,导油盘332设置在条形孔a的下方以在钻头331破孔后将流出的油经导油盘332导流;

保护气装置,包括氮气瓶(未示出)和氮气输出部34,氮气瓶与氮气输出部34通过气管连接,氮气输出部34为围部结构并可磁吸在钻孔的外周,氮气输出部34的内周开设若干个出气孔,以对钻孔沿周向输出氮气,既防止钻孔时产生火星,同时周向的气流不会使漏油带出飞散。

油箱破孔装置3通过抬升部32抬升油箱的一端,使油箱内的残存油向另一端流动,从而更好的集中废油,打孔部33对应固定部31的一侧,以实现集中的废油全部导出,废油从条形孔a下落至导油盘332,防止废油滴落在车间内、保持车间干净,保护气装置在钻孔外周输出氮气,防止漏油飞散。

进一步,支撑部310的长度可以小于油箱的长度,也可以大于油箱的长度,当支撑部的长度小于油箱的长度,即油箱的部分支撑于支撑部上,当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油箱的长度,油箱整个都位于支撑部上。

进一步,支撑部310的下端连接一个竖直运动的气缸,气缸上下运动时带动支撑部上下运动。

固定部31包括两个夹头311,夹头311具有弧形的内壁,两个夹头311的下端通过扭簧连接支撑部310的左右两侧,扭簧对夹头311施加可相对旋转的弹力。即,在需要固定油箱时,分开两个夹头311,使两个夹头311的夹角变大,放置油箱后,松开夹头311,扭簧驱动夹头311旋转运动以夹紧油箱。

夹头311的夹持端(上端)设有防滑纹,用以增大油箱的固定效果,防止油箱倾斜时向低处一端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1可包括多组夹头311,例如包括四个夹头311,四个夹头311分成两组,两两并排在支撑部310的左右两侧;同理,也可包括6个夹头甚至更多。

抬升部32包括顶升气缸和顶升臂321,顶升气缸的输出端(上端)沿竖直方向运动并连接顶升臂321的下端,顶升气缸的下端连接支撑部310,顶升臂321的上端对应油箱外壁进行仿形设计,从而保持油箱向上运动时稳定,顶升气缸的输出端向上运动从而使顶升臂321支撑并推动油箱向上运动,顶升臂321的上端使油箱限定在其中。

钻头331与条形孔a在同一竖直平面设置,钻头331水平运动时,穿透油箱并形成一个钻孔,当钻头31回复运动,油箱的油从钻孔漏出并经过条形孔a落到导油盘332。

钻头331为麻花钻头,麻花钻头的后端连接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带动麻花钻头旋转,旋转电机的后端连接一个滑移气缸,滑移气缸可推动旋转电机前后运动。

导油盘332的一端设置在条形孔a的下方并位于油箱固定端的正下方,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并连接后续处理机构。

优选地,导油盘332的上端面(接油面)设有可更换的海绵垫,防止油滴下时溅落。

如图3,氮气输出部34包括均为围部结构的固定部341和壳体342,固定部341为磁铁,固定部341的第一端面可磁贴在油箱上,壳体342设置在固定部的第二端面。

优选地,固定部341和壳体342均为圆环形。当然固定部341和壳体342的形状不限于圆环形,比如方形、椭圆形等。

壳体342的周向外壁开设进气孔,氮气瓶的出气孔通过气管连接进气孔,壳体342的内部形成环形的气体通道,壳体的周向内壁沿周向开设多个连通气体通道的所述出气孔。即气体从氮气瓶中输出通过进气孔进入壳体342内部的气体通道再从出气孔排出。从而在钻孔外周形成一个惰性气体氛围。

进一步,该汽车拆解的双轨运输残存油回收线100还包括回收油池4,设置在卸油运输线1的一侧,可与回收桶可拆卸连接以进一步收集所有工位11上回收桶2的废油。

需要说明的是,回收油池4为地埋式的,回收油池4主体位于地表以下,其上端面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与地面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油箱向前运动并对应到卸油运输线1的下方,调整工位上的支撑部310的高度,使油箱抵接于支撑部上,利用多个夹头311固定油箱的两侧,利用顶升部2抬升油箱的一端,使油箱向条形孔a所在的一端倾斜,氮气输出部34贴在钻头预钻孔的位置,接通氮气,并形成氮气氛围,钻头331横向运动并刺破油箱,油箱的油从钻孔漏出并经过条形孔a落到导油盘32,继续流入不同的储油腔,当卸油运输线1带动工位11运动至回收油池4时,可通过人工将回收桶2的油放流至回收油池4,如此循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