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2679发布日期:2019-11-08 23:04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挂车车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



背景技术:

半挂车一般是三轴半挂车,其种类分为十一米仓栏半挂车,十三米仓栏,低平板半挂车等好多种类,是通过牵引销与半挂车头相连接的一种重型的运输交通工具。

目前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运费没有较大增长的前提下,半挂车降低自重成为市场需求的主要考虑因素,轻量化挂车也成为用户优先选择的产品。而通过减小材料配置的方式固然能降低产品的自重,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了结构强度的损失,因此,采用新型结构来降低半挂车产品的自重变得越来越重要。

专利号为201820001537 .3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轻量化结构的半挂车,公开了一种采用两个纵梁的腹板上部均设有对应的多个槽型孔,多个一体式槽型钢结构的横梁贯穿两个纵梁上对应的槽型孔并在槽型孔两面焊接固定的方式来降低产品的自重的结构;

但是该装置车架前后车架连接处存在变截面,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刚性也比较差,结构不稳定,特别是为了减轻负重设置有开孔后,该问题更加凸显,尤其是发生追尾时,由于外力导致变截面的受力不匀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

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体式的车架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在减轻负重设置有开孔后,导致了车架前后车架连接处存在变截面,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刚性也比较差,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发生追尾时,外力由于开孔的原因导致变截面的受力不匀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均由纵梁和横梁组成;其特征在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组装设置有连接过渡梁,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连接过渡梁均由工字型钢焊接而成,包括水平方向设置上翼板和下翼板及竖直方向的腹板;

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插设在连接过渡梁的腹板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相连,所述连接过渡梁的上翼板的下端面和下翼板的上端面分别与前车架、后车架的上翼板的上端面和下翼板的下端面配合;

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腹板等间距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开孔结构;所述开孔结构由预设数量的开孔组合而成,所述开孔的外侧设置有沿异形孔翻起竖立直边的翻边,所述翻边与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腹板焊接相连;

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字型,所述凸字型的防撞梁与后车架外侧的凹字型结构滑动连接的方式相连,并通过预设数量的缓冲螺栓与后车架的腹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孔结构包括一个正六边形的开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孔结构由预设数量的上窄下宽的水滴状的开孔组合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异形开孔设置有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开孔结构由按矩阵排列的水滴状的开孔组合而成,所述异形开孔尖端相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采用组装的方式,将前车架和后车架与连接过渡梁连接在一起,组装成车架结构,相对于一体式结构,降低了加工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创造性地增加一个横向的连接横梁,前后段车架不再存在变截面问题,间接增加了承载弯矩,减缓了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刚性也比较差,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腹板等间距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开孔结构减轻了纵梁的重量,开孔经过冲压翻边处理,纵梁应力减小,加强了纵梁的承载能力,纵梁不易断裂;

开孔结构由预设数量的上窄下宽的水滴状异形开孔组合而成,开孔的外侧设置有沿异形孔翻起竖立直边的翻边,相对于一个开孔的结构,在保证了轻量化的目的的同时,避免了应力集中增加了纵梁的强度;

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防撞梁并通过缓冲螺栓与后车架的腹板固定,产生撞击时可以通过断裂缓冲螺栓,抵消外力,避免了对连接横梁的横向撞击力过大,造成连接横梁的结构变化;防撞梁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字型、与后车架外侧的凹字型结构滑动连接的方式相连,侧向滑动减缓了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对开孔的纵梁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主视图结构示意图;附图中:

1. 横梁;2. 前车架;3. 连接过渡梁;4. 后车架;5. 缓冲螺栓;6. 防撞梁;7. 上翼板;8. 腹板;9. 下翼板;10. 开孔;11. 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现在将参考附图1-4更全面地描述。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后”、“左下”、“右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所述的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包括前车架2和后车架4,均有纵梁和横梁1组成;其特征在于:前车架2和后车架4之间组装设置有连接过渡梁3,所述前车架2、后车架4和连接过渡梁3均由工字型钢焊接而成,包括水平方向设置上翼板7和下翼板9及竖直方向的腹板8;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插设在连接过渡梁3的腹板8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相连,所述连接过渡梁3的上翼板7的下端面和下翼板9的上端面分别与前车架2、后车架4的上翼板7的上端面和下翼板9的下端面配合;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等间距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开孔结构;所述开孔结构由一个正六边形的开孔10组成,所述开孔10的外侧设置有沿开孔10翻起竖立直边的翻边11,所述翻边11与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焊接相连;

所述后车架4的后端设置有防撞梁6,所述防撞梁6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字型、与后车架4外侧的凹字型结构滑动连接的方式相连,并通过预设数量的缓冲螺栓5与后车架4的腹板8固定。

实施例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具体工作时,

1. 组装式轻体半挂车结构,包括前车架2和后车架4,均有纵梁和横梁1组成;其特征在于:前车架2和后车架4之间组装设置有连接过渡梁3,所述前车架2、后车架4和连接过渡梁3均由工字型钢焊接而成,包括水平方向设置上翼板7和下翼板9及竖直方向的腹板8;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插设在连接过渡梁3的腹板8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相连,所述连接过渡梁3的上翼板7的下端面和下翼板9的上端面分别与前车架2、后车架4的上翼板7的上端面和下翼板9的下端面配合;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等间距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开孔结构;开孔结构由按矩阵排列的水滴状的开孔10组合而成,所述异形开孔10尖端相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设置;水滴状的开孔10的外侧设置有沿开孔10翻起竖立直边的翻边11,所述翻边11与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焊接相连;

所述后车架4的后端设置有防撞梁6,所述防撞梁6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字型、与后车架4外侧的凹字型结构滑动连接的方式相连,并通过预设数量的缓冲螺栓5与后车架4的腹板8固定。

具体的工作原理是:

1.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插设在连接过渡梁3的腹板8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相连,所述连接过渡梁3的上翼板7的下端面和下翼板9的上端面分别与前车架2、后车架4的上翼板7的上端面和下翼板9的下端面配合;这样前车架2和后车架4与连接过渡梁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了焊接位点,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

2. 前车架2和后车架4插设在连接过渡梁3的腹板8上,避免了常规设计中由于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宽度差,因变径问题产生的变截面的问题,前后段车架不再存在变截面问题,间接增加了承载弯矩,减缓了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刚性也比较差,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3. 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等间距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开孔结构;开孔结构由按矩阵排列的水滴状的开孔10组合而成,所述异形开孔10尖端相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设置;水滴状的开孔10的外侧设置有沿开孔10翻起竖立直边的翻边11,所述翻边11与前车架2和后车架4的腹板8焊接相连;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车架的重量,避免了应力集中增加了纵梁的强度;

4.因为开孔后,导致轻型车架的强度低于一般车架,特别是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凸显了该问题,后车架2的后端设置有防撞梁6并通过铝制的缓冲螺栓5与后车架2的腹板8固定,产生撞击时可以通过断裂缓冲螺栓5,抵消外力,避免了后车架2开孔纵梁对连接横梁3的横向撞击力过大,造成连接横梁3的结构变化;

而且防撞梁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字型、与后车架外侧的凹字型结构滑动连接的方式相连,侧向滑动减缓了在扭转时容易产生位移,对开孔的纵梁损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