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折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05897发布日期:2019-12-24 20:4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折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自行车折收机构。



背景技术:

欲前往距离较远的地方骑乘自行车,除了骑自行车到目的地以外,通常还会借助交通工具携带自行车前往目的地,然后再卸下自行车享受骑乘的乐趣。

为了携带方便,往往会将自行车拆分、以缩减体积,然后再装入一包装容器中。参阅附图11所示,该自行车拆成三个可以迭收的部分:第一部分a80是把手、前叉与局部的车架;第二部分a81是其他的车架与后轮;第三部分a82是前轮。一组隔板84将包装容器83内部分隔成三个容室85,上述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a和第三部分a对应装入三个容室85中。

另一种缩减自行车体积的方式,是自行车为可以对折的,甚至于三折。参阅附图12所示,车架*90拥有对折构造,所述的对折构造是指车架*90拆分为第一部分b91与第二部分b92,并在车架*90的分开部位安装一锁固结构93和一关节机构*94。当锁固结构93松开后,该关节机构*94能够支持第一部分b91与第二部分b92相互转动,使车架*90对折、并缩减自行车的体积。

在现有的自行车结构中,通常是单独采用上述两种缩减自行车体积的方式之一,不仅功能性比较单一,且还使得每种缩减体积的方式不能适用于各种车型,从而对自行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性。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折收机构,其兼具对折及分开迭收功能,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促进了自行车的发展;又可适用于各种车型,适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折收机构,包括前管、下管、联结管、上管、座管和座杆,其中,所述下管能够折叠,且所述下管还与所述前管相连接;所述联结管连接于所述下管、并与所述前管分别位于所述下管的不同端,且当所述下管折叠时,所述联结管能够位于所述前管的侧旁;所述上管连接于所述前管、并能够相对所述前管转动,即所述上管能够相对所述前管在一展开位置和一靠拢位置之间作往复运动;所述座管与所述上管相连接;所述座杆的顶端上安装有一坐垫,所述座杆的底端为自由端;

当所述上管相对所述前管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座管与所述联结管隔空相对,所述座杆穿设过所述座管后、并插入所述联结管中,届时所述座杆能够干涉所述上管不得往靠拢位置运动,所述下管受阻于所述座杆而不得执行折叠动作;当所述座杆抽离出所述联结管后,所述上管能够移到靠拢位置,届时所述座管靠近于所述下管、而不处于所述联结管的上方,所述下管能够执行折叠动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管包括有第一管、第二管和关节机构,其中,所述第一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管,所述第二管相对所述联结管位置固定,所述关节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相向两端之间,且所述关节机构还能够支持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相互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关节机构包括两个管接头、两个弧形片、四个环部、以及两个第一连接件,其中,两个所述管接头均为中空体,两个所述管接头的一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相连接;

两个所述弧形片分别对应的隆起于两个所述管接头的另一端上,且每一所述弧形片的顶端与其相对的所述管接头另一端之间还形成有高度落差,并将每一所述弧形片的顶端定义为高阶面,将每一所述管接头的另一端端面定义为低阶面;

四个所述环部以两两一组的方式成对布置,且成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环部分别形成于同一所述管接头的两侧上;每一所述环部还各具有两个端面,且每一所述环部上的一端面还分别与其相对应的一所述高阶面和一所述低阶面相连接;

另外,四个所述环部能够并排排布,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穿过并排的所述环部,以使得两个所述管接头连接在一起;而当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均被拆卸后,两个所述管接头相分离,进而连带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相互独立;而当卸除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时,两个所述管接头被余下一第一连接件支持,连带使得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能够相互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部从所述弧形片往所述管接头方向延伸,即所述环部位于所述高阶面和所述低阶面的邻接处,并突出于所述管接头的内侧与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接头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环部的轴心方向相交,所述环部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端面相垂直,且所述端面相对于所述管接头的轴心方向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第一连接件各由一螺柱和能够与所述螺柱相锁接配合的轴套a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管通过一枢接装置与所述前管转动连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枢接装置包括有固定座、活动接头和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管上,并在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前管的一端部上形成有两个凸耳和一衔接于两个所述凸耳之间的阻挡部;所述活动接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管,所述活动接头的另一端上形成有一扁平部,且所述扁平部一侧与所述活动接头外表面之间存在有一落差部;

当所述扁平部置入两个所述凸耳之间后,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两个所述凸耳和所述扁平部,以支持所述上管相对所述前管进行往复运动;且在所述落差部抵住所述阻挡部时,所述上管停留在展开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件由一螺丝和能够与所述螺丝相锁接配合的轴套b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自行车结构进行改进,采用可转动、可拆卸的构造结合,来充当车架的关节部分,另再搭配可摆动结构,使得自行车兼具对折及分开迭收功能(现有两功能总和),实现了一车多功能的目的,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促进了自行车的发展;又可适用于各种车型,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所述折收机构的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收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折收机构在所述下管依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折叠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折收机构在所述上管依箭头b所示方向进行运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关节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关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关节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枢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枢接装置组装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迭收式自行车的迭收动作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技术中对折式自行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00——自行车10——车架

101——前轮102——花鼓

103——前叉104——竖管

105——把手106——后轮

107——快拆组件108——螺接组件

109——大齿盘110——曲柄

111——踏板112——小齿盘

113——链条11——前管

12——下管121——第一管

122——第二管13——后叉

131——后上叉132——后下叉

133——联结管134——第一束紧部

14——上管15——座管

151——第二束紧部16——座杆

161——坐垫17——五通管

171——补强管20——关节机构

21——管接头22——小直径段

23——弧形片24——环部

25——端面26——高阶面

27——低阶面28——第一连接件

281——螺柱282——轴套a

30——枢接装置31——固定座

32——凸耳33——阻挡部

34——活动接头35——扁平部

36——落差部37——第二连接件

371——螺丝372——轴套b

80——第一部分a81——第二部分a

82——第三部分a84——隔板

85——容室90——车架*

91——第一部分b92——第二部分b

93——锁固结构94——关节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自行车100包括有一车架10,所述车架10上安装有两个具备花鼓102的轮子和一传动系统,其中,将两个所述轮子分别定义为前轮101和后轮106,所述前轮101的花鼓102安装在一前叉103下侧上,所述前叉103的上侧连接在所述车架10的一前管11上,并在所述前叉103的上侧上还连接有一结合有把手105的竖管104。所述把手105能够控制所述前叉103相对所述前管11转动一定角度,从而操纵所述前轮101决定自行车100行进的方向。所述后轮106的花鼓102安装在所述车架10的一后叉13上,且所述后轮106与所述前轮101相配合一起支持所述自行车100行驶于地表。

所述传动系统包括两个曲柄110、两个踏板111、两个齿盘和一链条113,两个所述齿盘依据齿数比例区分为大齿盘109和小齿盘112,所述大齿盘109连同两个所述曲柄110一起安装在所述车架10的一个五通管17(见附图2所示)两端,所述小齿盘112安装在所述后叉13和所述后轮106之间,且所述小齿盘112与所述后轮106之间维持单向空转、反向同步作动的联结关系。所述链条113分别与所述大齿盘109和所述小齿盘112啮合连接,且所述链条113能够将所述大齿盘109转动的动能传递至所述小齿盘112。两个所述踏板111分别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曲柄110上,方便骑乘者踩动两个所述曲柄110交互运动,提供给所述大齿盘109转动所需的作用力。

所述后叉13由两个后上叉131、两个后下叉132和一根联结管133构成,其中,两个所述后上叉131的一端均焊接于所述联结管133上,两个所述后上叉131的另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后轮106的两侧,同样的,两个所述后下叉132的一端均焊接于所述联结管133上,两个所述后下叉132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后上叉131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进而位于所述花鼓102和所述小齿盘112的外侧。所述联结管133焊接于所述五通管17上(见附图2所示),并使得所述联结管133的底端呈封闭状、顶端呈开口状,且在所述联结管133的顶端上安装有一第一束紧部134。

接着参阅附图1~附图4所示,所述前管11搭配所述联结管133并连接一下管12、一上管14、一座管15与一座杆16共同组成一折收机构,该折收机构安装在所述车架10上(指第一实施例),使所述自行车100具有对折及/或迭收的功能。

其中,所述下管12是能够折叠的,其与所述前管11相连接。所述联结管133连接于所述下管12,且所述联结管133与所述前管11还分别位于所述下管12的不同端,当所述下管12依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折叠时(见附图3所示),所述联结管133位于所述前管11的侧旁。所述上管14通过一枢接装置30与所述前管11转动连在一起,且所述上管14能够相对所述前管11作往复运动,即所述上管14能够依箭头b所示方向(见附图4所示)从一展开位置移到一靠拢位置,或从靠拢位置反向摆动至展开位置。所述座管15与所述上管14相连接,且所述座管15与所述前管11分别位于所述上管14的两端。所述座管15的两端均呈开口状,并在所述座管15的一端(通常是指顶端)上还安装有一第二束紧部151。所述座杆16是直杆,所述座杆16的顶端上安装有一坐垫161,所述座杆16的底端为自由端,所述坐垫161有助于骑乘者乘坐在自行车100上。

当所述上管14相对所述前管11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座管15与所述联结管133隔空相对,所述座杆16(底端)穿设过所述座管15后、并插入所述联结管133中,然后再藉由所述第一束紧部134和所述第二束紧部151来拘束所述座杆16固定不动,届时,所述座杆16能够干涉所述上管14不得往靠拢位置运动,而是停留在展开位置。同时,所述下管12受阻于所述座杆16而不得执行折叠动作。

说明:上述“拘束”,通常是指操作一紧固件来决定类似于紧箍环结构的第一、二束紧部134、151的松紧程度。所述紧固件可以是一快拆组件107或是一螺接组件108,所述的快拆组件107或者螺接组件108均属于现有技术中成熟的技术手段,故在此不作赘述。

而当松开所述第一束紧部134和所述第二束紧部151后,所述座杆16可从所述联结管133(甚至于所述座管15)中抽离,届时,所述上管14将会在一作用力(如地心引力产生的重量)的作用下从展开位置移到靠拢位置,以使得所述座管15靠近所述下管12、而不处于所述联结管133的上方。当然,此时所述下管12可选择的执行折叠动作。

在折叠操作方面,所述下管12包括有第一管121、第二管122和关节机构20,其中,所述第一管121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前管11上、且固定不动,所述第一管121的另一端呈自由端;所述第二管122的一端呈自由端,所述第二管122的另一端焊接于所述五通管17外部,且所述第二管122与所述联结管133保持一定角度、并固定不动(即所述第二管122相对所述联结管133位置固定,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一定角度);所述关节机构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管12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管122的自由端之间(亦即相向两端之间),且所述关节机构20还能够支持所述第一管121和所述第二管122相互转动。

参阅附图5~附图7所示,所述关节机构20包括两个管接头21、两个弧形片23、四个环部24和两个第一连接件28,其中,两个所述管接头21均为中空体,两个所述管接头21的一端均分别形成有一小直径段22,两个所述小直径段22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管12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管122的自由端相连接,且同时两个所述管接头21的另一端分别对应的露出于所述第一管121和所述第二管122外。两个所述弧形片23分别对应的隆起于两个所述管接头21的另一端上,且从每一所述弧形片23的顶端到与其相对的所述管接头21另一端之间还形成有高度落差,并将每一所述弧形片23的顶端定义为高阶面26,将每一所述管接头21的另一端端面定义为低阶面27。

四个所述环部24以两两一组的方式成对布置,且成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环部24分别形成于同一所述管接头21的两侧上,另外,每一所述环部24各具有两个端面25,且每一所述环部24上的一端面25还分别与其相对应的一所述高阶面26和一所述低阶面27相连接,即:所述环部24从一所述弧形片23往一所述管接头21方向延伸,所述环部24位于所述高阶面26和所述低阶面27的邻接处,并突出于所述管接头21的内侧与外侧。

具体而言,所述环部24从所述弧形片23往所述管接头21方向延伸,所述环部24位于所述高阶面26和所述低阶面27的邻接处,并突出于所述管接头21的内侧与外侧。同时,所述管接头21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环部24的轴心方向相交,所述环部24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端面25相垂直,且所述端面25相对于所述管接头21的轴心方向是倾斜的。

每一所述第一连接件28各由一螺柱281和一轴套a282组成,且所述螺柱281与所述轴套a282是可拆卸且可重新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另外,所述第一连接件28也可以是重复使用的组合式构件,譬如单组快拆(可参考附图1中所示组件107)。

在本实施例,使用时,两个所述管接头21是相互契合的、能够共同组成直的圆管体,以使得四个所述环部24保持并排状态。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8穿过并排的所述环部24,使得两个所述管接头21连接在一起(此时,两个所述管接头21呈现为结合状态),限制所述第一管121与所述第二管122构成直的所述下管12(参阅附图5和附图6所示)。

而当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8均被拆卸后,两个所述管接头21相分离(是分开的),进而连带所述第一管121与所述第二管122也是各自独立存在,不再组合成为下管。

而当只卸除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8时,两个所述管接头21被保留下来的第一连接件28支持,连带使得所述第一管121与所述第二管122能够相互转动,完成所述下管12的折叠动作(参阅附图3和附图7所示)。在转动期间,依所述端面25方向(即垂直于所述环部24轴向的方向),任一所述管接头21能够绕着所述第一连接件28单向转动约160°,从而远离其他管接头21的弧形片23;相反的,所述管接头21绕着所述第一连接件28逆向转动,直到两个所述管接头21的弧形片23相抵为止,退回到前述的结合状态,并由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8都穿过并排的环部24予以固定。

接着参阅附图8和附图9所示,所述枢接装置30包括有固定座31和活动接头34,其中,所述固定座31间接的或直接的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管11上,并在所述固定座31背向所述前管11的一端部上形成有两个凸耳32,两个所述凸耳32之间还连接有一阻挡部33。所述活动接头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管14,所述活动接头34的另一端上形成有一扁平部35,且所述扁平部35一侧与所述活动接头34外表面之间存在有一落差部36。

当所述扁平部35置入两个所述凸耳32之间后,用所述第二连接件37穿过两个所述凸耳32和所述扁平部35,以支持所述上管14相对所述前管11进行往复运动。且在所述落差部36抵住所述阻挡部33时,所述上管14停留在展开位置。

上述第二连接件37,是指一螺丝371(或是螺柱)锁住相应的轴套b372的组合件。

实施例2:

请参阅附图10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10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所示车架10构造与第一实施例所示车架10构造是大致相同的,差异处在于:①所述第二管122是焊接于所述联结管133上的。②增设了一个补强管171,所述补强管17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二管122和所述联结管133上,所述补强管171能够相对提升所述车架10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自行车结构进行改进,采用可转动、可拆卸的构造结合,来充当车架的关节部分,另再搭配可摆动结构,使得自行车兼具对折及分开迭收功能(现有两功能总和),实现了一车多功能的目的,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促进了自行车的发展;又可适用于各种车型,适用性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